【原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譯文】
佛陀說:「須菩提,你若是有這樣的想法:如來不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你若這麼想,那麼,想要發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就會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虛無的,從而落入斷滅論。所以,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發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既不認為一切事物是恆常不變的,也不認為一切事物是虛無斷滅的,如此遠離斷、常二邊,方能契合中道實相。」
真正了解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法從本質上講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但是,若從表象上看,佛教又有僧團、寺院、佛像、戒律、儀軌等,顯然符合宗教的諸多特徵,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此外,佛教有典籍,有學說,有學術思想的研究和傳承,更有無數深邃的哲學思考和極具智慧的哲學洞見,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哲學。簡言之,佛法雖然非宗教、非哲學,卻也同時含攝了宗教和哲學。佛法與其他宗教、哲學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法的特定名相,用最簡單、最常態的語言說清佛法的特質,那就是「中道」。
佛法「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人生終究是無常變化的,過往的歲月回頭一看,都是鏡花水月,恍如一場大夢;而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在」,其實也在剎那剎那地流逝,沒有任何一刻、任何一秒可以被我們留住;同樣,未來也終將變成現在,然後一點一滴地變成如夢如幻的過往。所以佛陀才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對人生作這種「鏡花水月」的觀照,就是空觀。
雖然人生跟夢境一樣虛幻,但夢畢竟已經發生,而且還在持續發生。人生中的每一天,我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上演著一幕幕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而且每個人所思、所言、所行的一切,也都會在未來產生各種相應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生又是一種「相對真實」的存在。對人生作這種「相對真實」的觀照,就是假觀。
藉由空觀,我們就不會過於執著人生,把一切都當成不變的實體;藉由假觀,我們就不會徹底否定人生,把一切都歸於虛無。如此超越有與無的二元對立,你便獲得了中觀。契入了中道。除了運用「三段論」外,佛陀在講這部經時還處處運用了隨建隨掃、隨破隨立的方式,目的也是讓我們擺脫偏執、領悟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