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斯人已遠,斯文永遠!

2021-02-18 語文語文

        提筆寫風霜

         落毫訴衷腸

         你小心掩埋了創傷

         歷史中風乾了清淚兩行

         高山上,你吟著史家之絕唱

         我們回和

          以一板一眼的唱腔

         喚不回流光

         喚不醒傷痕累累的心臟

                 ——趙堅(平中505班學生)

 

在司馬遷坎坷而又厚重的生命歷程中,曾經有過一幕非常動人的場景:一次,他和父親交談,父親對他說,我聽說周公去世五百年出現了孔子,現在孔子也去世五百年了,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人,像周公和孔子那樣,記錄我們的文明,傳承我們的文化呢?司馬遷聽出了父親的渴望與期許,毫不猶豫地說,小子何敢讓焉!

 

「小子何敢讓焉」這句話,看上去謙遜得不得了,實際上自信得了不得。從此,我們知道了世界有一種不敢推辭叫: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當然,司馬遷的自信是有資本的。

 

太史公司馬遷,出生史官世家,生於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誦古文,父親為他請到了最好的老師:董仲舒和孔安國。20歲而壯遊天下,探訪堯舜禹的遺蹟,考察孔子遺留下來風教,南下遊歷長江、淮河,北上渡過汶水、泗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有丘壑,筆下有故事,一代英才橫空出世!

 

太史公司馬遷,自覺融入同周公—孔子—司馬遷五百年一遇的文明傳承者這一偉大的體系,天曆始改,諸神受紀,他接過家族使命,以「小子何敢讓焉」的謙虛和狂傲回應父親期許,一部史書醞釀已久!

 

一個才華橫溢的史官,註定要寫一部輝耀古今的史書!

 

曾國藩曾言:「成大事者,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要義」,歷史選擇了司馬氏家族,司馬談喚醒了家族沉睡的使命,將文明傳承的火炬遞在了司馬遷手上。紹續明世的史官責任,天下一統、英雄輩出的時代召喚,文採表於後世的熾熱理想,這些偉大的元素就這樣聚集於一人之身,讓他行走於塵土飛揚的世界,籠罩著理想主義的光芒!

確實,淵博的學識,家族的使命,父親的期許,時代的召喚,現實的機遇,理想的催化,這都是史記這篇鴻篇巨著誕生的條件,但如若沒有一顆敬畏之心,一顆悲憫之心,一顆博愛之心,《太史公書》就不會成為《史記》,《史記》就不會成為史家之絕唱!

 

對歷史的敬畏讓他深感責無旁貸。如果讓那些光彩照人的帝王英雄賢士淹沒於歷史長河而不能流傳千古,他會畏懼,會惶恐,會愧疚,會不安。這正是一個高貴的靈魂所擁有的脆弱。而這脆弱又會產生出強大的力量,激發出創造的熱情。

 

對不幸的悲憫讓他能夠體察入微。他為李陵辯護,本身就既有對英雄家族的崇敬,又有對陷入困境的弱者的同情,但是這樣的義舉卻為自己引來殺身之禍。不過,如若沒有這樣的悲憫之心,他可能就寫不出項羽烏江自刎時的悲壯,李將軍引刀自剄時的落寞,屈原汨羅自沉時的堅毅,韓信蒙受胯下之辱時的淡定。

對生命的博愛讓他極力客觀公允。他視野開闊,筆觸敏銳。他為遊俠作傳,替刺客立言,肯定貨值的逐利行為,寫下邊疆的風土人情。他不虛美,不隱惡:一個選擇了忍辱而生的人,卻寫出了捨身赴死者的高貴;一個遭遇不公的人,卻能寫出特權者的智慧與英武;一個仰慕英雄的人,卻也寫出了英雄的狹隘和缺陷。

太史公司馬遷,他以孔子為榜樣,推崇春秋筆法,希望通過褒貶歷史來斷禮儀,明王法,是是非非,賢賢賤不肖。但為避世俗詰難,故曰:述而不作。實則欲就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但他的褒貶不是迎合自我的臆斷,而是儘可能尊重歷史的評判。

 

太史公司馬遷,以修史為志,草創未就,突遭李陵之禍,不幸被困在士人氣節和史官理想對峙的人生谷底。是為了氣節放棄理想,還是為了理想而丟掉氣節,這成了擺在他面前的最艱難的選擇。最終理想的光芒照亮了現實的晦暗,那個寫下「勇者不必死節」的司馬遷成了真正的勇者,他忍受著生不如死的痛苦,步入現實的煉獄;他懷揣著熾熱的深情,登上了理想的巔峰;他以未來的功業補償前辱的負累,以永恆的光彩對抗短暫的晦暗;他以前聖為榜樣,發憤著書,在困苦中尋找生命的光華;他以後世為舞臺,與流俗相抗,在時光的長流中尋求生命的價值!

有人說,苦難成就了司馬遷的偉大,確實如此,司馬遷所經歷的屈辱和痛苦,讓他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他與自己筆下的人物有了更接近靈魂的對話,也讓他的《史記》有了更觸動心靈的力量。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正是司馬遷的偉大讓他有了承受苦難的力量。「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採不表於後也」,是不甘讓他不屈,是責任讓他無畏,是理想讓他挺立!事實證明,那些有所擔當,懷抱理想的人,雖身陷泥淖,卻還能仰望星辰!

 

太史公知識淵博,文採飛揚,自信超拔,但他卻以最虔誠的態度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與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文化精英商賈販夫的對話中,他自己生命的華彩已隨流雲飛轉,化為綿綿細雨,涓涓細流,完全融入他筆下人物的命運之河。

 

十二本紀、  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史記》共百三十篇,《太史公自序》排在列傳第七十。

二千年不短,斯人已遠;二千年不長,斯文永遠!   

相關焦點

  • 李 斯 | 閱讀《史記》
    李斯就學於荀卿,面辭其師之際,脫口而出的是壓抑已久的人生宣言——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此情此景何其熟悉!在《蘇秦列傳》中,蘇秦也曾感嘆「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此時,李斯終於得以直面自己滾燙的欲望,決絕地與過去的人生告別。李斯再難按捺心中支配命運的激情,他仿佛已經遙見自己登臨人生之巔,而命運匍匐在自己的腳下俯首稱臣。
  • 《斯人已遠》新書分享會現場:觸摸歷史的細節與溫度
    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國民生活《斯人已遠》
  • 斯人已遠,我們該思考什麼?
    原標題:斯人已遠,我們該思考什麼?
  • 【老茂觀察】斯文人為什麼喜歡裝不斯文
    來了位經年未見的老友,很開心,見面就是熊抱、相互的捶打和罵罵咧咧,這位在北京打拼多年,無論是職業還是職務都應該算上流,但喜歡爆粗口這點兒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還夾雜那麼多的暴力動作,這種表示親熱的方式讓我這等皮實人都有些吃不消了……好在接下來的茶敘他表現正常,依然是一派學者的卓識與睿智,我於是就問:你一斯文人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大四的時候,許多同學忙著考研和找工作,對系裡的選修課,也都是愛搭不理的,選修課能夠堅持出勤的同學並不多,能夠容納六十人的教室有時上課時竟是空蕩蕩的,這或許多少讓袁先生有些失落,雖然《〈史記〉選讀》中有著扣人心弦的悲歡曲折故事,有著盪氣迴腸的往昔英雄們的偉績豐功。
  • 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一切
    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趙高是何人,胡亥又是何人?趙高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胡亥完全是一個腦滿腸肥的二代而已,秦國終究被趙高控制,李斯也走上絕路。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對李斯的一生做出評價,認為李斯的悲慘結局是因為他不忠於秦朝,「聽高邪說,廢適立庶。
  • 從《史記》、《漢書》改編談起
    本劇開頭赫然「《史記》、《漢書》改編」,《史記》、《漢書》是紀傳體,人物小傳裡藏著有趣的故事,但故事多接不上歷史主線。而劇常需要主線,於是:在本劇首集扯了半集漢匈,漢景帝與晁錯說了會兒漢匈,將話題引入削藩,於是劇情進入削藩誅晁七國之亂單元,扯了半集的漢匈割裂似的與後面情節不統一;漠北之戰,匈奴遷徙,劇情進入漢武帝老年單元。
  • 張藝興是斯文,朱一龍卻是斯文敗類?
    而透明鏡片的眼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學習和書籍,往往都有濃重的學術感,因為很多視力不佳的人都是由於閱讀大量書籍,潛心研究的原因導致的近視。因此一個人帶上眼鏡以後,就會看起來比幫人更加斯文,有文化,更容易受人尊敬。
  • 10天後,愛恨無意,斯人已去,3星座決然放手,做回自己
    每個人的眼中,對愛情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以為愛情就是和對的人相守一生,無論貧窮還是富貴。而有的人認為,愛情就是即便艱難困苦,也要牽起彼此的手走到生命的終點。只不過,這都是對愛情最美好的憧憬之情。當一段戀愛走向終點的時候,曾經的斤斤計較都無所謂了。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又過了大約五百年左右到明代萬曆年間,凌稚隆匯集歷代百餘家注釋形成《史記評林》,這使《史記》更為人們熟知,而研究它的人也越來越多,研究也愈加深入。《史記》在國外的影響以《日本》最突出。不僅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公元600年至604年間由遣隋使帶入日本,而且在20世紀中期前後先後出現了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和池田蘆洲的《史記補註》兩部匯集中日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著作。
  • 那些影視劇中戴眼鏡的「斯文敗類」反派,哪一個最有魅力?
    那麼如果帥氣的外表下再加上一副眼鏡,妥妥的一個「斯文敗類」的形象,而相對來說這樣的角色又要討喜一些。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哪一個「斯文敗類」是最有魅力的。就在前段時間的連播劇《獵狐》中,他飾演的就是一個妥妥的斯文敗類,表面上表現的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實際上卻是一個奸商。這個角色狠心中又帶著一點可愛,十分的討喜,在劇中這個角色也是一個大的亮點。
  • 史記•鄧玉嬌列傳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無韻之離騷」,不僅在我國歷史上佔有極高地位,而且對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幾乎每個時代,日本都有一些文學家、漢學家對《史記》讚譽有加。如江戶時代末期的漢學家南摩綱紀曾如此評價《史記》:「敘事精簡,明如日星;行文靈妙,幽泣鬼神,為古今史編之冠。」
  • 斯文
    我們都異口同聲覺得當年TVB的當家花旦裡,最斯文的就是陳慧珊,有高學歷,遊歷海外,獨立自強,我行我素。陳慧珊的經曆本身已同當年TVB影視劇中塑造的各類角色對等。九十年代末與新千年初,陳慧珊在TVB螢屏上閃現斯文,高級的清亮姿態,如此回味悠長,即便是《衝上雲霄》中飾演空姐,也如畫至臻,給人妍麗靚美的輪廓。陳慧珊始終給人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恰好是斯文感知後的一種自省和自知。大概,陳慧珊最懂得什麼時候放手,什麼時候華麗轉身,她後來淡出影視圈,回歸學術領域,成為另一段美談。
  • 《史記》人物巧讀19蘇秦張儀:顛覆天下的縱橫家
    他倆出身低微,卻憑藉著個人的聰明才智,把天下的諸侯將相玩弄於股掌之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千古傳奇。然而,像蘇秦、張儀這樣一展抱負得意於天下的成功人物,司馬遷卻給了他們非常尖銳的批評,說他們是傾覆天下的小人。究竟蘇秦和張儀是什麼樣的人物呢?咱們就來看看《史記》是怎麼來刻畫這兩個傳奇人物的吧。
  • 「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有感
    王立群讀《史記》」,是繼「於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之後,百家講壇今年重點推薦的品牌欄目,這檔欄目主要是以司馬遷的《史記》為藍本,以漢武帝為一根紅線,橫向展開,講述了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千三百多年活躍上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歷史舞臺上的一些重要人物。
  • 《史記》都推崇備至的人物——「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
    導語:司馬遷以一本《史記》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獨屬於自己的印記,他以《史記》一書被眾人所熟知。而《史記》是他青史留名的證據,但同時也是令他身陷囹圄的緣由。司馬遷與《史記》入京稱帝,鞏固皇權。文帝劉恆原來被封為代王,後來在呂后的勢力被廢除之後,由周勃等人擁護入京稱帝。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寫人物為中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卷(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 王燦,一個平時非常斯文的人
    王燦,一個平時非常斯文的人在平日的時期裡,應該有許多的人都比較喜歡看一些作品。當中,總是有著不少鏡頭和細節存在。任何的一部作品裡,有著好的人物形象,也會有著反派存在,總是可以給人留下不少印象。說起反派人物的話,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容嬤嬤」。在《還珠格格》這部作品之中,她就扮演著一個心狠歹毒的宮女,身為皇后身邊最親近的人,一直都在對付著她們。而當中扎針的那個鏡頭,依舊還是許多粉絲們罵聲最多的地方。不過,除了這個角色之外,還有著一位發派專業沿邊緣存在,他還是很帥氣的一個人。
  • 《斯文來了》的筍絲們快來給自己拉票吧!榮耀時刻即將屬於你!
    暴走倩:我要報名王者爭霸(獅子座必須是王):暴走倩,人美話不多,自己先粉帶領全家一起粉,帶領眾筍吃吃喝喝買買買!章魚大丸子:其實很糾結要不要報名,既沒有天天不斷打卡,每天也只是從7點聽到9點,但是斯文來了是第一個讓我控制不住互動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