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封王,歷任宰相十餘年位列凌煙閣,認識蕭瑀傳奇的一生

2020-12-25 懂球帝官方

【一個有態度的文化傳播者,讓更多的人物與故事被熟知】

【本期為專題歷史,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二期,結尾有話題討論,往期看主頁,歡迎關注和交流】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古代司空見慣的事情,尤其對於皇室貴族來說,在國家滅亡後,很少有人能夠在新的王朝擔任要職。但歷史上居然有一位出生於皇家,九歲封王,歷經三個王朝、兩個大一統國家都能享受榮華富貴,甚至在第三個國家的盛世時期擔任宰相,憑藉功績進入名垂青史的凌煙閣。沒錯,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蕭瑀,那麼,他究竟經歷有著怎樣的人生呢?敬請關注,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二期,天生富貴的王子。

(1)出身西梁皇室,卻在國滅後和平進入隋朝,官至宰相,堪稱傳奇。

公元575年,西梁明帝蕭巋的小兒子蕭瑀出生,9歲封為新安郡王。儘管西梁是一個彈丸大的國家,卻因先後依附於西魏、北周、隋朝,謀得一方和平,因此蕭瑀在父親、哥哥、姐姐的呵護下,度過了12年的皇家時光。因為,13歲的他將要迎接的是國家滅亡的現實,也就是在公元587年,在隋文帝已經幾乎滅掉陳國的情況下,覺得西梁王朝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便下詔廢除了西梁。

按理說,國滅後的前皇室一般都會被迅速清洗。然而恰恰相反,由於西梁早早附庸於隋朝,且蕭瑀的姐姐蕭氏早在他8歲(582年)的時候就嫁給了當時的隋朝晉王楊廣,因此,蕭瑀在西梁滅亡後,依然能以外戚的身份在隋朝擔任要職,甚至在楊廣即位後,官至內史侍郎(中書侍郎),成為隋煬帝的宰相兼秘書。

(2)從隋朝宰相到唐朝宰相,堪稱傳奇。

同時擔任兩個朝代的宰相也許在亂世中比較常見,但擔任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宰相卻不多見,而蕭瑀卻做到了。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公元617年,在李淵李世民父子正式攻破長安後,當時在陝西任河池郡太守的蕭瑀便歸順李淵,因為蕭瑀的妻子獨孤氏是獨孤羅的女兒,而李淵的親生母親獨孤氏又是獨孤羅的親妹妹,也就是說兩個人是有著一層親戚關係的。

而正是憑藉著這一層親戚關係,蕭瑀在618年唐朝建立後就深受唐高祖李淵的寵信,擔任第一任內史省內史令(後來改稱中書省中書令),也就是宰相。

(3)從唐高祖到唐太宗,宰相不變,位列凌煙閣,堪稱傳奇。

縱觀歷朝歷代,新即位的皇帝都會選用自己的親信擔任要職,尤其是經歷特殊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自然對前皇帝的功臣不是那麼信任。然而,蕭瑀早早洞悉了局勢,在唐高祖面前替秦王李世民說法,因此在經歷玄武門之變後,直接晉升為尚書左僕射,位列文臣之首。

而在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二十餘年時間裡,蕭瑀起起伏伏,數次擔任宰相,數次被免職,儘管許多人認為他狹隘,但依然無法忽視他的正直、忠誠,無法忽視他在武德年間的政績和支持唐太宗即位的功績。所以,唐太宗既是念及他的功績,將他列入凌煙閣,排名第九位,高過了很多武將,又賜給他貞褊的諡號,表示功過都有。最終,在公元647年,73歲蕭瑀送走了最後一位至親,也就是親姐姐隋煬帝蕭皇后,因而傷心欲絕於次年離世,過完了神奇而輝煌的一生。

【注1:宋國公蕭瑀史載大事記】

1、西梁時期(575年-587年,約13年)在都城江陵生活

575年,出生,為西梁皇子,父西梁明帝蕭巋。

582年,姐姐嫁給隋朝晉王楊廣

583年,九歲(古今按虛歲算),被封為新安郡王。

585年,父親蕭巋病逝,長兄蕭琮即位,為西梁第三任皇帝。

587年,西梁被隋文帝廢除,成為隋朝子民。

2、隋朝時期(587年-618年,約32年)在都城長安生活

600年,晉王楊廣為太子,擔任太子右千牛

604年後,晉王楊廣即位,升任尚衣奉御、檢校左翊衛鷹揚郎將,累任銀青光祿大夫、內史侍郎(中書侍郎前身)

607年,長兄蕭琮去世,

615年,隋煬帝依例北巡長城,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蕭瑀獻計向突厥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宗室之女義成公主求援,解除危機

615年後,貶任河池郡(今陝西鳳縣)太守

時間不詳,在隋朝期間,迎娶涼州刺史獨孤羅之女(隋文帝文獻皇后親侄女,後來也是唐高祖李淵母親元貞皇后的親侄女)(這次聯姻為後來進入唐朝打下基礎)

617年,唐高祖(當時是唐國公)李淵攻入長安,蕭瑀以河池郡歸順唐朝,被授予光祿大夫頭銜,封宋國公,任民部尚書(戶部尚書前身)

3、唐朝時期(618-648,約31年)基本在都城長安或洛陽生活

618年-623年,武德初期,擔任第一任內史省(中書省前身)內史令,時皇帝唐高祖李淵。期間,因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陽,遂擔任秦王府代理司馬。

623年,升任尚書右僕射。

624年,由於由於「火星」觸犯「右執法星」,要求辭去尚書右僕射以迴避,高祖沒有同意。後來,改任尚書左僕射。

626年8月-不詳,玄武門政變後,升任尚書左僕射,時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對房玄齡、杜如晦主持政事不滿,後來因與陳叔達意見不合,在朝堂上憤怒爭論,且唐太宗無法制止後,第一次被罷相,隨後授予特進官銜,任太子少師。

627年6月-11月末,貞觀元年,因尚書右僕射封倫病故,左僕射空缺,復任尚書左僕射。之後因唐儉出使突厥,寫信委託唐儉給避難突厥的姐姐蕭皇后,被人密告,第二次罷相。

?-630年,待上述事件查明後恢復相位,稱參議朝政,但彈劾李靖不當後(當時李靖帶兵徵討突厥殺了突厥頡利可汗的妻子、隋室的義成公主。蕭後感念義成公主的恩情,悲痛不止,作為弟弟的蕭瑀不忍姐姐傷心),被改任為太子少傅,免去御史大夫,去除參議朝政,第三次罷去相位宰相。

632年,擔任太常卿

634年,出任河南道巡省大使。

635年-636年,高祖李淵病逝,再次授予特進,授參與政事,但因急躁、偏狹,第四次被罷相,並且貶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

638年,同母兄蕭璟去世。

643年,審理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晉王李治為冊立為太子後,擔任太子太保,擔任第一任同中書門下三品,第五次擔任擔任宰相。同年進入凌煙閣,位列第九位。

645-646年,繼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攻打高句麗,當時太宗認為「洛邑衝要,襟帶關、河」,以蕭瑀為洛陽宮守。太宗從遼東歸來後,請求解除太子太保,仍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但因彈劾房玄齡結黨,被唐太宗訓斥。後來,見唐太宗寵信房玄齡等人,心中不快,請求出家為僧,唐太宗見機許可。但後來又上奏說,自己衡量難以為僧,不想出家,還說腿腳有病不能入朝拜見太宗。唐太宗見如此反覆無常,免其官爵,貶為商州刺史,又一次被次罷相。【新舊唐書對晚年的這一段故事沒有明確記載時間】

647年,回到長安,徵授金紫光祿大夫,復封宋國公,同年同母姐隋煬帝蕭皇后在長安病逝,送走了最後一位至親。

648年,逝世。

【注2:宋國公蕭瑀親屬關係】

曾祖:南朝梁國昭明太子蕭統(在主頁傳奇人物帝王篇第一期可了解詳情信息)

祖父:南朝西梁開國皇帝蕭詧(在主頁傳奇人物帝王篇第二期可了解詳情信息)

父親:南朝西梁明帝蕭巋(治下清平安定,本人節儉孝順)

長兄:南朝西梁末帝蕭琮(滅國後進入隋朝任職,被隋煬帝變為庶民後不久病逝)

姐姐:隋煬帝正妻蕭皇后(15歲嫁給時晉王楊廣,一生起伏,最後在長安病逝,之後會在傳奇人物帝後篇中詳細講述)

同母兄:蕭璟(在隋朝、唐朝都有任職)

妻子:河南獨孤氏(涼州刺史獨孤羅之女,隋朝文獻皇后、唐朝元貞皇后侄女)

兒子:蕭銳(娶太宗長女襄城公主,襲宋國公爵位,官至太常卿)

兒媳:襄城公主(太宗長女,孝順友愛,據史載,當時按照唐朝慣例公主嫁後不能住在丈夫家,而是要單獨建公主府,襄城公主卻推辭說,兒媳對待公婆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早晚侍奉在身邊,如果不住一起,那麼晨昏定省的禮節就會缺失。於是,唐太宗下詔其他公主要像長姐學習,最後也只是翻修了一下開化坊的蕭瑀府邸,新建了門列雙戟以符合公主府的標準。而蕭銳去世後,公主又改嫁給了姜簡。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襄城公主在常州去世,唐高宗命所有命婦在朝堂上哀悼,又派工部侍郎丘行淹專門去弔祭,並賜陪葬太宗昭陵。靈柩經過長安故城,唐高宗登樓送葬,看到靈樞大哭,最後襄城公主和丈夫蕭銳合葬)(原文:襄城公主,下嫁蕭銳。性孝睦,動循矩法,帝敕諸公主視為師式。有司告營別第,辭曰:「婦事舅姑如父母,異宮則定省闕。止葺故第,門列雙戟而已。銳卒,更嫁姜簡。永徽二年薨,高宗舉哀於命婦朝堂,遣工部侍郎丘行淹馳驛弔祭,陪葬昭陵。喪次故城,帝登樓望哭以送柩)

【注3:宋國公蕭瑀與三代帝王故事】

(1)與隋煬帝之往事

原文1:帝至雁門,為突厥所圍,瑀謀曰:「夷俗,可賀敦與兵馬事,況義成公主以帝女為之。若走一介使鐫喻,宜不戰而解。又眾商陛下已平突厥,方復事遼東,故怠不肯戰。願下詔赦高麗,專討突厥,則人自奮矣。」帝從之。既而主詭辭謂突厥,果解圍去。然帝素意伐遼,又銜瑀以謀擫其機,謂群臣曰:「突厥何能為,瑀乘未解時乃紿恐我!」遂出瑀為河池郡守。部有鈔賊萬人,吏不制,瑀募勇敢士擊降之,悉捐貲畜賜有功。又擊走薛舉眾數萬。

翻譯1:皇帝(指隋煬帝)按例巡視雁門關,被突厥圍困,隨從的蕭瑀獻計說:「突厥的習俗中,可汗的妻子可賀敦(當時邊疆民族對可汗妻子的稱呼)被允許參與軍事,何況義成公主是以大隋皇帝女兒的身份成為可賀敦。如果能派一名使者向她訴說這件事情,我看不用打仗就可解除危機。我還聽到將士們議論陛下平息突厥後,還要徵討遼東,因為害怕勞累,所以不肯出力作戰。所以請陛下下詔令赦免高麗,專心攻打突厥,那就人人自告奮勇的戰鬥了了。」皇帝採用了他的計策,而義成公主發出了一個假情報,突厥的軍隊果然撤走了。然而,皇帝一直都想徵討遼東,又恨蕭瑀乘著獻計的機會,幹擾他的機謀,便對群臣說:「突厥能有什麼作為?蕭瑀乘它還沒解圍就來恐嚇我!」於是,憤怒地皇帝讓蕭瑀任河池郡太守。到了河池郡後,該地區有上萬名賊寇,當地官吏都控制不了,蕭瑀就招募勇士打降了賊寇,把繳獲的財物都賞給了有功的將士們。後來,還打跑了薛舉的幾萬名敵寇。

(2)與唐高祖之往事

原文2:是歲,州置七職,秦王為雍州牧,以瑀為州都督。詔嘗下中書,未即行,帝讓其稽,瑀曰:「隋季內史詔敕多違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系號令。比承一詔,必覆審,使先後不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帝曰:「若爾,朕何憂乎?

翻譯2:當年,朝廷要在七個大州設置官署,秦王擔任雍州牧,任命蕭瑀為雍州都督。高祖的詔書發到中書省,卻沒有及時執行,高祖責備為何如此拖延,擔任中書令的蕭瑀說:「隋朝末年,內史省(中書前身)宣布的詔令常常前後矛盾,百官不知該按照哪一種詔令來實施。如今大唐剛開始創建基業,每一種號令都關係到國家安危。所以臣每當接到一項詔令,一定要反覆核對,確保前後不矛盾,才能下發,這就是拖延的原因啊。」高祖說:「如果是那樣,我還有什麼可擔心什麼呢?」

(3)與唐太宗之往事

原文3:瑀素貴,但中狹。每燕見,輒言:「玄齡輩朋黨盜權,若膠固然,特未反耳。」帝曰:「知臣莫若君。朕雖不明,寧頓懵臧否?」因為瑀曉解,瑀以帝有所偏信,帝積久亦不平。瑀好浮屠法,間請舍家為桑門,帝許之矣,復奏自度不能為,又足疾不入謁,帝曰:「瑀豈不得其所邪?」乃詔奪爵,下除商州刺史。未幾,復其封,加特進。

翻譯:蕭瑀一直地位尊貴,但是心胸狹窄。每次到內廷朝見太宗,就總是反映:房玄齡這類人拉幫結派、竊取權力、如膠似漆、非常牢固,只是沒有造反。太宗說:沒有誰比君主更了解臣子,我雖然不是絕對的明智,難道對品德也無法分辨?因此,太宗還試圖還對蕭瑀進行開導,但蕭瑀認為太宗只聽信房玄齡說的話,時間一長,太宗也對他不耐煩。後來,蕭瑀喜愛佛學,他試探地問唐太宗,請求出家當和尚,沒想到太宗竟然答應他了,他又說自己不能當,還說腿腳有病,不能入朝拜見皇帝,太宗回覆說:蕭瑀難道沒有得到合適的位置嗎?(指宰相之職)於是下詔取消蕭瑀的爵位,貶為商州刺史。但沒過多久,恢復了宋國公的爵位,授予特進官銜。

【注4:宋國公蕭瑀四點性格】

(1)孝順

《舊唐書》記載,幼以孝行聞。在國滅、父親長兄接連去世後,成年的蕭瑀逐漸成為家中的頂梁柱,在隋朝不會因為姐姐是皇后而肆意妄為,在隋末滅亡之際能洞悉局勢保全家族贏得先機,而進入唐朝擔任宰相後為了姐姐不惜被免職,最終因姐姐去世還悲痛欲絕隨之而去。

(2)節儉

《舊唐書》記載,臨終遺書曰:「生而必死,理之常分。氣絕後可著單服一通,以充小斂。棺內施單席而已,冀其速朽,不得別加一物。無假卜日,惟在速辦。自古賢哲,非無等例,爾宜勉之。」諸子遵其遺志,斂葬儉薄。儘管出身皇室、擔任宰相二十餘年,這位貴族王子仍然不在乎名利,給後代留下學習的典範。
   (3)忠誠

《新唐書》記載,(唐太宗)帝嘗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廢立議,顧朕挾不賞之功,於昆弟弗見容,瑀於爾時不可以利怵死懼,社稷臣也。」因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又曰:「公守道耿介,古無以過,然善惡太明,或有時而失。」瑀頓首謝曰:「既蒙教,又許以忠亮,雖死日,猶生年也。」魏徵曰:「臣有逆眾持法,主恕之以公;孤特守節,主恕之以介。昔聞其言,乃今見之。使瑀不遇陛下,庸能自保邪?」晉王為皇太子,拜太子太保、同中書門下三品。出身皇室、做過外戚的蕭瑀能夠甘心輔佐唐朝兩代帝王,既得益於兩代帝王的個人魅力,當然也離不開他自己內心裡對皇室的忠誠。

(4)猜疑

中國古代,很少有像蕭瑀褒貶鮮明的人,史書將他猜疑的性格記錄著清清楚楚,為什麼他總是無法寬容別人的不足,為什麼他喜歡在太宗面前說房玄齡、杜如晦這些名臣的壞話,恐怕只有他自己是最清楚的。對於當時的太宗而言,恐怕也是極為糾結的,一面願意在晚年讓他進入凌煙閣,一面在最終的諡號上又拍板決定為貞褊,引起後人議論。無論如何,蕭瑀的一生絕對足夠輝煌,足夠傳奇。

【子瞻評】

1、在西梁當王爺,在隋朝當大官,在唐朝直接當開國宰相加國公,蕭瑀可以說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在歷史上是屈指可數。其實,能實現這樣離奇人生的根本原因還是歸根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蘭陵蕭氏、河南獨孤氏、隴西李氏在北周、隋、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雖是朝代更替但彼此還都是親戚。其次呢,筆者認為西梁皇帝個個都有才華、品質很高、幾乎沒有惹出什麼事端,是得到隋文帝認可的,否則不會對西梁皇室那麼仁慈,就連後來唐朝也對滅國的蕭皇后很仁慈,這充分說明古代家族良好的風氣對一個人生存於世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是有重要保護作用的。

2、尤為一提的是,在70年的時間裡,蕭瑀的父親、長兄雖無大作為但皆是提倡與民休息的明君,他所效力的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也是明君,並且還擔任過唐朝歷史上第一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也就是後來唐宋興起的同平章事。從這一個角度來看,蕭瑀算是歷史上最懷才有遇的大臣之一吧,堪稱傳奇中的傳奇。

【子瞻說】

世人都喜歡圓滑,但往往坦率才能得真心。如何掌握好尺度,是要一生去感悟和實踐的。

相關焦點

  • 隋煬帝的小舅子,隋朝滅亡後居然沒有沒落,還當上了唐朝的宰相!
    凌煙閣裡的功勳們是大唐士人的偶像,這些人有文臣有武將,有貴胄有寒門。出身最具傳奇色彩的非宋國公蕭瑀莫屬,他是南梁皇室,梁武帝蕭衍的玄孫,昭明太子的曾孫;他是隋朝蕭皇后的弟弟,隋煬帝的小舅子,榮華顯貴造極一時;到了唐武德貞觀年間,六度拜相,生前繪像入凌煙閣。  這樣的政壇常青樹,按理來說應是口蜜腹劍八面玲瓏。可蕭瑀卻耿直剛正,從不反省妥協,稱為鐵人也不過分。
  • 身為大唐宰相卻私信蕭皇后,一生六起六落不改初心,結局讓人唏噓
    唐朝是一個量產宰相的朝代,自李淵建國以來宰相之職主要根據臣子是否參與朝政為依據,尤其貞觀年間李世民為削弱三省權力,另闢蹊徑指定某些人越級參與朝政,這些人也成為名譽上的宰相;據史書記載,僅武德年間就有宰相16人之多,在這些宰相中只有一人任職時間最長、真正站在了大唐行政權力的核心,此人便是梁國皇族後裔蕭瑀
  • 門神秦瓊軍功第一,為何卻是凌煙閣24功臣的最後一名?
    後來,唐太宗到了晚年,為了紀念與他同生入死的一批人,李世民吩咐唐朝著名畫師閻立本,將功勞最大的24功臣,按照人物等身描繪其人物圖像,掛在凌煙閣,時常前去懷舊,不忘他們為其立下的偉大功績,這就是著名的凌煙閣24功臣的由來。
  • 唐朝有一座凌煙閣,其中位列二十四功臣,他們是怎麼排名的?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史上非常輝煌的朝代,而在唐朝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最耀眼的一位,可以說唐朝的建立和發展都離不開這位千古一帝,而在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眾多功臣,結局大多也是極好的,因此太宗皇帝曾建造一座凌煙閣,閣內供奉著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二十四位功臣都有誰呢?他們的排名有何玄機?
  • 唐朝第一位宰相,揭秘裴寂傳奇的一生
    李淵稱帝後,立即任命裴寂為尚書省右僕射,稱宰相。因此,裴寂成為了唐朝第一位宰相。裴寂前半生默默無聞,唐朝建立時突然位極人臣。他的一生大奸似忠,堪稱幸運。裴寂自幼父母雙亡,由哥哥撫養長大,後來機緣巧合,擔任晉陽宮副監晉陽宮副監是個什麼官職呢?這個需要解釋一下。隋文帝時期,楊廣被封為晉王,楊廣因此擴建晉陽宮。
  • 他5歲封王,8歲當宰相,10歲突然被賜死,臨死前一句話成千古名言
    劉子鸞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也是令人無比震驚的。在劉子鸞五歲之時,便將其封為襄陽王,後來又改封新安王。在劉子鸞八歲之時,劉駿又加封其為中書令。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中書令的概念,按照當時的官員職位而言,中書令位列三公,相當於是人們所熟知的宰相之位。但是,此時的劉子鸞僅僅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就算再聰明,也難堪大任。因此,足見皇帝對其寵愛程度之深。
  • 秦瓊這麼有名氣,為什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被排在了倒數第一
    具體排名: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徐茂公)、秦瓊。
  • 《大唐女法醫》蕭頌歷史原型:姑姑是有名皇后,父親做了6次宰相
    當時李世民有一個非常信任的宰相,名叫蕭瑀。蕭瑀就是蕭頌的父親,蕭瑀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后蕭皇后的幼弟。蕭瑀與蕭皇后都是梁武帝蕭衍後代,西梁孝明帝的兒子和女兒。後來梁朝被滅,蕭瑀就跟著姐姐入了長安。蕭皇后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她是隋煬帝的皇后,在隋煬帝做晉王的時候就嫁給了他。她長得傾國傾城,又頗通醫術,深受隋煬帝的寵愛。
  • 在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中,為何秦瓊排在最後,第一又是誰?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唐·李賀《南園十三首》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極富傳奇的王朝。 不說別的,單單說這時期出了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這就是最為傳奇的,當然還有其它的傳奇,比如說唐朝的開放程度,再比如說唐朝的古詩等等,都是其它朝代望塵莫及的。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四)
    21、奇謀助定、英年早逝——張公瑾:郯國公張公瑾死得早,年僅三十九歲就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很可惜的。最初他是王世充手下,後投唐朝,在李勣、尉遲恭等推薦下,進入秦王府。不幸的是,他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死得最早的,故於徵討劉黑闥的行軍途中。這些功臣中有不少高壽的,活過七十的有九位。因為死得早,殷開山甚至沒有子嗣,他的封爵官位無人繼承。但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他死得早,也就蓋棺定論得早,不會有張亮、侯君集那樣身首異處的危險了。正因為早逝無後,所以李世民覺得特別愧對於他,在聽聞噩耗時當場飆淚如雨,追封其為右僕謝。
  • 5歲封王,8歲當宰相,10歲突然被賜死,臨死說了一句話竟流傳至今
    劉子鸞出生之後,受到了皇帝劉駿的喜愛,五歲的時候,就封他為襄陽王,後來八歲的時候還被封為宰相,小小年紀得到如此寵愛,很多人都羨慕。面對這麼一個小小年紀就被封王做宰相的弟弟,劉子業心中十分的嫉妒。後來劉子業就下令殺了劉子鸞,絲毫不顧及手足之情。為什麼劉子業這麼狠心呢?主要是因為嫉妒,小時候劉子業就被立為太子,但是不受先皇的待見,只要做錯了事情,就會受到先皇的責罰,長此以往,作為太子的劉子業內心積怨已深。
  •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劉秀的雲臺28將,為何沒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唐貞觀十七年 (公元643年)二月,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後,李世民時常前往懷舊。能入凌煙閣的功臣,是流芳百世的殊榮,所以,同為唐代詩人的李賀,也在其《南園十三首(其五)》中感慨:「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 古代武將排行榜木華黎排第十第一位稱號千古無二
    元太祖元年(1206年),授左翼萬戶長、徵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斿白纛,代鐵木真施行恩威。經過六年徵戰,徵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贏得鳳翔之戰,班師途中,病逝於聞喜,時年五十四歲。元朝建立後,累贈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武」。
  • 中國歷代宰相一覽表
    劉秀佔領邯鄲後,封王梁為關內侯。劉秀稱帝之後,王梁歷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濟南太守,先後被封為武強侯、阜成侯。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王梁卒。有子王禹。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追憶當年隨其父皇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宿將,命繪二十八位功臣的畫像於洛陽南宮的雲臺,王梁名列第十八位。   《赤伏符》是新莽末年讖緯家所造符籙,謂劉秀上應天命,當繼漢統為帝。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李世民如何排名選人?不僅與玄武門之變有關
    作為名流千古的皇帝之一,李世民的功勞自有人評說,除去他那數不盡的歷史貢獻之外,其設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令後人議論紛紛。這24個功臣是李世民根據他們對於唐朝的貢獻所評選出來的,當然,李世民設立凌煙閣的初衷,絕對不僅僅只是為了懷念這些同他打下天下的功臣,這其中還蘊含了他的多層政治目的。
  • 家喻戶曉的秦叔寶,為啥在凌煙閣排末尾?我們看名聲,皇帝看功績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根據唐太宗李世民的命令,刑部侍郎、將作少監閻立本操刀,24名為大唐立下卓越功勳的名臣被繪像於凌煙閣,這就是名垂青史、幾乎成了功勳代名詞的「凌煙閣24功臣」。 以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名義,對開國功臣群體進行肯定,李世民的這一舉動在封建時代無異於一股清流。
  • 隋唐英雄程咬金的一生傳奇
    但是歷史上確實有程咬金其人,他本是濟州東阿人,原名程咬金,後改名程知節,經歷了隋唐兩個朝代,他的一生可謂是一部傳奇史,一生戰功赫赫,建樹頗多最後成為大唐的名將被封為盧國公,位於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更是瓦崗五虎將之一併且有個外號為混世魔王。隋朝末年,天下戰火紛紛,程咬金參加反隋的瓦崗大軍護衛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