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上一章節講到了,佛陀對須菩提說,我將度世間一切眾生,進入像佛一樣的無餘涅槃的境界,其實並沒有眾生得滅度,因為眾生的本質是實相,所有眾生皆為自度而進入這無餘涅槃。佛陀補充說明,凡有自我意識,有時間和空間分別的菩薩,這不叫菩薩,因為真正的菩薩是不著相而行布施。延續第三品的內容,這一章我們來理解《金剛經》第四品「妙行無住」的大體法意。
佛陀對須菩提補充說明,菩薩既然不執著自我意識和時間與空間的分別,那麼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就不會起心動念,也就是無所住。如果菩薩對世間一切眾生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時,應該要按照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一切布施,比如菩薩正在行布施時,對世間的六根六塵,頓時生起了貪念心,也就失去了這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個就是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如果說菩薩在行布施時,不對這世間的六根六塵,起貪慾心,不起貪慾心就不會丟失這無上正等正覺心,也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該要不住這世間的六根六塵而行布施,應該要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行一切布施。為什麼?佛陀補充說明,如果菩薩在行布施時,對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念念都是空,那麼這無上正等正覺心自然顯現,這樣的布施其功德之大是無可估量的。
須菩提,你怎麼看,東方的虛空可以估量出它的體量嗎?不可以世尊,東方的虛空無限大,根本無法估計它的體量。須菩提,宇宙十方虛空可以估量它的體量嗎?更加不可以,世尊,宇宙間的所有虛空是無限大的,怎麼可能估量出它的體量大小。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受世間無常變化所影響,保持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這樣布施所得來功德,就像這宇宙十方虛空一樣不可估量。須菩提,菩薩按照我所說的方法去行布施,就能不生妄心貪念,常住這無上正等正覺心。
佛教中有個專業術語來概括這六個字,就叫做「六塵」,分別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與「六塵」相輔相成的是「六根」,這個六根就是「六根清淨」的六根,它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人體意識器官。六塵是通過六根所反射出來感知,我們肉眼所看見的叫色塵,耳朵聽見的叫聲塵,鼻子嗅到的叫香塵,舌頭品嘗到的叫味塵,身體所接觸到的叫觸塵,大腦意識到的叫法塵。《金剛經》的這句經文的意思是,不要貪念這無常變化的身體所帶來的分別意識去行布施。
不對任何物質形相產生分別心,也就是說,世間一切相的本質是空無自性的,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在萬千種因緣下而合成的一種形相,佛教中的形相即為假相,所以佛告誡菩薩,布施時要不住相,也就是說不要有任何思想雜念,要用這本自具足的真心實相去布施利益眾生。
布施就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地去幫助有需要被幫助的世間一切眾生,分別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和外財布施,內財布施指的是用智慧或者知識去幫助別人,外財布施主要是指錢財的布施,這個財布施主要是針對人類的一種布施。法布施是指用已經論證過的真理或者是佛法、道法去救度世間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無畏布施是指對世間一切眾生急需幫助之時,對眾生施以無私奉獻的援手。
結語:
當下社會的世人,如果只憑自己所見所想去判斷事情的好壞,不通過辯證而做出某些決定,那麼最終事情的結果可能會與你的預期相差甚遠,因為人是善於偽裝和變化無常的,有些事情從表面看是正確的,但是從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來評估,往往是錯誤的。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疑問請查閱佛經典故,參悟佛法真意。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