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法專家解讀手術籤字法律規定

2021-01-17 法制網

對話動機

近日,陝西一孕婦跳樓事件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同時也掀起一股討論手術籤字規定的熱潮。相關法律法規對手術籤字有何規定?患者利益該如何保障?圍繞這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與衛生法專家展開了對話。

對話人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衛生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嶽

法制網記者 杜曉

法制網實習生 馮一帆

是否剖宮產需考慮兩方面

記者:陝西一孕婦跳樓事件發生後,公眾第一關注點就是,剖宮產手術在什麼情況下進行?誰來決定?

王嶽:醫療行為是柄雙刃劍,往往對患者病情有益的同時,也會存在自身固有的各種風險,給患者帶來傷害。所以,從法律上來說,醫療行為的正當性要從兩個方面去考量:

其一,醫生實施醫療行為前必須進行受益與風險的評估,只有當受益大於風險時才可以考慮向患者推薦實施該醫療行為。那麼,什麼情況才算受益大於風險?這主要是根據醫療行業專家共同體形成的技術共識以及基本倫理原則,由醫務人員根據每一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作出臨床判斷。

當醫生判斷患者具有剖宮產手術指徵時,就進入第二個方面的考量,即患者本人的意思表示。在患者理解醫生對病情、風險、手術方案等信息充分告知的前提下,患者籤署《知情同意書》表示理解並授權醫務人員實施該醫療措施。

上述兩方麵條件都是要具備的。也就是說,剖宮產不是產婦想剖就可以剖的,必須符合醫學上的剖宮產手術指徵。

手術籤字有明確法律規定

除了關於剖宮產手術條件的討論,公眾還注意到手術籤字規定。從現行的法律法規來說,對手術籤字是怎麼規定的?

我國法律關於手術籤字經歷了一個從患者和家屬同意向患者本人同意的演進過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部分臨床醫務人員,特別是部分高年資醫務人員存在一些錯誤認識。

1994年,國務院頒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徵得患者同意,並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係人同意並籤字。當時,如果實施剖宮產手術,顯然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屬或關係人(當時這個關係人範圍是泛化的)籤字,可以簡稱「雙籤字」制度。其中的確存在問題:其一,患者不一定與家屬或關係人意見一致;其二,患者的自主決定權受到限制與幹預。

所以,1999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將籤字制度進行了修改,其第二十六條規定:「醫師應當如實向患者或者其家屬介紹病情,但應注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這一規定廢除了「雙籤字」制度,如果患者本人意識清楚,應當徵得患者本人意見;如果患者本人意識不清,可以徵得患者家屬意見。當然,在實踐過程中,一些醫務人員容易簡單理解為患者或家屬有一個人籤字就可以了。

2002年,國務院頒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其第十一條進一步明確:「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諮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顯然,在一般情況下,醫務人員知情同意的告知對象是患者,而非家屬。

2010年開始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五十六條規定: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和第五十六條除了堅持患者本人自主決定權外,可喜地將執業醫師法當年界定的「家屬」縮小到了「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便在患者意識不清的情況下,由近親屬更好地作出更接近患者本人真實意願的決定。

通過梳理,手術籤字規定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從我國手術籤字制度的歷史沿革來看,「患者利益最大化」或者說「患者利益至上」是立法沿革的方向。法律在逐步限制代表患者利益的範圍,僅僅在法定情形下,才可以由患者近親屬代表患者利益籤署知情同意書。

剖宮產手術籤字如何進行

根據法律規定,對於孕婦來說,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孕婦的近親屬可以代表孕婦作出相關決定?

目前根據法律規定,醫務人員實施剖宮產應當首先徵得孕婦本人意見,籤署知情同意書;如果孕婦確實已經意識不清,則應徵得孕婦近親屬的意見,籤署知情同意書。這裡還要注意,如果孕婦情況緊急,發生以下情形:近親屬不明或者無聯繫方式的;有聯繫方式但聯繫不到近親屬的;近親屬拒絕發表意見的;近親屬不能達成一致意見;近親屬的意見明顯不利於患者利益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為挽救患者生命,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委託授權」有悖法理倫理

在實踐中,醫療機構進行手術治療時,會要求患者籤署《委託授權書》。從法律上來看,應該如何評價醫院通常使用的《委託授權書》?

正如上面分析提到的,法律用了越來越嚴格的標準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提出新的要求,很遺憾的是臨床並沒有嚴格執行,當然這也和文化背景有關,特別是對於基層農村。所以,這些年醫療機構開始普遍使用「替代同意」方式,即《委託授權書》,通過書面約定繞開患者本人,由患者籤署《委託授權書》授權家屬來替代患者作出臨床決策,這顯然有悖法理和倫理原則。

按照傳統民法理論,人身權有別於財產權,具有不宜委託授權的特質,特別是重大人身權,因為其具有高度人身依附性,不宜由他人代理完成。

從目前來看,醫學界確實存在兩難的困境。例如,在患者出現意識昏迷時,有沒有可能通過《委託授權書》找到比法定授權(近親屬)更有利於患者的代理人呢?所以,有人提出並贊成通過《委託授權書》明確代理人,在患者意識不清的前提下更好地代表患者利益籤署知情同意書。

目前使用的《委託授權書》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醫院通常使用的《委託授權書》存在兩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其一,《委託授權書》的成立與生效應當分離,即患者籤字成立,但是只有當患者本人意識不清或失去作出意思表示能力時,該《委託授權書》方生效。《委託授權書》不能成為繞開患者,規避法律風險的文書。只要患者本人意識清醒,就不應憑藉《委託授權書》只徵求家屬意見;其二,《委託授權書》不能採取默示授權方式,而應當採取明示授權方式,也就是說不能籠統說「全權」,而必須一一列舉出具體授權事項,具體明確程度應當以患者是否作出不同選擇為判斷原則。

避免糾紛需以患者為中心

當前還有一種說法,有人認為,醫院目前採取的手術籤字方式是為了規避可能發生的醫患糾紛。

這些年,一些醫院對醫患糾紛往往只是簡單的「對症下藥」,甚至為了減少眼前的糾紛而採取「消極保護」思想。前不久,我在一家三級醫院發現,《手術同意書》已經被改名為《手術志願書》。再仔細看看患者籤字欄,幾乎都以「要求」二字開頭,比如「要求切除雙側卵巢」「要求輸血小板」等。在醫患糾紛時有發生的當下,這種方式似乎可以對醫生起到一種「消極保護」的作用。但是,人們很快就會發現,《手術志願書》和「要求」並不能減輕醫務人員對患者應盡的法律責任,反而會令醫患關係變得對立、疏遠甚至冷漠。

緩和醫患關係,還是要在醫院管理制度和臨床決策中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

相關焦點

  • 家屬不在本地手術同意書朋友可以籤字嗎
    在生病做手術的時候需要家屬籤手術同意書,但家屬不在身邊的時候,有些人想要找朋友籤字。那麼家屬不在本地手術同意書朋友可以籤字嗎?小編為您整理了以下相關資料。在一些影視劇或是小說裡面,經常可以見到病人情況危機而需要家屬籤字的情況。那麼家屬不在本地手術同意書朋友可以籤字嗎?下文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 朋友做手術,自己冒充家屬幫籤字,萬一手術出事了,要負責嗎?
    我們都知道做手術,都需要籤字一大堆同意書,告知書。這是因為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而這個同意,根據規定,本人意識清楚的是可以自己同意,如果意識不清楚,或者不方便向患者本人說明的,是應當向近親屬說明的。否則因為沒有告知,造成損害了,醫療是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
  • 患者腦出血暫無親人籤字 醫生挺身擔責手術成功
    然而吳師傅家庭情況十分複雜:目前隻身一人在武漢打工,父親與姐姐早已去世,兄弟還在服刑,家中僅有一位75歲老母,他的同事又不敢貿然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手術的黃金時間一秒一秒的過去,醫生一邊千方百計與吳師傅母親取得聯繫,一邊做好手術準備。
  • 醉酒市民因兩位姐姐拒絕籤字手術死在醫院
    昨日,因為兩位家屬籤字拒絕救治,她們眼中的「爛人」弟弟最終因酗酒醉死在醫院。在擁有決定權的時候,她們放棄了親人的生命,是否應當承擔責任?而牽涉其中的醫院,憑著一紙患者家屬拒絕手術的籤字證明,又能否免責呢?
  • 一場沒有「家屬籤字」的手術:醫生留話責任我擔
    解說:  就這樣,在沒有家屬籤字的情況下,當天下午3點左右,劉老先生被送到心臟介入手術室,手術中發現患者右冠脈主幹近段完全閉塞,隨即放入支架恢復血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下著大雪一路趕來的老伴及女兒終於抵達醫院。當時,老人的手術已經接近尾聲,手術很成功。
  • 女子打胎 假老公籤字 真老公鬧醫院 醫生要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
    那麼,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是配偶的「朋友」手術時到底可不可以籤字,籤字具不具備法律效力?醫院有沒有責任去分辨患者和籤字人的關係,又如何鑑別他們關係的真偽?我們先來看一下,法律關於醫療文書籤字的相關規定。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徵得患者同意,並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係人同意並籤字。
  • 法律解讀徐靜蕾冷凍胚胎事件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一審判決中之所以駁回了原被告的訴訟請求,最大的法律障礙來自對受精胚胎法律屬性的理解,以及衛生部相關規定中「胚胎不能買賣、贈送和禁止實施代孕」等潛在的倫理、法律問題爭議。《判決書》還強調:「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對相關醫療機構和人員在從事人工生殖輔助技術時的管理規定,南京鼓樓醫院不得基於部門規章的行政管理規定對抗當事人基於私法所享有的正當權利」,最終依據法理原則化解了這一爭議問題。據了解,隨著生殖醫學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均出現了有關受精胚胎的權屬爭議問題,類似糾紛已經不是難得一見的個例。僅該案中的南京鼓樓醫院去年一年,就做過試管嬰兒手術達4000餘例。
  • 醫療糾紛:外請專家手術後患者死亡,須賠償患方損失並退還會診費
    ,並要求邀請x大學x醫院教授來院手術」,2017年9月18日,該院醫務科籤字蓋章同意手術,院領導籤字註明「同意」。x總醫院於同日向x大學x醫院醫務科發出《會診(手術)邀請函》,應患者要求特邀請x大學x醫院神經外科脊柱專業陳某某醫師於2017年9月19日對病人進行會診(手術),會診費用根據邀請單位當地物價部門規定收取,家屬在該邀請函中簽字同意。2017年9月19日,院方ICU醫師與患方家屬家屬就患者全麻復甦風險進行溝通,家屬經溝通後在《醫患溝通記錄》《全麻復甦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 法律規定的房屋拆遷評估程序,了解一下防止被忽悠
    現在的房屋拆遷擁有一套規範的執行程序,只需拆遷方按照法律程序執行即可,對雙方的權益都有保障,就拿拆遷評估環節來說,可以依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以及《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評估辦法》,因為法律條款說法比較官方,很多拆遷戶並不能從條款繁多的規定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即使找到也未必能讀懂
  • 《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中國專家共識》解讀|胸腔鏡手術|淋巴結|...
    董懂,韓丁培,曹羽欽,吳晗,陳凱,項捷,車嘉銘,朱良綱,杭鈞彪,李鶴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胸外科(上海  200025)通信作者:李鶴成,Email:lihecheng2000@hotmail.com董懂和韓丁培為共同第一作者關鍵詞: 單孔胸腔鏡手術;肺癌;專家共識;臨床解讀
  • 民法典解讀之物權編 自然人之間借錢卻沒約定利息 法律規定視為沒...
    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之間借款的,沒約定利息或者約定利息不明的,視為沒有利息。周某與劉某因生意往來結識。劉某以資金周轉為由兩次向周某借款,並出具了金額均為10000元的借條兩份,還款期限分別為20天後及10天後,劉某在上述借條上簽字捺印予以確認。借款到期後,周某因劉某未依約還款將其告上法庭,要求劉某立即償還借款20000元並按照月利率5%支付利息。
  • 法律專家:TikTok美國業務強制剝離在所難免
    (原標題:法律專家:TikTok美國業務強制剝離在所難免,司法申訴成功率低)
  • 最新法律這樣規定!
    最新法律這樣規定!【解讀】北京康達(西安)律師事務所律師 張正偉西北政法大學教師 譚秀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籤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
  • 法律中並列引號或書名號之間是否用頓號:請看專家的觀點和小編的感言
    該文就法律中並列引號或並列書名號之間是否用頓號的問題,向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光權作了諮詢。認真閱讀專家的解說之後,小編有感而發。現將專家的觀點和小編的感想一併推出。先看看專家的觀點:原文標題:民法典最後兩條的標點符號用錯了嗎?
  • 骨科專家解讀前交叉韌帶損傷手術是怎麼回事?
    在日常接診中,經常有患者問到,關節鏡手術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術後康復具體應該注意哪些?今天我們就跟隨瀋陽市骨科醫院渾南分院運動醫學科專家來一起解讀一下: 前交叉韌帶手術說起來總共分為以下幾步: 關節鏡檢查膝關節內部,看下前交叉韌帶是否完全斷裂,是否鬆弛,以及除了前交叉韌帶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損傷的需要修復的組織如半月板等。
  • 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逐條解讀·上篇)
    要知道,《民事訴訟法》屬於法律,《民事證據規定》只是司法解釋,司法解釋不能作出與法律相違背的規定,否則不具有合法性。當然,上述只是學理探討,既然最高院這樣理解,那我們廣大訴訟律師最好給自己提個醒,在授權委託書中一定要明確載明當事人的授權範圍,避免後續與當事人之間發生不必要的矛盾糾紛。
  • 專家:「公眾帳號未經許可一律禁發新聞」屬於片面解讀
    專家:「公眾帳號未經許可一律禁發新聞」屬於片面解讀  光明網北京5月6日電( 李政葳)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日前發布新的《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後簡稱《規定》)引發關注。外界存有疑問稱,是不是自2017年6月1日《規定》實施後,微信公號等公眾帳號未經許可均不能再發布新聞?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網絡法與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表示:「這其實是有失偏頗的解讀,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了解到,現行的《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在2005年開始施行。近年來,個別組織和個人在通過新媒體方式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時,存在肆意篡改、嫁接、虛構新聞信息等情況。
  • 大遼姐姐說法|申請強制執行,有哪些法律規定?
    落實普法責任送法到你身邊下面,大遼姐姐帶您看下「申請強制執行的相關法律規定。」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 鄭州市民想看小區規劃圖跑5趟需四人籤字 規定受到質疑
    該局規定,查看小區規劃圖必須由經辦人員、科室負責人、主管副局長、局長4個人籤字才行,兩個多月內,我往該局跑了5趟,至今,我還沒看到小區規劃圖。」昨天,鄭州市民榮先生向本報反映。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同是查看小區規劃圖,在鄭州市規劃局城建檔案館,只要出示身份證就能立即查看。多位律師和專家認為,鄭東新區規劃分局的做法和國家要求「便民」原則「背道而馳」。
  • 醫者名片|籤字的手都在抖,麻醉風險這麼大,手術還要不要做?
    小王生病住院準備做手術,一天,一位頭戴花布帽子的醫生來到他的病床前:「您好,我是您的麻醉醫生,這是麻醉知情同意書,請您看一下,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我,沒有問題的話請您籤字。」好傢夥,這張知情同意書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各種風險,看得小王手都抖了,哪裡還敢籤字呀。他戰戰兢兢地問:「大夫,不打麻醉行不?」麻醉醫生笑著說:「呃,除非您是關公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