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錢庫的吳榮烈故居(司馬第)門臺。
吳榮烈故居正堂上的各種牌匾,顯示著其家族的德行聲名。
董正賢家族牌坊。
乾隆震怒的黃梅案
清乾隆年間,溫州府平陽知縣黃梅生性貪酷,自恃有朝中大學士阿桂和戶部尚書曹文埴做靠山,苛捐雜稅,大肆斂財,百姓苦不堪言,鄉紳深受其害。時人以「黃梅時節家家苦,青草池塘處處冤」一詩相譏。黃梅常藉口彌補國庫虧空,定下以畝派捐,不成就「勒借」。此外,他還巧立名目,非法印製了「飛單」等單據,從中斂財。民國《平陽縣誌》載:「(黃梅)在任八年,侵吞部定谷價勒捐之錢計贓不下二十餘萬。」
夏口貢生吳榮烈是江南垟大戶,自然派捐也多,他忍無可忍,遂聯合金鄉監生潘榮桂、東莊廩生董正賢等鄉紳狀告黃梅。乾隆五十一年(1786)閏七月,浙江學政竇光鼐在溫州主持府試。平陽一名學童在試卷中暗夾狀紙。竇光鼐發現後覺得事態嚴重,決定調查此事。吳榮烈等鄉紳趁機向竇光鼐正式遞交狀紙,告黃梅虧空庫實、勒藉以及母喪丁憂期間藉機演戲斂財等劣跡。竇光鼐回朝後向乾隆參奏此事,但是大學士阿桂認為竇光鼐參奏不實。乾隆對一名知縣貪汙之事倒不怎麼放心上,反而對黃梅借母喪演戲之事寫了御批:「若此事果實,則真如原奏所稱,行同禽獸,不齒於人類矣。」
竇光鼐決定到平陽收集更有力的證據。起初他在縣明倫堂貼出公告,鼓勵人們舉報。但不少人因有所顧忌而不敢出面舉證。竇光鼐只得將場地轉移到城隍廟,局面頓時大變,吳榮烈等數百鄉紳呈送了黃梅非法派送的各類田單、印票、飛頭、谷領、收帖、催帖、借票等等。為表示證據確鑿,吳榮烈等平陽鄉紳願隨竇光鼐到杭州與黃梅當堂對質。
竇光鼐還未將奏本上呈至朝廷,浙江巡撫伊齡阿怕禍及自身,便搶先參奏竇光鼐,說他在平陽咆哮生事,刑逼書吏,恐嚇生監,勒寫親供狀,煽動生員和百姓動亂。乾隆大怒,下旨將竇光鼐革職查辦,黃梅一案移交浙江三司庭審。聽聞聖旨,吳榮烈、潘榮桂等鄉紳握著竇光鼐的手痛哭。竇光鼐說:「吾為君等死,君等倘與吾俱死,皆無憾乎?」吳榮烈等鄉紳皆曰「諾」。眾人存必死之心,各自寫好遺書交代好後事。
在公堂對質中,會審官員果然百般刁難。潘榮桂豁出去了,他在公堂上大聲疾呼:「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審問官相顧失色。撫臺不敢得罪黃梅的朝中靠山阿桂和曹文埴等重臣,對黃梅諸多包庇,而對吳榮烈等人卻處處為難,這批平陽鄉紳懷抱死之志,絕不屈服,以至於庭審達十八次,而案情仍無法如三司所願。
案件呈膠著狀態,竇光鼐深感三司審理明顯不公,於是他繞過了阿桂和曹文埴等,通過一位滿族將軍,將黃梅的罪證直接呈遞到乾隆手中。鐵證如山,乾隆才如夢方醒,震怒批示:「若不明白辦理,何以服天下輿論?」他迅速派江蘇巡撫閔顎元為欽差大臣,到杭州督查黃梅一案。在確鑿物證之前,最終黃梅在杭州伏法。阿桂、曹文埴、伊齡阿等官員也受到應有的懲罰,黃梅所立的不法名目也隨之取消。
在這場正義和邪惡的較量中,吳榮烈、潘榮桂、董正賢等一批鄉紳是竇光鼐堅強的後盾,他們抱團作戰,同仇敵愾,終於扳倒了貪酷的黃梅,這在封建官場是難以想像的。但此案也耗盡眾人精力,經此一案,這批鄉紳再無意參加鄉試,隱居家中,悠遊林泉,以度餘生。參與黃梅案的這批平陽鄉紳,大部分已不可考,較為顯著的是吳榮烈、潘榮桂和董正賢。
急公好義吳榮烈
吳榮烈(1735—1800),字巨揚,號芑齋,平陽縣金舟鄉夏口(今屬蒼南縣錢庫鎮)人,家境殷實,富而好文,在家中修築了一座美輪美奐的「西園」,延續祖輩家塾教育的傳統,在園內辦「啟蒙學塾」,後又建「博文學塾」,他賦性閒雅,尤喜吟詠,不惜重金延聘陳培元、鮑臺等名師在「西園」執教。
吳榮烈急公好義,乾隆乙卯年(1775),南監海塘傾坯,危及江南垟,南監鄉紳楊聖烈、馮文炳邀請吳榮烈出任修塘首事,吳榮烈認為修塘事關江南垟八都百姓的安危,義不容辭,故他不惜財力,不徇私舞弊,將海塘修好。這年秋天,風潮大作,而新塘固若金湯,居民叩額稱幸。二十年後,南監塘不少地方出現險情,吳榮烈又向平陽縣令趙黻請示修塘,親自帶領南監鄉紳櫛風沐雨,「銀濤雪浪間,以共襄厥事」,共修自林家院、東門楊、監後垟等處塘埭千有餘丈,趙黻為此親撰《南監海塘記》。
吳榮烈有《南監海塘紀事》(八首),詳細地記錄了修建南監海塘的艱辛,以及完工後的喜悅之情,如「沿塘一帶御風潮,創始由來歲已遙。浪激幾分傾圮處,便思修舉在崇朝」「父老相攜到海塘,偶然即目感滄桑。中流砥柱關心切,未雨綢繆事敢忘」「鄉村且喜有同情,杯酒相邀意共傾。便約橋工勤畚挶,更教排日定章程」「藹然仁愛仰賢侯,民瘼關心問廢修。昭命下時情更愜,海疆從此有安流」「欣看踴躍赴塘工,遐邇村村志盡同。農事未興先日作,一蓑煙雨畫圖中」「從來眾力易觀成,履險如夷入裡平。海外風波應不到,依然鞏固比堅城」「潮信今秋異往時,乘風鼓努勢奔馳。塘成自有安居報,降海河流泛碧漪」「安瀾曾不害腴田,且喜西成獲有年。塘內殷繁皆樂土,太平景象此中傳」。
人間「偉男子」潘榮桂
潘榮桂(1728-1810),字汝攀,號枕巖,又字宗頤,乳名榮祖,金鄉人,監生,自幼天資穎異,行事任俠,慷慨節義,遇事勇於擔當。當吳榮烈出面鬥黃梅,潘榮桂是鐵桿的支持者。但經歷官司之後,他也退隱家園,餘生以含飴弄孫、林泉養性為樂。潘家是金鄉富戶,潘榮桂繼承了龐大的家業,在金鄉西門置典當,商海弄潮,財富遠勝於前,人稱「大潘家」。
潘榮桂精通詩詞書法,曾有匾聯傳世。晚年熱心參與地方公益事業,還主持修潘氏宗祠;摭姓氏之源流,溯祖先之出處,編《潘氏宗譜》,遺示後賢,在金鄉城內度過平靜的一生。在他八十歲大壽時,溫州知府廷鏴送去了鮑臺代擬的壽序,稱之「少著英風,老敷雅跡,足為鄉邑典型」「古心古貌,白須彪彪然,與之言,色溫而語壯,達於人情,洞於世故」。廷鏴非常欽佩潘榮桂在黃梅案中表現出慷慨俠義的儒生風骨,稱之為「偉男子」。
潘榮桂娶妻袁氏,伉儷情深,可惜袁氏天命不永,遺下三個幼子,潘榮桂對愛妻情深義重,終身不娶,深受鄉人敬重。
鄉之名賢董正賢
董正賢(1751—1789),字思齊,號芥舟,平陽縣東莊人(今屬龍港市),廩生,生而穎悟,詩文兼工,善於排解糾紛,才略過人。他經歷「黃梅案」官司後,晚年也以詩書為伴,行善故裡。乾隆丙午年(1786),董正賢偕朱直如於福慧堂前南岸修文武帝閣,寬敞雄壯,又出資重修都口太陰宮,鄉人交口稱譽。
金鄉潘氏、夏口吳氏、東莊董氏三大家族還互相通婚。如潘榮桂之子潘學柔原配東莊董大炎長女。據民國《平陽縣誌》記載,董大炎,字士涵,號靜齋,乾隆十八年(1753)武舉人,官千總。董氏早逝,潘學柔又續娶董大炎三女。而與吳榮烈、潘榮桂一道赴杭申訴的董正賢正是董大炎的侄兒。潘學柔之子潘右垣娶夏口吳乃康次女為妻,而吳榮烈是吳乃康的叔父。「黃梅案」轟動全國,以吳榮烈、潘榮桂、董正賢為代表的三位鄉紳能在這場官司中同仇敵愾,生死相依,為民請命,除報答竇光鼐的恩義,應該還有一份可貴的兒女親情。
來源:溫州日報
陳文苞/文 黃通佐/攝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