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全身麻醉後被告知手術取消,主刀醫生:是我個人原因……

2021-01-18 醫脈通

導讀

她,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哪怕這個決定有可能會斷送職業生涯。

來源:醫脈通

作者:陳子楊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患者全麻後,主刀醫生取消手術。怎麼回事?

01

2021年1月14日,杭州趙先生找到記者,希望曝光他姐夫的遭遇,向某醫院索賠。

視頻截圖

據了解,趙先生的姐夫王先生聽力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近幾年家裡經濟好了,一家人最大的心願就是給王先生治病。但有些事有錢也沒用,家人帶王先生跑了不少醫院,許多醫生看了都表示沒法手術。

2021年1月初,浙江省中醫院打電話給趙先生,稱有醫生能幫王先生手術了。手術的日子訂在了1月7日,可當天全麻後,王先生在手術室等了2個小時,醫院卻通知手術取消。家屬對此十分不解。

視頻截圖

主刀醫生稱,術前對患者的病理報告作出錯誤的判斷,導致需要臨時更改手術方案。對此她很抱歉。

家屬希望醫院能承擔王先生近幾日的住院費用。

對患者造成的一切損失,主刀醫生表示願意個人承擔。主刀醫生的態度讓家屬十分感動,更何況醫生又說,病人的聽力可以通過手術恢復正常。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具體細節病人家屬不願透露。

此次事件,首先必須談的是醫療機構的過失。必然有三級查房制度和術前討論制度的執行不到位,導致在手術安排中出現問題,致使患者白白接受一次全麻,雖然時間短暫,但依舊承擔了風險。

其次,主刀唐醫生的擔當也是值得肯定的。

可能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就跳腳了,稍安勿躁,容我講一個故事。

02

以下這個故事不具有真實性,只是我道聽途說而來,甚至可能發生在另一個時空而不是這裡。

攝圖網

在某個醫療機構,接診了一位患者。右下腹痛、血象高、發熱。

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進入手術室接受手術,可術中發現闌尾很軟,沒有異常,簡單來說只是一條單純的闌尾,沒有發炎。

主刀有點慌神之際,囑護士再次翻看病例,發現患者尿常規中有大量細菌和紅細胞。很可能是結石合併感染導致右下腹痛,但事已至此,只能硬著頭皮切,術後繼續積極抗炎。

後面經過正規抗炎以後,患者腹痛逐漸減輕,不再發熱,血象也恢復正常。因為療效確切,家屬沒有任何疑問,這件事就這樣過去,再無波瀾。

這也是醫患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點。醫生一方具有海量的專業知識,在這場角力中佔據絕對優勢。毫不誇張地說,唐醫生完全可以為患者開展手術,並通過術後積極隨訪,爭取早日二次手術更換術式來掩蓋自己失誤。

攝圖網

可是她沒有,她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哪怕這個決定有可能會斷送她的職業生涯。

臨床工作中,有錯誤不可怕,能夠正視錯誤,糾正錯誤,避免患者受到更大的傷害,爭取醫患雙方利益最大化,才是一個「良醫」的行為。

當然,這個新聞如果只是這樣,我也不會說這麼多。

更應該稱讚的,是患者及家屬。

在面對可能的醫療損害時,沒有採取過激行為,理性而正確採取維權方式,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

醫患關係的實質是「利益共同體」。因為「醫」和「患」不僅有著「戰勝病魔、早日康復」的共同目標,而且戰勝病魔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

攝圖網

對抗疾病是醫患雙方的共同責任,只有醫患雙方共同配合,積極治療,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醫患雙方在抵禦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處於關鍵位置,患者康復的願望要通過醫方去實現,醫方也能在診療疾病的過程中,加深對醫學的理解和認識,提升診療技能。在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是同盟軍和統一戰線,醫患雙方要相互鼓勵,共同戰勝疾病。

在新聞最後,唐醫生不僅願意承擔患者此次住院的醫療費用,更是表示如果因全麻導致後遺症,仍願意承擔全部責任。

您怎麼看待醫生的做法?歡迎評論區見~

責編 蘇暄

相關焦點

  • 患者全身麻醉後被告知手術取消,主刀醫生:是我個人的原因
    醫生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技能之外,還應該對病人有同理心、同情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任何一行都開始用業績說話。醫生的業績要看他一個月賣掉多少藥!這種情況下,病人成了待宰的羔羊,病沒治好,錢卻花光了!但也有好的較真的醫生。就比如下面這位認真負責的女醫生。事件經過2021年1月14日,杭州。有位趙先生找到記者,希望曝光他姐夫的遭遇,向某醫院索賠。
  • 患者死亡 麻醉醫生成背鍋俠
    「今天我們要執行的手術,經皮腎鏡取石術,預計手術時間一個半小時,出血量最低。」洪亮有力的嗓音打破死寂,主刀醫生一聲令下,手術開始。一直守在手術臺旁的麻醉蕭醫生時刻關注著患者術中狀況。手術開始前就得進行血壓、脈搏等全方位身體檢查,詢問病人情況;麻醉後並不代表結束,他們得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對患者生命體徵的全程監護,術後還得跟蹤患者的恢復情況。麻醉醫生通常最早到手術室,最晚離開,因此也被稱為「不見陽光的人」。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同時幾乎與管理大腦語言、肢體功能中樞「纏在一起」,手術切除中稍有不慎,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可能就會喪失,但如果腫瘤切除不乾淨,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麻醉科與神經外科經過反覆討論後,決定採取「術中喚醒麻醉」為患者切除腫瘤,在術中控制麻醉深度,完全鎮痛,喚醒患者後在其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配合採用電刺激的方法精確找到語言功能區,並繞開這一區域切除腫瘤。
  • 麻醉醫生,我術中知曉了!|肌松藥|醫生|手術|患者|狀態|聽覺|創傷|...
    術中知曉早在乙醚麻醉應用於臨床後就開始關注了,1945年,Lancet雜誌討論了肌松藥帶來的新問題—術中知曉;由於可能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地創傷,在發達國家很受到重視,翻閱各大麻醉權威書籍,發現對此問題系統闡述還是很少,這可能與發生率只有0.2%(不同手術相差很大),相關研究比較少有關。查閱相關知識,我試著簡練歸納這個問題。
  • 「名醫主刀」手術責任險 給外科醫生執業保駕護航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2017年1月19日,上海,國內首家移動醫療手術平臺名醫主刀召開主題為「這個暖冬,讓愛回家」的發布會,推出國內首款保障醫生執業的手術責任險,填補醫師個人醫責險的市場空白。
  • 麻醉醫生出現之前,做手術需要先把人打暈?……對
    在靠譜的麻醉術誕生之前,歐洲最普遍的麻醉方法,是找一群彪形大漢把人「按麻」;或者一棍子把你打暈,俗稱「棒麻」。麻藥普及後,第一批市場化的產品,是讓親媽哄娃睡覺的「舒緩糖漿」。這些糖漿含有嗎啡、大麻、酒精等成分,連一頭熊都能放倒!
  • 全身麻醉手術時,突然醒來但不能動彈是種什麼恐怖經歷?丨萬物科學說明書
    被推進手術室後,我先接受了全身麻醉,藥物很快就起效了,我開始變得昏昏沉沉,接著慢慢失去了意識。 不知過了多久,我醒了,聽到了手術器械叮叮噹噹碰撞的聲音,還有各種機器運轉的聲音。我心想「太好了,手術終於結束了」。 不過幾秒之後,這種愚蠢的想法就被接下來的一段談話推翻了。
  • 下肢神經阻滯麻醉——讓骨科醫生和患者都受益的麻醉技術
    然而擺在醫生面前的不僅如此,他們大多伴隨各種基礎疾病,比如冠心病三支病變,心臟瓣膜狹窄或者關閉不全,呼吸系統疾病導致嚴重通氣換氣功能障礙,各種栓塞性疾病急性期再發梗塞風險極高抗凝治療又導致凝血異常,老年神經功能障礙不能配合,營養狀態極差……這些患者往往都需要在48小時內手術治療,這對術中麻醉和術後康復帶來諸多挑戰。
  • 「傾聽」麻醉醫生
    有句話叫: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我很反感別人喊「麻醉師」,我們是正正經經的「麻醉醫生」。但每次我介紹自己是麻醉醫生時,許多人會笑著說: 「是不是打完麻醉針,你就可以休息了?」作為麻醉醫生,我看不到病人清醒時候的生活,我只能看到他們麻醉後最脆弱的那一刻,尤其是全身麻醉後沒有呼吸,只靠著呼吸機一張一合打著氣的病人,我知道,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全心全力地守護他們。一家醫院的資深麻醉醫生,決定親自體驗下全身麻醉。
  • 【愛兒小醉】小兒日間手術麻醉挑戰
    呼吸道感染 實際的爭議是告訴患者在取消手術後多久可以做手術。一項對麻醉醫生的調查顯示,患者需要等待2-4周,最多4周進行手術。首先需要評估是否急診手術,或者鼻炎是否由於非感染因素所造成。如果其中一項是肯定的,則進入下一步。症狀嚴重的應推遲手術。有必要對全身麻醉的風險/獲益進行評估。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哮喘病史、是否需要氣管插管、時間上的壓力以及團隊管理孩子的經驗。如果由於任何原因導致風險評估不佳,則應該考慮將手術延期至病人呼吸系統狀態恢復到基線水平以後。
  • 女子手術做全身麻醉,醒來後下身疼痛難忍,崩潰抱頭大哭
    現在醫療科技條件十分的發達,當病人需要動各種各樣的手術的時候,往往都會給注射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可以讓病人擺脫手術過程當中的痛苦,進入沉睡狀態,身體都會沒有知覺,所以這樣才會擺脫手術帶給病人的疼痛,讓醫生更好的實行手術,既能讓病人擺脫手術的痛楚,也能讓醫生更好的實行手術,全身麻醉後的患者就像躺在案板上的魚肉一樣
  • 高分醫療臺劇——《麻醉風暴》(內附資源)
    今天是臺劇part,小編今天推的是一部醫療劇——《麻醉風暴》,醫療劇一般拍的都是急診科和外科這兩個地方,大家很容易忽略麻醉醫生的這個群體(無知小編以前真不知道有麻醉醫生的存在
  • 明星葉璇又雙叒叕開麥了,怒斥醫生在手術臺上玩手機?
    ,發現醫生在手術臺上玩手機,我對於這樣的事情表示驚訝與懷疑。驚訝的是什麼樣的醫生敢在刷好手上手術臺後還使用手機?懷疑的是這件事情的真假,因為現在只有單方面的說辭,不好判斷。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她去到了某某系的私人醫院。但是我還是想說:每一個正規醫院的正規醫生,無菌操作概念是最基本原則,經過刷手、消毒之後上臺遵循原則,就算醫生出汗、脊背癢,都是不能夠用手觸碰的,除非巡迴護士幫忙,更別談手術過程中手術臺上手術醫生玩手機這樣的事情。
  • 嶽陽女子做人流手術,麻醉50分鐘後醫生突然中止手術
    幾天前,因為意外懷孕,來自嶽陽的徐先生帶著老婆李女士來到長沙麗人婦產醫院做人流手術。徐先生稱,在醫生對妻子實施麻醉開展手術50分鐘後,醫生突然告知手術無法繼續進行。徐先生說,他懷疑該醫院的醫生根本沒有能力來執行這場手術。
  •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1:06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渥太華醫院Daniel I McIsaac團隊比較了在成人下肢血管重建術中進行神經軸索麻醉或全身麻醉對患者預後的影響
  • 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手術主刀醫生:手術一度讓我「崩潰」
    在浙大一院肺移植科、麻醉科、手術室、重症監護室、體外循環組、超聲等團隊的通力配合下,3月1日,肺移植手術成功!患者目前生命體徵平穩。昨天,快報記者連線這臺肺移植手術的主刀醫生——浙大一院肺移植科主任韓威力,聽他講講步步驚心的手術過程。能不能做肺移植?
  • 全身麻醉會不會影響孩子智力?終於等到權威答案
    寫在前面: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嚴肅的話題:「全身麻醉」到底會不會影響孩子智力?前幾天,我收到一位朋友的求助,「我們家孩子變傻了!」一臺手術的完成除了主刀醫生,必須還要有麻醉醫生和護士的配合,那麼,麻醉科醫生的責任是什麼呢?業內有句行話,「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科醫生不僅具備豐富的麻醉專業知識,同時還要精通病理、生理、藥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相關知識,做一名名副其實的全面的臨床醫生。
  • 醫生做手術前,為什麼把問題說的這麼嚴重,把患者都嚇哭了
    醫生並不是嚇唬人,任何手術都有風險,醫生如果說得不嚴重,或者沒有說清楚,讓患者和家屬造成一種誤解,認為這是一個小手術,沒有什麼風險,那麼術後萬一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患者和家屬就無法理解了,會不斷地去醫院騷擾,甚至是醫鬧、打罵、謀殺主刀醫生,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的。
  • 全身麻醉後,醒來會變傻、變笨?身體會經歷什麼?
    其實外科醫生一臺成功的手術背後離不開麻醉醫生的參與,甚至有時候麻醉醫生的話語權比外科醫生更大,只要麻醉醫生評估病人身體情況不適合麻醉,外科醫生的手術也不能開展。許多手術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對於全身麻醉,許多病人的印象是就像死過一次,「復活」後期間發生了什麼卻完全沒有記憶,甚至有些病人感覺經歷過全身麻醉後記憶力減退了,整個人好像變傻了一樣,到底實施全身麻醉身體會經歷什麼?
  •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麻醉醫生的第三隻眼
    超聲技術目前在麻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為麻醉專業人員帶來方便、使患者受益,得到了高度重視。8月11日,爐霍縣人民醫院外科剛好收治了一名右肘尺管綜合症患者達瓦(化名),準備行右肘尺神經探查減壓術。按既往的麻醉方法只能選擇全身麻醉,然而,只要上肢手術在沒有禁忌症情況下,可以選擇神經阻滯麻醉,這樣既為患者節省了醫療費用,也為患者免去全身麻醉痛苦,同時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