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想像《教父》是用兩個月拍出來的電影,並且是導演科波拉起初並不感興趣的一個題材。天才就是天才,科波拉24歲寫出了《巴頓將軍》的劇本,並且獲得了奧斯卡原創劇本獎,接著又把普佐的這部犯罪小說改編成電影,而且改的如此成功,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雖然科波拉更看重自己的另一部《現代啟示錄》,但無疑還是《教父》更受歡迎,而且歷久彌新,光耀影壇。
《教父》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或者說它用了什麼神奇的手段講故事,才使得這部電影成為經典?結合他人的影評,我認為原因有:
1. 往大裡說,這是美國精神的體現。雖然劇中人物都是義大利移民,但他們對於美國有深刻的認同感。雖然是黑社會,但他們塑造了美國文化。暴力史也就是美國的正史。
2. 往小處說,儘管這是一部犯罪電影,但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劇。家庭至上的觀念無處不在。如果剪掉犯罪和暴力的鏡頭,簡直就是一部反應居家生活的電影。例如,劇中CARLO跟妻子吵架並大鬥的場面,發生在很多家庭之中。
3. 潛在的主題:麥克想得到父親讚賞。這種傳承和延續是本劇前後統一、一氣呵成的秘訣。
4. 擅長營造氣氛,兩個婚禮,一個葬禮,一個洗禮,毫不吝惜菲林。在展示民俗的同時,交代任務,推動故事發展。
5. 有大局觀,大敘事觀,擯棄段子思想,小品意識。哪怕是一條斷頭路,也拿出修京藏高速的氣力去修。例如,麥克在西西里的經歷跟全劇關係並不大,甚至可以用一段對話交代過去,但是影片卻完整展示了麥克流亡、求婚、結婚、被暗算的全過程。
6. 無暴力的暴力。影片中事實上暴力鏡頭很少,但是給人很暴力的感覺。因為導演擅長使用驚心動魄的非常規首發,讓人藉助畫面,展開暴力的聯想。例如:大導演被窩裡砍下大馬頭,CARLO臨死前踹碎汽車大前擋風玻璃。
7. 對比手法的應用嫻熟,因為辯證法就是藝術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例如:前面剛表現完麥克在西西里島上的新婚之夜,後面緊跟著就是KAY到麥克家找他的鏡頭。在比如,影片最後的洗禮儀式和大屠殺迎頭的交叉蒙太奇,就是更為典型的對比手法。
8. 演員的演技。這更不用說了,若不是德尼羅和帕西諾的精湛演技,本片將減色不少。
9. 了不起的音樂。麥克流亡西西里島的片段,《溫柔的憐憫》屢屢響起,體現出本片的精心製作與高品味的節制。這段音樂雖好,但沒有到處濫用。這跟現在的影視劇一段主題音樂用幾百遍的做法,有雲泥之別。
任何一部偉大的電影作品,都值得反覆分析,一學再學。讓我們把《教父》當成一座大聖堂,常常能流連期間,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