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2020-12-23 煙波修渡

【原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譯文】

佛陀說:「須菩提,你若是有這樣的想法:如來不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你若這麼想,那麼,想要發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就會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虛無的,從而落入斷滅論。所以,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發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既不認為一切事物是恆常不變的,也不認為一切事物是虛無斷滅的,如此遠離斷、常二邊,方能契合中道實相。」

真正了解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法從本質上講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但是,若從表象上看,佛教又有僧團、寺院、佛像、戒律、儀軌等,顯然符合宗教的諸多特徵,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此外,佛教有典籍,有學說,有學術思想的研究和傳承,更有無數深邃的哲學思考和極具智慧的哲學洞見,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哲學。簡言之,佛法雖然非宗教、非哲學,卻也同時含攝了宗教和哲學。佛法與其他宗教、哲學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法的特定名相,用最簡單、最常態的語言說清佛法的特質,那就是「中道」。

佛法「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人生終究是無常變化的,過往的歲月回頭一看,都是鏡花水月,恍如一場大夢;而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在」,其實也在剎那剎那地流逝,沒有任何一刻、任何一秒可以被我們留住;同樣,未來也終將變成現在,然後一點一滴地變成如夢如幻的過往。所以佛陀才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對人生作這種「鏡花水月」的觀照,就是空觀。

雖然人生跟夢境一樣虛幻,但夢畢竟已經發生,而且還在持續發生。人生中的每一天,我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上演著一幕幕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而且每個人所思、所言、所行的一切,也都會在未來產生各種相應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生又是一種「相對真實」的存在。對人生作這種「相對真實」的觀照,就是假觀。

藉由空觀,我們就不會過於執著人生,把一切都當成不變的實體;藉由假觀,我們就不會徹底否定人生,把一切都歸於虛無。如此超越有與無的二元對立,你便獲得了中觀。契入了中道。除了運用「三段論」外,佛陀在講這部經時還處處運用了隨建隨掃、隨破隨立的方式,目的也是讓我們擺脫偏執、領悟中道。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從《金剛經》開篇至此,佛祖一路教人破迷開悟,破除眾生心中內外的一切法、相,到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執著之中不得出離,所以如抽絲剝繭般,層層為眾生開示說空又要超越於空,對空也不能生起執著之心的智慧,不能說諸法斷滅這種將空絕對化的話。
  • 《金剛經》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注釋*須菩提,你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如來是因為不駐足於三十二種相,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不要有這種念頭,認為如來就是因為不駐足三十二種相,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 《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二】譯文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用裝滿無數世界的七種珍寶來布施,如果還有善男子、善女子發菩提心,在《金剛經》中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福德是超過前個的。如何為人演說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 《金剛經》原文及解說,精華講解【值得收藏】
    無空何來色?無色何顯空?空色真一體,從來無二空,分別二念一心生。生滅非心本,聖凡千思萬念皆心生,無生無滅執其中,不上不下不偏不倚真佛宗,瞭然四句偈,真空妙理通,無為有為不離中。語言文字指的是:清靜自思自參自悟大覺功。持經功德分第十五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 為何《金剛經》快收尾時,佛要特意告誡須菩提,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第二十七品,佛告誡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為什麼在講經快要收尾時,佛陀特意提到斷滅相這個問題。這至少應該有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我們說明一下什麼是相相,是一個佛教裡經常提到的一個名詞。
  • 蔣勳:《金剛經》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蔣勳念誦金剛經(梵鍾版)
    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金剛經說什麼》:為何叫金剛經
    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然後逐品作了講解。 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裡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多」。
  • 蔣勳念誦、講解金剛經全集(共7集)
    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至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南無阿彌陀佛(接2018.2.12轉發的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的「能淨業障分第十六至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經文:【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 傳奇歌手刀郎重出江湖唱誦《金剛經》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傳奇歌手刀郎重出江湖,唱誦《金剛經》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
  • 厚積薄發: 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千年佛經《金剛經》《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佛教著名經典,「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一、我相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何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錢財,若執自己有財便有我相,不執自己有財便無我相。我相,是從執著而有。
  • 厚積薄發: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千年佛經《金剛經》《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佛教著名經典,「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
  • 《金剛經》四句偈: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
    網圖這種以四句偈的形式總結佛法精華的智慧,在各種經論之中在所多有,根據佛法的側重點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著名的般若經典《金剛經》中,佛祖便曾經多次提到修行之人受持讀誦、為他人演說經文乃至四句偈等的功德福報。
  • 刀郎用數十分鐘長歌唱出整部金剛經!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金剛經》大意:離相無住
    禪宗六祖惠能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開悟了,這句話就是《金剛經》的眼睛。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說明了宇宙的真相。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的思想。《金剛經》主要就是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
  • 鮮為人知的金剛經心咒及金剛經修持心要
    ⊙《金剛經》的修持心要六祖惠能大師在其《金剛經口訣》序裡說:「《金剛經》者,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正說明了《金剛經》所宣說的,就是一個無相的法門。無相即明一切相,所以整個《金剛經》在宗要上、見地上,根本就建立在一個無相上面。在體性上的修證,它是以無住為體。此外,《金剛經》也是一部妙有很徹底,而且完全通透的經典。
  • 刀郎用數十分鐘長歌唱出整部《金剛經》!(附視頻、音頻)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