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第一個登基的皇帝,在位不足300天,至今仍被奉為聖人

2020-12-28 漢史鉤沉

紫禁城完工於明朝永樂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開放於馮玉祥驅逐溥儀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我們常說的故宮,是指1925年10月10日對外開放的故宮博物館,人人都可參觀故宮的歷史已有95年了。

但在1925年故宮博物館誕生之前,紫禁城做了明、清兩代500年的政權中樞。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紫禁城是如何修建的?以及第一個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為何在位僅僅240天,至今仍被奉為聖人?

01紫禁城的誕生

談起紫禁城,甚至整個北京的興起,都繞不過一個人——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大將徐達的女婿,受封在北平府的「燕王」。

太子朱標猝死後,朱元璋繞過所有子嗣,選中了長孫朱允炆。朱允炆不成熟的「削藩」舉措,又引發了朱棣的「靖難之役」。

朱棣攻克南京後,改「北平」為「北京」,「北平府」為「順天府」。並開始了對北京,以及紫禁城的籌備工作。紫禁城的建築材料,都選自明朝最優良的產地:

比如:上好的楠木,來自遙遠的嶺南;蘇州燒制的金磚,自京杭大運河運往北京;保和殿後最大的丹陛石,來自北京房山。

紫禁城所需的木材、石料,傾大明朝舉國之力,也用整整11年才籌備齊全。

至於耗費的人力,更是無法計量。為了砍伐大量楠木,無數山民、獵戶,喪命於原始叢林。因此,時人稱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前文所說的丹陛石,更是重達150噸。那沒有現代機械,古人是如何運到數十裡外的?

當時的民夫、工匠,從房山到故宮,每隔1裡就打1口水井。在最寒冷的臘月天裡,上萬民眾挑水潑路,凝結成光滑的冰面。然後在冰面上,拉著150噸的丹陛石,一點一點挪到紫禁城。

因此,自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起,歷時整整14年,明、清兩代沿用500年的皇城才正式完工。

02紫禁城的登基

明成祖修建了紫禁城,但在紫禁城第一個登基的卻不是朱棣。建文帝銷聲匿跡後,朱棣是在南京奉天殿登上的皇位。

第一個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朱高熾有個毛病,就是不愛運動,長得非常肥胖。他甚至一度肥胖到,出行時都要有2個太監攙扶。

朱棣始終覺得,嫡長子朱高熾,和自己完全不像。自己南徵北戰數十年,長子卻喜歡儒生;自己弓馬嫻熟,長子胖得走路都要人扶;自己遠徵漠北、萬國來朝,長子就想保境安民、做 守個成之君。

因此,即使朱高熾是嫡長子,26歲就做了皇太子監國,但地位也並不穩固。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朱棣單純不喜歡這個長子。

早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留守北平城。在外徵戰的朱棣,就暗示次子朱高煦:「世子身體不好,你就多多努力吧」!朱棣的縱容,讓朱高煦吃了定心丸。

朱高煦有多輕狂呢?他在漢王府組建了一支軍隊,號稱「天策軍」,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打下大唐半壁江山,李淵就是封次子為「天策上將」。

最終,在繼承權發生衝突時,李世民帶著「天策府」800精銳,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囚禁了唐高祖李淵,成為了唐太宗。

除了弟弟朱高煦囂張外,朱棣對朱高熾也不放心。朱棣北徵蒙古時,就派胡濙去監視朱高熾,看太子有沒有逾禮的行為。

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 ——《明史紀事本末》

朱高熾做了21年皇太子,卻沒過1天舒心的日子。父親朱棣時時敲打,弟弟朱高煦虎視眈眈,自己還要戰戰兢兢保障北伐後勤。這樣長期的壓抑,造就了朱高熾的短命皇帝生涯。

03明仁宗的放縱

朱高熾登基後,一改朱棣做法,開始了休養生息。

他的舉措主要有四點:1.朱棣流放的官員,特別是建文帝一朝臣子,儘量平反、釋放;2.下西洋的寶船,耗費錢財甚巨,停止鄭和船隊的行進;3.減免民眾賦稅,鼓勵農耕、經商;4.對蒙古轉攻為守,放棄關外衛所,減少軍費消耗。

朱高熾的做法,讓大明百姓有了生息的機會,國庫、民生迅速改善,史稱「仁宣之治」。

但推行仁政的同時,壓抑了二十多年的朱高熾,也在登基後放飛了自我。過於肥胖的他,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只做了300天皇帝就駕崩了。

對於朱高熾的猝死,《明實錄》、《明史》並未記載死因。但在眾多雜史、明清筆記中, 肥胖過度的朱高熾死於縱慾過度,再結合他壓抑的太子生涯,也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但朱高熾300天的皇帝生涯,並未影響人們對「明仁宗」的評價。由於朱棣連年北徵蒙古,朱高熾長期監國,他的政治理念早就在20多年太子生涯,灌注到了大明朝中。

《明史》評價朱高熾:【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在位僅僅1年,善於用人、推行仁政。如果不是早崩,就又是一場「文景之治」。

自宋之後,有「仁宗」稱號者,首推「宋仁宗」,其次「明仁宗」,至今仍是被傳頌的仁愛之君。至於「元仁宗」、「清仁宗」,名不副實者也。

相關焦點

  • 明朝有幾個皇帝?分別是?登基時的年齡?在位多少年?
    南明第一位皇帝,1644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位稱帝,改年號「弘光」,即位時37歲。1645年五月二十二日被俘,在位1年零7天。2.明紹宗朱聿鍵。1645年8月16日在福州稱帝,改年號「隆武」,即位時43歲。1646年8月被俘,在位1年有餘。3.明文宗朱聿鐭。
  • 清朝歷經十二位皇帝,此帝在位最不得人心,差一點被廚子刺殺
    康熙皇帝下江南,每次只花很多錢。      可能他允許和珅的存在,只不過是和珅可以為乾隆提供資金。有人說和珅為乾隆貪財,但不管怎樣,都是空穴來風。關於嘉慶被雷擊,有一種流行說法。第一個比較正式。據說嘉慶皇帝打獵時突然生病了。嘉慶在承德避暑山莊休息了幾天,然後就痊癒了。沒想到,有一天,電閃雷鳴。      嘉慶皇帝不知道如何得罪上帝,嘉慶在床上被雷殺死了,這件事一直是傳聞。
  • 明朝最神聖的地方,數位皇帝在此登基
    可以說太和門是明朝最神聖、最重要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見證了明朝十幾位皇帝的登場!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完工,明成祖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自此,紫禁城就成為明清兩朝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成為帝國的心臟。而在明朝時期,太和門原來叫做奉天門,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後來改稱皇極門,到了清朝才稱為太和門。
  • 《紫禁城的黃昏》 大清皇帝和洪憲皇帝(中)
    張勳也單純地覺得保證朝廷繼續留在紫禁城就是對皇室忠心。腐朽的內務府就是這樣利用張勳為自己多爭取了一些存在的時間,他們才是整個朝廷覆滅的主要罪人。 由於張勳對太后的支持,袁世凱只得先同意朝廷繼續留在紫禁城。只是,袁世凱無法在1913年時就達成自己的皇帝夢。這樣一來,他的總統府只能定在紫禁城城外的其他宮殿即新華宮。不過新華宮同紫禁城相鄰,其規模堪比紫禁城。
  • 千門萬戶,午門為最,紫禁城六百年再說午門
    紫禁城千門萬戶,午門為最。 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也是紫禁城的正門。正南在二十四方位中屬午位,故名「午門」。中間的門洞,自然是皇帝的專用通道,但在皇帝大婚時,皇后可經過一次,還有就是殿試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從宮中出來時可以走中間門洞。想來當這三位穿過皇帝專用的門洞時,一定是趾高氣昂,畢竟這一特殊榮耀,可是連親王重臣也無緣得到的。
  • 大新聞大歷史:紫禁城秘史
    故宮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建的。 這朱棣,本來不是皇帝。他老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立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所以朱元璋死後是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一登基就開始一個一個收拾他的叔父們。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朱允炆登基時,他的二叔三叔都已經過世,住在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對朱允炆威脅最大,那時候北京不叫北京,叫北平。
  • 《末代皇帝》·伯納多·貝託魯奇·紫禁城的黃昏
    1987年,他在北京拍攝了經典電影《末代皇帝》,該片是歷史上首部獲準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這是我在紫禁城拍的第一個鏡頭,因此我想在鏡頭中表達對故宮的敬意。這是個簡單的推車鏡頭,喇嘛們是我們在北京找的真喇嘛。我們在喇嘛們後方放了一臺搖臂,拍攝他們黃昏時的祈禱儀式。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逃離紫禁城
    《大明王朝1566》:裕王為討薪竟向嚴世蕃行賄陳寶國飾演嘉靖皇帝說起《大明王朝1566》中一眾演技派男神的表演,真是個個都有絕活,個個都有神來之筆,但要說我的最愛,那還得是陳寶國老師演的嘉靖皇帝。劇中幾件青衣袍服被他穿得比龍袍還威嚴,時不時展開雙臂在殿內迴旋幾圈,還真像只孤獨的鶴。
  • 紫禁城內的「墳墓宮殿」,皇帝親自批准祭祀,墓主人生前威震朝野
    但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卻是一座具有相當傳奇性故事的宮殿。這一座宮殿被稱作是「墳墓宮殿」,墓主人生前曾經威震百官,哪怕是今天青史留名。究竟是哪一座宮殿,在紫禁城中能夠獲得皇帝的親自批准,不僅修造了陵墓中才能見到的「守宮獸」壁虎,而且還將墓主人的棺槨,停放在此長達三十年?
  • 漢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僅僅27天,就被廢除帝位
    皇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是每一個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漢朝就有這麼一位皇帝,自從他登上帝位,僅僅才過去27天,就被廢除帝位。劉賀是漢代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漢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被廢除帝位後封為「海昏侯」,史稱「漢廢帝」。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近300年的歷史。在這300年裡,清朝一共出現了12位帝王,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但它也曾繁榮過,也曾輝煌過,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清朝更是走向了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 不是,他還有第三位皇帝,在位只有46天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 600年前的今天,北京有了紫禁城
    今日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和景區的紫禁城(故宮)全景。600年前的今天,1420年10月28日,或者用當時的紀日方法,大明永樂十八年九月廿二日,歲在庚子,月在丁亥,日在丁亥。就在這一天,在位的明成祖皇帝朱棣的一道諭旨,決定了一座城市長達六個世紀的命運。
  • 嘉慶皇帝:37歲登基,無實權4年,61歲去世,是清朝最平庸的皇帝
    登基初名登基,父為乾隆皇帝,母為鼎鼎有名的令妃,即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寧夏有一位受人愛戴的母親,子憑母貴,6歲起便隨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學習,13歲時能通讀五經,受到皇帝寵愛。然而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顒琰並非太子人選。雍正的人品更是讓人心滿意足,可惜他先後立了三位皇太子,前兩位都相繼去世,最後只有顒琰倖存。首先是富察皇后的兒子永璉。
  • 收好:年僅3歲就當皇帝,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大典老照片
    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統治了300多年的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土崩瓦解。皇帝,也成了過去式。溥儀坐在轎子上,一群太監正抬著他去往太和殿。此時的小溥儀,可能還不知道當皇帝是幹什麼吧。愛新覺羅·溥儀,他成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光緒駕崩以後,年僅3歲的溥儀在眾人的擁立下繼承了皇位,成了滿清最後的統治者。生父載灃為攝政王。。
  • 《末代皇帝》我們每個人都身處紫禁城,渴望自由
    ,當時的他,才剛剛三歲,登基大典,在一片萬歲聲中,溥儀被一雙無形的手攙到了龍椅上。他並不知道登基意味著什麼,在他心中,太和殿的龍椅卻還不如一隻有趣的蟈蟈。偌大的紫禁城裡,可能只有二嬤還能給他一絲溫暖,其他的人,無非是逢場作戲罷了。時間推移,溥儀轉眼已經是十多歲的男孩兒了,一天午後,情竇初開的他依偎在二嬤的懷裡,嗅著她的氣息,這被湖中乘船的太妃看到。「皇帝大了,不再需要奶媽了。」就這樣,二嬤抱著一個小小的包袱,匆忙被塞進了出宮的轎子。
  • 紫禁城楹聯:有稱仁頌德,也有閒情逸緻
    清代的皇帝也多愛撰對聯,特別以康熙、乾隆祖孫倆在位時間最長,又頗具文才,所撰的對聯最多亦頗見文採。 故宮(紫禁城)乃明清兩代的皇宮,外廷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體,內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以及文華殿、武英殿和御花園等大小院落共數十處。這所皇家建築,皆系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畫棟雕梁,無處不有楹聯堂匾。
  • 大明王朝最悲催的皇帝,在位僅30天就暴斃身亡,死因成謎
    日在位)。而眾多嬪妃中萬曆皇帝對鄭氏尤為寵愛,後來鄭氏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隨後鄭氏便晉封為皇貴妃,鄭氏希望自己的兒子朱常洵能成為太子,並私下和皇帝立誓,萬曆皇帝則對此事做出了承諾。 萬曆皇帝在朝會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朝中大臣紛紛猜疑,擔心鄭氏謀立皇三子,損害國本。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
  • 《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講解需要
    奉先殿是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箭亭位於其南邊,告誡祖孫不要忘記傳統,八旗子弟不要忘本亡國,武舉殿試在此舉行,場面極其壯觀,清風尚武如意館是宮廷畫師們工作的地點文淵閣為藏書之地,建於水旁,書籍最害怕火,文淵閣屋頂是黑色的琉璃瓦,與明黃大相逕庭,黑在五行中代表水,面寬六間,城牆為灰色,在一片金碧輝煌中顯得格格不入文華殿,皇帝學習,講課,祭拜孔子,科舉閱卷都在這裡舉行傳心殿掛著八位先師畫像,人心惟危
  • 北周第四位皇帝:登基後放飛自我,擁有五位皇后,結局各不相同
    可是在北周皇帝這裡,這個不成文的規矩根本就不存在。北周第四位皇帝宇文贇在位時不僅後宮美女如雲,他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各個國色天香,溫柔大方。但是五位皇后的出生卻大不相同,有人是重臣之女,有人出身顯赫,而有人卻來自掖庭。今天就來說說這五位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