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潮州工夫茶藝

2020-12-23 騰訊網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

評茶師網

從業者都在關注

潮州工夫茶藝是流傳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的一種茶葉衝泡技藝,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風,甚至流傳到東南亞各地。潮州工夫茶的衝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講示、茶師淨手、泥爐生火、砂銚(煮水器具)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衝、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多個環節組成。除衝泡獨特外,潮州工夫茶藝另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烏龍茶為主要茶品。

潮州工夫茶藝是潮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俗學、潮學、社會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大多數年輕人對工夫茶已不甚了解,傳統潮州工夫茶技藝為簡化的衝泡程式所取代,潮州工夫茶技藝呈現出衰退的趨勢,亟待保護。

表演茶具

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一、茶壺

潮州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慄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慄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衝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蓋甌」衝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懷至十二懷。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衝茶的人「工 夫」好,用蓋甌也可以衝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託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 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麼「春宜牛眼懷,夏宜粟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懷」,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託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錢、螭就是疊韻字,即是壁虎。)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於茶床上,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託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 已極為珍貴。用近代製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八、紅泥小火爐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古人是用紅泥小火爐溫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現今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樣喝茶,詩人們並沒有說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於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衝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衝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衝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 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託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說些,那麼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汕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淨滌茶具。茶几,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一樂。

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衝茶之法。

欲飲功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衝罐」)是陶製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著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沉。精巧別致、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釐米,高2釐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溫,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鑑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裡的茶鏽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

表演步驟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刮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燻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衝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衝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鬱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衝泡程序。

-END-

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小編將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2020廣州茶博會:潮州工夫茶進拼多多直播,超56萬人品潮州單叢
    其間,廣東省潮州市委副書記崔建軍還走進直播間,客串了一把「潮州工夫茶大師」。 崔建軍不僅熱情介紹了潮州單叢茶,還親自展示了工夫茶衝泡的各類茶具和方法步驟,令觀眾大開眼界。截至當晚7點,拼多多廣州茶博會直播共吸引超56萬人在線圍觀,大量消費者通過直播增進了對中國茶葉和產茶區的了解,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茶文化,為疫後茶葉市場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月26日,2020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開幕。
  • 潮州工夫茶何以獨步天下?
    洪麗純 攝一片樹葉,從中國走出,經大漠、海洋播撒到世界各地,並各自落地生根。全球範圍內共有150個國家有飲茶的習慣,60多個國家有自己的產業產區。在中國的茶葉版圖上,杭州龍井、雲南普洱、福建鐵觀音……各個產區皆有各自的名茶。潮州工夫茶「工夫」何在?又如何冠以「文化」之名,並走出潮州,行走天下?工夫何在?
  • 工夫!工匠!福建工夫茶對話廣東工夫茶
    工夫茶,這三個字在2020年賺足了眼球。以福建與廣東為要的工夫茶文化受到更多人的關注。12月18日,一場關於福建與廣東兩省工夫茶的深刻對話在福建安溪展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兩大代表性傳承人共話工夫茶,以前瞻的眼光、開放的視野,共同探討烏龍茶的文化與市場,傳承與發展。
  • 工夫茶裡論功夫 專家同臺揭示烏龍茶的三大價值
    工夫茶是一種茶俗、茶藝,流傳於福建省、廣東省及周邊地區並已推廣流傳於全國、全世界。2020年12月1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禮三位在茶行業,烏龍茶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安溪論道,共同揭示安溪鐵觀音與潮州功夫茶的健康價值、精神文化價值、社會經濟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作《安溪鐵觀音與健康中國茶》主旨演講。
  • 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成功舉辦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女士、潮州工夫茶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先生、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陳佩蘭女士、茶道新生活創始人和《茶源地理》系列叢書主編吳垠女士、新加坡茶業公會總務和亞西安茶葉公會常務理事魏自照先生、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香白入室弟子和國家級茶藝技師盧俊傑先生、中國企業影響力實驗室營銷中心主任和中國營銷創新聯盟執行主席段傳敏先生、義大利茶文化協會主席查立偉先生
  • 「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嶺南文化之嶺南工夫茶的那些事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栽種茶樹、製作茶葉的國家, 早在遠古時代,「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而解之」,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茶它的藥用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茶開始與宗教扯上聯繫,成為佛家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 潮州:看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陳列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了傳統口頭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醫藥、民俗9個類別,收錄了包括潮州音樂、潮劇、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潮州歌冊、粵繡(潮繡)、木雕(潮州木雕)、剪紙(潮州剪紙)、泥塑(潮州大吳泥塑)、燈彩(潮州花燈)、抽紗(潮州抽紗)、鑲嵌(潮州嵌瓷)、楓溪瓷燒制技藝、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潮州彩瓷燒制技藝、茶藝(潮州工夫茶藝)
  • 看了《三十而已》,爸爸也想當「茶藝大師」?
    」我連忙手舞足蹈地給爸爸解釋了「茶藝大師」作為一個梗存在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和爸爸溝通太少上一次和他坐在一起看電視更是久遠到想不起來的時候了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樣的體會探尋中國茶葉的民俗與文化領略中國茶的璀璨歷史更能親身體驗一把做「茶藝大師」的滋味~茶藝大師第一課:茶史雖然「茶」已經被玩梗玩成了形容詞
  • 什麼是工夫茶之靈,潮汕茶道之瑰寶?
    潮州茶道精髓不但包括精緻的器具禮儀講究,獨特的衝泡程序。旨在表達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內外兼修,名副其實的工夫茶道。其中茶具講究出自名家,精細、玲瓏,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靈」,不在茶,而在其鬼斧神工的茶具,及其閒情逸緻之烹製法。」
  • 看了《三十而已》,爸爸也想當「茶藝大師」?
    我連忙手舞足蹈地給爸爸解釋了「茶藝大師」作為一個梗存在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和爸爸溝通太少上一次和他坐在一起看電視更是久遠到想不起來的時候了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樣的體會>探尋中國茶葉的民俗與文化領略中國茶的璀璨歷史更能親身體驗一把做「茶藝大師」的滋味~茶藝大師第一課:茶史雖然「茶」已經被玩梗玩成了形容詞但它作為名詞存在的時候學問可太深啦
  • 「功夫茶和工夫茶」,你知道是個啥?
    兩者雖然在讀音上一模一樣,但是在現實意義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清代劉埥,著有《片刻餘閒集》,其中寫到:「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 ...」說明在清朝時期,「工夫」指的茶葉的名稱,且都是較珍貴的茶。
  • 潮汕工夫茶:千年傳承 茶香情濃
    盛行於宋代的潮汕工夫茶是中國古老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潮汕人喜歡稱茶葉為「茶米」,把它看成像米飯一樣重要。一些上了年紀的潮汕人每天起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生火燒水,泡上一壺濃濃的好茶。家裡來了客人,一起品嘗工夫茶。在閒適的時光裡,約上知己一二,沏上清茶話家常。
  • 民國茶葉海報欣賞,絕對顛覆你的想像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也沒有數碼攝影只有傳統的黑白攝影和人像畫師大部分的海報都是在黑白照片基礎上由畫師一筆一筆來上色「美顏」看了一堆美女別忘了在那個年代喝茶其實也是大老爺們的愛好清末的這張海報上三個大老爺們抽著大煙
  • 潮州鳳凰單樅鴨屎香功效與作用
    潮州產茶有史記載最早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潮州府志》載:饒平縣每年須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二兩,芽茶一百八十斤三兩」。由此可見潮州茶葉至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鳳凰茶由於品質優異,已經成為朝廷貢品。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茶葉名稱的坑,你中過幾個!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 評茶師網 從業者都在關注 ,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給他喝茶治病,病痛即止,後來考中狀元回來感謝和尚,並在茶樹上披上紅袍,「大紅袍」茶因此而得名。
  • 潮州 | 慢慢走,深深愛.
    你聽那民謠在唱:「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這座架在韓江之上的廣濟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橋的中間由十八隻梭船連接:合則為橋路,方便行人,開則成水路,無礙貨船行走。
  • 潮汕特產的這款茶葉,誰喝誰知道!
    潮州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飲茶習俗。潮州茶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到現在已有千年歷史。古瀛堂蜜蘭香好的工夫茶則取決於好的茶葉,潮州鳳凰山是盛產茶葉的地方,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常年雲霧瀰漫,空氣溼潤,土壤肥沃,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
  • 倍絲特私享茶課 | 華人工夫茶王介宏老師【傳統清式閩臺工夫茶】
    中國臺灣,閩南粵東工夫茶向外開枝散葉的重要一站,區別於以藏養、高焙火為特色的南洋工夫,以及追求茶之本質呈現、重茶儀之禮的香港工夫茶,臺灣地區的工夫茶文化現狀如何,又有哪些自己的特色?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泡上茶,聽一聽滌煩茶寮主人、臺灣茶人王介宏講述的臺灣特色工夫茶。
  • 紅動中國:42名茶人獲頒坦洋工夫推廣使者,溯源茶會繼續舉辦
    10月25日,福安紅茶坦洋工夫推廣使者授牌儀式在第七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上隆舉辦,福安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福安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張為明,福安市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福安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灼生,福安市茶業管理局局長溫鈴光共同為首批42名福安紅茶坦洋工夫推廣使者頒發聘書和榮譽獎牌。
  • 視頻|一段「坦洋工夫」的時光茶旅,回味曾經風靡歐洲的東方味道!
    原本漫長的午後,因茶變得愜意溫暖,中國紅茶也隨之享譽天下,成為世界競相追逐的味道。福安坦洋工夫茶作為紅茶中的上品佳麗,外形其勻齊秀美,湯色明豔紅亮,香高味醇,成為中國茶進入歐洲,風靡世界的中堅力量。茶,是一種溝通心靈的飲品,更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穿越時空,在世界工夫紅茶的發源地,開啟一場別開生面,尋根溯源的遊學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