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民俗:婚姻習俗---------議婚

2021-02-07 保德新聞

 

《說文解字》說,「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群婚時代,民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古代帝王,大抵從母得姓,神農和黃帝都是少典的後裔,但神農姓姜而黃帝姓姬,其原因就是母姓不同。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戰爭不斷發生,一些女性俘虜便被戰勝者所有,以奴婢對待。所以時至近代,女人自稱「奴家」,如《二人臺》劇詞中有「小奴家一心要戴花」,「奴家娃娃今年一十八」等語。

後來又有搶婚之俗,男家於婚夜,乘婦家不備,將婦搶走。後世之「娶黑媳婦」即是這種搶婚之俗的遺義。

庖羲氏時代變搶婚為買賣婚姻,即以儷皮為禮,酬女之值。儷,一對。皮,鹿皮。儷皮就是兩張鹿皮。當時以皮為貨幣。將兩張鹿皮送給女家,作為女兒的身價。

周朝時期,逐漸形成一套完備的婚姻禮制,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合稱「六禮」。《中國風俗史》載:婚禮,必有媒氏以交通兩家。……凡娶女,先由夫家託贄物於媒氏,納於女之父。謂之「納彩」。(時至今日,男家送給女家的訂親錢物,叫做彩禮,也稱財禮)女父既承諾,則問女之名,謂之「問名」。媒氏歸於夫家而卜其吉兇。若吉,則更遣使告之於女父,謂之「納吉」。納吉之式既終,則納元繻十端。(元繻,黑色的絲織物。十端即五疋,因為這種絲織物從兩端捲起,所以,一疋有兩端。)獸皮二枚於女父,為納婚之約信,謂之「納徵」。由是夫家請求婚禮之期日,謂之「請期」。至期為婿者著禮服,乘黑車往女家親迎其婦,謂之「親迎」。

當時,庶人之女配偶,稱妻。「妻」與「齊」同意,取其與夫齊位。

保德的婚嫁習俗受「六禮」影響甚深,現今雖不是如法炮製,但仍貫穿著一條「六禮」的線索。特別是「六禮」的兩個特點尤為突出,一是男方主動出擊,女方守株待兔,二是買賣婚姻變相存在。

保德的婚嫁習俗,從建國前到建國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婚姻法》頒布以後,變化更大。但婚嫁程式基本可分為:議婚、訂婚、備婚、結婚、婚後五個階段。

 議  婚     

 
議婚是婚姻的籌劃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男方對女方的意向性選擇。自主婚姻則顯得簡單,父母主婚則相對複雜。現時,在保德境內,父母主婚仍佔多數,所以,這裡介紹的議婚習俗則以這類婚姻為敘述對象。

一、擇  婚

擇婚是青年男女本人及家長對婚姻配偶的選擇。

(1)婚姻圈。婚姻圈一般是以村莊為單位,形成的一種互相結為婚姻的範圍。保德地區,因為交通不便,通訊手段欠發達,所以,形成較小的各個婚姻圈,一般婚姻圈的半徑在二十華裡以內,以遠也不過四五十裡。再遠就情況不明,風俗差異也比較大了,所以,父母主婚的婚姻多在這種圈內進行,這種婚姻圈規定了擇婚的範圍。

保德還有一個特定的怪圈,即是有腋臭病的幾個村莊互相結為婚姻,結果使後代仍然有這種遺傳。

(2)擇婚的條件。擇婚的條件因人而異,但基本條件大致相同。一是「門當戶對」。俗話說:「龍攀龍,鳳攀鳳,討吃子攀得一條棍」。一般說來,同一階層、同一行業的人結婚,有共同語言、共同志趣,生活和諧,一般不高攀,以防在今後交往中感情上有一種壓抑感。二是要「清門淨戶」。保德地區管「腋臭病」稱為「門戶」。「清門淨戶」指沒有「腋臭病」,保德對「腋臭病」十分重視,認為「腋臭病」是遺傳病症,所以要考察到上三代,包括其血緣親戚在內。三是要家庭社會聲譽好。主要指家庭主要成員的品德、能力、人際關係、威信等。比如辦事公道正派、在家勤勞致富、與鄰裡不爭不鬥,和睦相處,在村中有威望、肯幫助人等。雙方對母親的觀察更加細緻,俗話說:「打起母豬看啦啦」,意思是說,母親對子女影響大,母親的形象以賢淑、善良、勤儉、心靈手巧為標準,反之生活邋遢、好吃懶做、訣街罵巷者則為人之厭惡。四是要門風正派。這裡的「門風」主要指男女作風,即家庭主要成員及其本人沒有不堪入耳的蜚聞。五是要家道殷實。這主要是女方的條件,基本要求是有較寬暢的居室,有吃有穿有零花錢。六是要男女雙方身體健康,沒有疾病。七是要看男女雙方的「本事」。男的要會「賺錢」,女的要會操持家務,俗話說:「會挑的挑當頭,不會挑的挑高樓。」

(3)擇婚禁忌:

第一、同姓不婚。民間認為同姓而婚為「亂倫」,會影響後代子孫的健康。這種說法,從現代優生學的角度講,不無道理,血緣相近的人通婚,對後代健康不利,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在保德境內,有些村子同姓不同宗,即一姓不一家,所以,也就無所禁忌了。同宗結婚,必須出了「五服」。「五服」就是按血緣繁衍的一個五代家族。即同一高祖的兩個男女不能通婚。

第二、異輩不婚。「五服」之內的異輩通婚,是最典型的「亂倫」行為。異輩不婚,既符合科學道理,又不違倫理道德。諸如:侄不得娶姑,甥女不得嫁舅,叔不能娶侄女,姨不可嫁外甥等。

第三、表親不婚。表親是指姑舅親和兩姨親。民間認為,「姑姑做婆,一輩子不和」;「姨姨做婆,刀剪廝磨」。但也有人認為,「表親婚,親加親」。「姑舅親,輩輩親」,「兩姨遠,狼拉的圪沒人管」。偶有姑舅結婚者,只許姑姑的兒子娶女姑舅,絕不許舅父的兒子娶女姑舅。否則「不順茬」為「回頭婚」,與舅家不利。

第四、婚齡。在結婚的年齡方面,保德人認為「同年相歲」最好,相差一兩歲也可。

過去早婚之風盛行,有「女人十五當家計,男人十五奪父志」之說,即有十二三歲就結婚者,《婚姻法》頒布之後,早婚陋俗漸漸絕跡。

不管是舊時的早婚,還是現在提倡的晚婚,當地人最忌諱年齡相差過大,反對「老納少妻」或「少娶老妻」。但在舊社會有個別婚姻因經濟困難或其它原因,也有丈夫比妻子大一輪的(即十二歲)。

按本地風俗,一般是男的年齡要比女的大一些,但女的比男的大一兩歲也不為怪。民諺有「妻大一歲,好活一輩。妻大兩歲,金銀滿櫃」的說法。

(4)「打探」。「打探」又稱「查考」、「探找」、「問訊」等。

「打探」是男女雙方都十分關注的事。關注的核心,即是「查三門」,「三門」是「門檻」、「門風」、「門戶」的合稱。

「門檻」,指的是對方的社會地位及經濟地位。

「門風」,指的是家風,也就是家長的生活作風,也包括社會名譽及聲望。

「門戶」,也就是有沒有腋臭病,保德對此十分重視。

「查三門」,是求得門當戶對的基礎。

「打探」是一種意向性考察,往往由男方家主動出擊。如果打聽到某家有一個和自家的男孩年齡相當,可作為理想兒媳婦的女孩,則請親戚朋友去女家「打探」是否有結親可能,如沒有可能,便再「打探」另一家,如女家也有結親意向,則正式央媒說合。

二、央  媒


天上無雲不下雨,人間無媒不成親。舊時,男婚女嫁中,媒人起著極關鍵、極重要的作用。男婚女嫁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私訂終身結為伉儷,即被視為「非法」、「非禮」行為,將為世人所鄙視,有的因之而斷絕了父子、父女關係,有的甚至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媒人就是婚姻介紹人,男的稱「冰人」、「冰公」、「秉公」、「月老」、「伐柯人」等,俗稱「媒人漢」;女的稱「媒婆」、「紅娘」等。舊時有職業性的媒人,但多數媒人是熟知雙方情況巧言令色,善於看風使舵的親戚朋友或街坊鄰裡。

舊時央媒人,都要寫《央媒帖》,這樣顯得鄭重其事。保德地區則以口述,但必須帶個「請」字,媒人只要有請,即便許諾,沒有一個謝絕的。

媒人被請知後,主家便款待酒飯,當接了家長與兒子的滿酒以後便重任在肩了,從此便跑跑跳跳,吹吹諞諞,主觀上想撮合成親,一是成人之美,二是顯示自己的能力,客觀上不乏言過其實、弄虛作假之處。因此而產生了不少罵媒人的民歌:

大大媽媽耳根子軟,

沒頭鬼媒人兩頭扇。

羊肚子毛巾兩頭花,

黑心的媒人兩門上誇。

不怨親來不怨鄰,

單怨媒婆子不是人。

沒頭鬼媒人愛吃糕,

一出大門叫狼拉倒。

蕎面圪坨兒肉臊子,

媒人吃上害痘子。

媒人責任重大,如「許話」、「交財禮」、「探話」等每一道「大手續」都離不開媒人。

在訂婚和結婚時,媒人要坐正席。

婚禮告成後,男女雙方都要以大禮酬謝媒人。

舊時婚姻講究三媒六證,才算「合法」、「合理」的婚姻。而且三媒六證齊備,兩家誰也不得反悔了。

關於三媒六證,民間有個傳說。從前,某縣有四個出名人物。一個是樂善好施的羅員外,號稱「小孟嘗」;另三位是弟兄仨秀才,足智多謀,號稱「賽諸葛」。有一天三秀才存心要捉弄羅員外,一起到他府上,要求捐借幾樣東西,拿去解救災民:穀子要像海水一樣多,布匹要像彩虹一樣長,饃饃要像高山一樣重,羅員外有心維護「小孟嘗」的名頭,可又自省填不滿這無底洞,正在為難之際,他的小兒子出頭說話了:「這事不難,有請三位先生把海水的體積、彩虹的長度、高山的重量計算出來,家父自然如數奉捐。」

三秀才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應對。小後生說:「我也問你們捐借點東西,就以三天為期。借來了萬事皆休,借不來,你們自己把『賽諸葛』的名頭廢了吧。」

秀才們問:「小相公欲借何物?」小後生說:「這東西家家都有,名曰『六證』。」「賽諸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倒沒聽說過「六證」為何物。三天內,跑完方圓十裡人家,問遍大小雜貨店鋪,竟沒一個人知道什麼是「六證」。

眼看期限將到,三秀才方寸大亂。正巧,鄰居姑奶奶帶著小甥女從保定府回娘家探親來了,三秀才忙去問她:「保定府可有『六證』?」姑奶奶一時摸不著頭腦。那小姑娘在一邊笑了:「啥『六證』呀,不就是尺子升鬥這些東西嘛,那小相公在耍你們呢,你問他父親借的東西,沒法衡度計量,他也出這個難題回敬你們。」

太陽落山之後,三個秀才又來到「小孟嘗」家,帶來一個木升、一把尺子,一桿秤,一個算盤,一把剪刀,一面鏡子。羅員外說:「這叫啥『六證』?」三個秀才說:「糧食多少,有米升和算盤作證;饃饃輕重,有秤桿作證;布匹長短,有尺子和剪刀作證;相貌醜俊,有鏡子作證。」羅員外聽了哈哈大笑,說:「真難不倒你們『賽諸葛』。」三秀才不好意思,只好把鄰居小姑娘點撥他們的真相說了出來。

「小孟嘗」一聽這個小姑娘如此聰明,忙請求三個秀才做媒,要把她說給自己的小兒子做媳婦,三秀才也覺得挺般配的,便答應幫忙。三秀才到姑奶奶那兒提親,姑奶奶也一口應允。羅員外滿心歡喜,託三秀才下了聘禮,便正式討要對方信物確定親事。三秀才說:「人家是來探親的,又沒個準備,立時三刻哪來信物啊?就拿『六證』作信物吧,加上我們三個媒人還有啥不放心的。」羅員外直打哈哈:「三媒六證,三媒六證,好,好,放心,放心!」從那以後,這一帶的訂婚儀式,都要請三個媒人,還須擺上升、尺、秤、剪、鏡子和算盤共六件信物。其後又流傳到別的地方,相沿成俗。

據考據家稱,所謂三媒,是指男方請去女方提親的媒人,女方請去男方相親的媒人,最後是男女雙方共請在訂婚儀式做證的媒人。在保德則另有一說:「是媒不是媒,至少跑三回。」「三媒」是指媒人跑腿的次數,而不是三個媒人,媒人由男方請,一般請兩個,意思是成雙配對。

關於「六證」在舊時婚姻儀式中廣泛使用,今已不見。

三、提  親


男方請好媒人後,媒人要選擇適當時機,去女方家提親,第一正式表達求婚信息,第二向女方介紹男方基本情況,如:介紹男方主要親戚,以表明「清門淨戶」;介紹家庭經濟狀況,以表明女方嫁到男家後,生活不會受制;介紹男方家庭主要成員的社會聲譽,以表明是正經人家;介紹未來女婿的相貌、人品以及生時八字,給女方一個良好印象……。這些基本條件,保德稱作「大山」,如果「大山」上沒啥異議,男方則可去女家相親,如果「大山」不對,婚事就告吹了。

相親和提親時間相距不能太長,俗語說「熱親」就是要趁熱打鐵,以防有人破壞或有人插足。

四、相  親


相親包括兩方面內容,男到女家稱「相婆姨」,女到男家稱「相人家」。

相親是婚前男女雙方見面的難得機會,舊社會,往往十分珍視這種機會,而今男女自由戀愛,也不大講究相親這一程式了,只是隨時將男朋友或女朋友帶回家,吃吃飯、玩玩,讓父母親見見面而已。

(1)「相婆姨」指的是男到女家相親,主要看未來妻子的人品相貌,同時,也讓未來的嶽父母試探試探未來女婿的聰明才智。

「相婆姨」時一般要由未來的女婿親自去相看,或由介紹人陪著去,或由家長領著去。封建時代的相親,也有家長或家長委託的代表代為相看的,極個別也有請人「頂包」的。

相親是件不卑不亢的事,既要顯示英年老成的樣子,又不能「呆板死相」;既不能「少言寡語」,又不能「信口開河」。俗言:「三句話探深淺」。未來的嶽父、嶽母要找一些話頭和相親者搭話,相親者既要「對答如流」,又要「掌握分寸」,不能露出傲慢與輕浮。如有失誤處,家長和介紹人馬上打圓場。

相親者要給在座的人點菸、遞糖以顯彬彬有禮。

如果男方相中了女方,就多攀談一些時間,甚至伺機和女方說些悄悄話,如相看不上,立刻便離去。

如果女方也相中了男方,女家則殷勤留男方吃飯,以吃麵條為常見,意思是可以交往了,俗稱「拉手面」。

如果女方相不中男方,則不備飯,只是謙讓而已。或者女方家長當面直說:「孩兒們小哩,如今還不打主意」。或者背地對介紹人說:「孩兒們的事誰也做不了主,你們再打查吧!」這就是說相親失敗,俗稱「相脫節了」。

如果雙方初步滿意,女方要告知介紹人她們去男家相親的時間。

(2)「相人家」指女方到男方家相親,主要是看村社、看房欄住座,看男方的經濟狀況。女方相親也要通過介紹人由母親、嫂嫂、姑姑、姨姨等至親領著去男家。男家熱情相待,不可有半點怠慢。過去一些小戶人家,生怕女方相看不上,也有向鄰裡借房、借櫃、借鋪蓋裝點門面的。如果女方相不中,一般不吃飯,小坐一會兒便走,或給介紹人留下言語:「一時半刻打不了主意,慢慢說吧!」

如果相中了,則大體約定個時間,介紹人再去。

五、換帖·合婚

換帖又叫「換庚帖」或「換名帖」。是古代六禮之一的「問名」的遺制。

「問名」就是男家請媒人問清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鄭玄註:「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兇。」大致儀式是,介紹人送給女方家長一隻老雁,然後說:「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女方家長說:「吾子有命,且以備數而擇之,某不敢辭。」於是告知介紹人女方的姓名和生時八字。

「問名」演化為後來的「換帖」。

「庚帖」又叫「八字帖」,是舊俗訂婚的男女雙方互換的帖子。即在紅紙上書寫姓名、生辰八字、籍貫以及祖宗三代等內容。相親成功後,介紹人要把男方的「庚帖」送到女家,同時把女方的「庚帖」送到男家。

「換庚帖」是為了合婚之用。合婚即請「平事」(即陰陽先生,喪事稱陰陽,婚事稱平事)或算命先生推算是否「大相」相合。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看此二人是否可以結為夫妻。過去很多有情人就因為聽了算命先生胡說八道合婚不成,造成了終身遺恨以至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合婚時,除合八字外,還講究合生肖,至今民間還流傳看生肖合婚的民謠:

大相相合的民謠:

鼠配牛,代代有,

玉兔金犬起高樓,

雄雞高唱蛟龍飛,

馬羊共圈滿罐油,

白虎烏豬上等婚,

蛇猴共處天地久。

大相不合的民謠:

自古白馬怕青年,

羊鼠相配一旦休,

金雞不與狗相見,

青龍見兔淚交流,

蛇見猛虎如刀銼,

豬猴相見不到頭。

此外生肖避忌還有「犯月」的說法,男的「犯月」與女家不利,女的「犯月」與男家不利。

「犯月」歌謠:

正月龍,二月牛,

三狗四羊五兔頭,

六鼠七雞八月馬,

九月老虎滿山跑,

十月豬,十一月猴,

十二月黃蛇不出頭。

這些無稽之談沒有絲毫的科學性,但長時間內受人崇信,而今這些陋習基本淘汰。



相關焦點

  • 議婚,訂婚,迎娶,截然不同的明清兩朝為何在婚俗是不謀而合?
    二是議婚在封建社會時期,雖然大多數的夫妻都是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定下自己一生的婚姻關係。但是還是有很多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兒女能夠有一個自己的命中情緣,所以選擇讓他們自己相親,互相了解自己的結婚對象。如果結婚雙方有一個很好的印象那就表明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進程的,按照婚俗就是請媒人做代表去女方家庭中提親,商議婚姻結果,就是議婚的步驟。
  • 古人婚姻都有哪些「儀式」?婚前婚後又有什麼習俗?
    《朱子家禮》對傳統的婚姻儀式六禮進行了簡化合併,保留納採、納幣、親迎三個環節,納採為議婚,納幣為定婚,親迎為完婚儀式。清代社會婚姻儀式一同明代,仍繼承《家禮》,但較明代更加生活化。明清時代南京的婚姻儀式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地域特徵和時代特色。大致分議婚、定婚、迎娶三個階段。男女婚姻嚴格按照「父母之命、媒釣之言」的原則進行。
  • 【昌黎民俗文化】(六)昌黎的婚嫁喪葬民俗
    聲明:本公眾號對原創稿件享有版權,轉載需註明出處昌黎的婚嫁喪葬民俗
  • 民俗get√!二月二習俗是什麼?關於二月二的習俗……炒黃豆、炸豆萁...
    「山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炒豆萁。」這裡的豆萁跟「煮豆燃豆萁」裡提到的不一樣。蘆巖說,那是一種炒或者炸的零食,做法挺簡單。「油炸豆萁」的原料很常見:麵粉、雞蛋、牛奶,再加一點兒鹽和糖。先把和好的面放十多分鐘,再在面板上揉勻,擀成薄薄的一層麵皮,疊好、切條,再改斜刀切開。油燒到六七成熱時下鍋炸,變成金黃色後,豆萁香酥的氣味在空氣中飄散開來,盛盤即可。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原生態「嗦囉嗹」習俗踩街 遊客零距離感受獨特民俗
    泉州網6月8日訊 (記者黃祖祥 張曉明 通訊員謝佩龍)昨日上午,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晉江市(安海)第八屆兩岸端午民俗旅遊文化節端午「嗦囉嗹」習俗原生態展示在安海鎮三裡街精彩亮相,沿路踩街表演吸引大量遊客駐足零距離欣賞和現場互動,感受安海鎮獨特的民俗風情。
  • 道教與民俗文化 |「鬼月」習俗
    2017年鬼月時間:8月22日(七月初一)——9月19日(七月廿九)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中的
  • 十二生肖與平陽民俗
    至今,陶寺每年都舉辦龍文化節,祭龍舞龍民間習俗還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就是一個明證。  十二生肖是以動物肖人的一種文化現象,至少在中華民族文化圈內就有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都講究生肖習俗,與中華文化講生肖崇拜一脈相承。
  • 山西一「熱鬧」的城市,婚禮習俗「古怪」,卻是地方特色?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相信大家一定聽過這句話,也許正有一些人為了結婚而頂著很大的壓力,因為婚姻在我們的人生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不能草率。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婚禮向來是每個家庭極為重視的日子,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也是不一樣的,在這麼重要的時刻,每個人都夢想能夠將自己的婚禮舉辦的圓圓滿滿。
  • 「春節民俗日曆」:「破五」的由來和習俗!
    中國人的「年」既神聖而又充滿歡樂,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推出「春節民俗日曆」,和您一起歡喜過年。「破五」的由來1「破五」的由來,時至今日仍眾口不一。據《封神榜》所載,姜子牙封神時,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
  • 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三月三節日習俗、由來簡介
    「三月三」即將到來(2018廣西三月三放假時間安排),說到「三月三」習俗,對歌、吃五色糯米飯已被大夥熟知,可你還知道在這個節日有哪些有趣的節日習俗嗎?廣西各地過「三月三」的方式是怎樣的?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廣西民俗專家,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
  • 高淳民俗婚嫁完整版之一:提親、合八字、送聘、定日子
    高淳民間的婚嫁習俗,源於周代的「六禮」,即納採(提親)、問名(合八字)、納吉(訂婚)、納徵(拿聘金)、請期(送日子)、親迎(迎娶新娘)等
  • 愛好唱山歌的壯族人,都有哪些獨特習俗?習俗背後有什麼文化淵源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沉澱中壯族人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生活習慣的文化習俗。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柳州遊歷時,曾親眼目睹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被這種民風民俗深深感染的柳宗元,寫下一首著名《柳州峒氓》詩歌。這首詩描繪了柳州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初到柳州之後的感受。「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 伊朗特有的習俗,男女可以籤訂「契約婚姻」,到期可以繼續延期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出國旅行,當他們去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時,最大的感受就是世界這麼大,他們總能在路上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或者能體驗到不可思議的地方風情和文化特色,以婚俗為例,有的國家允許一夫多妻,有的國家可以籤訂「契約婚姻」。
  • 練兵ING——保德交警開展冬季隊列手勢大練兵活動
    練兵ING——保德交警開展冬季隊列手勢大練兵活動 2020-12-2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夕的習俗民俗有哪些盤點
    七夕的習俗民俗有哪些盤點  2017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日,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我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更勝於今天。無論皇宮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區也各有趣味。古人是怎樣過七夕的,各地的七夕傳統習俗,您了解多少?
  • 端午節話習俗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大話閏月習俗
    今年2017年有閏六月,古時候閩臺地區有個習俗,那就是潤月-幫父母添福添壽習俗-豬腳麵線。出嫁的女兒,給父母添壽的習俗。是以豬腳麵線,幫父母在閏年閏月補運添壽。因為固有的民俗認為一年十二個月為雙數好,十三個月單數不好。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這些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反映出我國民間不同地區不同的觀念與習俗。自古以來,由於「禮不下庶人」,民間的禮也就不同於統治階級的禮,它是在社會生活中依照傳統風俗習慣逐漸完善起來的俗禮,如婚嫁、喪葬、慶壽、生育、祭祀、節日等諸多民俗禮儀活動都有著特定的形式,往往對服飾也有具體的要求。因此,這些服飾在精神方面和外在形式方面,都蘊涵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 大年初二習俗
    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可以睡個大懶覺,民俗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法。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夫婿要同行,俗稱[迎婿日]。位於福建省東北部的福安,有「初二不逛門」的民俗。大年初二,福安人基本上不去親朋好友家逛門,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報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