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遠,我們該思考什麼?

2021-02-18 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斯人已遠,我們該思考什麼?——寫在張賢亮先生逝世之後

我身在銀川,對於張賢亮先生的去世,雖十分不願相信是真的,但確實不能再說「驚聞」了。因為2013年12月6日上午,在銀川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百花堂(第1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論壇會址),許多朋友參加張賢亮先生無償授權小說《靈與肉》電視劇改編權籤約儀式上,賢亮先生陪同領導們坐下繼續交談時,就朗聲笑著說:「我已經得了癌症……」看著來賓一臉疑惑,他緊接著確證,「是真的,肺癌,已經確診,而且是晚期有擴散……」我雖未到現場,但聽到朋友們無限惋惜的轉述後,心裡著實是驚了一下。

時間再往後推移,2014年8月18日晚,照樣在那個溫馨的「百花堂」,舉行《朔方》首屆文學獎頒獎晚會,我的論文有幸忝列其中,賢亮先生被授予「特別文學貢獻獎」,然而,據主持人特別說明,張先生正在北京某醫院化療,任何人都不見,因此也就不可能來現場領受這個他曾經任過主編的刊物給予他的榮譽了。有了這個經過和心裡陰雲,再看大屏幕所放賢亮先生正意氣風發地帶領《牧馬人》劇組選址並侃侃而談的鏡頭,眼睛竟矇矓起來了。

這是一位磨難重重,但把磨難當作人生調味品來咀嚼的「右派」分子;這也是一位激情噴發,其九死猶未悔在文學世界裡卻寫滿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的作家;這更是一位開風氣然而實在「另類」的當代中國文壇老將;這更是一位啟蒙了無數知識人、自己卻飽受爭議的人文知識分子和文學思想家。就是這樣一位定居在寧夏、生活在寧夏、創作在寧夏、創業在寧夏,乃至寧夏因他而成名,因他而成就的人物,他的林林總總,便不由然在腦中不停地放電影。現在,大屏幕上那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釋放的似乎反而是充滿不祥的徵兆,心頭的確湧出了無法言明的悽涼。應該說在差不多一年前流傳的話語中,或者在一個月前的那個大屏幕身影中,預感也就在慢慢發酵,也在慢慢衍變,殘酷的現實也就似乎老早在拒斥中侵入性地、強迫性地,甚至無比蠻橫地襲來了。

我相信讀過他作品的人此時此刻和我一樣,對於賢亮先生的不幸仙逝,那種發自內心的惋惜和沉痛,將會是持久和永遠的。然而,人死不能復生,對於逝者,我們到底該如何評介他的貢獻呢?

在我的閱讀視野裡,賢亮先生當然首先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因為小說,他享譽全國乃至世界;其次他是一位實業家,影視城是最早的成功的文化產業基地;再次他還是一位身在文學界卻義無反顧撐破文學界,思想界和知識界不能不重視的一位人文知識分子——他的小說,也因此進入當代中國思想論述和人文知識例證的為數不多的學者。這樣的作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國也絕不會很多。那麼,他的去世,我們該思考他的哪些遺產呢?

一、他熟知他身處的社會現實和時代性質,無論《綠化樹》、《土牢情話》,還是《我的菩提樹》、《小說中國》、《一億六》,那種紮根在地域,卻不止地域經驗的文學形象,我們有他的大視野嗎?二、他有恆定的價值尺度,並用這個來自《資本論》的價值尺度來敘事,一直把思想觸角伸向現實結構內部財產制度,我們有這個學理性依據嗎?三、他能把一時代個人悲劇敘述成彼時代國家民族的悲劇,並且能把視角返回文化政治、人性本身和文學性規律,我們有這個文學能力嗎?四、他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他經商很少有暴發戶的自戀、土豪們的狂妄自大,做生意似乎也具有民族的大義——這不只是指他所經營的影視城解決了300多口人的吃飯問題,類似一般的慈善活動、對文學新人的獎掖和扶持,以及重要關頭的敢說敢為,我們身邊的富人很多,他們有這個氣度嗎?

「智慧人生」是賢亮先生的自詡,也好像是他的文學研究者常掛在嘴上的一個定義。然而,就我對他的了解和對其作品的閱讀而言,所謂「智慧」,其實多數人可能意會成了「圓滑」「機巧」「聰明」「世故」和「見好就收」等等意思。當然不是說張賢亮的人生和文學世界裡根本沒有這些因素,即使逝者已逝,話還是得老實說,在他早期作品中,包括他的有些現實行為,正如鄧曉芒、王曉明、南帆等學者、理論家所發現的那樣,他可能有比較頑固的甚至突出的個人名利觀,一個階段也有極為令人不舒服的等級觀。也就是說,「身份論」「工具論」和「布爾什維克情結」,以及惦記著怎樣走上紅地毯、怎樣在眾人面前吆五喝六才標誌一個人的成功、才是一個知識分子終極的高尚,等等,他作品中或多或少有如此痕跡。但是,縱觀他的人生和他重要的文學作品,瑕不掩瑜,他到底還是一個直率、坦蕩、磊落,尤其不假裝正經、不強裝君子,無論是文場和官場,他都能把文學和商業分開,不靠文學賺小兒科的錢。非但如此,他還身體力行,只要閒暇操刀寫作,「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確在他筆下發揮得相對飽滿。我甚至還認為,在他同輩作家中,「智慧」對於他來說,恐怕是這個詞的本義,該說的話,絕不藏著掖著、賣乖耍萌;該講的理,一定要辨析得一五一十,並沒有所謂「老人哲學」中那種致命的桌面一套背後一套、當眾好發牢騷表達正義,背地裡卻夾包妥協謀取好處。

當然,如果仍把話題限定在文學界,尤其是寧夏的文學界(自然包括目前以「70後」「80後」主要撐門面的中國當代文學界),有誰真正是接著他開啟的路子往下走的?有誰是真正既有細節又有宏大視野的?有誰能在敘事中納入時代風貌的?如此等等,這難道不是我們悼念他、紀念他的最好理由嗎?相反,我看到最多的是,有人的寫作只為獲獎,有人的寫作已經不叫寫作,叫「創意」、叫產業鏈條,有人的寫作只為自我的一點心靈遭遇,有人的寫作還在拼貼老經典卻似乎已經被打造成了大師。隨著賢亮先生的仙逝,他的經驗和遺產還是應該引起我們深思的吧!

嚴正思考這些問題,我認為才是正確對待這位傑出作家、人文知識分子的必要態度,也便不枉「寧夏出了個張賢亮」,新時期文學史有個「另類」。

他開了什麼風氣,他思考了些什麼重要問題?他所開的風氣、所想的重要問題,是否已經沒必要再撿拾了?他的時代是否已經過去了?等等,只有還在崗的活著的人,認真思考,嚴肅對待,就應該接著賢亮先生已經走過但還沒走完,已經思考但還沒來得及完成的方向,接著走。

(作者系寧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焦點

  • 《斯人已遠》新書分享會現場:觸摸歷史的細節與溫度
    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國民生活《斯人已遠》
  • 《史記》人物:斯人已遠,斯文永遠!
    ,傳承我們的文化呢? 太史公司馬遷,自覺融入同周公—孔子—司馬遷五百年一遇的文明傳承者這一偉大的體系,天曆始改,諸神受紀,他接過家族使命,以「小子何敢讓焉」的謙虛和狂傲回應父親期許,一部史書醞釀已久! 一個才華橫溢的史官,註定要寫一部輝耀古今的史書!
  • 理性+感性:做個善於思考的人
    那為何,我們的大腦會有這樣的構成呢?可能,是讓我們在思考判斷的時候,有時候能夠將情感與理智分開,從某一個角度思考,有時候能夠全面地思考。簡單來說,我們思考並作出判斷的時候,有時,就憑一時意氣,做出了情感上的判斷,有時可能就是論事,做了純粹的理智的判斷,可能,判斷之後不久,這樣的決定就讓我們懊悔了。那該如何做到理性+感性的全面思考呢?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我們的獨立思考:既不獨立,也不思考
    當然,也會有人振臂高呼「別衝動,要獨立思考」。但是對於為何要獨立思考這件事本身,多數人的理解也是有點諷刺的:「當然要獨立思考,因為大家/大V都說要獨立思考啊。」實際上,大部分人既做不到獨立,同時也不會思考。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的獨立思考,也只是因為對方的觀點和立場跟自己不一致,我們把獨立思考當成捍衛自己、貶低對方的另一種方式。
  • 10天後,愛恨無意,斯人已去,3星座決然放手,做回自己
    每個人的眼中,對愛情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以為愛情就是和對的人相守一生,無論貧窮還是富貴。而有的人認為,愛情就是即便艱難困苦,也要牽起彼此的手走到生命的終點。只不過,這都是對愛情最美好的憧憬之情。當一段戀愛走向終點的時候,曾經的斤斤計較都無所謂了。
  • 什麼是「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舜生在平陽西南數百裡一個小小村落的農家中,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他一隻眼內有兩個瞳子,他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取名叫舜,舜是一種花卉,他的號叫華,排行老二,就叫仲華(與「中華」諧音)。
  • 該做什麼事,應儘量給予孩子思考機會,訓練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首先該做什麼事,有一位老師帶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去遠足,到達兒童樂園後,老師對孩子們說:「你們可以去玩自己喜歡的遊樂項目。」並宣布自由活動,但仍有許多學生站在原地不動,使老師頗為不解。其實,這些孩子並非不想玩,只因老師沒有指示該從哪裡開始玩,而令他們茫然不知所措。
  • 狹隘框架:是什麼困住了我們的思考方式?
    比起擁有框架,狹隘框架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那麼人為什麼會陷入狹隘框架中呢?其實人的大腦在處理問題時,是不善於處理較為複雜性的問題,通常會喜歡把它簡化,從而理解這個問題。在簡化的過程中,思維就形成了邊界效應,一方面它讓複雜的內容更加容易理解,而另一方面它把我們的大腦限定在了思考的盒子中,跳不出自己。
  • 周杰倫粉絲被粉絲瘋狂打榜之後,我們該思考些什麼?
    ▼對於這件事情,我們該有什麼態度?我想把官媒的評論放到最前面▼我非常認可這篇評價,在這裡可以摘出來兩句聊聊。「這不是代際衝突,更無關價值觀斷裂」可以試著從傳播學的層面解讀這個事件。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用00後的方法解決80、90後的問題,這樣一個有趣的事情中。無論蔡徐坤的粉絲還是杰倫的老粉絲,都沒有錯,這更多的算得上一次周杰倫老粉的「集體記憶」的狂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偶像,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嚮往」我們這代人成長時,網際網路還沒有這麼發達。很難通過「我是杰倫粉絲」找到一個明顯的認同感。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專訪 富藝斯拍賣屢創佳績的秘訣是什麼?
    從富藝斯首拍選址香港,到其持續風生水起的表現,都令我們十分好奇——富藝斯頻頻創造佳績的秘訣是什麼?其背後有著怎樣的工作團隊?為此,我們專程採訪了Sam,請他詳細介紹富藝斯拍賣行,以及背後的富藝斯亞洲和香港團隊。
  • 婚姻該給我們什麼
    心裡不停的有個聲音在問,婚姻該給我們什麼。我不想說婚姻帶給我們什麼?我就覺得婚姻該給我們什麼!周國平說:「家是一隻小小的船,卻要載我們穿過多麼漫長的歲月。」婚姻給了我們一個家,而這個家不是應該帶給我們什麼?因為家是我們心靈歇息的地方,是港灣,是遮風避雨讓我們為所欲為最真實放鬆的地方。
  • 哥哥舊作《失業生》重映 斯人已去歸來仍少年
    他離開人世不覺已十四載,人生路漫漫,長夜漫漫無心睡眠,緬懷一顆善良之心,如若他生再來相會。風依舊吹起,你是一個純粹為了藝術而活的人。梁朝偉說:「這十年我時而會想起他,他還經常在我夢裡出現,如果你心裏面有這個人,他去了哪裡又有什麼關係。」
  • 美劇《遠漂》百度雲資源全集中字,已更新!
    (資源連結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 )美劇《遠漂
  • 深夜思考:人在迷茫時該幹什麼?
    ,但是回頭看又在思考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什麼而迷茫(又一個新的開始)但是,大部分人基本都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沒有清楚地認知、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而迷茫我們重點說說第一階段,對於處在第一階段的人可以試著去嘗試去做以下三點:
  • 【文學藝術】獨立寒秋:斯人已逝,我還能說些什麼?
    斯人已逝,我還能說些什麼?— —深切悼念田養民老師 獨立寒秋     今夜落筆,窗外已是雪雨撲簌,冷意入懷。每個人活著都不容易,只是那天走了,我們腹裹的心沾滿了他曾經的酸楚,那一幕幕、一回回痛感的情景,刺疼了神經,怎能不讓人潸然落淚。一位我敬仰的老人,一位想和我探討詩和遠方的前輩,他今天走了,走得那麼匆忙,那麼決然,那麼的讓我痛心疾首。泣然而下的垂淚,我已模糊的看不清筆下行走的文字,如何記下我此時此刻的傷情。
  • 拓斯達:順天改命,穿越周期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許多改寫拓斯達歷史的事件,每位拓斯達人都是拓斯達歷史的重要書寫者!這是一個特別的總結大會,所有人都戴著口罩參加。今天,希望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回首過去一年的成長與感悟,並思考未來…… 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又該如何面對生命?面對死亡,報以最大的敬畏。敬畏死亡,逃避痛苦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盡最大的力量遠離死亡,因為畏懼,才會更加珍惜今天。面對生命,要有強烈的求生欲。
  • 【主日信息】相遇於以馬忤斯之路
    當時,革流巴和他的同伴正走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以馬忤斯是一個小村莊,位於耶路撒冷的西北方。兩地相聚約25裡,走路大約需要兩個半小時。他們一邊趕路,一邊談論。他們在談論什麼?他們在談論「所遇見的一切事」。他們裡面滿是疑惑和不解。所以耶穌責備他們:「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25)他們對耶穌有許多錯誤的認識。
  • 斯人已去 精神永存
    一般人,60歲業已退休,考慮人生晚霞,但對於科學家金展鵬來說,正處於科研事業的巔峰。作為相圖學領域科學家,當時金展鵬已是赫赫有名。之前,改革開放初期,金展鵬在海外留學期間,潛心鑽研,將傳統材料科學與現代信息學糅合,首創了三元電子擴散偶——電子探針微區成分分析方法,實現了用一個試樣測定出三元相圖整個等溫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