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作為佛門經典,素來享有「經中之王」的美譽,其中蘊藏著無數淵博的大智慧、大學問,備受信眾推崇,也時常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終身」的切身感受。
假期閒來無事,我重溫了一遍《金剛經》,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讓我印象深刻,即: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
師尊問:須菩提,東方虛無空曠,我們是否可以想像它到底有多遼闊呢?須菩提:不能,世尊。東方虛無廣闊,是無法想得到的。世尊:那麼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無廣闊可以想像得到嗎?須菩提:還是不能啊,世尊。世尊:所以說須菩提啊,作為佛菩薩,就是要如此不住相布施,福德才會同樣不可思量啊。
但凡接觸過《金剛經》的朋友或多或少也曾看到過這段話,但是能夠明白寓意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這段話才是經中的經典所在,更是為人們揭開「修福德」的奧義所在。答案就是後面的那短短幾字:「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相布施」。
01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首先有三個問題需要闡述:什麼叫「相」?為什麼要「不住於相」?「不住相布施」如何得以修福德?
先說何謂「相」。在所有佛家經典文學中,「相」的內容是最多的。因為絕大多數佛經講述的就是「如何悟相」的法門。
因此,由有相再悟及無相,這是學佛信眾必須要修的一門課程。
那麼,佛家所說的「相」,究竟是什麼呢?很多禪修者對此並不了解,又或者是只學了皮毛,甚至錯得離譜。
就好比很多在佛法上領悟不是很深的初學者,就皆以為「相」就是泛指人的相貌,或者品相,這種解釋還是乏善可陳。事實上,佛家所說的「相」,是指天地間一切存在。
這個存在不一定有實像,也有可能是人本心所產生的幻象念頭,因此,所謂的「相」其實就是一切實實虛虛的事物或念想。
那麼為什麼《金剛經》中說要「不住於相」?「不住相布施」又何以為人修福德呢?其實道理很簡單。
所謂「不住於相」,也就是要「不執著於六塵」,「不住相布施」就是行不執著於六塵的布施。
即不要被人體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幹擾,對一切事物的認知產生識別,影響自己對一切事物做出善惡美醜的主觀判斷。
譬如當我們內心貪戀財富,不願意割捨財富去布施救濟窮苦,最後決定用其他的方法去布施他人。
此等雖為行布施之舉,但是執著於財相而不解對財富的「貪嗔痴妄念」,這種布施就是「住相布施」,也是現實諸多凡夫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