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所奉持的一部佛經。很多人喜歡讀這部佛經,是因為裡面講述了許多的人生哲理。比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是告訴人們,事物的真相,並非是我們看到,或者是想到的那樣。
《金剛經》中有許多的名句,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無數的人,因為「受持」此經中的句子,有的開悟,有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更有的人,因此而得無量福報。比如我們熟知的六祖慧能大師,因為明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明白了真正的自性,由此得到了禪宗的衣缽傳承。
那麼,就由本文與大家分享其中著名的四個句子,看看裡面蘊含了哪些人生的真相吧。
01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很多人以為,如來講過法,其實,如來沒有在世間講過法。因為什麼是「佛法」,至今無人能知,無人能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真正的真理,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不斷地通過各種努力,各種遭遇,你才能真正明白。想要一讀佛經,就懂得什麼是「佛法」,那是不可能的。
佛教中說:「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你的任何行為,脫離了實際的生活,都會讓自己生活在虛無縹緲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我們的生活,就是在真實的「磨難」中,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為自己、為他人帶來各種利益。
02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所說的「受持」,就是將所學到的佛經章句,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比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讓我們平時保持清淨,不要有各種不好的想法。這樣你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你能做到其中所說的行善積德,清淨自心,你才能真正獲得福報。如果你僅僅只是看一看,或者不停地誦讀,那麼你就錯了。受持佛經是有福報的,其真正原因,就是因為佛經中都是教人如何向善,如何清理自己諸多的雜念。「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當你的各種「狂心」得到短暫的停歇,你就能達到菩提的那種清淨歡喜的狀態。這就是福。
當一個人不斷地這樣要求自己,並且將這種行善積德的方式告訴別人,那麼,他對於別人得到福報,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他的福德就會不可限量。
03若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很多人到處尋找、參拜,以期能遇到佛。其實,佛就在佛經中。因為所有的佛經,都是佛所宣說,都是為了讓人,去除自己的各種煩惱與妄念。只要你能去誦讀,去研究,那麼你就是在與佛進行「交流」。
但是這並不是說佛經中真的有佛,而是這個「佛」,在你的心中。當你讀它,念它,運用它,你就能遠離諸多的煩惱。
佛教中有句話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意思就是真正的佛,其實就是你心中有一個「緊箍咒」,用這個「緊箍咒」來約束自己,不要做壞事,要覺得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才能做得更好。佛教中講「戒」,就是這個意義之所在。
04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在時間的流逝下,變得虛無。其中的區別是:一個人做了壞事,心中始終會惴惴不安;一個人做了好事,心中會非常的舒服,安然。所以俗話說「平時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就是告訴人們,即使世事「虛妄」,做好人,還是要比作壞人,來得更踏實、心安。
佛教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意義就是要一個人,始終保持行善積德的行為。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不要人去做事,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能心中坦蕩。這樣你才能在事情過後,能真正的覺得如夢幻泡影。
如果你總是做壞事,你的心裡,時常會有愧疚,會有自責。這樣的心,就是一種苦。這也是《金剛經》要告訴人們的真相。
以上是《金剛經》中的四個句子。不同的人去看它,覺得它有不同的意思。這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不同,學到的知識也不同的緣故。
不知道大家對這幾個佛句有什麼看法?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