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臨公子
經常有人問到關於階級的問題,比如窮人要如何翻身,底層階級要如何上行,普通人如何改變自己乃至家庭命運。
今天,臨公子想聊一部特別的紀錄片。
華人導演張麗玲用了10年,跟拍一家三口的聚散離合,製作成這部名叫《含淚活著》的紀錄片。2009年在日本上映,在沒任何宣傳情況下,票房居然打敗了同期上映的《阿凡達》,成為當年票房No.1。
豆瓣評分高達9.2分。
我第一次看到這片名,覺得有幾分煽情色彩,可看完之後,除了難以描述的感動和震驚,更多的是對主人公丁尚彪,和他的妻子及女兒的敬意。
這是普通的三口之家,卻又是如此不普通的三口之家。
01
啟程
1989年6月12日,35歲的丁尚彪在上海虹橋機場與妻子和女兒告別,去往日本。
這趟行程,沒有退路。
老丁初中畢業後成了知青,下鄉到安徽農村,回到上海後年紀已經不小了,加上沒有什麼技能,成為最普通的底層工人,在食堂做薪資微薄的炊事員。
他每天都想著怎麼多掙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35歲這年,他花5毛錢買到一份日本高校招生資料,他將其視為改變命運的救命稻草,決定孤注一擲。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他要上大學。
妻子陳忻星也支持他。
於是他們花了兩個月時間,找親朋好友借了42萬日元——相當於他和妻子不吃不喝15年的工資總和。
老丁滿載憧憬,風塵僕僕地來到日本才發現:語言學校位於北海道極其偏僻的地方,人跡罕至,附近是廢棄的煤廠。
原以為到了日本就等於成功了,沒想到,只是個起點。
而且還是個糟糕的起點。
老丁為了留學負債纍纍,同時還要承擔高昂的生活費和學費,要儘快打工還債。可在窮山僻壤,連很多當地人都找不到工作。
沒辦法,他只能逃出學校跑到東京。
雪上加霜的是,他在東京的轉校申請未能得到通過。這麼一來,他失去了在日本合法滯留的籤證和自由回國的機會,「黑戶」也無法合法求學和就職,只能打些雜工。要麼就只能回國,下半輩子打工還債。
弗蘭克爾 《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
「人類最後的自由,在已給定的環境下選擇態度的自由。環境可能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唯有改變自己的態度。」
此時的丁尚彪做了一個影響未來15年,甚至影響他這輩子的決定——
送女兒出國念一流大學。
用老丁的話說他好不容易出來了,「就像賽跑一樣,這個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遠,所以我的目標再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
丁尚彪改變了想法,可不變的是,他依舊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02
打拼
單槍匹馬身在異鄉、加上黑戶身份,每天提心弔膽的生活註定不好過。
為了掙錢:老丁在日本同時打3份工,一天忙碌十幾個小時,等做完最後一份工作下班已經是晚上12點多了。連末班車都沒有,他只能沿著鐵軌步行回到狹小的出租屋。
為了省錢:回到家他要自己做飯,買前一天最便宜的菜。出租屋沒有廁所和淋浴室,半夜澡堂也關門了,老丁就用塑料布在廚房圍出塊小地方洗澡。
還要面對家人的質疑:家人一直勸他回國,他鐵了心要留在日本打工。妻子都懷疑他在日本是不是「有人」了。老丁說,錢全部都寄給你了,都是為了孩子以後留學啊。
其實遠在上海的家人也不好過。
妻子陳忻星省吃儉用,丈夫寄回來的錢除了還債,她幾乎沒用過,想給女兒攢足學費。日常生活就靠她在針織廠的微薄收入支撐。
她默默堅守著兩人的約定。
好在,女兒丁晽特別懂事爭氣,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丁晽在復旦大學附中讀高三這年的生日,父親通過上海的廣播電臺,點播了歌曲送給她。她珍惜地保存著這段錄音。
蘇芮的《牽手》,裡面的歌詞可以說是一家三口的真實寫照:
因為愛著你的愛
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
幸福著你的幸福
……
也許有了伴的路
今生還要更忙碌
所以牽了手的手
來生還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沒有歲月可回頭
節目組到上海拍攝老丁的妻子和女兒時,老丁拜託紀錄片節目組,將拍他在東京的錄像帶給妻女看。
母女頓時淚流滿面。
真的8年未見了。
1997年,女兒丁晽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以後你要自己一個人去闖了。
-我們都老了。
去美國前一夜,陳忻星對女兒說。
從此三個人,分隔三地,天各一方。
03
見面
最讓我淚目的,是兩次見面。
丁尚彪到日本的第8年,女兒去美國上大學,中途在日本有24小時的中轉時間。
離開時女兒還在上小學,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18歲少女。在日暮裡車站相見時,父女之間隱隱有些陌生,但任憑時光如何磋磨,都擋不住血濃於水的親情。
簡單樸實的對話,讓人欣慰的同時又鼻子隱隱發酸。
「你長高了。」
「這鞋子跟高」
「你要好好減肥了。」
「用不著減肥。」
「你開雙眼皮了。」
「你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段等下減掉。」
老丁帶女兒去他第一份打工的地方吃飯,驕傲地向認識的店員介紹:「這是我女兒,要去美國讀書了。」還帶女兒看了他刷碗的地方——
就是在這裡,他不知疲倦地一個個地刷髒碗,一點點地湊夠了女兒的學費。
24小時一晃而過,由於沒有合法身份,老丁不能送女兒去機場只能在前一站下車。
父女默默無言,誰都不想表現出太多難過讓對方擔心。
「你哭了嗎?」
「你不要哭。」
丁尚彪到站下車後,久久地凝望著車上的女兒。
此時丁晽拼命捂著嘴,不敢回頭,卻再也無法控制地落淚。
丁尚彪到日第13年,妻子去美國看望女兒在東京轉機,他們終於有了72小時的相處時光。
這次相遇著實來之不易。
女兒出國讀書後,陳忻星向美國駐上海領事館申請赴美籤證去看望女兒,被拒籤,再申請,再被拒籤……5年,提交了11次,全部被拒籤。
第12次申請時,獲得了籤證。
分別13年,這是夫妻見面的唯一機會。
去接妻子的路上,老丁還在認真地計劃著這三天要帶妻子去哪些地方、去吃什麼好吃的,考慮要說什麼話,要做什麼事。
而真的見面時,兩人只是笑著。
老丁的眼神幾乎沒有離開過妻子。
第二天,老丁拿著攻略帶妻子逛東京。
他們看櫻花、逛公園、去寺廟虔誠祈禱、和坐在草地上的年輕人合影……臉上洋溢著許久未見的笑容,如普通的幸福夫妻那樣。
72小時匆匆而過。
最後一天。
像5年前那樣,老丁送妻子去機場,他只能在前一陣站下車。
像5年前那樣,兩人一路無言,彼此按下湧動的情緒。
陳忻星不敢看丈夫一眼,直到列車啟動了,她才匆忙抬手權當告別。等開車許久,她才繃不住開始啜泣。
而丁尚彪此刻依然站在空蕩蕩的車站,看著妻子離去的方向默默擦淚。
他不知道下一次見到妻子將是什麼時候了。「這個就是人的生死別離啊」, 老丁紅著眼眶說。
父輩愛情裡最隱忍、最含蓄、最深沉的那面,莫過於此。
04
團聚
女兒在美國非常用功,一路讀到醫學博士,即將畢業成為婦產科醫生。
老丁直到這時才決定,結束異國打工生涯,離開日本回國。
2008年丁晽結婚,老丁夫婦隨後來到美國。一家人結束了分居多地的生活,終於團聚了。
不過,忙碌的丁尚彪已經閒不下來了,繼續辛勤積極地打工,還拿到了紐約當地協會頒發的優秀工作獎。
不僅僅是為了掙錢,而是從中獲得了尊重,融入了當地社會。
05
丁尚彪是無數普通人的一員,甚至可以說,他比一般人的運氣更差、手上的牌更糟。
簡直是被命運按在地上摩擦的人生啊。
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人——
他夠堅韌。默默承擔著別人難以想像的艱辛,過程中從未動搖過自己的信念:「要送女兒出國讀一流大學」「要改變家庭的命運」。
他夠勤奮。同時打三份工,8年沒請過一次假。休息日用來把錢匯款給家裡。由於常年過度勞累,老丁才40多歲牙齒就脫落了好幾顆,連上樓梯都有些搖搖晃晃。
他夠拼命。在他看來,人總是要有一種拼命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幹什麼都不行。這種拼命其實來源於強烈的信念感。「努力工作,努力把孩子培養出來。」
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人,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家庭,合力奮鬥改變了自身命運。
紀錄片播出後,很多人質疑丁尚彪的做法是否過於激進?是否值得?
可什麼叫值得呢?
人世間的悲歡並不相通,沒有誰能對誰感同身受,值不值得也只有當事人自己說了才算。
很多人生活安逸卻天天喊著無聊,想改變命運卻不願付出代價,丁尚彪用牙關緊咬的15年,改變了自己和家庭原有的軌跡。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他的信念足夠強烈,強烈到可以接受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代價去實現夢想。
除了堅持,過程中也有勇氣和智慧。
說個細節吧。
老丁雖然打黑工,但還是堅持像日本人一樣納稅。一來,考慮到萬一被警察查身份,有稅單就能從容些,二來,有了稅單就可以去考各種資格證。
正因如此,老丁為了避免失業,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一口氣獲得5份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紀錄片在日本上映後,製作團隊原先非常擔心日方會不會追究其黑戶的事。結果不僅沒有任何人追究,該片還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
離開日本之前,丁尚彪說的幾句話,一直迴響在我的腦海裡:
「15年前走到這裡,一直在想人生是很悲哀的,
人是很脆弱的。
但是人生是值得珍惜的,
(這是)很高興的人生。」
這是一個人奮鬥的故事。
這是兩代人攜手改命的故事。
這是三口之家一天復一天,一月復一月,一年復一年,用15年的堅守讓夢想成真的故事。
希望這部片,能帶給平凡的我們好好生活的勇氣。
參考資料:
1、張麗玲|紀錄片《含淚活著》
2、酷玩實驗室|跟拍10年,豆瓣9.1,這個中國「黑戶」的故事看哭了千萬日本人
—END—
作者:臨公子。職場上,混過一線網際網路公司,現任500強企業高級產品經理;職場外,是職場/金融平臺籤約作者、是傳媒公司合伙人、是海內外房產投資者。歡迎關注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