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開國驍將、定都首功——劉弘基:
他也是官二代,算是體制內人,父親是隋朝的地方太守。
但劉弘基為人卻落拓不羈、任俠豪爽,對朋友肝膽義氣,象江湖人士;又不事耕穡,花錢大手大腳,很快就把父輩留下來的產業揮霍殆盡。
到隋末大業年間,一貧如洗的劉弘基為躲避兵役,也為了有口飯吃,故意去犯罪讓官府抓進牢去。
後來趁亂時,就盜了馬群跑了出來,一路上邊賣邊吃,來到了太原,碰巧和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淵父子相識了。
他和李世民相見恨晚,有段時間出則同行、臥著同眠,幾乎形影不離。李淵起兵後,劉弘基招募到了二千多人跟隨。
接著隨秦王李世民攻打西河,在霍邑之戰中,劉弘基神勇異常,親斬了隋朝名將宋老生,聲名大振。
其後,劉弘基獨擋一面,率軍下馮翔、略扶風、渡渭水,在攻破長安一役中立下頭功。
在攻宋金剛、敗劉黑闥戰鬥中,亦驍勇非凡,建立了功勳。
唐太宗繼位後,對他禮遇甚隆,封夔國公。貞觀九年,劉弘基隨李世民伐高麗,任前軍大總管,力戰積功。
他活到了高宗時代,卒於唐高宗永徽元年,死後陪葬昭陵。
臨終前,他僅給諸子每人奴婢15人、田五頃,對友人說:」諸子有本事,就用不著自己多給他們財物;沒本事,這些田產足夠他們免於凍餓了。「
把其餘家產盡數散給親朋鄉鄰,不失年輕時的豪俠之風。
20、臨危不亂、真正將軍——段志玄:
他的父親是李淵的同事,為太原書佐,後從李淵起兵。
因為同是太原官宦子弟,段志玄自幼就和李世民關係很好。
在潼關和唐將劉靜文一起阻擊屈突通的戰鬥中,關鍵時刻是他奮勇擊潰屈突通手下大將桑顯和的,最終得以大敗隋軍。
不久,他跟隨李世民進攻王世充,段志玄在衝入敵陣馬倒被俘時,奮力奪馬而回,身後數百騎敵軍無人敢靠近其身。
太子李建成聞其之勇,曾暗地裡厚贈金銀給他,他都不納並告之李世民。
在決定大唐繼承人命運的「玄武門」之變中,段志玄參於戰鬥,立下了功勳,貞觀後因此被封為樊國公。
文德皇后喪禮期間,他和宇文士及分率兵馬出章肅門,太宗皇帝夜派宮使到兩將處,宇文士及開門納之,而段志玄按規非要等第二天才讓宮使進軍門,哪怕宮使說有皇帝手諭也不讓進,
太宗皇帝聞後深為讚嘆,說到:「就是周亞夫也不能比啊。」
貞觀十六年,段志玄病死,獲贈輔國將軍,陪葬昭陵。
21、奇謀助定、英年早逝——張公瑾:
郯國公張公瑾死得早,年僅三十九歲就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很可惜的。
最初他是王世充手下,後投唐朝,在李勣、尉遲恭等推薦下,進入秦王府。
當李世民和東宮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矛盾不斷激化後,他多次為李世民提供良策,漸受秦王信任。
「玄武門」之變前,因太子掌握京城宿衛大權,秦王李世民在下定行動的決心前,有點猶豫不決,讓人多次燒龜甲以卜吉兇。
正好張公瑾從外而入,看見後就將龜甲扔於地下,說:「凡行卜籤,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
李世民頓然醒悟,決心乃下。
「玄武門」之變中,他和長孫無忌等九人一起設伏,在奇襲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後,一人獨自守住城門,抵擋了東宮兵的進攻。
貞觀元年,還隨李靖伐突厥,擒可汗,屢有戰功。
不久,他就於襄州都督任上因病故去,唐太宗不避辰日慟哭之,可見對張公瑾情感之重。
22、參謀獻策、秦府能臣——殷開山:
他的父親是隋朝秘書丞,就是負責朝廷文書的官員。殷開山承父之長,年輕時就學行著名,尤善文黷寫作,他的書法也很好。
李淵起兵反隋,殷開山就參於其中,是高祖核心決策圈成員,「參於謀略,授心腹之寄」。
後跟隨太子李建成攻克西河,再轉為秦王李世民部下,被用為長吏,入關中招撫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割據勢力和江湖草寇,把這些強盜盲流改造成合格軍人。
這項工作他完成得很好,讓李世民對他有了深刻印象。
戰功方面,除了西河之戰外,還有和劉弘基共同擊破隋將衛文升的戰績。其後,隨李世民薛仁杲、王世充,又累積了不少戰功。
但人無完人,在跟秦王伐薛舉之役中,李世民因病將責任交給了劉靜文,並告誡劉將軍固守為上。
殷開山卻力勸劉靜文全力出戰,遭到了慘敗,兩人因此都被削職罷官。幸好不久薛舉就病死了,給了殷開山戴罪立功的機會,再一次徵薛舉獲大勝得以官復原職。
不幸的是,他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死得最早的,故於徵討劉黑闥的行軍途中。
這些功臣中有不少高壽的,活過七十的有九位。因為死得早,殷開山甚至沒有子嗣,他的封爵官位無人繼承。
但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他死得早,也就蓋棺定論得早,不會有張亮、侯君集那樣身首異處的危險了。
正因為早逝無後,所以李世民覺得特別愧對於他,在聽聞噩耗時當場飆淚如雨,追封其為右僕謝。
不過,這對殷開山沒多大意義了,除了名上凌煙閣尚能流芳百世外,財富爵封再多再高,亦無可受益之後人了。
23、李淵舊臣、起義首功——劉政會:
唐太祖李淵起兵前是太原留守,當時他和核心幕僚謀議時,被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事前偵知,這兩人很想提前動手剪除李淵。
秦王李世民夠狠,就來了個「惡人先告狀」,派當時為太原鷹揚府司馬、和李家關係密切的劉政會到太原議事廳先把兩人給告了,並立即抓起來殺掉,為起義成功掃除了最大障礙。
他的最大功勞是武德初年留守太原,為李淵、李世民父子經營好了大後方根據地,讓他們可以放心地去功略天下。
當劉武周來進攻太原時,他被城內豪強和劉武周裡應外合功破城池。在被俘後劉政會不僅未投降,還把劉武周軍情況寫成書信密報李淵,為唐軍再度奪回太原、擊敗劉武周立下功勳。
雖然和凌煙閣其他武將比,劉政會所建立的戰功不算太多,但因起義首功,而被李淵、李世民父子所看重,以此被封為邢國公。
貞觀九年,他病死家中。
24、太原附義、晚節不保——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和長孫無忌一樣都是李世民文德皇后這一支近親,他還是文德皇后的族叔,輩份不低。
他是最早一批隨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的人之一,從太原出來後一路攻城略地,到了高祖登基後,因公被封為薛國公。
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順德站對了隊伍,率兵和太子李建成部大戰,為李世民立下了大功。太宗繼位後,馬上以宮女賜之。
到了貞觀年間,長孫順德倒在了為官太貪上,不得李世民喜歡,幾次被削爵,最後病發而亡。
但太宗皇帝還是念舊情,讓他保留在凌煙閣功臣行列中了。
——————
幾點總結:1、縱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書生出身的共有八個人,分別是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蕭瑀、虞士南、唐儉,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武將出身的有尉遲敬德、李靖、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侯君集、張公瑾、程咬金、劉政會、李勣、秦叔寶等十三人,比書生要多。
還有宗室一人,河間王李孝恭;外戚一人,長孫順德;農民出身一人,張亮。
可見,「詩鬼」李賀所寫詩句「若個書生萬戶侯」僅是感嘆自己人生不得志的悲情,而非實指其數。
2、從人物出身看,到底是「龍生龍、鳳生鳳」,完全是草民出身而成為唐初功臣的僅有張亮一人。
這說明在隋末唐初的大動蕩歲月中,最終能脫穎而出的多是世家子弟,或者行伍中的赳赳武夫,沒有任何社會根基的人是很難躍上龍門的。
3、凌煙閣功臣中絕大多數都是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南徵北戰、東討西攻的故人戰友,還有些是化敵為友的。
他們和李世民都是一見如故,可見義氣相投,定是前生緣份使然,否則在隋末群雄並起、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變局中,是很難一路走下來而登上凌煙閣的。
李世民對他們感情也很深,除了張亮、侯君集兩人在他執政期間被殺外,其他人都恩寵如初,相比劉邦、朱元璋等「飛鳥盡、良弓藏」的對待功臣之道,李世民算是很仁慈厚道的了。
就是張亮、侯君集之事,錯也不在太宗皇帝。在他晚年,常有預感地在多個功臣死前有夢兆,死後他都痛哭流涕,確實是個重感情的好君王,實為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