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事就過去了,永遠別回頭,無論是為了找藉口、為自己辯解還是找樂子,永遠都不要回頭。你現在是什麼人,就是什麼人,世界眼下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美國電影學院,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教父》。
這部名為《弗朗西斯和教父》的電影將首次揭露《教父》的拍攝和製作過程,嚮導演弗朗西斯和馬龍·白蘭度致敬。
派拉蒙影業的新聞發布會上,馬裡奧·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羅伯特·埃文斯和阿爾伯特·S·拉迪共同宣
影片將由《雨人》導演巴裡·萊文森執導。
主演近日也已確定,奧斯卡·伊薩克和傑克·吉倫哈爾。
奧斯卡·伊薩克
傑克·吉倫哈爾
伊薩克出生於瓜地馬拉,成長在美國,2006年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之後進軍電影界,因為在科恩兄弟的音樂傳記片《醉鄉民謠》中的出色演出提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在本片中飾演《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麥可傑克遜 科波拉 喬治盧卡斯
傑克·吉倫哈爾則因參演《斷背山》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在本片中飾演派拉蒙電影公司老闆羅伯特·埃文斯。
巴裡·萊文森說:「《教父》的製作過程極其瘋狂,困難重重,但科波拉解決了難題。一部經典電影由此誕生。」萊文森在拍攝前和科波拉通過電話,科波拉則祝他好運。
他說:「巴裡·萊文森製作的每一部電影都很有趣,也很有價值。」
科波拉和劇組成員在波利·加託被謀殺的那場戲的拍攝現場查看剛拍好的素材
《教父》根據馬裡奧·普佐1969年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劇本只賣了1.5萬美元。
科波拉和派拉蒙老闆埃文斯就這部耗資巨大的電影發生過激烈爭執。二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由誰飾演黑手黨黨魁維託·唐·科萊昂上。
科波拉堅持讓已逐漸對演戲失去熱情的馬龍·白蘭度出演,而埃文斯則認為白蘭度太古怪,管不住,選擇了出演過多部莎士比亞的英國演員勞倫斯·奧利維爾。但奧利維爾此時已年近七旬,因為健康原因主動退出。埃文斯於是又去找其他人。
雙方爭執不下。科波拉本來就不想執導《教父》,他是西西里人,擔心電影宣揚暴力,有損他的血統,而派拉蒙選擇科波拉恰恰因為他的西西里血統。
「沒有別的人選。」埃文斯事後說,當時科波拉初出茅廬,「他還沒執導過像樣的電影。」他說。但派拉蒙預算有限,科波拉因為欠債,法院剛剛封了他的工作室。
最終,兩人各退一步,並用其他演員作為交換,馬龍·白蘭度才得以飾演維託·唐·科萊昂。阿爾·帕西諾也是科波拉欽定,他當時是無名小輩。萊文森太太同樣選擇了阿爾·帕西諾,她說:「阿爾·帕西諾在試鏡時,眼神讓我變得赤裸。」
為了約束白蘭度,派拉蒙和他籤訂合約,要求他參加試鏡,且不得延誤拍攝進度,在這兩方面馬龍·白蘭度可是出了名的。他有天才,而且知道自己有天才。
在《教父》前,白蘭度剛剛演了一部倫理片,叫《夜行人》,尺度之大不在他在《教父》之後出演的《巴黎最後的探戈》之下,此時馬龍·白蘭度已厭世到了極點。
可比起《教父》的拍攝過程,白蘭度的厭世就不算什麼了。延誤拍攝的不是演員,而是導演科波拉,以至派拉蒙一度想換人。
但是能拍《教父》只有弗朗西斯·科波拉。恢弘的時代背景,龐大的故事架構和錯綜的人物關係,伏筆,細節……弗朗西斯·科波拉在第一幕舞會上如此簡潔地呈現出來,並與影片整體走勢統一。
科波拉與阿爾·帕西諾討論謀殺毒梟索洛佐、警長麥克拉斯基的那場戲
《教父》本質上是古典的,是罪與罰的,處處瀰漫著古典悲劇的氣質,這恐怕只有西西里人才拍得出來。
預算,演員(幾乎大換血,甚至配角也是),導演和派拉蒙的分歧解決之後,科波拉和埃文斯又要面對現實威脅,包括動物保護組織——床上的馬頭是真的,血當然也是。桑尼在大街上痛毆姐夫那場戲,打斷了他的兩根肋骨。
以及……最令人困惑的,詹姆斯·凱恩和羅伯特·杜瓦爾為了表達對馬龍·白蘭度的敬愛,在他面前脫下了褲子,而幾天之後當他們拍攝婚禮那場戲時,馬龍·白蘭度當著劇組500多人的面,脫下了褲子。
還有當地黑手黨的要求……
所有這些,都將在《弗朗西斯和教父》中得到展現和澄清。
巴裡·萊文森出生在巴爾的摩,俄羅斯猶太人後裔。喜劇演員出身,後開始執導電影。大部分合作者都是一線明星。近期最著名的電影是《死亡醫生》,職業生涯最著名的是《雨人》,他是湯姆克魯斯找到的第四位導演,前三位都沒拍成。湯姆·克魯斯問他:「我們什麼時候能開拍?」
巴裡·萊文森說:「八個星期。」
「哦?」 湯姆·克魯斯問,「兩個月之後?」
「八個星期之後。」 巴裡·萊文森說。
「那好吧。」 湯姆·克魯斯說。
《雨人》一共拍了兩年。
《雨人》講述的是自閉症的哥哥和玩世不恭的弟弟,雖素不相識,卻由於血緣關係聯繫在一起。影片從另一個角度闡釋美國夢,金錢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親情。
而《教父》的第一句話是——「我相信美國。」
巴裡·萊文森沒透露《弗朗西斯和教父》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拍,要拍多久。但他說,《雨人》不應該獲獎,因為這部電影拍得並不成功。
有些事必須幹,你幹就是了,絕不高談闊論。不要去判斷要做的這些事是否合理。它們沒法判斷。你幹你的就是了,幹完之後就忘記。
曲終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