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又上熱搜了。這次她不再因為不被認可的演技,抑或是花瓶般的存在而被熱議拱上熱搜榜。浪姐中的她,就像是一隻張開羽翼的黑天鵝,仿佛經歷了脫胎換骨,登場即令人驚豔。
縱觀近年來的綜藝節目,可以說沒有一個節目能躋身浪姐那樣的高度,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很難講到底是節目組借了三十位姐姐的東風,站在「三十而已」的社會焦慮情緒上,收割了全國觀眾對於大齡女團的好奇心韭菜,還是姐姐們沾了節目的光,在中年危機的現實壓力下使出渾身解數大演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把一場極有可能演變為中年養生舞蹈合唱團的「選秀」節目,霸氣錘鍊成了碾壓鮮肉王牌綜藝們的收視扛把子。
總之最後的收穫是皆大歡喜,除了引發社會現象級的思考外,它甚至可以被視為一檔中年女性競爭力的綜藝archive,讓我們清楚真實地看到了,年過三十的女性完全有能力扛起事業巔峰的大旗,容貌、雙商、體力以及最重要的能力都正處於綜合素質的最高水平。所謂女性的黃金年齡在當下這個時代很需要被嚴肅地重新定義。
在三十位姐姐中,給人以前後反差感最大的莫過於吳昕。首場公演一襲超短裙登臺的她,少女活力簡直要溢出屏幕,毫無半點刻意的違和感,表演時的爆發力更是讓人刮目相看,又唱又跳劈叉rap樣樣信手拈來,不少人大呼這還是快本裡那個小透明——吳昕嗎?
可即使面對自己堪稱C位級的優秀表現,她還是露出了那麼點兒不自信,「開始錄製前,我對自己的預估是爭二保一。」說到這燕雀之志,她自己也笑了,「吳昕你都來錄節目了,怎麼著都得露個兩集臉吧,實在不行那一集也行,畢竟姐姐們都很給力,哈哈。」
優秀和自卑同時在這個有點內向的大女孩身上存在著,它們既構成了她前行的動力,卻也是她自我認知偏差的根源,其實這般矛盾的存在特別真實,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經歷過類似的迷茫。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是這樣總結的:自卑感不是「我為什麼不如他」的人特有的東西,即使看起來非常優秀的人,心裡也會感到自卑,只要還有目標要實現,就會有自卑感。誰的人生又不是在一個接一個的小目標中奮力奔跑呢?考進一所名列前茅的外國語學院學法語、參加主持人選秀過關斬將勝出,人生在這裡畫上了一個令人豔羨的轉折,如今在浪姐的機緣巧合下一鳴驚人,無人不知「她可以做到」。
37歲大齡女青年吳昕奮鬥歷程中的那些自卑、困惑和不斷磨合,像極了當代年輕人踏上社會後與現實掙扎共存的進化史,面對無處不在的壁壘,我們惟有付出韌勁,經年累月,終將逾越。在這之前的很多年裡,她一直無法將自己準確定位,甚至懷疑需要曝光的工作是不是適合自己,「包括家人也覺得,我的性格不是很能輕易和別人打成一片,或許我更應該去簡單的校園環境工作。」
幸好,她堅持了下來。五光十色的藝能行業,有人帶來歡樂,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也有人給以繼往前行的鼓勵,而吳昕和她的真實,能走進萬千同齡人的內心,這是一股約定俗成的凝聚力,鼓勵我們擁抱現實,走向人生。
「屏幕只是人們的所見,而在不同的節目裡,我們被賦予了不同的功能和狀態。」一直以來,大眾對吳昕的認知始終停留在一些負面標籤上,殊不知,作為和杜海濤在主持人選秀中唯二勝出的奪冠者,昕昕子的理性從未下線。在《明星大偵探》中,她學霸級的細節洞察力和邏輯分析力拷問住了每一個在場嘉賓,連雙商從未輸過的何炅都佩服得五體投地;而在浪姐中,數位大咖坐鎮的「艾瑞巴蒂」團隊成了她展現控場力、組織力的神助攻。她的智慧,開始有了散發光芒的機會。
浪姐這個節目看點之一就是個性極強的各位女神們同處一組相互磨合,同時還要力壓其他幾組群芳,並配合著將自己最有優勢的一面展示給觀眾。分組時空氣中都瀰漫著絲弦緊扣的微妙氛圍,而吳昕卻不以為然,「分組這個事情,站在我的角度上,緊張、擔心都是多餘的。」
話說一半,昕昕子轉過頭來狡黠一笑,彎轉得有點讓人措手不及,「因為我排名靠後啊哈哈。」她接著分析:「每一個組都有不少人,總有人擅長高音、有人擅長rap,分配擔當任務的時候,當然就要選擇避開自己完成不了的。」
她對自己在30個人中的定位是「進步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想著去的時候什麼也不會,「這樣一輪下來,總會有『在這個組裡我是跳得更好得,在那個組裡我是唱得更好的』,遇到rap和女團舞大家就得跟著老師一起練,那我不就相當於免費上了培訓班嗎?現在外面報班也挺貴的。」她笑著坦承當時報名參加這個節目,就是為了能免費學唱歌跳舞,順帶嘗試點不一樣的真人秀,愛趕新鮮的水瓶座特性在她身上變得幽默又充滿了生活的理性。
浪姐播出後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讓她看到了流量在這個快節奏時代裡的兩面性,「我現在非常理解,作為藝人在接工作的時候,希望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能被大家看到,這是一定的。但是,你不能以這個為目標去選擇工作,因為現在觀眾的喜好和市場風向說變就變,而能否在正確的風向下創造出合適的影響力,已經變得難以預判了。」她將大家對她近來認知上的改變當作一個現實例證進一步深入闡述,「現在人們都喜歡說『煥然一新』『華麗轉身』,這世間哪會有人生是通過一個節目實現了質的改變的?屏幕只是人們的所見,而在不同的節目裡,我們被賦予了不同的功能和狀態。」吃瓜群眾們眼裡的「改變」也許只是她多面中的某一面,理性的吳昕正在釋放出「路遙知馬力」的人格魅力。
曾經的學霸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才在主持舞臺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位置,經歷長時間的團隊磨合和自我探索,她終於有了不質疑自我的勇氣,「明白自己的功能以後,當再跳出這個節目的時候,你才能把所擁有的技能都疊加到自己身上,這個時候你才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能量,而這一過程,其實相當重要。」這是建立在理性的自我評估上的自信。
「沒辦法,我就不是一個很完美的人。」在每一次提及初入行經歷的採訪中,吳昕從不避諱談起當時的窘境,她會大方承認彼時泥濘的心理狀態,更會直面來自網絡的質疑聲音,然而在這些洪流中,她在乎的並不是曝光率、人設形象等等,她擔心「跟不上這麼優秀的團隊」,「就算我想使勁,可連門道都不知道在哪」,這種想努力卻又不知該如何努力的曾經,即使事過多年回想起來,她依然覺得非常可怕。
與這份憂患意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在真人秀綜藝中常常自帶佛系的那點惰性,不爭名利,只為「重在參與」。哪怕是到了浪姐這樣開播後吸引了空前關注的現象級節目,她也還是一如既往地發揮著主持人的燈塔精神,臺裡讓她多舉舉手,多在節目上提高曝光度,她任性地回上一句,「站在中間扛得責任也大,我覺得在旁邊跟著也挺好的。」這句不爭氣的回答是否也讓你覺得似曾相識?
對了,就是那個深藏在我們心底裡的回聲,時不時躥出來,與你剛剛才燃起的鬥志一搏高下,而私底下的吳昕,就是這麼真實得讓人措不及防,在偶像人設愈發完美的今天,這份難能可貴的真實卻恰恰成了她身上迷人的閃光點。
當然,她比我們更明白,抗拒曝光就意味著演藝事業的終結,「娛樂圈容不得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掉曝光的機會,那樣我可就要失業了,也許有的人一直在推掉各種各樣的機會,但只要有合適的節目邀約我,我還是會全力以赴。」
深知自己是宅女性格的她,逼迫著自己去參加真人秀、走時裝周、拍封面、做直播,在理性和惰性的推拉交替中,她坦蕩、真實而完整的人格形象愈發清晰,贏來不少路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