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剛 馬超 楊豔豔
如今,不論是漫步於臨澤城區還是流連於臨澤鄉村,各種高大、婀娜的楊、柳、榆樹,四季常青的松、杉、柏木,色彩豔麗的各色花灌木不但時刻發揮著生態效益,守護著城鄉居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且裝點著城鄉四季,促進著臨澤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勤勞善良的臨澤人民在歷屆縣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全市「一園三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框架下,大力實施「五帶二園一區」生態示範工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使素有「塞上江南」的臨澤縣展現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全民動員 築牢生態建設之基
臨澤縣南接祁連峻峰,北鄰合黎峰巒,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巴丹吉林沙漠南端餘脈滲入該縣鴨暖、板橋、平川、蓼泉及新華五個鎮,以戈壁荒漠為主的地理環境沿祁連山北坡分布入倪家營、沙河、新華鎮境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生態文明建設形勢不容樂觀。近年來,臨澤縣細化全市「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工程建設任務,將防風治沙、荒灘造林、三北防護林工程細化為「北部防沙帶、黑河生態帶」為主的生態示範項目,舉全縣之力,在北部沙區、黑河沿岸開展了以生態治理、修復為主的國土綠化工作。今年植樹節該縣平川鎮幹部濮天龍、群眾豆自新又一次不約而同的齊聚平川治沙站沙區參加治沙活動,10多年來,每年3月他們都會與全縣幹部群眾一道主動來到這裡參加進行義務壓沙,對於他們來說,治沙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習慣和情懷。「原來沙丘很大,光禿禿的啥都沒長的,這幾年,通過栽梭梭治理沙漠,沙丘也不移動了,環境變好了,沙塵天氣也不見了」正在壓麥草除沙障的豆自新感觸很深地說。正是這種10多年如一日的持續治理,臨澤北部沙區呈現出沙退人進的喜人現象。據統計,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基點,臨澤北部沙區沙線已後退14公裡,西部千裡沙海安上了一顆面積萬畝的「綠色定風珠」,全縣39萬畝沙漠種植梭梭等灌木林23萬畝。僅2017年以來綠化面積達11.18萬畝,全縣形成了南北以沙河林場為軸,東西以五泉林泉為帶,西側以小泉子治沙站為點,北部以平川治沙站為線,南北貫通、東西通達的生態安全屏障,有力地保障了全縣52萬畝耕地,近15萬人口的生態安全。
依林惠民 構建經濟增長亮點
丹柳路是丹霞大道與沙柳路的合稱,這兩條旅遊通道以臨澤縣城為紐帶,把甘肅張掖丹霞地質公園與臨澤香古寺兩個重要旅遊節點巧妙的連接在了一起,同時也把臨澤「交通大林帶、美麗鄉村帶、產業園區綠化帶」有機串聯在了一起,從2015年起至2019年間,臨澤縣在相繼高標準規劃建設了丹霞大道、沙柳路旅遊風景線的基礎上,「提檔升級」國土綠化工作思路,以園林標準規劃綠化,將綠化帶打造成景觀帶,按照「大水面、大綠地、灌木大組團、喬木大密度」的設計思路,延伸旅遊產業鏈條,並行啟動實施產業園區沿路綠化美化工程、14萬畝生態公益林供水綠化工程和丹霞生態康養谷項目,沿丹霞大道串聯建設13個色彩各異、特色突出、綠水相依的旅遊景觀區,沿丹柳路打造5個以紅棗、梨、桃、葡萄、蘋果為主的特色林果示範園區,努力提升旅遊產業和特色林果在全縣經濟總量佔比,經過4年多的建設在流沙河兩岸形成了南有丹霞景區、北有香古古剎、中段丹霞康養谷、流沙河3A景區、三壩灣生態園、德源農莊等串點成線、丹霞遊與鄉村遊相連互通的旅遊景觀風情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域旅遊的興起興旺。2019年該縣全年共接待遊客829.1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8億元,其中,丹霞景區接待遊客260萬人次,同比增長11.94%,鄉村旅遊接待遊客達到219萬人次,同比增長28.55%。全縣經濟林面積達14.58萬畝,2019年實現林果業產值1.3億元。
以綠興城 河西小城展露新姿
「城在林中、人在林中、三季有花、四季有景」這不但是臨澤城鄉居民的夢想,更是歷屆縣委、政府領導班子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改善人居環境的奮鬥目標,為了這個夢想中的美麗家園,臨澤縣委、政府歷屆班子伏下身子、擼起袖子一屆接著一屆幹,道路修建到哪裡,綠化就跟進到哪裡;河道治理到哪兒,美化就跟進到哪兒,結合舊城改造、河道治理先後啟動實施了頤和綠苑、流沙河綜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10多年過去了,如今徜徉流沙河3A旅遊景區,展現在眼前的綠水、藍天、花紅柳綠已很難讓我們想起過去這裡的髒、亂、差。城鄉群眾茶餘飯後聚集在丹霞廣場、奧瑞金廣場、頤和綠苑等綠地花海載歌載舞,休閒遊憩,勾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面。據統計,至2019年底全縣城區綠化面積達到233.69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1.2%,城市綠地面積210.22萬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6.06%。在此基礎上,臨澤縣因勢而動,持續推動城市綠化帶建設,分年度規劃啟動實施雙泉湖溼地公園、五泉城郊森林公園建設項目,兩項工程列入今年計劃的3000畝綠化任務將在年內完成。
持續的堅守、堅定的韌勁,形成了一股持續不斷的生態建設洪流,不斷推動著臨澤生態文明建設揚帆遠航,今天的臨澤人民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