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首批107個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發布,揚州共7個村落上榜。
傳統村落,承載著傳統文明,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讓傳統村落保護真正「活」起來,鄉愁就不再是一張窄窄的船票,而是看得見、留得住的鄉土味道。
揚州晚報、揚州發布今起推出「古村『解』鄉愁」系列報導,一一走進這七處揚州傳統村落,線上線下多元呈現風土魅力,深層探訪對話,解讀古村落留住鄉愁的「密碼」。
檔 案
傳統村落:清真村 面積:10.3平方公裡
戶籍人口:3175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回、漢
廣袤的田野,百村競秀。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的村落正在消失,但傳統村落還有另一層意義——它是許多少數民族的所在地。民族的全部的歷史、文化與記憶都在世代居住的村落裡,村落就是他們的根。近日,首批107個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出爐,清真村位列其中。
探訪
水草豐美的「回回灣」
當車緩緩開進清真村的地界時,抬頭一座清真古寺映入眼帘。梧桐蔥鬱、空氣溼潤,伴隨著高郵湖畔緩緩吹來的風和發電風車的細碎嗡嗡聲,我們來到了高郵菱塘清真村黨群服務中心。古樸的辦公環境結合有民族特色的設計,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我們這裡東、西、北三面環高郵湖,整體地勢中間偏高,沿湖區域低洼,局部區域為丘陵地形。區域內水系較好,形成「一湖多溪」的水系格局,自然山塘較多,沿湖可實現自然引水,水系資源豐富。」菱塘鄉黨委統戰委員、清真村黨總支書記吳慶才介紹說,村裡四季氣候分明,空氣溼度適中,適合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生長,區域內自然分散著許多鄉村樹木,沿湖區域自然生態景觀形成了許多天然的小公園。
「清真村是元代古村落『回回灣』所在地,『回鄉風情』成為村寨最為鮮明的特色。田園牧歌般的自然風光,更有歷經千百年的歷史積澱和傳承而形成的濃鬱、淳美的民族風情。」說到清真村的自然風光和民族特色,吳慶才有些陶醉。
講述
歷史「落腳處」的歷久彌新
水草豐美的高郵湖畔,如何成為民族聚居地。吳慶才向記者講述了「落腳往事」。
宋元戰爭時期,元朝軍隊中有一支叫做探馬赤軍的精銳部隊,在野戰和攻打城堡時充當先鋒,戰事結束後即屯戍被徵服地區,所謂「上馬為軍,下馬為墾」,其中有的就屯駐在揚州、高郵沿湖一帶地沃灘闊處。
元朝統一中國後,下令「探馬赤軍與民編同」,散布於各地的回軍屯區也就變成了回民聚居村落,由此留下「回回營」、「回回屯」、「回回寨」、「回回凹」、「回回村」 等眾多古村落名。
據菱塘清真村《楊氏族譜》記載,楊氏始祖是在元末攜眷從蘇州遷到菱塘回回灣的。人們由此知道,菱塘早在元代就是一處名聲在外的回民聚居村了。
傳承
特色村落和農業產業「交相輝映」
「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要引進『扁擔姐』了,現在已經在洽談,馬上還要發展稻蝦共生養殖。之前有河南的養牛大戶過來投資牧業,市裡的馬氏排酸牛羊肉就是我們這裡養殖的!」吳慶才告訴記者,清真村現有產業以農業為主,園林綠化、生態河藕、生態雞場、水產養殖等一批現代農業已初具規模。
「我們農副產品以河藕、菱、魚、蝦、牛、羊為主。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為主,一年兩熟,畝產均可達1000斤左右。」吳慶才介紹說,近年來,村裡通過著力發揮產業基礎優勢,把現有產業融入到鄉村旅遊中去,藉助特色村寨打造回鄉緣休閒農莊、益耘農莊等形成農業觀光休閒旅遊,以發展農家樂、鄉村遊和鄉村度假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旅融合發展目標,不斷提升3000畝的花木園、櫸樹園樹種由「一般」到「精品」過渡,做到既可觀賞,又生效益。2019年實現三業產值3.2億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25萬元,其中經營性純收入1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6萬元。
在鄉間小道走著走著,恍若夢回江南水鄉,水鄉村民傍水而居的風貌特質在這裡顯得極為明顯,穿過一片綠化,20多公裡的沿湖圩堤黑色路面、塊石護坡是清真村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張莊、沙灣等自然村莊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古色古香的民居和村級生態休閒公園建設儼然是一道吸引眼球的「名勝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