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講《金剛經》

2021-02-20 四維泛文化傳播

①《金剛經》我讀慣了,隨手帶在身邊,沒事的時候就讀一讀。一次一次讀,覺得意思讀懂了,但是一有事情發生,又覺得其實沒有懂。

有人問我:為什麼讀《金剛經》?我其實不十分清楚,只是覺得讀了心安吧,就讀下去了。

通常,到一城市,進旅館房間,習慣先燒一截艾草。焚香,坐下來,在硯石上滴水,磨墨,開始抄一段經。

抄完經,會覺得原來陌生的房間不陌生了,原來無關的地方,空間、時間都有了緣分。像桌上那一方石硯,原來在溪澗裡,卻也隨我去了天涯海角。

②有一年我在臺灣高雄上課,住在旅館,然後突然電話響了,拿起電話是我妹夫跟我說父親彌留,所以趕快到機場飛回去。最後他講了一句話,大哥你順便帶一套黑西裝來,我大概就知道怎麼回事。

去飛機場前,我突然看到一個木頭盒子,是爸爸在我讀書的時候給我的,上面是于右任的題字:敦煌莫高窟活版印刷金剛經。

我年輕時候喜歡音樂,看到《金剛經》覺得簡直是天書,老爸怎麼會給我這個東西,就丟在書架上沒有怎麼去讀它。那次很奇怪看到上面都是灰塵,我想那是爸爸給我的,就把它隨身帶著上了飛機。

在飛機上,我忐忑不安,那種忐忑大概是人生最苦的一件事,你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完全無法掌握。

我就把那個盒子打開,又把卷子展開。卷子是大概1200年前唐朝鹹通九年刻本金剛經的影印本,原本在大英博物館,1907年左右被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考古學家從敦煌帶走。他當然知道那是印刷史上不得了的東西。

《金剛經》打開以後發現裡面講因果,有一個原因就有一個結果,可是你通常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和什麼結果,所以它叫不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告訴你很多事情沒有辦法用邏輯去推測。

當時打開慢慢讀,發現好奇怪的因果,父親怎麼在我讀書時候,二三十年前把這件東西給我,而我這麼長時間也沒有好好讀它。

為什麼父親彌留的時候,我要趕到溫哥華去醫院看他的時候,在飛機上打開這個卷子,然後一路讀下去。

這個卷子的開頭有一張木刻版畫,畫中央坐著的是佛祖佛陀。我認為佛陀是個老師,我很佩服這個老師,我一生教書沒有他教得好。因為佛陀在菩提樹底下思考活著的理由是什麼,活著有沒有一個更好的理由說服自己它是比死亡更有意義的事情,讓他領悟了,領悟以後他到處去開課。

講課的地方叫做精舍,或者叫做道場,都是當地有能力的人所提供的場所。當時有一個給孤獨長者,用今天的語言來講,他就是一個企業家,有資本,也有資源。他聽大家傳聞佛陀講課講得好,聽了後對人生會有不同的看法,很想很請他來講課。他就到處物色適合上課的地方,最後找到一個花園。

花園的主人是祇陀王子,他說好,花園可以讓出來,條件是要遍地鋪滿黃金。我一直覺得給孤獨長者是一個了不起的CEO,精明、聰明,他最後就用很薄的金箔來鋪滿這個花園。祇陀王子不甘心,他說所有的土地你用金箔鋪滿,而所有的樹卻沒有黃金覆蓋,所以樹還是他的。

大家在《金剛經》裡面讀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花園取了兩個名字,一個是祇樹,一個是給孤獨長者。

後來佛陀來了,就是木刻畫呈現的畫面,他坐在中間,左下角是須菩提。須菩提代表大家來問問題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意思是我們今天來上課,不要告訴我們股票會漲嗎,而希望知道自己常常混亂的心、浮躁的心怎麼能夠降伏下來。

佛陀就從「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主題開始講。我們人類一直在進步,可是你讀到2000多年前的上課記錄,覺得他們還蠻進步的,師生對答得這麼好。

我後來想,這兩個問題我從小就想問的,可是我不知道在哪一個課裡面去問,數學課也不適合,英文課也不適合。而在古代,不管希臘哲學學員還是印度學員,他們會問生命裡面根本的問題。

我在飛機上讀這個經,突然覺得好有趣,父親怎麼留這樣一件東西讓我在30年以後再去讀它,可能因緣才到。

因緣是客觀條件,當條件全部水到渠成,我們叫因緣具足。我打開那個卷子竟然是在父親彌留時,好像那是因緣具足的時刻。

我讀到最後嚇一跳,是因為一個唐朝人,他叫王玠。王玠在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為二親敬造普施。他的父母親去世,為了發願使已經死亡的父母親能夠超度,所以就刻了《金剛經》。

忽然覺得嚇一跳,因為我好像是21世紀王玠的樣子。他在1200年前為二親敬造普施,而我自己在父親彌留時,好像冥冥中知道要做一個功課。最後我在醫院再誦一遍父親給我的《金剛經》送他走。

我父親是黃埔軍校出身,自律甚嚴,永遠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他對孩子要求也很嚴。那種嚴肅讓我和他不親,有點敬畏,有點怕他。他總問你功課做了沒有,考第幾名,我說第二名,他問為什麼你不考第一名,從來沒有一句溫暖鼓勵的話。

可是那個時候還是覺得捨不得。當醫生確定他已經走了,瞳孔放大,真的要告別的時候,我就看著那樣的臉和身體,覺得熟悉又無比陌生。

心裡講一句話說:要告別了,來世如果還要做父子,希望不要這麼陌生。就握著他的手。

那是我自己很特殊的捨得或捨不得的經驗和記憶。我想捨得和捨不得這樣的課題,可能每一個人,都會填進他自己非常不同的內容。

③《金剛經》的開頭,沒有說任何道理,沒有任何教訓、開示,只是簡單樸素、實實在在、按部就班的生活。穿衣,乞食,吃飯,洗碗,洗腳,敷座……像第一個人每一天做好自己的家務瑣事。

一件簡單的事,做起來不難,可以日復一日,成為每一天例行的公事。每天做,卻不覺得厭倦、煩瑣;每一天做,都有新的領悟;每一天都歡喜去做;這會不會就是修行的本質?

像將近三千年前舍衛大城的乞食隊伍,像今日清邁僧眾依然維持的行乞,像商家依然信仰的清晨的布施,右膝著地,聆聽經文的虔誠,都是不難的事,但是每一天做,每一天歡喜地做,或許就是修行的難度吧。

現代文明是不是恰好缺少了這樣簡單而又可以一再重複的信仰?傳統手工作坊分出經緯,認真織好一匹布帛,傳統農民耕作,播種、插秧、收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守著小小一個本分,不斷求精進,沒有妄想,因此可以專注。

清邁小食攤上老年的婦人認真把青木瓜切成細絲,認真在一個石缽裡把花生仁搗碎成細粉,都不是難度高的事,但是如此專心,沒有旁騖,可能重複了三十年,因此那動作裡就有使人讚嘆的安靜。

來源:網絡

公益分享,若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感謝!

【四維美學】

以布道情懷,傳遞人間美好。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捨得捨不得》| 蔣勳解讀《金剛經》,在行走中參悟生活
    其《蔣勳說紅樓夢》、《孤獨六講》等作品,涉及文學、藝術、美學、哲學領域,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成為很多人的美學啟蒙。 今天這本蔣勳旅行隨筆《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讀經、抄經,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裡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裡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學藝術裡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與一切有情眾生,領會人生中的捨得與難捨。
  • 蔣勳念誦、講解金剛經全集(共7集)
    蔣勳《金剛經》梵鍾版 蔣勳講金剛經 01:不可思議的「網紅」翻譯家鳩摩羅什
  • 蔣勳念誦金剛經(梵鍾版)
    蔣勳《金剛經》梵鍾版 發願文稽首三界尊
  • 蔣勳,我最喜愛的文人作家
    與蔣勳老師的書結緣,是在13年。我在南京一家書店當書店導購員,那天整理書架的時候,就翻到了一本封面樸素的封面,書名是生活十講。我好奇拿起來翻了幾頁,覺得文字很耐讀,講的是社會倫理和哲學思考的內容,我仿佛聽到一位師長在我耳邊娓娓道來,很親切也很有耐心。老師的文字令人慾罷,不能我放下了書。
  • 蔣勳美學丨《金剛經 》蔣勳原聲誦讀【珍藏視頻】
    第一卷《金剛經》抄寫完,覺得很開心,我因此習慣了在旅途中抄經。二〇一三年年底,從東南亞去巴黎、倫敦,再回曼谷,一路又抄了一卷《藥師經》。《金剛經》錄好,原要把原聲帶交一份給為失明恐懼的朋友,她卻說,手術意外成功,奇蹟似的好了。我想,有這奇特因緣,心中有祈願,也就發行,普施給需要的人吧。我讀《金剛經》,抄《金剛經》,漫漫長途,有多人護持,可知或不可知,都讓我一路走來,時時省思因果。
  • 蔣勳:《金剛經》
    尋求心安的方法,終究需要一些心靈上東西,像《金剛經》中所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 聽蔣勳講《紅樓夢》
    原來,林青霞把他稱為唯一偶像,每個周末從香港飛到臺灣聽他講紅樓。他每開一場講堂都座無虛席——上至豪門闊太企業金領,下至賣菜小販服刑犯人,都趕來聽他一席話。一度,整個臺灣都為他痴狂。就連林青霞——這個被導演徐克稱為「五十年才出一個的美人」,每周必從香港飛到臺灣聽他講紅樓。當時林青霞正處於人生低谷,是蔣勳的解讀讓她重新獲得了寧靜。她說:「蔣勳的聲音能給我安定的力量,就像半顆安眠藥。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蔣勳:帶著《金剛經》去旅行
    ,萬般無奈,哀痛叫道:「就是捨不得啊!」多年來,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盤坐讀一遍《金剛經》。有人問我:為什麼是《金剛經》?我其實不十分清楚,只是覺得讀了心安,就讀下去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使自己心安的辦法,方法不同,能心安就好,未必一定是《金剛經》吧。《金剛經》我讀慣了,隨手帶在身邊,沒事的時候就讀一段。
  • 預告 ▍蔣勳美學福州粉絲團讀書會第二期12月26日《品味四講》開始報名
    ——蔣勳在《品味四講》中,蔣勳老師首次提出生活美學的概念。12月26日,蔣勳美學福州粉絲團讀書會第二期《品味四講》,邀您一起從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審視「美」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蔣勳,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 我們都怕面對自己的身體丨專訪蔣勳
    大陸很多人知道蔣勳,是讀他的《孤獨講》,聽他的《蔣勳細說紅樓夢》,或是看他的美學著作,卻少有人能見到他的畫作、書法。展覽開幕前一天,在這棟老洋樓裡見到了蔣勳,聊藝術、聊身體,聊他認為比美、比藝術更重要的課題——生命。「別人問我,你接下來還有10年,要做什麼?
  • 蔣勳講紅樓夢裡的微塵眾
    《蔣勳細說紅樓夢》真的很細,非常細,一句話、一句話的解讀文本,每一回都要講大概3個小時,80回就是240個小時,他在高雄講了4年才講完。蔣勳說,很多人講《紅樓夢》都是在講考證,這個版本、那個版本,秦可卿在歷史上是誰,薛寶釵又是誰,很多考證,一學期都在講考證的部分,但是唯獨沒有碰小說本身,沒有碰觸文本。他就來講一講文本。
  • 聽蔣勳老師講紅樓
    其實很早之前就開始聽蔣勳老師講紅樓了。但是因為音頻實在太長,斷斷續續一直也聽不完。但是一有時間的話還是會選擇聽下去的。蔣勳老師的聲音充滿磁性,讓人莫名的安心。所以很感謝蔣勳老師,若是沒有跟著他讀一遍紅樓,感覺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再翻開這本書。有了講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是第一講時蔣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
  • 讀完蔣勳《捨得捨不得》,才知林青霞為何說蔣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
    《捨得捨不得》是臺灣作家蔣勳的一部隨筆集,雖為隨筆,確是在統一的思想主導下,嫋出的人生話語。集子一如他從前的作品,語言清麗曉暢,說理淺顯易懂,沒有晦澀的摻雜。許多作者的文風,儘管過去異常的繁華綺麗,但在經歷過塵世的洗滌後,總變得平時樸素,洗盡鉛華。
  • 人文中歐 蔣勳:孤獨也是一種精彩
    華人社會裡緊密的家族關係,家庭的捆綁,讓青少年時期的蔣勳很想逃離,所以他開始思考「孤獨」兩個字。蔣勳把孤獨分為「倫理孤獨」、「情慾孤獨」、「暴力孤獨」、「革命孤獨」、「語言孤獨」和「思維孤獨」。10月16日晚的中歐EMBA人文藝術系列講座上,蔣勳與中歐學生、校友分享了承認孤獨、尊重孤獨、擁抱孤獨的正面意義。石化廳裡座無虛席,甚至開設了分會場。
  • 蔣勳《孤獨六講》讀書筆記
    2014年晶師妹推薦我讀蔣勳的書,並借給我這本書,這是我讀的蔣勳第一本書,從此便喜歡上蔣勳的書。
  • 蔣勳:等待立春
    文/蔣勳隨蘇東坡走一段
  • 蔣勳:沒有捨得,沒有捨不得
    含笑文/蔣勳選自《捨得,捨不得》一路校稿,仿佛又再一次去了清邁無夢寺,再一次去了秋天楓林迷離璀璨的永觀堂。我在《瀟湘臥遊圖卷》前徘徊流連,想到《金剛經》的句子:「不可思議」。山水可以如此無礙,虛實牽連不斷;墨色可以如此淡如煙嵐,若有若無;留白可以如此潔淨空明,不著痕跡。小如孑蟻的人,小如粟米的房舍,細如髮絲的一線橋梁,我一一看過,也隨看隨忘,仿佛沒有看過。還是《金剛經》說的:「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惺堂先生當年捨命搶救的一卷畫作,就在面前了。
  • 蔣勳《生活十講》,新時代的生活態度
    《生活十講》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5月1日出版的哲學小品文集,作者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對應的還有《孤獨六講》,也是同一時間引入出版的書籍。《生活十講》從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這10個方面,寫了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觀念和新興思想碰撞下,如何平衡自己。這是一本我高中時期就讀過的數,這七八年來,也經常會想從書中找到一點關於生活的答案。
  • 蔣勳講《紅樓夢》,究竟跟旁人有何不同?
    原來,林青霞把他稱為唯一偶像,每個周末從香港飛到臺灣聽他講紅樓。他每開一場講堂都座無虛席——上至豪門闊太企業金領,下至賣菜小販服刑犯人,都趕來聽他一席話。一度,整個臺灣都為他痴狂。就連林青霞——這個被導演徐克稱為「五十年才出一個的美人」,每周必從香港飛到臺灣聽他講紅樓。當時林青霞正處於人生低谷,是蔣勳的解讀讓她重新獲得了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