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說,「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群婚時代,民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古代帝王,大抵從母得姓,神農和黃帝都是少典的後裔,但神農姓姜而黃帝姓姬,其原因就是母姓不同。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戰爭不斷發生,一些女性俘虜便被戰勝者所有,以奴婢對待。所以時至近代,女人自稱「奴家」,如《二人臺》劇詞中有「小奴家一心要戴花」,「奴家娃娃今年一十八」等語。
後來又有搶婚之俗,男家於婚夜,乘婦家不備,將婦搶走。後世之「娶黑媳婦」即是這種搶婚之俗的遺義。
庖羲氏時代變搶婚為買賣婚姻,即以儷皮為禮,酬女之值。儷,一對。皮,鹿皮。儷皮就是兩張鹿皮。當時以皮為貨幣。將兩張鹿皮送給女家,作為女兒的身價。
周朝時期,逐漸形成一套完備的婚姻禮制,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合稱「六禮」。《中國風俗史》載:婚禮,必有媒氏以交通兩家。……凡娶女,先由夫家託贄物於媒氏,納於女之父。謂之「納彩」。(時至今日,男家送給女家的訂親錢物,叫做彩禮,也稱財禮)女父既承諾,則問女之名,謂之「問名」。媒氏歸於夫家而卜其吉兇。若吉,則更遣使告之於女父,謂之「納吉」。納吉之式既終,則納元繻十端。(元繻,黑色的絲織物。十端即五疋,因為這種絲織物從兩端捲起,所以,一疋有兩端。)獸皮二枚於女父,為納婚之約信,謂之「納徵」。由是夫家請求婚禮之期日,謂之「請期」。至期為婿者著禮服,乘黑車往女家親迎其婦,謂之「親迎」。
當時,庶人之女配偶,稱妻。「妻」與「齊」同意,取其與夫齊位。
保德的婚嫁習俗受「六禮」影響甚深,現今雖不是如法炮製,但仍貫穿著一條「六禮」的線索。特別是「六禮」的兩個特點尤為突出,一是男方主動出擊,女方守株待兔,二是買賣婚姻變相存在。
保德的婚嫁習俗,從建國前到建國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婚姻法》頒布以後,變化更大。但婚嫁程式基本可分為:議婚、訂婚、備婚、結婚、婚後五個階段。
議 婚
議婚是婚姻的籌劃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男方對女方的意向性選擇。自主婚姻則顯得簡單,父母主婚則相對複雜。現時,在保德境內,父母主婚仍佔多數,所以,這裡介紹的議婚習俗則以這類婚姻為敘述對象。
一、擇 婚
擇婚是青年男女本人及家長對婚姻配偶的選擇。
(1)婚姻圈。婚姻圈一般是以村莊為單位,形成的一種互相結為婚姻的範圍。保德地區,因為交通不便,通訊手段欠發達,所以,形成較小的各個婚姻圈,一般婚姻圈的半徑在二十華裡以內,以遠也不過四五十裡。再遠就情況不明,風俗差異也比較大了,所以,父母主婚的婚姻多在這種圈內進行,這種婚姻圈規定了擇婚的範圍。
保德還有一個特定的怪圈,即是有腋臭病的幾個村莊互相結為婚姻,結果使後代仍然有這種遺傳。
(2)擇婚的條件。擇婚的條件因人而異,但基本條件大致相同。一是「門當戶對」。俗話說:「龍攀龍,鳳攀鳳,討吃子攀得一條棍」。一般說來,同一階層、同一行業的人結婚,有共同語言、共同志趣,生活和諧,一般不高攀,以防在今後交往中感情上有一種壓抑感。二是要「清門淨戶」。保德地區管「腋臭病」稱為「門戶」。「清門淨戶」指沒有「腋臭病」,保德對「腋臭病」十分重視,認為「腋臭病」是遺傳病症,所以要考察到上三代,包括其血緣親戚在內。三是要家庭社會聲譽好。主要指家庭主要成員的品德、能力、人際關係、威信等。比如辦事公道正派、在家勤勞致富、與鄰裡不爭不鬥,和睦相處,在村中有威望、肯幫助人等。雙方對母親的觀察更加細緻,俗話說:「打起母豬看啦啦」,意思是說,母親對子女影響大,母親的形象以賢淑、善良、勤儉、心靈手巧為標準,反之生活邋遢、好吃懶做、訣街罵巷者則為人之厭惡。四是要門風正派。這裡的「門風」主要指男女作風,即家庭主要成員及其本人沒有不堪入耳的蜚聞。五是要家道殷實。這主要是女方的條件,基本要求是有較寬暢的居室,有吃有穿有零花錢。六是要男女雙方身體健康,沒有疾病。七是要看男女雙方的「本事」。男的要會「賺錢」,女的要會操持家務,俗話說:「會挑的挑當頭,不會挑的挑高樓。」
(3)擇婚禁忌:
第一、同姓不婚。民間認為同姓而婚為「亂倫」,會影響後代子孫的健康。這種說法,從現代優生學的角度講,不無道理,血緣相近的人通婚,對後代健康不利,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在保德境內,有些村子同姓不同宗,即一姓不一家,所以,也就無所禁忌了。同宗結婚,必須出了「五服」。「五服」就是按血緣繁衍的一個五代家族。即同一高祖的兩個男女不能通婚。
第二、異輩不婚。「五服」之內的異輩通婚,是最典型的「亂倫」行為。異輩不婚,既符合科學道理,又不違倫理道德。諸如:侄不得娶姑,甥女不得嫁舅,叔不能娶侄女,姨不可嫁外甥等。
第三、表親不婚。表親是指姑舅親和兩姨親。民間認為,「姑姑做婆,一輩子不和」;「姨姨做婆,刀剪廝磨」。但也有人認為,「表親婚,親加親」。「姑舅親,輩輩親」,「兩姨遠,狼拉的圪沒人管」。偶有姑舅結婚者,只許姑姑的兒子娶女姑舅,絕不許舅父的兒子娶女姑舅。否則「不順茬」為「回頭婚」,與舅家不利。
第四、婚齡。在結婚的年齡方面,保德人認為「同年相歲」最好,相差一兩歲也可。
過去早婚之風盛行,有「女人十五當家計,男人十五奪父志」之說,即有十二三歲就結婚者,《婚姻法》頒布之後,早婚陋俗漸漸絕跡。
不管是舊時的早婚,還是現在提倡的晚婚,當地人最忌諱年齡相差過大,反對「老納少妻」或「少娶老妻」。但在舊社會有個別婚姻因經濟困難或其它原因,也有丈夫比妻子大一輪的(即十二歲)。
按本地風俗,一般是男的年齡要比女的大一些,但女的比男的大一兩歲也不為怪。民諺有「妻大一歲,好活一輩。妻大兩歲,金銀滿櫃」的說法。
(4)「打探」。「打探」又稱「查考」、「探找」、「問訊」等。
「打探」是男女雙方都十分關注的事。關注的核心,即是「查三門」,「三門」是「門檻」、「門風」、「門戶」的合稱。
「門檻」,指的是對方的社會地位及經濟地位。
「門風」,指的是家風,也就是家長的生活作風,也包括社會名譽及聲望。
「門戶」,也就是有沒有腋臭病,保德對此十分重視。
「查三門」,是求得門當戶對的基礎。
「打探」是一種意向性考察,往往由男方家主動出擊。如果打聽到某家有一個和自家的男孩年齡相當,可作為理想兒媳婦的女孩,則請親戚朋友去女家「打探」是否有結親可能,如沒有可能,便再「打探」另一家,如女家也有結親意向,則正式央媒說合。
二、央 媒
天上無雲不下雨,人間無媒不成親。舊時,男婚女嫁中,媒人起著極關鍵、極重要的作用。男婚女嫁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私訂終身結為伉儷,即被視為「非法」、「非禮」行為,將為世人所鄙視,有的因之而斷絕了父子、父女關係,有的甚至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媒人就是婚姻介紹人,男的稱「冰人」、「冰公」、「秉公」、「月老」、「伐柯人」等,俗稱「媒人漢」;女的稱「媒婆」、「紅娘」等。舊時有職業性的媒人,但多數媒人是熟知雙方情況巧言令色,善於看風使舵的親戚朋友或街坊鄰裡。
舊時央媒人,都要寫《央媒帖》,這樣顯得鄭重其事。保德地區則以口述,但必須帶個「請」字,媒人只要有請,即便許諾,沒有一個謝絕的。
媒人被請知後,主家便款待酒飯,當接了家長與兒子的滿酒以後便重任在肩了,從此便跑跑跳跳,吹吹諞諞,主觀上想撮合成親,一是成人之美,二是顯示自己的能力,客觀上不乏言過其實、弄虛作假之處。因此而產生了不少罵媒人的民歌:
大大媽媽耳根子軟,
沒頭鬼媒人兩頭扇。
羊肚子毛巾兩頭花,
黑心的媒人兩門上誇。
不怨親來不怨鄰,
單怨媒婆子不是人。
沒頭鬼媒人愛吃糕,
一出大門叫狼拉倒。
蕎面圪坨兒肉臊子,
媒人吃上害痘子。
媒人責任重大,如「許話」、「交財禮」、「探話」等每一道「大手續」都離不開媒人。
在訂婚和結婚時,媒人要坐正席。
婚禮告成後,男女雙方都要以大禮酬謝媒人。
舊時婚姻講究三媒六證,才算「合法」、「合理」的婚姻。而且三媒六證齊備,兩家誰也不得反悔了。
關於三媒六證,民間有個傳說。從前,某縣有四個出名人物。一個是樂善好施的羅員外,號稱「小孟嘗」;另三位是弟兄仨秀才,足智多謀,號稱「賽諸葛」。有一天三秀才存心要捉弄羅員外,一起到他府上,要求捐借幾樣東西,拿去解救災民:穀子要像海水一樣多,布匹要像彩虹一樣長,饃饃要像高山一樣重,羅員外有心維護「小孟嘗」的名頭,可又自省填不滿這無底洞,正在為難之際,他的小兒子出頭說話了:「這事不難,有請三位先生把海水的體積、彩虹的長度、高山的重量計算出來,家父自然如數奉捐。」
三秀才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應對。小後生說:「我也問你們捐借點東西,就以三天為期。借來了萬事皆休,借不來,你們自己把『賽諸葛』的名頭廢了吧。」
秀才們問:「小相公欲借何物?」小後生說:「這東西家家都有,名曰『六證』。」「賽諸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倒沒聽說過「六證」為何物。三天內,跑完方圓十裡人家,問遍大小雜貨店鋪,竟沒一個人知道什麼是「六證」。
眼看期限將到,三秀才方寸大亂。正巧,鄰居姑奶奶帶著小甥女從保定府回娘家探親來了,三秀才忙去問她:「保定府可有『六證』?」姑奶奶一時摸不著頭腦。那小姑娘在一邊笑了:「啥『六證』呀,不就是尺子升鬥這些東西嘛,那小相公在耍你們呢,你問他父親借的東西,沒法衡度計量,他也出這個難題回敬你們。」
太陽落山之後,三個秀才又來到「小孟嘗」家,帶來一個木升、一把尺子,一桿秤,一個算盤,一把剪刀,一面鏡子。羅員外說:「這叫啥『六證』?」三個秀才說:「糧食多少,有米升和算盤作證;饃饃輕重,有秤桿作證;布匹長短,有尺子和剪刀作證;相貌醜俊,有鏡子作證。」羅員外聽了哈哈大笑,說:「真難不倒你們『賽諸葛』。」三秀才不好意思,只好把鄰居小姑娘點撥他們的真相說了出來。
「小孟嘗」一聽這個小姑娘如此聰明,忙請求三個秀才做媒,要把她說給自己的小兒子做媳婦,三秀才也覺得挺般配的,便答應幫忙。三秀才到姑奶奶那兒提親,姑奶奶也一口應允。羅員外滿心歡喜,託三秀才下了聘禮,便正式討要對方信物確定親事。三秀才說:「人家是來探親的,又沒個準備,立時三刻哪來信物啊?就拿『六證』作信物吧,加上我們三個媒人還有啥不放心的。」羅員外直打哈哈:「三媒六證,三媒六證,好,好,放心,放心!」從那以後,這一帶的訂婚儀式,都要請三個媒人,還須擺上升、尺、秤、剪、鏡子和算盤共六件信物。其後又流傳到別的地方,相沿成俗。
據考據家稱,所謂三媒,是指男方請去女方提親的媒人,女方請去男方相親的媒人,最後是男女雙方共請在訂婚儀式做證的媒人。在保德則另有一說:「是媒不是媒,至少跑三回。」「三媒」是指媒人跑腿的次數,而不是三個媒人,媒人由男方請,一般請兩個,意思是成雙配對。
關於「六證」在舊時婚姻儀式中廣泛使用,今已不見。
三、提 親
男方請好媒人後,媒人要選擇適當時機,去女方家提親,第一正式表達求婚信息,第二向女方介紹男方基本情況,如:介紹男方主要親戚,以表明「清門淨戶」;介紹家庭經濟狀況,以表明女方嫁到男家後,生活不會受制;介紹男方家庭主要成員的社會聲譽,以表明是正經人家;介紹未來女婿的相貌、人品以及生時八字,給女方一個良好印象……。這些基本條件,保德稱作「大山」,如果「大山」上沒啥異議,男方則可去女家相親,如果「大山」不對,婚事就告吹了。
相親和提親時間相距不能太長,俗語說「熱親」就是要趁熱打鐵,以防有人破壞或有人插足。
四、相 親
相親包括兩方面內容,男到女家稱「相婆姨」,女到男家稱「相人家」。
相親是婚前男女雙方見面的難得機會,舊社會,往往十分珍視這種機會,而今男女自由戀愛,也不大講究相親這一程式了,只是隨時將男朋友或女朋友帶回家,吃吃飯、玩玩,讓父母親見見面而已。
(1)「相婆姨」指的是男到女家相親,主要看未來妻子的人品相貌,同時,也讓未來的嶽父母試探試探未來女婿的聰明才智。
「相婆姨」時一般要由未來的女婿親自去相看,或由介紹人陪著去,或由家長領著去。封建時代的相親,也有家長或家長委託的代表代為相看的,極個別也有請人「頂包」的。
相親是件不卑不亢的事,既要顯示英年老成的樣子,又不能「呆板死相」;既不能「少言寡語」,又不能「信口開河」。俗言:「三句話探深淺」。未來的嶽父、嶽母要找一些話頭和相親者搭話,相親者既要「對答如流」,又要「掌握分寸」,不能露出傲慢與輕浮。如有失誤處,家長和介紹人馬上打圓場。
相親者要給在座的人點菸、遞糖以顯彬彬有禮。
如果男方相中了女方,就多攀談一些時間,甚至伺機和女方說些悄悄話,如相看不上,立刻便離去。
如果女方也相中了男方,女家則殷勤留男方吃飯,以吃麵條為常見,意思是可以交往了,俗稱「拉手面」。
如果女方相不中男方,則不備飯,只是謙讓而已。或者女方家長當面直說:「孩兒們小哩,如今還不打主意」。或者背地對介紹人說:「孩兒們的事誰也做不了主,你們再打查吧!」這就是說相親失敗,俗稱「相脫節了」。
如果雙方初步滿意,女方要告知介紹人她們去男家相親的時間。
(2)「相人家」指女方到男方家相親,主要是看村社、看房欄住座,看男方的經濟狀況。女方相親也要通過介紹人由母親、嫂嫂、姑姑、姨姨等至親領著去男家。男家熱情相待,不可有半點怠慢。過去一些小戶人家,生怕女方相看不上,也有向鄰裡借房、借櫃、借鋪蓋裝點門面的。如果女方相不中,一般不吃飯,小坐一會兒便走,或給介紹人留下言語:「一時半刻打不了主意,慢慢說吧!」
如果相中了,則大體約定個時間,介紹人再去。
五、換帖·合婚
換帖又叫「換庚帖」或「換名帖」。是古代六禮之一的「問名」的遺制。
「問名」就是男家請媒人問清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鄭玄註:「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兇。」大致儀式是,介紹人送給女方家長一隻老雁,然後說:「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女方家長說:「吾子有命,且以備數而擇之,某不敢辭。」於是告知介紹人女方的姓名和生時八字。
「問名」演化為後來的「換帖」。
「庚帖」又叫「八字帖」,是舊俗訂婚的男女雙方互換的帖子。即在紅紙上書寫姓名、生辰八字、籍貫以及祖宗三代等內容。相親成功後,介紹人要把男方的「庚帖」送到女家,同時把女方的「庚帖」送到男家。
「換庚帖」是為了合婚之用。合婚即請「平事」(即陰陽先生,喪事稱陰陽,婚事稱平事)或算命先生推算是否「大相」相合。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看此二人是否可以結為夫妻。過去很多有情人就因為聽了算命先生胡說八道合婚不成,造成了終身遺恨以至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合婚時,除合八字外,還講究合生肖,至今民間還流傳看生肖合婚的民謠:
大相相合的民謠:
鼠配牛,代代有,
玉兔金犬起高樓,
雄雞高唱蛟龍飛,
馬羊共圈滿罐油,
白虎烏豬上等婚,
蛇猴共處天地久。
大相不合的民謠:
自古白馬怕青年,
羊鼠相配一旦休,
金雞不與狗相見,
青龍見兔淚交流,
蛇見猛虎如刀銼,
豬猴相見不到頭。
此外生肖避忌還有「犯月」的說法,男的「犯月」與女家不利,女的「犯月」與男家不利。
「犯月」歌謠:
正月龍,二月牛,
三狗四羊五兔頭,
六鼠七雞八月馬,
九月老虎滿山跑,
十月豬,十一月猴,
十二月黃蛇不出頭。
這些無稽之談沒有絲毫的科學性,但長時間內受人崇信,而今這些陋習基本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