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顧名思義就是佛學為內容的一種教育,是門講「心」的學問,其目的是通過修行達到心靈的解脫。
細思起來,心的延伸應該是人生,因而,如果將佛法的應用由心延伸為人生,道理也應該是相通的。
佛法講解脫,為什麼要解脫呢?對立面是有所束縛,才需要尋求解脫,解脫了就自在了,不止是心自在,人也自在了,所以由心延伸是人生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指出了事物是相、體、用三方面同時具有的事實真相。禪宗的所謂明心見性,其實是一種「透過表象看本質」的一種修行。
《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的是「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這個邏輯的背後是個「天下大同」的觀念,在這個觀念下,萬物是相融一體的,教人不必執著於事物。
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叫我們舍,什麼都放下,舍到舍無可舍心就得清淨了,也就解脫了。
可是,什麼都叫我們舍,叫我們放下,總得有個能說服我們的理由。於是《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叫我們「應作如是觀」。
一般人對佛教並不是很了解,對佛教許多觀念在認識上有著一定的偏差,原來佛家的觀念認為事物都是生滅相,存在成住壞空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的過程,但有些事 物這個由生到滅的過程表現得較為長久,甚至超過人的壽命,因而當一個人對佛家的觀念缺乏認識的前提下,從情感上來說就不太願意相信,因而時常被蒙上了一層迷信的色彩。
假如將迷信的色彩去掉,剩下的就是佛家的一些觀念主張,這個時候,它不但不迷信,甚至可以將宗教的外衣脫掉,將宗教的成分去掉,成為一門純粹佛學。
佛學的理論基礎是因果論,因果現象既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自然法則,就像《涅槃經》上說的「種瓜得瓜,種李得李」那樣,是種前後關係的推演,人們可以通過選擇前而決定後,但不能倒置過來,因為這是自然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佛學的核心是《金剛經》的原理「無住生心」四個字,是叫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事物,回歸到如來清淨心上來,即得解脫。換句話說,是叫我們放下得失心,連因也舍掉,沒因當然不會有果,等於放下心外的整個世界,哪來的煩惱與憂愁啊!
現實生活中的人,煩惱無非來自物困、名困和情困,這些東西猶如青藤纏繞在大樹一樣纏繞在我們身上,放下即得解脫。
佛法這樣教我們覺悟人生,既然我們可以從物困、名困和情困裡解脫出來,那麼,我們不管遇到什麼東西的纏繞,也同理可以得到解脫的,解脫不了的,掙脫也可以,再不行逃脫也可以……這活生生就是講人生。
現實中有這種見地的人不多,可惜了佛法。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心得見解,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