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領悟並奉行才有大福報

2021-01-18 網易

2020-12-23 02:13:53 來源: 悟心明理

舉報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上一章節講到了,佛陀對須菩提說,我將度世間一切眾生,進入像佛一樣的無餘涅槃的境界,其實並沒有眾生得滅度,因為眾生的本質是實相,所有眾生皆為自度而進入這無餘涅槃。佛陀補充說明,凡有自我意識,有時間和空間分別的菩薩,這不叫菩薩,因為真正的菩薩是不著相而行布施。延續第三品的內容,這一章我們來理解《金剛經》第四品「妙行無住」的大體法意。

  

經文概述

  佛陀對須菩提補充說明,菩薩既然不執著自我意識和時間與空間的分別,那麼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就不會起心動念,也就是無所住。如果菩薩對世間一切眾生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時,應該要按照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一切布施,比如菩薩正在行布施時,對世間的六根六塵,頓時生起了貪念心,也就失去了這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個就是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如果說菩薩在行布施時,不對這世間的六根六塵,起貪慾心,不起貪慾心就不會丟失這無上正等正覺心,也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該要不住這世間的六根六塵而行布施,應該要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行一切布施。為什麼?佛陀補充說明,如果菩薩在行布施時,對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念念都是空,那麼這無上正等正覺心自然顯現,這樣的布施其功德之大是無可估量的。

  

  須菩提,你怎麼看,東方的虛空可以估量出它的體量嗎?不可以世尊,東方的虛空無限大,根本無法估計它的體量。須菩提,宇宙十方虛空可以估量它的體量嗎?更加不可以,世尊,宇宙間的所有虛空是無限大的,怎麼可能估量出它的體量大小。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受世間無常變化所影響,保持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這樣布施所得來功德,就像這宇宙十方虛空一樣不可估量。須菩提,菩薩按照我所說的方法去行布施,就能不生妄心貪念,常住這無上正等正覺心。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的含義

  佛教中有個專業術語來概括這六個字,就叫做「六塵」,分別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與「六塵」相輔相成的是「六根」,這個六根就是「六根清淨」的六根,它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人體意識器官。六塵是通過六根所反射出來感知,我們肉眼所看見的叫色塵,耳朵聽見的叫聲塵,鼻子嗅到的叫香塵,舌頭品嘗到的叫味塵,身體所接觸到的叫觸塵,大腦意識到的叫法塵。《金剛經》的這句經文的意思是,不要貪念這無常變化的身體所帶來的分別意識去行布施。

  

什麼叫不住相布施

  不對任何物質形相產生分別心,也就是說,世間一切相的本質是空無自性的,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在萬千種因緣下而合成的一種形相,佛教中的形相即為假相,所以佛告誡菩薩,布施時要不住相,也就是說不要有任何思想雜念,要用這本自具足的真心實相去布施利益眾生。

  

布施的種類

  布施就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地去幫助有需要被幫助的世間一切眾生,分別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和外財布施,內財布施指的是用智慧或者知識去幫助別人,外財布施主要是指錢財的布施,這個財布施主要是針對人類的一種布施。法布施是指用已經論證過的真理或者是佛法、道法去救度世間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無畏布施是指對世間一切眾生急需幫助之時,對眾生施以無私奉獻的援手。

  

  結語:

  當下社會的世人,如果只憑自己所見所想去判斷事情的好壞,不通過辯證而做出某些決定,那麼最終事情的結果可能會與你的預期相差甚遠,因為人是善於偽裝和變化無常的,有些事情從表面看是正確的,但是從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來評估,往往是錯誤的。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疑問請查閱佛經典故,參悟佛法真意。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在上一章節《金剛經》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
  • 金剛經第六:什麼才是消罪積福改命的最好法門?三輪體空行布施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48篇今天咱們繼續來聊《金剛經》,這次講到了第四品「妙行無住分」,這一品非常之重要,佛陀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布施才會功德福德皆無量,那就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我們後世常說的「三輪體空布施」。
  • 《金剛經》:受持演說這四句偈,功德無量
    其實布施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並不單指供養某位法師;佛教我們心量要廣大,所以布施指的是一切大眾,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佛以「天下男子為我父、天下女子為我母」,這樣才顯出格局來。比如說我們平常在自己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所有受益者布施。
  • 《金剛經》中的這五個字,就是答案
    假期閒來無事,我重溫了一遍《金剛經》,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讓我印象深刻,即: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 布施的最高境界,無相布施!
    有一次,他從山下挑了一擔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裡的不滿,而發牢騷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說,我身為翰林,卻在這裡挑水給你們出家的和尚吃,你們和尚吃了,怎麼能消受? 他說這個話的時候,正好給從旁經過的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說:「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意思是說,我只要一炷香,你萬劫的供養,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無為法,你有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 《金剛經》大意:離相無住
    四相是人生煩惱之根《金剛經》中說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包括我見(自以為是)、我愛(強烈貪著自我)、我慢(自高自大)、我痴(對自我錯誤的認識);人相和眾生相是指「我」以外的人和人群;壽者相,包括追求長壽及傳宗接代的思想及「永恆」、「永遠」這些概念。
  • 金剛經~一部生活啟示錄
    人常說機緣巧合,就是做任何事有任何想法都是有因果條件的,並不是一種偶然。今天有重讀《金剛經》的想法和行為,著實因為昨天聽了一節課。第一次接觸蔣勳老師是因為聽他解讀紅樓夢,後來知道他的《美的沉思》,再後來就是聽了聽他的自然療愈——他在池上親近自然的生活,再就是這節捨得與不捨得,人生兩難的這堂直播課,這堂課中他提到了《金剛經》在他失去母親後的療愈作用,給了他應對無常的點撥,所以我就起了重讀這部經典的想法……第一次讀金剛經應該是在兩年前,《了凡四訓》這本書後邊的附錄
  • 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念《金剛經》的福報不可思議
    所以佛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還有什麼人我眾生之分?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正因為眾生都是「能」,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如此那有眾生得滅度?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第三小段,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這幾句話含義極豐富,布施有有相布施、無相布施。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小果。
  • 《金剛經》裡的人生思考
    對立面是有所束縛,才需要尋求解脫,解脫了就自在了,不止是心自在,人也自在了,所以由心延伸是人生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指出了事物是相、體、用三方面同時具有的事實真相。禪宗的所謂明心見性,其實是一種「透過表象看本質」的一種修行。
  • 蔣勳:《金剛經》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
  • 《金剛經》全文解釋(下)
    須菩提,實在沒有任何什麼,微塵都沒有,那有眾生可滅度?菩薩要開悟,破迷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徹底領悟諸相非相,沒有任何一法,才名為菩薩,所以佛說任何一切什麼,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須菩提,如果菩薩這樣說:我難行能行,我難證能證,難度能度,我當以種種功德和智慧來建設未來的佛土,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薩,為什麼呢?如來說莊嚴佛土,就是虛幻的莊嚴,只是名叫做莊嚴。
  • 厚積薄發: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
  • 佛說《金剛經》體現了人生要守住的八種心,是哪八種呢?
    佛說《金剛經》體現了人生要守住的八種心,是哪八種呢中國的佛教文化的大乘經典中,有佛學大師曾說:「《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可見佛在開示的《金剛經》蘊含著甚多的智慧。那麼如何超越一切宗教呢?經中除了體現了佛教的教義外,還有天文地理等。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金剛經》在所有的佛教經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因為讀金剛經而悟道,因為讀金剛經而得感應,佛祖在金剛經中也多次強調讀誦金剛經的的功德,甚至念誦四句偈的福德就會遠勝「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可見念誦金剛經的殊勝。
  • 佛教:學佛學什麼?
    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
  • 金剛經第十:為何說誦經的福德遠遠超過布施?因為法布施最殊勝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63篇今天咱們繼續分享《金剛經》,這一篇介紹到了第八品「依法出生分」。這一品其實主要講了兩個內容,一個是比較了法布施和財布施,哪個功德更多;另一個就是強調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這乃是諸佛之母,而金剛經,正是般若智慧的象徵。所以某種程度來說,諸佛菩薩都是從這本經中誕生的,由此也可見金剛經的殊勝,所以才如此受四眾佛弟子們的歡迎。好了,讓我們開始。
  • 讓胡歌涅槃重生,讓李嘉誠高調認可的佛學,到底有什麼魔力?
    45歲前,一定要讀懂佛學。佛家有言:「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01你幸福嗎?你真的幸福嗎?記得12年的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央視《走基層·百姓心聲》欄目特別策劃假日調查《你幸福嗎》,該節目調動了國內外的記者,總計300多人次向社會各行各業的人提出了同一個問題:「你幸福嗎?」
  • 蔣勳念誦金剛經(梵鍾版)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
  • 傳奇歌手刀郎重出江湖,唱誦《金剛經》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