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家屬籤字」的手術:醫生留話責任我擔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一場沒有「家屬籤字」的手術!

  (導視)

  解說:

  手臂脈搏摸不著,頸部脈搏也消失,路遇心跳驟停的老人,你救還是不救?

  南京鼓樓醫院醫學影像科醫生 李輝:

  這位姑娘衝過來的時候,真的是一點沒有猶豫按,直接用面巾紙將病人嘴巴周邊擦拭了一下,自己就開始嘴對嘴人工呼吸。

  解說:

  大面積心肌梗死,老人家屬趕不到,無人籤字的情況下,手術做還是不做?

  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主任 王軍:

  我籤了個字,我說他的責任我來承擔,你們去救吧。

  解說:

  新聞1+1今日關注:一場沒有「家屬籤字」的手術!

  主持人 張羽:

  晚上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新聞1+1》。

  在今天的節目開始,我們首先要播放一則尋人啟示,這兩天南京很多媒體都在播發這張尋人啟示,我們來看一組照片。這個照片拍攝在今年的1月4號,照片記錄的是1月4號當天一位老人路過鼓樓醫院附近的時候,突然心臟驟停摔倒在地,這時候路過的人們紛紛出處相救。

  在這張照片上我們看到,兩位男子都是路過的醫生,那麼進行心臟按壓的這位男子叫李輝,而這位幫助的男子叫做王軼。第二張照片記錄的是一位穿黑色羽絨服的姑娘,在為老人做人工呼吸,而這個時候老人剛剛被清理過口裡的嘔吐物,姑娘就不蔽汙穢,直接給老人做口對口的人工呼吸。

  那麼當時有現場的市民被這一屏所感動,用手機記錄了現場的情況,並問這位年輕的姑娘說您叫之什麼,這位姑娘說這個沒必要問,進行完人工呼吸之後姑娘就離開了現場。我們看這就是位外表清秀,心靈美好的姑娘。

  於是相關的人就把姑娘的照片發到了網上進行尋人啟示,我們看到這是一個現場眾人伸手相救,挽救老人生命的故事。而故事講到這裡,其實還遠遠沒有結束,故事更大的波瀾是在後面,也是我們今天關注的重點,那麼老人被送進醫院之後,在心臟暫時恢復之後,又面臨著更大的危險,而這時候家屬沒有趕來,要做手術面臨著家屬無法籤字的情況,這時候誰來擔這個責任,後續情況怎麼樣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今天,這位老先生仍然躺在南京鼓樓醫院。在接受完幾天的深低溫腦保護治療後,目前他仍在接受後續治療,仍未甦醒。

  六天前發生的一切,他或許並無印象,被誰送到的這裡,他也並不認識;但如果沒有這一切,這位老先生,現在有可能成為植物人,甚至是猝死。

  解說:

  1月4日下午,南京新年第一場雪。63歲的南京市民劉先生在馬路上突然暈倒,後經檢查為急性心肌梗死。

  路過市民:

  當時我從地鐵裡出來的時候,老大爺已經摔在地上了,好多人在那個圈子裡,七嘴八舌的,當時我在那邊看到的一個黑衣小姑娘跪下給他做人工呼吸。我第一時間看到這個小姑娘,然後看到這兩個男人,就戴眼鏡的,(覺得)這兩個人特別有專業性。

  解說:

  這位市民說的這兩個人,事實上是附近鼓樓醫院消化科的醫生王軼和醫學影像科醫生李輝。兩人剛好下夜班路過,發現情況危急,病人脈搏已經消失。

  南京鼓樓醫院消化科醫生 王軼:

  當時判斷他已經是心跳呼吸驟停,這個人的嘴唇是紫紺的,大量食物堵在嘴裡面。我怕他誤吸 食物嗆到氣管裡 加重他的窒息 趕緊把他側過來。

  解說:

  他一邊打電話給鼓樓醫院急診室,請同事立即送推車來;同時,事發現場也爭分奪秒地展開搶救。

  李輝:

  這個姑娘衝過來的時候,真的是一點沒有猶豫,直接用面巾紙,將病人嘴巴周邊擦拭了一下 自己就開始嘴對嘴人工呼吸。

  路過市民:

  當時不知道誰拿上好多餐巾紙,旁邊還有好多居民給打傘。這個小姑娘個子很矮,大概在一米五幾的樣子,她的氣不多,歇一會兒再去(人工呼吸),這兩個男人就在她旁邊,兩個人交替輪換,給他按心肺復甦,這個老大爺就開始嘔吐。

  解說:

  據介紹,事發地距離鼓樓醫院50多米,摔倒後不到10分鐘,老人隨即被醫護人員推著擔架車,緊急送到鼓樓醫院急診室,此時老人深度昏迷,心率、血壓、血氧均已測不出來。

  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 張秋靈:

  心跳確實是沒有了,但是路上他們一直在按壓來的時候,所以我們來的時候立即把按壓先接上去,來了之後護士長給他做氣管插管,上了呼吸機,其他同事當時看他瞳孔反射也沒有,自主呼吸都沒有,把這些措施都給他上上去。

  解說:

  經過10分鐘的搶救,李先生恢復了自主心跳和呼吸,但還處於昏迷狀態,而且頻發室顫。急診醫生通過李先生手機中的20多個未接來電,與劉先生的家屬取得聯繫,然而,家屬卻無法短時間趕到。情急之下,急診科主任王軍一邊向醫院備案,一邊寫下「請安排住院手術,責任我來擔」並籤名,最終將李先生以最快速度送入手術室。

  張羽:

  是眾多素不相識的人挽救了老人的生命,我們看一下時間表,從14點35分老人摔倒,到16點05分家屬趕到醫院,這時候老人在十分鐘之後手術已經結束,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可以說老人是非常幸運的。冬天有這樣一個溫暖的故事,讓我們感到如此的舒心。最關鍵的時候是搶救科的主任王軍承擔了風險和責任,那麼在今天,有的時候出手相救,已經變成了「高危行為」的時候,而南京市民為我們上演了如此溫暖的一幕。

  下面我們來連線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院長,江蘇省衛生法學學會的副會長,同時也是兼職律師,他為南京很多醫療機構作為法律顧問,姜柏生先生,對這個事情進行監督。姜先生您好,首先作為南京市民,看到這樣的故事你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姜柏生:

  主持人好,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作為南京市民感到非常的驕傲和自豪,也體現了這樣愛心事件,南京作為博愛之都的溫度,所以我內心感到非常的欽佩。

  張羽:

  在今天有的時候出手相助成為了一種「高危行為」,但是我們看到南京市民非常應用的出手相助,這背後有什麼相關的原因嗎?

  姜柏生:

  我覺得一方面體現了南京市民的道德素養的不斷的提升,另外可能對相關法律規定的了解和支撐有關係,因為在2017年的下半年吧,南京出臺了醫療急救的條例,這個條例對相關的緊急救助的公民行為出於鼓勵,而不是所謂的強制性的義務。

  張羽:

  這個條例主要是什麼內容呢?

  姜柏生:

  條例主要內容是指,就是在危機情況下,作為普通的市民,可以施以援手,加以急救。而急救作為救助者,因救助行為造成傷害的,不承擔相應的責任。

  張羽:

  這等於為見義勇為者,為救助者免除了後顧之憂,那麼在這起事件當中我們看到很多素不相識的人出手相助,而真正最難的選擇實際還在後邊,那就是當老人被推進了手術室。那麼這個時候家長還沒有趕來,誰來承擔手術的風險,誰來承擔這份責任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南京的劉老先生是幸運的,在他摔倒在鼓樓醫院門口後,遇到了熱心的市民和正巧下班的醫生,及時的搶救措施給劉老先生後續的救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就在他被送到鼓樓醫院急診室後,醫生們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王軍:

  如果等的話,對他將來愈後帶來很大的麻煩,血液重建越早將來康復越有機會。

  解說:

  等不等家屬到醫院,直接關係著劉老先生的安危。在劉老先生被送到急診室後,經過十幾分鐘的急救後恢復了自主心跳。經過檢查,老人是心肌梗死,心臟科醫生建議立即進行急診導管手術治療。但導管手術治療,需要本人或家屬籤字才可以進行,而此時的劉老先生卻是獨自一人,並且陷入昏迷。當時,醫護人員通過老人隨身攜帶的手機,聯繫上了老人的家屬,但對方表示需要一個多小時以後才能趕到醫院。

  劉先生女兒 劉豔豔:

  打電話來,醫生就問救還是不救,媽媽就講了,那肯定救啊,要救命的,不管是花多少錢我們都救,你們就放心的去搶救,就打電話給我,我說我正在趕過來。

  解說:

  一方面是老人大面積心肌梗死,需要立即進行心臟手術,另一方面,如果等家屬趕到籤署同意書,隨著時間拖延,一方面可能再次猝死。面對緊急情況,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軍,做了一個決定。

  王軍:

  我寫了請安排手術之後,他的所有責任由我來承擔,你們去救吧。因為這個是違規醫療常規的正常一定要家屬籤字或者本人籤字。

  解說:

  就這樣,在沒有家屬籤字的情況下,當天下午3點左右,劉老先生被送到心臟介入手術室,手術中發現患者右冠脈主幹近段完全閉塞,隨即放入支架恢復血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下著大雪一路趕來的老伴及女兒終於抵達醫院。當時,老人的手術已經接近尾聲,手術很成功。

  劉豔豔:

  我們也想過了,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醫生已經盡力了,我們沒有什麼好講的,如果是擺在這沒救,那我肯定會有意見,但是你已經盡力的救了,如果是出現什麼情況,那我們家屬也沒有什麼話好講了。

  解說:

  這幾天,南京鼓樓醫院發生的這起醫生「違規」搶救病人的新聞經過媒體傳播後,受到很多輿論的關注,大家將這些參與救援的醫生們稱為「鼓樓最美醫生」,很多網友也為王軍主任的行為點讚。然而,就在今天下午,當我們的記者前往南京鼓樓醫院想要採訪王軍主任時,他卻一再拒絕了我們的採訪請求。

  張羽:

  老人被送進了急救室,這時候面臨著誰來籤字,誰來承擔風險的關鍵抉擇,由於家屬趕不到,最後是王軍主任自己籤字承擔了風險。其實在現在的醫療實踐當中,可以說家屬不籤字,醫院不手術已經成為了普遍的準則,而且有規可尋。我們來看1994年所實施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當中明確要求,醫療機構實施手術,要取得患者同意,或者患者家屬關係人同意籤字,或者是上級的主管的負責人的授權批准之後。

  那麼這一方面是讓患者和患者家屬保有知情權,另一方面實際也在規避醫療機構和醫生應該承擔的風險,有可能後續的麻煩。但是這個案例確實非常特殊,那就是患者本身處於昏迷狀態,而家屬短時間趕不過來,那麼雖然通過電話溝通,家屬表示信任醫生,但是這個時候醫生如果承擔責任,還是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手術結果不滿意呢,如果出現醫療糾紛怎麼辦呢,那麼下面我們繼續連線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院長姜柏生進行解讀。

  姜主任您如何看待王軍主任在關鍵時刻做出這樣一個選擇,就是他來籤字,承擔這個風險和責任呢?

  姜柏生:

  我覺得王主任這種行為應該值得點讚,他是一種拋棄了私心,秉持了生命至上的醫學理念,也體現了作為醫者的技術和自信,應該值得鼓勵。

  張羽:

  現在的結果是非常圓滿的,但是如果結果不是那麼圓滿,或者是出現了醫療糾紛,那麼可能王軍主任本身也會引來麻煩。我們剛才報導當中講到記者要採訪王軍,但是王軍拒絕了採訪,說也可能面臨一些壓力和顧慮,您覺得有什麼壓力和顧慮呢?

  姜柏生:

  我覺得這種壓力還是能理解的,但是我理解,王主任這種壓力更多的可能不是來自專業上的這種不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擔憂,擔憂的是社會的風險,或者法律的一些糾紛,實際上這種壓力可以理解,但是是多餘的。因為您剛才視頻當中說過,醫療糾紛當中自行同意是一個普遍原則,但是醫療很複雜,相關規定也明確說,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說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這樣一種緊急情況的話,相關法律還是有一些特別規定的。

  比如去年12月份出臺的最高院的《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都對事件當中,患者處於生命垂危,家屬又不明,或者聯繫比較困難,或者說意見不一致,或者說達不成一致情景情況下面,還是鼓勵醫生積極予以施救的。需要醫療機構的負責人授權或者同意進行實施,這樣相關的完善。

  張羽:

  就您和醫療機構打交道的經驗來看,您覺得醫療機構一般是鼓勵像王軍主任這樣的做法,還是反對呢,還是既不鼓勵也不反對。

  姜柏生:

  可能各家醫院的表現不太一致,可能跟相關的宣傳不到位,可能是大家的擔憂沒有消密有關係,相關的規定還是很明確的。

  張羽:

  應該說這個事件是非常完滿而且溫暖的結果,但是其實人們的擔心也是不無道理的,因為就在同一天,在遼寧錦州醫院發生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一個事情,但是結果卻是另外一樣,讓人寒心。

  解說:

  急診科主任決定自己籤字,緊急進行心臟手術,先救病人!南京鼓樓醫院的這一幕,被公眾稱為寒冬裡最暖心的事。然而,同樣是在1月4日,距離南京一千五百多公裡外的遼寧省錦州市,醫生同樣的舉動,卻遭到不一樣的對待。

  (視頻)

  家屬:你算老幾,穿著白大褂跟個人似的。

  醫生:但你說穿白大褂不是人是啥啊。

  家屬:你就不是人。

  醫生:你們家老人搶救過來了,你怎麼還這樣呢。

  家屬:誰讓你搶救了。

  醫生:有這麼說話的嗎?

  家屬:就這麼說話怎麼了。

  醫生:不都應該感謝嗎。

  家屬:沒有感謝。

  解說:

  「誰讓你搶救了!」、「沒有感謝!」,當醫護人員搶救回老人生命之後,等來的不是感謝,而是老人家屬的責罵,這段視頻在網絡上熱傳的同時,也引發輿論的討論,網友表示:「醫生救了人反被指責,讓人寒心!」、「救人還有錯?」那麼,事情的過程,究竟如何呢?

  遼寧省錦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王東玉:

  患者暈倒了,在一個公園的旁邊,目擊者發現了之後打的120,送到了我們醫院的急診科,這個患者到我們急診科的時候也不能配合,問話也不能回答,我們急診科首先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徵,來做搶救處理,同時要上報到我們的保衛處,來尋找家屬。

  解說:

  62歲的患者,病倒在錦州東湖公園,被送到錦州市中心醫院救治,經過CT檢查,急診科大夫確診為多發腦梗塞。

  王東玉:

  收到了我們神經內科病房,因為找不到家屬,所以我們整個搶救流程還是正常的救治流程,我們給他測了學堂,(給)患者積極補液,做相應的搶救治療。

  解說:

  王東玉主任表示,先一步救治勝於一切,醫院先為老人墊付大約400多元的醫藥費後,進行CT和心電圖檢查,並進行了搶救。一個多小時後,老人甦醒,卻質問醫生「搶救我幹啥」?隨後,他便自行離開了醫院。

  王東玉:

  患者情醒了之後,記不住他家裡的電話了,他知道家裡的住址,保衛處根據他的家庭住址,找到了一個是他的妻子,另一個是他妻子的同伴,我們視頻中出現的人是陪他妻子一起來的女同。因為他需要交我們住院的費用,還需要交急診科檢查的一些費用,她需要去的地方比較多,家屬就說這個太麻煩了,就不滿意了。

  解說:

  雖然,家屬在醫院發洩了不滿情緒,但最終還是將老人的醫藥費全部補交。雖然醫生遭到委屈,但老人最終得到了救治。

  王東玉:

  我當時覺得心裡確實挺委屈,因為我們本著救死扶傷的心情,對患者進行積極的搶救。

  解說:

  家屬不籤字,醫生就不能手術,這在醫生圈子裡被稱為第三十三條鐵律。醫生嚴守規定,患者深受其害的例子很多。從醫24年的王東玉,也經常在其間徘徊?

  王東玉

  這種擔心可能要多少存在一些,比如說我們積極救治之後,家屬不太理解,也存在這樣的擔心,這種比較糾結的情況,我們偶爾可能會想到。

  張羽:

  我們繼續聯繫南京醫科大學的姜柏生院長。姜院長您剛才也看到了錦州中心醫院這件事情,跟南京鼓樓醫院的事情幾乎一模一樣,但結果有強烈的反差,這說明人民的擔心是有一定道理的,您怎麼看待這種反差的結果呢?

  姜柏生:

  看了南京鼓樓醫院這一例和遼寧錦州這一例,看似差不多,但是完全相反的結果,我認為可能是兩個方面,一方面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對法制的宣傳和法規的執行。如果說王軍醫生他出於對醫學技術的自信和責任心的話,可能更多的還不是出於對法規真正的理解和執行,他是個人的道德和醫療修養。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真正的讓相關的規定眾所周知,深入人心,成為醫生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成為一種常態,讓社會成為共識,這樣才能真正的對醫生的尊重和信任得到落實,也是一種健康的醫療環境,這是第一個啟示,可能對相關的執行統一特殊規定的了解,還是非常重要的,進一步加強醫生對法律自覺的執行和理解

  第二個,兩者不一樣的對比,我理解可能是醫患關係,可能是雙方的問題,患方要進一步增強對醫生的信任和支持,醫生同樣對患方也有所謂的信任。所以這樣共同努力,構建一種相互的共同體,包括利益共同體,道德上的,情感上的這樣一種共同共融和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可能更有利於地方關係的解決,也更有利於醫療實施的順利開展。

  張羽:

  您能明確的給我們說一下,對於鼓勵醫生在風險面前勇擔責任,救死扶傷,我們的制度保障,免除後顧之憂方面還有哪些需要健全的呢?

  姜柏生:

  我覺得一個可能長期以來對相關規定的一種了解上面,醫務人員做的也不太夠,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醫務人員相關規定的深入了解和普及。另外一個醫療機構也要進一步宣傳和培訓,加強這方面的知識。

  張羽:

  謝謝您,確實在面對風險的時候,如果讓醫生勇擔責任,關鍵是要有制度性的保障,免除醫生的後顧之憂,讓他有自己的救援渠道。

  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新聞1+1》。

相關焦點

  • 患者腦出血暫無親人籤字 醫生挺身擔責手術成功
    周兆文主任正在看片 通訊員陳揚 攝餐飲師傅突發腦出血 在漢無親人沒法籤字醫生挺身而出:先手術,責任我來擔近日,在漢舉目無親的吳師傅突發腦出血,若不及時手術,可能成為植物人。梨園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周兆文醫生為他打破先例,危急時刻一句「先手術,責任我來擔」,把吳師傅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手術後,吳師傅已轉危為安,昨天順利出院。
  • 家屬不在本地手術同意書朋友可以籤字嗎
    有些人隻身在外地工作,做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身邊沒有親人。在生病做手術的時候需要家屬籤手術同意書,但家屬不在身邊的時候,有些人想要找朋友籤字。那麼家屬不在本地手術同意書朋友可以籤字嗎?小編為您整理了以下相關資料。
  • 朋友做手術,自己冒充家屬幫籤字,萬一手術出事了,要負責嗎?
    但是礙於各種原因,生活中會出現有人企圖冒充家屬籤字的情況,比如未成年人手術就需要監護人同意。一些未成年人意外懷孕打胎,或者想做整容手術,不敢告訴家屬,於是找個人冒充家屬來籤字,這時候手術失敗了,責任怎麼劃分呢?首先我們一般所謂的手術出現問題,無非兩種情況,一種人為的,另外一種就是完全意外。
  • 想救你的永遠是醫生,見死不救的很可能是你的家屬
    但這兩天朋友圈不斷被榆林產婦跳樓身亡事件刷屏,情節幾經反轉,有些話還是想說的。9月5日當媒體曝出了這條新聞時,輿論基本倒向醫生這邊,指責家屬。然後家屬有話要說,拿出一份申明,輿論開始轉向,指責醫生的不作為。
  • 衛生法專家解讀手術籤字法律規定
    當醫生判斷患者具有剖宮產手術指徵時,就進入第二個方面的考量,即患者本人的意思表示。在患者理解醫生對病情、風險、手術方案等信息充分告知的前提下,患者籤署《知情同意書》表示理解並授權醫務人員實施該醫療措施。上述兩方麵條件都是要具備的。也就是說,剖宮產不是產婦想剖就可以剖的,必須符合醫學上的剖宮產手術指徵。
  • 女子打胎 假老公籤字 真老公鬧醫院 醫生要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
    那麼,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是配偶的「朋友」手術時到底可不可以籤字,籤字具不具備法律效力?醫院有沒有責任去分辨患者和籤字人的關係,又如何鑑別他們關係的真偽?我們先來看一下,法律關於醫療文書籤字的相關規定。從上述法律規定中不難看出,領導雖然在社會生活中擁有對下屬的很多權力,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做主,但是在涉及生命健康的醫療文書籤字中並不具備更多的權力,通常情況下其籤字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在本案中,女方宣稱為老公實為男友的「假老公」不能籤字,那麼,醫院有沒有責任去核實患者與「家屬」的關係,在籤字時查驗相關證件呢?
  • 醉酒市民因兩位姐姐拒絕籤字手術死在醫院
    昨日,因為兩位家屬籤字拒絕救治,她們眼中的「爛人」弟弟最終因酗酒醉死在醫院。在擁有決定權的時候,她們放棄了親人的生命,是否應當承擔責任?而牽涉其中的醫院,憑著一紙患者家屬拒絕手術的籤字證明,又能否免責呢?
  • 家屬回應金龍泉創始人術後腦死亡:耳鼻喉醫生做腦外科手術,醫院像...
    【#院方回應金龍泉創始人術後腦死亡#:家屬威脅至少賠償2100萬】近日,#湖北啤酒大王聽障手術後腦死亡#,家屬質疑醫院手術不規範,術後沒多久患者就出現了高血壓等狀況,「降壓藥都是1個多小時後才給到」,且由耳鼻喉科醫生操刀腦外科手術。院方回應,家屬索賠2100萬,且威脅醫院,協商至今未果。對於家屬質疑的搶救規範問題,院方暫未回復。
  • 廣州醫院做人流需要家屬籤字麼?
    核心提示:我跟男友發展地下情有三年多,家裡人一直不知我有男友,因為我還是未成年,家裡人嚴格要求我不準談戀愛,跟男友為愛鼓掌卻忘記吃了緊急避孕藥,現在懷孕有一個月了,如果被家裡人知道,就算不被打死也會落下終身殘廢。
  • 醫生做手術前,為什麼把問題說的這麼嚴重,把患者都嚇哭了
    很多朋友都做過手術,手術前需要談話籤字,有些患者和家屬抱怨,手術前醫生把病情說得太嚴重了,把患者和家屬都嚇哭了,還有小部分患者,聽到手術有那麼多風險,嚇得都不敢做手術了。醫生並不是嚇唬人,任何手術都有風險,醫生如果說得不嚴重,或者沒有說清楚,讓患者和家屬造成一種誤解,認為這是一個小手術,沒有什麼風險,那麼術後萬一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患者和家屬就無法理解了,會不斷地去醫院騷擾,甚至是醫鬧、打罵、謀殺主刀醫生,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的。
  • 明星葉璇又雙叒叕開麥了,怒斥醫生在手術臺上玩手機?
    近日,葉璇自己的一場小型手術因醫生的操作不當失敗,她發了視頻自述手術過程,稱是在大城市大醫院做的一次手術,並親眼看到手術失敗過程。因為是小手術,葉璇並沒有全麻,在手術臺上還能保持著各種感官知覺,所以將手術失敗的原因看的一清二楚。
  • 手術前,醫生讓我買一份保險……
    來源:大貓財經作者| 貓妹來源| 大貓好規劃(ID:damaoplan)前兩天,閨蜜父親住院搭心臟支架,術前談話,醫生提到可以買一份保險。無獨有偶,另一個朋友母親手術,醫生也推薦了類似的保險。貓妹問了一下在醫院的朋友,說現在術前談話,醫生基本上都會推薦家屬買保險。給馬上要手術的病人買保險?
  • 老人醫院打吊瓶死亡 家屬門診設靈堂討說法
    死者妻子白淑莉說,9月19日,她和丈夫王廣志從西斜七路家中步行來省腫瘤醫院治療打吊瓶,當日下午該院醫生在沒有和家屬溝通的情況下,就給患有心臟病的丈夫打了一針幹擾素,打針後不長時間,丈夫就永遠離開了人世。白淑莉向記者哭訴:「打完針半個小時後,我丈夫感到很難受,不舒服,發高燒。一會兒喊冷,一會兒喊熱,看到丈夫難受的樣子,她趕緊找大夫。
  • 24歲女子腹痛昏倒,急需搶救,男友卻說不關我的事,拒絕籤字
    救護車停下,一個年輕女子被推了下來,身旁跟著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小夥子一臉焦急,大聲呼救:醫生,醫生呢?快來救救我女朋友,她肚子疼得暈過去了……醫生趕緊查看,一邊讓其他醫護人員推著女子去做相應檢查,一邊和陪同來的男子了解情況。
  • 婦科手術多次被拒,因醫生怕破壞處女膜?荒謬背後的告知困境
    律師建議醫生與醫院要明晰:患者籤字和患者表示完全知情同意並不能畫上等號。僅停留在患者籤字層面,醫護就可能面臨著患者同意但並不知情方面的審查。本文作者:Origami10 月 6 日,網友 @春刀斬雪 在微博上分享了她獨特又尷尬的看病經歷:輾轉三家醫院,換了五個醫生。其轉發高達十一萬,熱度極高。
  • 第一次在自己至親的病危通知書上簽字,你當時在想什麼
    但是早上5點多老爸就和老媽說這個肚子疼得厲害,感覺不對勁,但是當時也沒有多想。先失去了家門口的小門診,開了一些藥沒有啥用;又去了一個老中醫那邊扎針,老中醫說這個還是儘快去大醫院檢查下吧。老爸在家堅持了一會,實在是扛不住了,肚子疼得厲害,老爸臉上都是汗了。一看這個情況不行,就趕緊找車去送醫院呢。
  • 我還是在德國做了椎間盤手術
    可能她挺熱愛自己的事業,不過我在德國看過的所有的外科醫生都認為我的椎間盤突出位置是只能做開放手術的。瑪雅博士也認同趙醫生的手術方案。  因為不想來回跑,周五我們就在醫院做好了手術前準備:醫院登記入冊,麻醉師面談,抽血化驗,神經外科醫生陳述手術風險。這些都有條不紊的籤字確認後。我只需要周二按時入院就行。
  • 患者全身麻醉後被告知手術取消,主刀醫生:是我個人原因……
    但有些事有錢也沒用,家人帶王先生跑了不少醫院,許多醫生看了都表示沒法手術。2021年1月初,浙江省中醫院打電話給趙先生,稱有醫生能幫王先生手術了。手術的日子訂在了1月7日,可當天全麻後,王先生在手術室等了2個小時,醫院卻通知手術取消。家屬對此十分不解。
  • 「啤酒大王」李大紅在「超級醫院」手術後腦死亡,家屬索賠2100萬...
    博鰲超級醫院稱,希望依法依規處置,也願意協助患者家屬積極引入第三方醫療糾紛鑑定權威機構(如醫學會的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和醫調委等)就本次醫療糾紛的性質和可能承擔的責任進行鑑定。1.同一醫生的籤字筆跡不同;2.病程記錄中將69歲的李大紅稱為「患兒」,還稱其是「先天性耳聾」,但實際上,李大紅的聽力是在2019年前後開始下降,屬於後天;3.手術前沒有進行凝血檢查,ICU病房內沒有配備降壓藥。在李大紅出現相應症狀後,過了50分鐘左右才從其他地方調來降壓藥。
  • 我在協和婦產科當醫生:沒有人比我更懂,生孩子就是過鬼門關
    此時,我的上級醫生車娜已經聞訊趕到急診室,在向我簡要了解情況後,她向護士要了一個5毫升的注射器,用兩根蘸了絡合碘的棉棒快速消毒了右側麥氏點部位,根本沒打麻藥,照著小妍的腹部直接就是一針,她拔動注射器的活塞,針管裡都是紅色的不凝固血液。「內出血診斷明確,必須馬上手術,否則就沒命了。她的家屬在嗎?籤字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