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

2020-12-28 我從書中來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舜生在平陽西南數百裡一個小小村落的農家中,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他一隻眼內有兩個瞳子,他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取名叫舜,舜是一種花卉,他的號叫華,排行老二,就叫仲華(與「中華」諧音)。可惜不久他母親去世,他後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後,他就更沒有好日子過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著後母所生的三個兒女喝飽吃足,自己只能經常獨自枵腹而寢。然而不管後母如何待他,他總是恭敬相迎、謙謙如也。

有一年冬天,氣候大寒,舜身上還只穿兩件單衣,瑟縮不堪,鄰裡秦老漢實在看不過去,出面幹涉,並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讀書,但舜的後母卻堅持要舜放牛,好在教書先生善良,在秦老漢的幫助下,舜得以一邊放牛一邊學習。他從先生那裡知道:一個人雖有聰明睿智之質,經天緯地之才,仁聖忠和之德,但「學問」終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學問,必須要讀書,識字。

他也從書中,漸漸悟出了很多道理,比如為人要誠實,做事要有堅韌不拔的實幹精神等。

這年過了殘冬,舜已經十六歲了,生得高大,儼如成人,從此開始艱辛的耕作,後母規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須勞作,連中餐也不準回去吃。有人說他苦,他答道:「農家以節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漸漸得到當地人的敬重和稱譽。舜後來無緣無故被三次逐出家門,這其中日子雖然清苦,但同時他卻也在暗自加緊學習,包括師事八歲的兒童蒲衣子。

舜的道德修養越來越高,猶如北辰一樣,受到眾星拱之。他經常去耕作的歷山,那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個荒僻之地,漸漸變成了個大都會,但他卻仍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偶爾田間勞作時,他以鳥為伴,信口而歌:「陟彼歷山兮進嵬,有鳥翔兮高飛。瞻彼鳩兮徘徊,河水洋洋兮青泠。深谷鳥鳴兮鶯鶯,設罥張罝兮思我父母力耕。日與月兮往如馳,父母遠兮吾當安歸?」歌罷,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這年舜已經三十歲了。

也就在這時堯帝已深知舜的為人,終於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出嫁前堯帝囑咐兩個女兒:「大凡為妻為婦之道,總以『柔順』二字為最重要。男子氣性,剛強的多;女子氣性,假使也剛起來,那就不好,夫婦之間不可能事事皆如意,遇到這種情況,雙方都要互相體諒,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將心比心的思考問題。」完婚之後,舜帶著兩個妻子回見父母,卻不料竟遭到父母的拒絕,而他那後母生的弟弟象見到兩位嫂子的絕色姿容,竟起了不軌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給舜之後,過起了艱苦的生活。

想念著兩位嫂子的美貌,弟弟象常乘舜不在家的時候找嫂子閒談,娥皇女英是聰明人,只有躲避,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說舜的壞話,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壞心,竟覺得只有殺死舜,才可將嫂子搶到手。

象通過母親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後放火燒屋,用泥土封井,妄圖把舜燒死,或是把舜封在井中悶死,可每次到最後,都是娥皇女英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來,舜卻也從不記前嫌,原諒了弟弟。

在得知這一系列的事情過後,堯對舜更加欣賞,最後終於把舜召到京城,開始委舜重任。舜也大舉推薦人才,「賓於四門,納於大麓,烈火風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於是堯在離世時,即禪讓帝位給舜,舜即位後,定都於蒲阪。

這個故事說明,不好的家庭中,也能有好的孩子,就像「犁牛之子,騂且角」一樣。人世間總存在很多天命中不可控的東西。又如,有很多好人,英才也有早逝的,他們德藝雙修,但仍可能會遭遇到某種不可控的天命因素,導致過早的離開人世,比如唐代大詩人李賀。

李賀,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李賀的詩作想像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然而,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即英年早逝。

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也是如此。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xí》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6歲。

漢代初年的賈誼同樣值得憐憫,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fú鳥賦》最為著名。

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zhé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不久也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

......

歷史上,堯有不孝不賢的兒子丹朱,舜有不孝不賢的兒子商均,孔子晚年喪子,弟子顏淵亦早死,包括剛才以上所列出的種種人物事例,這些不如人願的非正常現象,都屬於不可控的天命範圍。

顏淵死的時候,孔子慨嘆「天喪予,天喪予」,是天要滅我嗎?這種極度的悲傷,說明孔子把傳承中華文明,仁道的發揚光大看得極重,而對自己的親人反而沒有看得那麼重,這是源於孔子立志立人,覺人,心懷天下蒼生,真正想造福於天下萬世,他所弘揚的這個中華文明,這個仁道有繼承人才是他的第一大願,而不是自己有骨肉,有香火,有後代他就很滿足,他就高興。

在遭遇這種不可控的天命因素時,君子和小人面對的方式也不一樣。

聖人知天命,也能做到盡人事,而小人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行險以僥倖。《禮記·中庸》中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這裡面的居易,即是說隨便任化,安之若素,無論面對什麼,他都能透徹真相,修身為本,平心靜氣,泰然自若的去正視,去接受,去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而不會生出任何抱怨,僥倖和妄想來。

孔子的得意門生冉伯牛快要死的時候,孔子甚是悲痛。冉伯牛是個非常好的人,卻得了惡病,孔子也只能將其說成是不可控的天命因素,他對冉伯牛的不幸,很是擔憂、焦慮,然而又無可奈何。

冉伯牛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有很高的威望。《史記》載:「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孔子對冉子十分器重,其任魯國司寇時,冉子曾為中都宰。

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親自去他的家,前去探望。伯牛染上這個惡疾,可能會有傳染性,或是其他不方便見的因素,以此伯牛的家人不願意讓孔子進病人的屋裡去看望病人,孔子不得已下,才只好隔著牆壁,從窗口伸進手去握著伯牛的手,哀嘆不止,悲痛萬分。

冉伯牛病了,孔子親自去探望他,從窗戶外握著他的手,悲嘆道:「沒有辦法,這大概就是不可控的天命因素造成的吧!這樣好的人竟得這樣的病!這樣好的人竟得這樣的病!」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相關焦點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通過使者徵召)讓閔子騫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好好地為我推辭了吧。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八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 什麼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推薦)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邢疏:此章歷評子產、子西、管仲之為人也。「或問子產」者,或人問於夫子曰:「鄭大夫子產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者,惠,愛也。言子產仁恩被物,愛人之人也。「問子西」者,或人又問鄭大夫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無足可稱也。「問管仲」者,或人又問齊大夫管夷吾也。「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者,此答言管仲是當理之人也。「人也」指管仲,猶雲此人也。伯氏,齊大夫。駢邑,地名。
  • 什麼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什麼是幸福,最好的回答.
    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有哪些比較小眾的成語
    比喻人降職,或者從良好的處境進入惡劣的處境。亦作「下喬遷谷」。《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17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先師說:「做人不具備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麼可取之處了。好比牛車缺乏輗、小車缺乏軏的結構一樣,這樣的車靠什麼行路呢?」177.徒讀父書.徒:只。
  • 【異之說《論語》】之二百九十四:子夏解司馬牛之「憂」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邢疏:此章言孔子藏德待用也。「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者,子貢欲觀孔子聖德藏用何如,故託玉以諮問也。韞,藏也。櫝,匱也。諸,之。沽,賣也。言人有美玉於此,藏在櫝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貴之賈,寧肯賣之邪?君子於玉比德。子貢之意,言夫子有美德而懷藏之,若人虛心盡禮求之,夫子肯與之乎?「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者,孔子答言,我賣之哉。不炫賣之辭。雖不炫賣,我居而待賈。言有人虛心盡禮以求我道,我即與之而不吝也。
  • 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西伯朝商囚羑裡,微子抱器走風湮。  皇天震怒降災毒,若涉大海無淵邊。  天下荒荒萬民怨,子牙出世人中仙,  終日垂絲釣人主,飛熊入夢獵岐田,  共載歸周輔朝政,三分有二日相沿。  文考末集大勳沒,武王善述日乾乾。  孟津大會八百國,取彼兇殘伐罪愆。  甲子昧爽會牧野,前徒倒戈反迴旋。
  • 「伯」與「孟」是嫡庶之別嗎
    冠禮既然是在二十歲舉行,則男子在二十歲就有了「伯某父」「仲某父」等三字全稱結構的字。古書雖然沒有記載女子的字具體如何,但王國維《女字說》通過分析金文中女性名字,認為「男子字曰某父,女子曰某母,蓋男子之美稱莫過於父,女子之美稱莫過於母」。從出土材料來看,兩周女子的名字方式種類繁多,形式不一,但無論怎樣變化,女子稱姓仍是名字結構中的核心內容,排行也極為常見,即《禮記·喪服小記》所言「婦女書姓與伯仲」。
  • 女曰雞鳴|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女曰雞鳴(先秦)《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64: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洩;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內,血氣爭黑。  帝曰:餘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