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建華
責編|李靖
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
最近一年,(免費)直播爆發,什麼抱團取暖,危機自救,破局突圍,逆境生存,商業風口,全是老闆們趨之若鶩的時髦話題。一夜之間,大江南北開啟了運動模式,當然這裡說的運動可不是鍛鍊身體,而是大家都懂得的折騰,跟風,炒作。
直播,尤其免費直播爆棚,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說大家習慣了在線學習,21天足以培養一個習慣。壞事是因為一窩蜂上,過度炒作,容易物極必反。絕大多數老師都拿疫情說事,好像疫情一來,什麼都變了。不久前,一家培訓機構邀請我做直播,讓我談「疫情下企業戰略如何調整」?
我的回答是:我講的東西跟疫情無關,是一家企業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比如:贏在頂層設計、打造爆款產品、提高組織智商等。所以說,大家不要再盲目地跟風,希望大家回歸原點,打好基礎。因為你永遠都要面對競爭對手,都需要把自己的產品做好,都需要把自己的團隊帶好,這些跟疫情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1、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
事實證明,過不了多久,大家就會膩了,因為每天成千上萬的免費直播,聽了幾次沒有實際效果,大家就會厭煩,離去,這是必然的結局。我堅信只有那些有深度的課程,能學到真本領的系列課程才能留住學員。淺思維,趕時髦,追網紅的熱鬧,就是一陣風,這是我的預判,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聽了那麼多直播,哪個老師的哪個觀點被你接受了?你聽了以後會改變?哪個老師講的哪個方法你會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如果既沒有在觀念上改變你,又沒有給你實用的方法,你就虧大了。
表面上看,聽免費直播沒花錢,但是請別忘了有三個隱形成本,一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對於老闆和經理人來說,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二是佔用了自己有限的內存,一個人的腦子裝不下太多東西,裝太多就亂了,因為內存被佔用太多,運轉速度就會下降,甚至卡頓,這跟手機一個道理。當然了,最可怕的是第三個成本,那就是吃錯了藥會付出沉重的代價,會讓企業誤入歧途,那個成本如何計算,不妨自己去做想想吧。
2、影響到每家企業的「網際網路下半場」,拼什麼?
縱觀大勢,現在已進入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其實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邏輯與傳統的商業邏輯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技術進步了,方式和方法進化了。
商業的核心其實就是六個字:聚合,過濾,篩選。
我們首先看聚合,最早期的聚合就是集市,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到了現代,出現了百貨商場,超市,小商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再後來就是集休閒娛樂購物為一體的Shopping Mall,以及現在最流行的電商。其實他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把賣產品的和買產品的人聚集在一起,搭建一個平臺,讓大家去交易,形成一個市場。
但是,僅僅有把大家聚合在一起還不行,必須有人去把關,防止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市場,否則會出現交易糾紛和消費者維權等問題。於是市場進化到了過濾階段,大家去百貨商場,超市,購物中心,專櫃去買東西,不會擔心買到假貨。因為商家是有選擇地進貨,有專業人士把關審核,不合格的產品都被拒之門外,這就是京東得以起家的核心,承諾沒有假貨,後來淘寶也跟進了,推出了天貓。
僅僅有過濾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消費者不可能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也不具備鑑別各類產品的能力,更不知道該如何做出理性的選擇。所以市場會逐漸進化到篩選階段,也就是商家必須基於利他的理念,成為消費者的顧問,能根據每個消費者的應用場景和個性化需求去推薦合適的產品,不再是拿著一個標準化的產品賣給所有人。
其實,醫生的角色就是篩選,是一個諮詢顧問,他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去學習兩個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是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屬性,禁忌,還有各類檢查手段,醫療設備等。另外一方面是研究某個群體的各類疾病,不管是內科,外科,還是小兒科,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把一件事整明白。醫生就是基於對患者病情的判斷,給出對策和建議,從眾多藥物中選出最合適的藥品,採用最合理的檢查手段。
今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際網路下半場一定是在篩選方面競爭,根據每個客戶的偏好給出解決方案,誰能先知先覺,提早動手,誰就能掌握先機。
3、很多人搞不清又繞不開的「新零售」,到底是什麼?
今年以來新零售創新非常活躍,但是有關新零售的話題已經炒了好幾年了,可從來就沒有一個人能把新零售的定義給大家講清楚。新零售到底是什麼?至今為止,很多定義都是泛泛地講一些概念,雲裡霧裡。在我看來,新零售涉及六個方面的要素,即顧問式銷售,人性化溝通,場景化展示,專業化篩選,大數據匹配,大規模定製。
第一是顧問式銷售,就是導購員必須是專家,是受過專業訓練,可以給客戶提供諮詢服務的專家,他們對某類產品的理解很深刻,知道什麼產品適合什麼樣的客戶,可以為客戶推薦,幫客戶選擇,當然一定是站在利他的立場。
第二是人性化溝通,電商的興起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降低了購買的成本,但是卻把購物變成了冷冰冰的交易,沒有溫度,沒有交流,虛擬世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淡。而新零售就是要提供有溫度,有感情的服務,滿足人們對溝通的需求。
第三是場景化展示,絕大多數傳統的實體店都是產品的堆積,並不是基於客戶的實際使用場景,只有宜家家居採用場景式展示。背後的邏輯就是客戶導向,換位思考。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因為經營的哲學不一樣。
第四是專業化篩選,實體店必須替客戶把關,這就需要僱傭大量熟悉各類產品的專業化人士,能把性價比最好的產品篩選出來。因為客戶不可能成為方方面面的專家,沒有鑑別能力,只能依靠商家去把關。
第五是大數據匹配,30年前,我去美國超市購物,結帳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問郵編,一開始我很奇怪,為何問我郵編,後來知道了,這是大數據統計,看看客戶都是從哪裡來的,便於做渠道布局和產品選擇。
第六是大規模定製,隨著消費升級,中產階層不再滿足於大路貨,希望能做個性化定製,但是純粹的個性化定製沒有規模經濟效益,才出現了大規模定製,即99%大規模生產,1%個性化定製,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所以不要再炒作概念了,認清我們的零售業與發達國家30年的差距,才能迎頭趕上,奮起直追,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和體驗。
4、要想提高利潤,首先提高成本
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要想提高利潤,首先提高成本》,這與絕大多數專家,教授,培訓師的理念截然相反。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要想提高利潤,就要降低成本,這是一些做小買賣的人都遵循的經商之道,但是如果你想做大生意,想成為企業家,就要打個顛倒。
成本是不是越低越好呢?不一定,很多成本是不能降低的。我們從六個方面來談:
1. 是員工薪酬與福利,沒有高薪高福利,很難吸引到一流的優秀人才,也就不可能創造一流的好產品,得到一流的好業績;
2. 是員工培訓與管理諮詢,需要對員工進行強化培訓,有師傅帶,讓員工掌握本職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就像特種兵一樣,需要經過艱苦的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
3. 是市場調研與產品創新,如果企業不肯在市場調研上下功夫,不捨得花錢,就無法真正理解客戶深層次的需求,也就無法做出有獨到價值的差異化完整產品,實現厚利經營;
4.是原材料成本,一味地降低原材料成本只會導致產品質量下降,最後失去客戶,也就失去利潤。低價中標就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做法,推卸責任,豆腐渣工程就是這樣來的。好企業一定要綜合考評供應商,從技術,質量,相應時間,交貨期,環保,成本六個維度去考核;
5.是環保成本,很多企業都走低價路線,千方百計壓低成本,通過降低排汙標準,偷偷排放,環保設備安裝了卻不用,應付檢查等手段來降低運營成本,這種玩法看似企業賺錢了,但是卻傷害的社會的整體利益,是負面的效果,隨著環保力度加大,這些企業一定會被淘汰;
6.是質量管控成本,記得10年前與一位肯德基加盟店的老闆聊天,他說肯德基對他們的要求很嚴,不定期飛檢,油用了多少次以後必須倒掉,產品出來多長時間賣不掉就要扔掉,他覺得很可惜。其實堅守質量標準既是對客戶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一旦口感不好,客戶就不來了,就會因小失大。
所以,不該省的錢不能省,該花的錢一定要花,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賺大錢,這就是好企業的成功秘訣,也是疫情後的「復商」其實中,企業家要看清的商業邏輯。
作者系洋為中用管理諮詢公司首席顧問、蘋果電腦公司原中國市場總監、中國惠普公司原助理總裁、首席知識官C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