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人家快要去世了,但他放心不下他的孩子們,就把他的三個兒子叫過來。他把家裡的房產證拿給大兒子說:「你已經有妻兒了,這個房子給你。」
然後又把二兒子叫過來,把自己存錢的卡交給二兒子說:「這裡面有錢,我給你。」
最小的兒子還沒有找到老婆,老人就說:「孩子,我準備走了。房子已經給了你大哥,錢已經給了你二哥,我這個電話號碼本給你。這裡面有幾百個女人的電話號碼,這就給你了。」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老人們大多都是這樣對孩子念念不忘地牽掛,擔心孩子沒有房子住、沒有飯吃、娶不到老婆,為了孩子他們什麼都捨得。
父母對自己的兒女是最無私的,為了孩子甚至連生命都可以奉獻,兒女要什麼他們都可以捨得。相比之下,兒女對父母的心就往往自私一點;兄弟姐妹之間,這樣無私捨得的心就會再弱一些;然後是親戚、朋友、同事。也就是說,我們是以這個人和我們關係的親疏遠近、是否值得來決定能不能捨得。如果對方是一個能給自己帶來利益的領導,那花再多錢、送再貴的禮物也捨得,這是在心裡先盤算了一下才做的,是一種交易。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心愛的人和事,對於「我」的「喜歡」,往往都捨不得和別人分享或送給別人。但是我們修行要有成就,必須要修布施,這讓許多人覺得很難。對於不太值錢而且自己也不需要的東西,大家覺得布施出去並不太心疼,能捨得。可是如果要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布施給別人,尤其是給自己並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為什麼要布施呢?
是為了讓眾生現在得到安寧。
怎麼修行布施呢?
我們反覆地想:我就是為了讓眾生現在得到安寧而布施的。
還沒有進入修行的人們可以這樣修。比如說,自己有最珍貴的東西、最捨不得的東西,這些我全部要送給需要的人們。想一想你卡裡面有多少錢,把錢取出來,就開始想起很多的眾生,然後把他們觀想在自己的旁邊,把這些錢拿出來給他們。當然你不能再想這是我觀想的,反正不是真實的,修完以後,錢還是我的。你要真實觀想你把這些錢捨出去,布施給他們,解決了他們的飢餓窮困,他們很歡喜,你也很歡喜。
已經修行的人們除了這樣觀想去修,還可以這樣修:我們今天剛好做完五加行,修五加行的過程中所有的觀想、祈禱、念的心咒,我們就把這些功德全部觀想起來,把它布施給眾生。
這個時候,就算是修行人,也會有一點捨不得的感覺。
如果我們修行到可以捨得了,那再進一步:假如我們學佛十年了,那這十年裡面,我們念了多少心咒?供養了多少錢?做了多少善根?我們把它們全部想一想,想好以後一點不留全部給可憐的眾生。
可能還會不捨得。如果我們修行到可以捨得了,那就再進一步:我從現在開始到死,乃至生生世世到最後成佛為止,我做的一切善根,我的一切福報全部布施給所有眾生。
這確實有點困難。但我們要這樣認真地觀想,把所有的善根一點都不留,全部布施給他們。我們打坐的時候就這樣想,我們重複去想、去訓練。而且要想道:我不講任何條件,不求任何回報,現世也不求,來世也不求。
我們打坐的時候這樣去想,我們也要訓練出坐以後在生活裡真的做到這樣。
如果覺得實在太困難了,認為這可是真真實實的生活啊,那我們怎麼辦呢?那麼從現在開始,在吃飯的時候先做了簡供再吃,你不會簡供的話,就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觀音菩薩心咒。每天把自己的食物在吃之前先布施給眾生,這也是布施的一種。
漢地有一個說法,「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這當然是從因果的角度去講,是勸化大家要有布施心,現在捨出去,將來肯定會有更大的回報,這是勸人向善的意思,和我們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布施心,還是有點不同的。有的人說,應該是先得才舍,沒有得到東西的話,又拿什麼去舍呢?
其實,我們要修的,是一顆真正捨得而慈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