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數術範疇的"太一",從創世神話看太一與義伏羲的關係?
關於太一與水的關係,學者多有討論。李學勤先生從"太一行九宮"數術的角度進行解釋,指出"太一"為北辰之神名,認為"太一藏於水"是太一從五行屬水的北方始,"行於時"是太一的周行。龐樸先生則從哲學的思辨視角指出"太一生水"的"生"字是指化生,太一化形為水後,太一不復直接存在,但並不消失,而是作為本體藏在水中,水可W說是太一所現之象,也就是活生生的太一。李零先生亦認為"太一藏於水"是以"水"為"太一"的實體。龐先生以"生"為化生,容有商権;而水為太一之具象,則可信。
材料所引《靈樞經》不見於今本,但今本《九宮八風》篇講"太一遊宮",其或系此篇佚文。"太一遊宮",始於北方的葉墊宮,依次移居東北方的天留宮、東方的倉口宮、東南方的陰洛官、南方的上天宮、西南方的玄委宮、西方的倉果宮、西北方的新洛宮,復居於葉蜜宮。北方坎位,主水。顯然,"太一遊宮"與以水為始終的五行之循行轉化是相通的。由是,學者從"太一行九宮"的角度解釋《太一生水》便理所當然了。《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應兼具哲學與術數的雙重內涵。在哲學範疇上,著力強調的是"道",即"太一"作為造物主的絕對本原地位;在數術層面上,則更突出"術",它是"太一"成"道",即何以能為造物主的原因。另外,在戰國楚地的材料中有關於太一的圖像。
對此圖像,李零先生認為是"一星在後,三星在前"的"太一鋒","大"字形神人為"太一" ("太一一星"),三龍為"天一"或"太歲"("天一三星")。這種解釋表明戰國中晚期楚地的"太一"己可作為星神,這與上巧"太一"的數術涵義是一脈相承的,並且將"太一"的天文學屬性(太一星)與神學屬性(太一神)聯繫了起來,而這兩種屬性常常攢合在一起,本身就難以截然區分。因此,那種認為"太一"的三重涵義在邏輯上應該有發生學的先後遞婚關係的觀點,至少目前來看,可能並不適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戰國時期楚地有關創世的文獻除《太一生水》外,還有1942年出土於長沙子彈庫的戰國楚帛書甲篇(即《四時》篇),不同的是前者更具哲學性,後者則帶有濃厚的神話色。文意大致可通,敘述的主體為伏義。帛文講伏義晷天步地,疏通山陵,推步四時以成歲,從而建立空間與時間的宇宙秩序。伏義的這種創世經歷與《太一生水》"成歲而止"的生成論可謂殊途同歸。以此而言,聞一多先生從"權能與功績"方面推測太一是伏義的化名,實在獨具先見之明。
另有學者認為"大能"即大龍,並文獻與出主遺物所見伏義為人面蛇身為證。這種意見很值得重視。馬王堆一號墓T形寓畫上部正中的人蛇合體像,有學者認定為太一。伏義、太一的形體相同,這就大大增添了太一即伏義的可能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T形帛畫上的太一圖像只能代表漢初的情形,兩漢之際後的漢畫太一圖像則呈現出"太一居中,伏義、女蝸或是分別左右,或是由太一左右雙臂緊扣住伏義、女蝸二神"?的特點。
這就是說,太一與伏義己分離開來,二者不可再互為稱號。由於目前尚未發現紋初至兩漢之際的有關太一圖像的畫像石,因而太一與伏義分離的時間也就難以從考古學上予以判定。雖然如此,筆者認為二者的析分很可能與伏義、太峰的合而為一,以及漢武帝時太一神在國家祀典中至尊地位的逐步確立有關。
綜上所述,太一即伏義的說法應該可以成立。然而,尚需醬清的是,傳說伏義為苗蠻的先祖,為何會被楚人所奉祀或認為楚人從北方移殖於南方,佔據苗蠻的原住地後,也接受了他們的宗教。這種說法容易讓人形成太一源自苗蠻的印象,筆者對此持審慎的態度,伏義源於苗蠻固無可疑,而太一則最可能發初於楚地。也就是說,太一與伏義本各有歸屬,很可能是楚人基於二者的類通性,而牽合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