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500字。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感覺非常好,偵探類型,把歷史片段拼接成一個新的故事,來重新認識秦始皇,秦始皇確實是需要重新認識的人。
首先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很多傳言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現在發現有很多人堅信這一點,李開元擺出了很多觀點來反駁這樣的觀點,首先就是站在呂不韋的角度。呂不韋當時作為國際巨商,富可敵國,要進行的下一個投資項目就是「投資政治」。
秦國的一位公子贏異在趙國作人質,呂不韋希望通過公關,把贏異運作成秦王,這樣自己就有了擁立之功,並且這種擁立之功還是逆勢而為,做極難之事,這樣的功勞就很大,畢竟是運作一個國家的君主,所以公關需要的資金就非常多,如果失敗,足以讓呂不韋傾家蕩產,而趙姬,就是秦始皇的媽媽,僅僅是這場運作當中的一小步而已,是呂不韋花費資金的九牛一毛。
在呂不韋如履薄冰的公關活動中,如果發現趙姬的兒子不是秦國血統,那呂不韋必然前功盡棄,這個風險對於呂不韋來說值得冒嗎?
假設上述風險是100,那呂不韋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醫療技術的條件下,生男生女還確定不了,如果生個女孩兒,那收益就是零,也就是說100的風險,收益只有50%。
在法律層面上,秦國自商鞅變法,早就演化出了一份非常嚴謹的法律,這種宮廷法律更是重中之重,肯定在商鞅變法之前就非常嚴格,對於繼承人的審核,一定會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程序。
在醫學角度看,呂不韋把懷孕的趙姬送給贏異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贏異不是一個人在趙國他雖然是人質,但他是秦國公子,是高級貴族,是在家有服侍,在外有隨從的,趙姬也是這樣,一個懷了孕的人多容易被發現?如果秦始皇不是十月懷胎多令人懷疑?秦國後來在繼承人問題上就沒有這樣的顧慮,證明當時秦國高層,並沒有這樣的顧慮。
再把醫學角度和法律角度的問題對到呂不韋本身,這樣做的風險這麼大,爆發問題的損失這麼大,正常人可能都不會去想。要是呂不韋面臨這樣的局面,還這麼做,那就很有可能是傻子,而一個傻子如何成為國際巨商,如何在政壇長期擔任丞相處理政務。「如果一個歷史人物在一個歷史情境中的行為,需要把他判斷成傻子才能解釋的話,那一定是對歷史的理解有問題」。
第二個重點,就是秦始皇的皇后,這個人在歷史上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這就很奇怪,我讀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這是本小說)的時候,孫皓暉老師給出的解釋是當時嬴政忙於政務沒有立後。
但小說畢竟還是小說,先秦時期的政治,受後宮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何況是秦始皇這樣少年登基的人,更是受後宮影響很大。並且秦國有與楚國聯姻的歷史,從秦穆公到秦惠公,十八代,代代聯姻,歷時三百年,秦惠王的妻子就是宣太后(羋八子),是中國政治史中,卓越的女政治家,她就是楚國人,並且在宣太后的政治影響下,整個楚國外戚集團都非常厲害,全都活躍在秦國高層。
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呂不韋運作的贏異,也是在華陽夫人的幫助下才登上王位的,這個華陽夫人就是秦始皇的奶奶,楚國夫人。
這位華陽夫人長期在世,對秦國的政局一定影響頗大,不可能是一個女人在秦國,每一個女人背後都是一個強大的外戚集團,楚國綿延三百多年的外戚集團,到這個時候肯定更是根深蒂固了。
在這樣一個奶奶的影響下,這樣一個強大的的外戚集團影響下,秦始皇也非常有可能娶的是楚國的貴族。所以中國第一代皇后,很有可能繼續延續秦楚聯姻的傳統,這個人還是楚國人。
但現在還是沒有回答開頭的那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史書上絲毫沒有這個人的信息,這個女人像是被扣掉了一樣。
下面要說一點人情世故,秦始皇一生當中最大的功績就是一掃六合,結束戰國紛爭的局面,展開了六場滅國大戰,將其他六個國家一一掃滅,在這個過程中,國內就有一股強大的勢力成為阻力,就是各國外戚,屁股決定腦袋,楚國外戚坐在秦國的廟堂之上,還是會支持有力的戰爭,但是一旦牽扯滅國戰的話,難免會有愛國之情,鄉土之情湧上心頭。
而外戚集團中楚國最大,對秦國政局影響也最大,所以在滅國戰之前,一定要處理掉,這裡頭除了華陽太后這樣的女流之外,還有執掌大權的昌平君,在李開元老師的證明中,這個人不僅跟秦始皇關係密切,在秦國政壇掌握大權,而且是楚國當時的公子,在秦楚大戰展開之前,昌平君慘遭貶黜,並且在秦楚大戰展開之後,李信率兵出擊的時候,昌平君率眾反叛,造成了李信失敗。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楚國外戚可能整體被趕出了秦國政壇,也很有可能被抹殺,秦始皇的皇后,可能就在這樣的政局變化中被扣掉了,在歷史中被扣掉了,就連上邊提到的昌平君,史書的記載也是隻言片語。
這事兒還沒完,秦始皇的大兒子是扶蘇,後來楚國反叛的時候打出的旗號不僅有項燕,還有扶蘇,有項燕很正常,因為是楚國大將,在抗楚戰爭中陣亡,但是一個楚國反叛勢力,打著秦國皇子的旗號,是不是就有些奇怪了。
並且扶蘇這個人在沙丘之變中,接到李斯和趙高的矯詔,讓他自殺他就自殺,也沒有啥驗證過程,要知道他可是個皇子哎,這種權力變動的關鍵時候怎麼能如此草率,不奇怪嗎?
很合理的解釋就是扶蘇是典型的楚國血統,如果秦始皇的皇后是楚國人,就能解釋這一點,這樣反秦打著扶蘇的旗號就情有可原,扶蘇自殺的情節也容易解釋,因為所有的楚國外戚都死了,這時候扶蘇判斷自己也非常有可能會被殺死,詔書以來,首先的心理感受不是疑惑,而是對自己猜測的印證,所以立馬就自殺了。
第四個要說的故事就是秦始皇的弟弟成姣,嬴政是趙姬生的,趙姬、趙高、呂不韋這些人差不多都是趙國外戚勢力,而成姣的媽媽是夏夫人,「夏」這個字,很大可能指的是韓國,代表的是韓國的外戚勢力,不過韓國比較弱小,外戚所能依靠的力量也相對薄弱。
這時候成姣發生了一件事兒,就是成姣十五歲的時候出使韓國,一張利口,就為秦國拿下了大片的土地,就像賈誼後來在《過秦論》裡頭的賄秦一樣。
這件事兒按常理來說不太可能,一個國家無緣無故割土地,這就不太正常,但是還是可以解釋的,就是成姣依靠夏太后的力量,跟韓國達成協議,成姣要不斷在秦國攀升,將來給韓國帶來某種利益,但是現在成姣功少權輕,需要一些功績來,所以請娘家割讓些土地出來,韓國作為當時的弱國,基本上是秦國的附庸,做出這樣的決定基本上的合理的。
書中還有好幾個這樣的故事,敘事能力有限,很難完好的展現李開元先生的見解,就寫這些吧,作為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