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沒有捨得,沒有捨不得

2021-02-17 品讀紅樓

含笑

文/蔣勳

選自《捨得,捨不得》

一路校稿,仿佛又再一次去了清邁無夢寺,再一次去了秋天楓林迷離璀璨的永觀堂。

然而這次是草津了,在一大片落羽杉林間徘徊,即將白露,樹木梢頭、草叢間,都一片銀光迷濛,細看是針尖大的露珠,連成一片,讓我想到「白露為霜」的句子。但日出之後,處暑豔陽,白露也就一一消逝了。

許多詩句也都是季節的不舍吧,捨得,捨不得。

法隆寺一角

從草津回東京,只在上野停一晚,一清早到法隆寺寶物館看思維菩薩,看金銅敲鍛鏤空的頂幡,看了多次,還是捨不得。

上野美術館正舉辦臺北「故宮」的國寶展,貼在大門口的海報,有汝窯溫酒的蓮花碗,有《寒食帖》。我相望一笑,想到四十年前跟莊嚴老師上課,可以一下午只看這一件書法,只看這一隻碗,好奢侈;但也覺得:看過了,也都可以捨得。

走進東洋館,展示櫃裡一卷《瀟湘臥遊圖卷》,這是近代跟《寒食帖》一起流到日本的南宋名作,當時歸菊池惺堂收藏。

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菊池在危難中從火場搶出兩卷書畫,一是《寒食帖》,另一件就是《瀟湘臥遊圖卷》。

《寒食帖》後來回歸臺北「故宮」,《瀟湘臥遊圖卷》留在日本,被定為國寶。

這是近代書畫史上著名的傳奇故事。這次《寒食帖》從臺北去東京展出,被定為國寶的《瀟湘臥遊圖卷》也因此展出,仿佛它們緣分未了,也是對惺堂先生捨命傳奇的紀念吧。

《瀟湘臥遊圖卷》

整個展場沒有太多人。我在《瀟湘臥遊圖卷》前徘徊流連,想到《金剛經》的句子:「不可思議」。山水可以如此無礙,虛實牽連不斷;墨色可以如此淡如煙嵐,若有若無;留白可以如此潔淨空明,不著痕跡。小如孑蟻的人,小如粟米的房舍,細如髮絲的一線橋梁,我一一看過,也隨看隨忘,仿佛沒有看過。還是《金剛經》說的:「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

惺堂先生當年捨命搶救的一卷畫作,就在面前了。第一次與這件名作相見,許多老師當年的敘述講解都忘了,許多看過的資料考證都忘了,許多高畫素的精細局部複製都忘了。原來《瀟湘臥遊》可以好到忘了一切瑣碎,不可考證,不可複製,就只有一卷,是要這樣素麵相見。

沒有捨得,沒有捨不得。

走出美術館,寬永寺的鐘聲響起,不忍池裡夏末荷花搖曳,花瓣張開,露出巨碩蓮蓬,一粒一粒蓮子掉落池中,下一個春末還會生根抽芽吧。

高大銀杏樹叢裡有寒蟬悽切的聲音。高亢的嘶叫,到了尾音,總是哀婉如泣如訴,聲音拖得長長的,那麼多不舍,那麼多捨不得。

回臺北之後,已過中秋,還是炎熱。

我走到知本,樂山旁有清覺寺,大殿楹聯還是源自《金剛經》的句子:

清淨即菩提,須知菩提本來淨

覺心原無住,應從無住更生心

清晨禮佛畢,在庭院散步。中庭有幾株高大含笑,都有近百年樹齡。日出前後,含笑都還含苞,廟中老師父手持長竿,在濃密樹叢間找花。她年歲太高,眼睛不好,我就指給她看,「這裡——」「那裡——」,她把含笑一一帶枝葉鉤下,用盤盛裝,供在佛前。

二〇一四年九月十二日蔣勳於臺東知本清覺寺


蔣勳美學

我暗想 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文學 美學


相關焦點

  • 《捨得捨不得》| 蔣勳解讀《金剛經》,在行走中參悟生活
    今天這本蔣勳旅行隨筆《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讀經、抄經,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裡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裡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學藝術裡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與一切有情眾生,領會人生中的捨得與難捨。
  • 《捨得,捨不得》|人生就是一場「捨得」到「捨不得」的修行
    今天小畢向大家分享一部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作為臺灣的美學大師,蔣勳的這本書裡並不僅僅只是說他東京看展的事而是囊括了他在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游離的所見所聞,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蔣勳帶著《金剛經》,讀經、抄經,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裡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裡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學藝術裡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與一切有情眾生,領會人生中的捨得與難捨
  • 讀完蔣勳《捨得捨不得》,才知林青霞為何說蔣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
    《捨得捨不得》是臺灣作家蔣勳的一部隨筆集,雖為隨筆,確是在統一的思想主導下,嫋出的人生話語。集子一如他從前的作品,語言清麗曉暢,說理淺顯易懂,沒有晦澀的摻雜。許多作者的文風,儘管過去異常的繁華綺麗,但在經歷過塵世的洗滌後,總變得平時樸素,洗盡鉛華。
  • 蔣勳:歲月·捨得
    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捨不得。嬰兒時捨不得奶嘴、奶瓶,有人拿走了,就要大哭。童年時候,捨不得的東西漸漸多了。可能是一種帶奶味的糖,可能是某一個小熊布偶,或者,再大一點,捨不得的是幼兒園一個會唱歌的玩伴。每個人的捨不得,到了少年時,會有不同的分歧。那時候還記得曾經捨不得帶奶味的糖,為失去那顆糖傷心。但是不能理解了,為什麼口腔裡那種強烈的捨不得不見了。很長的人生裡,一次一次經歷的「捨不得」,當下難忍,一旦過去了,好像突然踩空一腳,夢中驚醒,悵然若失。
  • 蔣勳 捨得,捨不得.
    極簡主義的禪點擊標題下方極簡主義的禪  關注中國禪文藝第一微刊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無論甘心,或不甘心,無論多麼捨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一個留不住記憶的城市。我站在街口,知道如果這個城市什麼都無法留住,我們的所謂繁華,也只是遲早會被粗暴無知徹底摧毀殆盡的一個不真實的夢而已吧。晴日當空,是喜悅;風雨,也可以是喜悅。解脫了愛憎喜怒,解脫了自己分別好壞的執著,生命自然處處都是喜悅歡欣。
  • 散文隨筆/捨得或捨不得,終要學會放下
    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無論甘心,或不甘心,無論多麼捨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蔣勳《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知道蔣勳,從他說紅樓夢。「有時候和一個人第一次見面會覺得面熟,其實就是有好感。此生此世,與一個人一見面就覺得心裡一驚,好像在哪裡見過,大概就是有緣分。」佛教中常常把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叫做宿慧。前世曾經接觸過的東西,在這一世裡還尚有記憶。
  • 蔣勳:一生流浪,不舍愛與自由
    接著,我又看了他的一系列作品《生活十講》、《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他每一部作品,讀來都讓我感覺放鬆,像是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親人的懷抱。所以,在我心裡,蔣勳老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心靈的寄託。他看起來儒雅、理智而又感性,這一生能活得如此通透,需要很大的智慧。
  • 捨得捨不得
  • 捨得,捨不得
    最小的兒子還沒有找到老婆,老人就說:「孩子,我準備走了。房子已經給了你大哥,錢已經給了你二哥,我這個電話號碼本給你。這裡面有幾百個女人的電話號碼,這就給你了。」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老人們大多都是這樣對孩子念念不忘地牽掛,擔心孩子沒有房子住、沒有飯吃、娶不到老婆,為了孩子他們什麼都捨得。
  • 蔣勳:我的陋室
    「什麼東西捨得、什麼東西捨不得,不要到最後放不了手很痛苦。人離開土地、空氣、水才會活不下去,我覺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自述 | 蔣勳 編輯 | 白汶平蔣勳在池上的家,是個已經荒廢了60年的老宿舍我是蔣勳,2014年的10月中下旬,我到了池上,我覺得自己有一點變成了池上的居民。其實我來的時候,已經刻意想把臺北的生活作為一個舍離:什麼東西捨得,什麼東西捨不得。
  • 胸間高掛無事牌的蔣勳
    蔣勳何許人也?蔣勳,寶島臺灣知名畫家、詩人、作家。其作品等身,榮譽及頭銜不勝枚舉。如果只介紹這些略顯呆板,那麼只要提到他的一本暢銷作品《蔣勳說紅樓夢》,想必就會有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那個細聲慢語的雅士!
  • 蔣勳:沒有真正的智慧,就沒有長久的愛情
    ——蔣勳真正的愛,需要智慧文 | 蔣勳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李清照懷著對趙明誠的愛,兩個人一起切磋詩詞、研究金石,「金石」也變成他們兩人愛情的另一種形式了。因為沒有一種東西是不會失去的,即使是在空間上你沒有失去,總有一天你也會在時間上失去。所有的「寶貝」你都只能暫時保管,用一種暫時保管的心情,去面對愛情,其實會好過一點、寬容一點。而且,既然是個寶貝,就絕對不會只有你一個人愛,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愛,它就不是寶貝。
  • 聽蔣勳講《紅樓夢》
    家業衰敗後,父親對蔣勳極其嚴苛。小蔣勳一次去偷挖番薯,結果被老農民罵到口乾舌燥,回來父親就罰他跪下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初讀紅樓時,蔣勳嚇了一大跳。他發現曹雪芹也是正白旗貴族,14歲就被抄家,像極了他的身世。從那以後,頑石一般的蔣勳,發了瘋似地讀著紅樓夢。
  • 本號筆談:蔣勳沒有讀懂王熙鳳
    讀到這個情節時,著名紅樓學者蔣勳先生大為感動,他在《蔣勳細說紅樓夢》第六回(06) 講中這樣講到:「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很感動,王熙鳳日理萬機,她也沒有太多心情去可憐一個窮人。可是這個時候她真的有點不忍。」蔣勳先生接著又講到:「這一串錢的價值比那二十兩銀子還重,其中有她對人的體諒,她覺得這一老一少走這麼遠的路,有了這串錢至少可以坐個車回去。」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我喜歡「小滿」兩個字,很喜悅,很自信,卻也很謙遜,很謹慎,對自己的存在很滿足,卻沒有囂張喧譁。走在池上的田陌間我還是常常在想:為什麼是池上?一個五六千人口的農村,可以在大量觀光客湧入的同時,保有自己的從容與安靜。池上鄉公所沒有討好觀光客,不會為了急功近利毀掉自己存在的價值。一則小小的新聞,布告池上鄉公所決定農地農用,停止方便觀光客的停車場。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點策劃了蔣勳的「行旅之美」散文日曆——《蔣勳日曆 2021》。這本日曆與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日曆相比,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原創性。首先,它是一本精美的四色彩印圖文書。文字部分收錄了蔣勳最新創作的散文作品,這裡面有世界各地的遊歷漫步,有各地風物的生動介紹,有人文歷史的溯源探尋,有電影音樂的不期相遇,也有對故園舊友的綿遠思念,還有對中外傳統文化的重新體悟,更有對藝術和美的隨時發見。伴隨文字的照片,每一幅都是蔣勳親自拍攝。這些照片是作者對自己所思所見的見證和說明,與文字一起構建了蔣勳的日常生活。
  • 美學功課:蔣勳首本原創散文日曆挺特別
    9 月 14 日記者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獲悉,該社今年重點策劃了作家蔣勳的 " 行旅之美 " 散文日曆——《蔣勳日曆 2021》。這本日曆與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日曆相比,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原創性。首先,它是一本精美的四色彩印圖文書。
  • 蔣勳:《詩經》完全不用翻譯,詩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從《詩經》到陶淵明的田園詩,蔣勳在書中一路侃來,不是一本正經地注釋,而是圍繞講解的古詩,古今中外的一頓閒侃,為的是讀者能夠理解體會出古詩之境。雖然有點散,有點亂,但是好懂,作者不裝腔作勢、故弄玄虛。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見聞來解讀古詩,不因權威觀點而畏首畏尾,雖可能偏頗,但不人云亦云,可親可愛。
  • 蔣勳: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我看到一種極致
    ○蔣勳:對,去年2019年3月25號,我上陽明山去看你,那個時候聽說你在臺大動了很大的手術,心裏面很擔心。我記得我跟林懷民去,一路上就忐忑,我預期會看到一個很憔悴、幾乎奄奄一息的人,我沒有錯吧?如果你聽到一個人動了一個大的肺部手術的話,你大概就會這樣想。結果我進到你家,我記得上了二樓,你就是這樣躺在一個臥榻上。
  • 蔣勳:一個被文學完全浸染的君子
    第一次認識蔣勳還是在央視《讀書》欄目上看到了一本被大眾好評如潮的書籍——《蔣勳說紅樓夢》,隨後又在網上了解了一些關於他的公開信息。「與君初相識,勝似故人歸」,這種感覺仿佛是你與中國古代文化再一次的靈魂碰撞。也許,對於他和文化而言,你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於你的感覺卻意義非凡。浮世繁雜,我們總會迷失在生活的快節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