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十二生肖的關係,由來已久,起碼在漢武帝時王充的《論衡》中就有了較為明確的說明。其實,記錄十二生肖的幹支紀年,至少在商代甲骨文裡就有了顯示。其源之始,甚至可能到了堯都平陽陶寺的某一階段。從陶寺人對龍的信仰與崇拜以及已經有了一定的祭祀禮儀來看,對生肖的崇拜就已存在並流傳下來。至今,陶寺每年都舉辦龍文化節,祭龍舞龍民間習俗還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就是一個明證。
十二生肖是以動物肖人的一種文化現象,至少在中華民族文化圈內就有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都講究生肖習俗,與中華文化講生肖崇拜一脈相承。
古稱平陽的臨汾,時至今日,在民間仍然流行著許多關於十二生肖的習俗,它涉及到了人生的婚姻、生育、命運、財運等多方面,許多民俗事象生動而有趣,成為當地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到春節,家家都要蒸過年的花饃,什麼高朵、棗山、石榴、荔枝,樣樣俱全,但必不可少的是生肖花饃。根據孩子們的生肖捏出各自的生肖花饃,表示喜慶。
清明節,除了給出嫁的女兒捏「大刺魚」花饃外,還要給女婿捏「蛇盤兔」或「蛇饅頭」花饃,給12歲以下的兒童每人捏一個老虎花饃,俗名叫「虎虎子」。上墳時,在墳頭上來回滾幾次,表示繼承祖先「生龍活虎的虎氣」家風。孩子到了12歲,要行成丁禮,用面做一個生肖「箍鏈」花饃,套在孩子脖頸上,表示這個孩子成「丁」了。
另外,在民間還相信生肖能決定人一生的榮辱興衰。古人將每種生肖動物的生活與性格特點對應到人身上,來推測人的命運。比如屬鼠的,就稱直覺力強,機智、敏銳,但缺乏膽識等。
黃曆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曆書,除了紀年外,大部分是吉兇禍福的預測。比如今年是農曆幹支的己亥年,生肖為豬。就說今年屬豬的運勢是「紅鸞星動」,結婚的人有喜慶,有扶持,特別尊貴,諸事迪吉,有道生財,經營順利。十二生肖歷來就被認為對人生有吉兇禍福的提示,所以形成了深入人心的民間習俗,書載之,口傳之,事行之。
龍,雖然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但龍的地位卻至高無上,對龍的崇拜可謂無處不在。以帝堯時期「陶寺龍」為引首,在臨汾地區到處都是龍文化,陶寺每年的龍文化節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祭龍舞龍成了當地重要的民間習俗。古人為了擴大龍生肖的影響,造就出了「龍生九子」的神話,九子依次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鴟吻,「龍生九子不像龍」,各有位置,各有功能,從而把龍文化通過九子延伸,變相發揮著龍生肖的作用,這在平陽民俗中更是屢見不鮮。
十二生肖自產生以來,就和民眾的生活願望緊密聯繫在一起,古往今來,盛行不衰,展示了這項民俗的影響力與生命力之強。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長久存在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