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我術中知曉了!|肌松藥|醫生|手術|患者|狀態|聽覺|創傷|...

2021-01-18 健康界
術中知曉早在乙醚麻醉應用於臨床後就開始關注了,1945年,Lancet雜誌討論了肌松藥帶來的新問題—術中知曉;由於可能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地創傷,在發達國家很受到重視,翻閱各大麻醉權威書籍,發現對此問題系統闡述還是很少,這可能與發生率只有0.2%(不同手術相差很大),相關研究比較少有關。查閱相關知識,我試著簡練歸納這個問題。



要形成術後的知曉必須要兩個條件,即術中的記憶和術後的回憶或覺醒狀態;術中的記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後者又稱無意識記憶,需要用催眠才能想起;回憶是指對麻醉中發生的事情保持清晰記憶(也就是對術中外顯記憶的提取),覺醒狀態可以理解成術中或術後對內隱記憶的提取。

知曉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基礎就是大腦的外顯記憶(貯存)和回憶(提取)的全過程。


由於當前的全麻基本上為複合式麻醉,即多種不同作用的藥物同時使用。鎮靜遺忘、鎮痛、肌肉鬆弛為主要的三個部分。如果出現術中知曉,意味著鎮靜遺忘作用消失,而肌松、鎮痛作用還可存在。在這樣的狀況下,患者可存在意識,可聽見周邊環境的聲音,但是無法控制肢體的任何運動,包括例如睜眼、咳嗽。同時,伴或者不伴有對疼痛的感知。 


不同的手術不同的麻醉方式,發生率相差甚大,常規外科手術麻醉中知曉的綜合發生率為0.2%。(3)丙泊酚複合芬太尼的全憑靜脈麻醉,知曉發生率為0.3%。(4)心臟手術(1%)、全麻剖宮產(2%-12%)、顱腦手術和創傷手術是發生率最高的手術,創傷手術可達到11%-43%。


判定術中存在外顯記憶的最好方法是進行術後隨訪。病人剛恢復意識時進行隨訪,大多數病人此時處於嗜睡狀態,結果不可靠,通常認為術後24小時訪視較為合適。目前主要根據Brice和Moerman所提出的方法進行隨訪。經過上述提問,病人能回憶起從麻醉誘導到麻醉結束意識恢復間發生的任何事情即可確定為外顯記憶,即發生術中知曉!


對於術中知曉,預防應該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麻醉醫師可以做到的。Ghoneim在2000年提出過十項預防措施,此文結合看到的所有內容,摘取並整合最適合臨床的幾條:(1)識別知曉發生率高的手術,提前告知患者發生術中知曉的可能性。(3)使用具有順行性遺忘的術前用藥,術中需要淺麻醉時及時追加。(4)所有的手術室人員避免不恰當的笑話、討論其他病人或不相關的話題,不要評論患者。研究發現術中發生意外情況或對患者身體的評論,術後患者可逐字地記憶。在足夠的麻醉深度下,聽覺認知過程可能仍然存在,不良印象或傷害性評論可被患者記住,如表現為外顯記憶,患者可能訴訟,引起醫療糾紛,如表現為內隱記憶,可能導致心理創傷。 


腦電雙頻指數(BIS)和聽覺誘發電位指數(AAI),兩者均能有效監測麻醉深度。有研究報導,臨床滿意的靜脈麻醉下,BIS維持在40-60之間,大腦處理聽信息的過程仍可發生,仍有內隱記憶存在;吸入麻醉藥在BIS<50時,可以消除模內隱記憶,而靜脈麻醉藥卻不能。聽覺誘發電位(AEP)是全身麻醉誘導過程中最晚消失及最早恢復的感觀,且聽覺的消失是隨麻醉的加深逐漸被抑制的,故用AEP監測來反映麻醉深度和覺醒狀態成為可能。聽覺誘發電位指數(AAI)是個無量綱的變量,範圍從100~0,完全覺醒狀態為100,無聽覺電位活動狀態為0。臨床上,一般清醒狀態下AAI為80~90,全麻狀態下為15~40。AAI<40能較可靠地預測意識的消失,採用AAI來指導內隱記憶的消失可能比BIS更有說服力,同時AAI指示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變要比BIS更加靈敏。有研究得出術中給患者帶耳塞可降低知曉的發生率。(7)認真關注手術過程,熟悉手術進度,當手術進入明顯傷害性刺激期間,必須保證麻醉深度。



1997年Ghoneim等對術中知曉的後果進行了回顧,病人最多的兩個主訴是術中能聽到各種事件、有虛弱或麻痺的感覺,伴或不伴有疼痛。病人特別能回憶起有關他們醫療狀態不佳的談話。術後報導主要是睡眠受擾、噩夢、焦慮等,大多數患者可能不會留有太久的後遺症,但仍有少數發展成創傷性神經官能症候群,甚至精神異常。早期發現,給予解釋、道歉和心理學幫助,一般都會有比較好的結局。


相關焦點

  • 全身麻醉手術時,突然醒來但不能動彈是種什麼恐怖經歷?丨萬物科學說明書
    我試著睜開眼睛,我試著說話,但是我不能。我想要坐起來,但發現根本動彈不了。那種感覺我至今記憶猶新,如同被「鬼壓床」一般。 我很快意識到身體不能動彈應該是肌松藥起作用了。醫生在做腹部手術時經常會使用這種藥,放鬆腹部肌肉,以至於切開腹部肌肉時,肌肉不會產生太大的抵抗力。但同時,它也會讓身體「癱瘓」,無法正常活動。
  • 科普:術中知曉
    這種全身麻醉下的患者在術中有意識並且在術後可以回憶術中手術相關事件場景的狀態,叫做術中知曉、麻醉清醒」(anesthetic awareness),意思是當外科手術進行全身麻醉的時候,病人的運動神經被麻痺而意識卻依舊清醒
  • 一大波麻醉「大片」襲來
    劇情簡介:《Awake》中文片名是《奪命手術》,講的是富家公子Clay在一次手術中出現了罕見的全身麻醉併發症——術中知曉,在忍受手術痛苦的同時發現驚天的密謀的故事。整部電影之所以恐怖與驚悚,與全麻併發症「術中知曉」密不可分。
  • 患者死亡 麻醉醫生成背鍋俠
    「今天我們要執行的手術,經皮腎鏡取石術,預計手術時間一個半小時,出血量最低。」洪亮有力的嗓音打破死寂,主刀醫生一聲令下,手術開始。一直守在手術臺旁的麻醉蕭醫生時刻關注著患者術中狀況。「院長,我懷疑患者並發惡性高熱(Malignant hyperthermia),我現在停止麻藥,正在等血氣分析結果,恐怕要先停止手術了……」蕭醫生鎮定地回答道。這時,患者的肌肉開始痙攣,體溫 38.8℃ ,並且還在持續上升中,呼氣末二氧化碳( ETCO2)也在上升,心率極不穩定。
  • 麻醉與外科共創 ERAS主題報導(一)
    同時,麻醉藥物和肌松拮抗藥物的使用也為患者術中條件的優化以及術後安全轉歸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些均離不開外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的團結協作。筆者現從梳理我國微創外科發展歷程談起,對胃腸手術中如何做好團隊協作進行探討。
  •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太牛了……
    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如果沒有反應,就可以切除,這樣腫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區。」  腫瘤切除完成後,吳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進入了熟睡狀態,整個手術歷時1小時40分鐘順利結束。吳女士告訴記者,術中被醫生喚醒後,她沒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沒有疼痛感。目前吳女士恢復良好,不日即將出院。  楊孔賓主任介紹,術中喚醒對麻醉師要求特別高。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區
    「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樓林表示,術前溝通時患者說喜歡朗誦、唱歌,如果語言功能受損,對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樓林解釋,切除腫瘤時如不慎切到語言功能區,會引起語言障礙,切少了又切不乾淨,「只有在患者清醒時採用電刺激的方法,才能精確找到有關中樞,繞開它,精確切除腫瘤。」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同時幾乎與管理大腦語言、肢體功能中樞「纏在一起」,手術切除中稍有不慎,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可能就會喪失,但如果腫瘤切除不乾淨,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麻醉科與神經外科經過反覆討論後,決定採取「術中喚醒麻醉」為患者切除腫瘤,在術中控制麻醉深度,完全鎮痛,喚醒患者後在其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配合採用電刺激的方法精確找到語言功能區,並繞開這一區域切除腫瘤。
  • 下肢神經阻滯麻醉——讓骨科醫生和患者都受益的麻醉技術
    然而擺在醫生面前的不僅如此,他們大多伴隨各種基礎疾病,比如冠心病三支病變,心臟瓣膜狹窄或者關閉不全,呼吸系統疾病導致嚴重通氣換氣功能障礙,各種栓塞性疾病急性期再發梗塞風險極高抗凝治療又導致凝血異常,老年神經功能障礙不能配合,營養狀態極差……這些患者往往都需要在48小時內手術治療,這對術中麻醉和術後康復帶來諸多挑戰。
  • 【愛兒小醉】小兒日間手術麻醉挑戰
    哮喘患者也處於機體處於炎症狀態。因此,可能出現其他特異性問題,例如對麻醉中常用的肌松藥和抗生素等藥物過敏。有類固醇激素使用史的哮喘病人可能需要應激激素。很難想像,他們極有可能對IV型激素產生出現過敏反應!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
    「放心,目前手術很成功,你動一下手。」「謝謝醫生(同醫生握手)……」近日,在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手術室,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是首次成功用於珠海的腦外科臨床。這也標誌著我市的神經外科手術走上一個新高度。
  • 患者全身麻醉後被告知手術取消,主刀醫生:是我個人的原因
    醫生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技能之外,還應該對病人有同理心、同情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任何一行都開始用業績說話。醫生的業績要看他一個月賣掉多少藥!這種情況下,病人成了待宰的羔羊,病沒治好,錢卻花光了!但也有好的較真的醫生。就比如下面這位認真負責的女醫生。事件經過2021年1月14日,杭州。有位趙先生找到記者,希望曝光他姐夫的遭遇,向某醫院索賠。
  • 科普丨手術前是否需要長時間禁食禁水?麻醉醫生告訴你……
    麻醉醫生什麼時候喝的水?不敢喝,我現在嗓子幹的好難受,快點給我手術吧,受不了了!隨著麻醉和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圍術期誤吸的發生率很低,多項研究也表明,術前長時間和(或)過於嚴格的禁食禁飲時間,並沒有顯著降低圍手術期反流誤吸的發生風險。所以術前不需要長時間的禁食禁水!!!
  • 麻醉醫生打怪升級—小麻何時才能練成主麻
    簡單說,麻醉醫生主要負責外科手術病人(主要包括正常手術間手術,無痛胃腸鏡,體外碎石,門診手術,MRI鎮靜,無痛操作等等)圍術期的管理和麻醉,除了讓病人「術中不疼」,還要讓病人「術中不緊張,不焦慮,安全度過手術」。
  • 「傾聽」麻醉醫生
    他們不知道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嚴格關注病人的生命體徵,及時添加藥物,配合外科醫生調整麻醉程度的深淺,不僅要讓病人儘快睡著,還要負責病人安全甦醒,背負的壓力和付出的勞動並不亞於手術臺上的外科醫生。所以有句話叫: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 男子開顱手術中竟突然甦醒,淡定和醫生交談!開顱手術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直擊開顱喚醒手術,患者醫生邊手術邊聊天━━━━━開顱過程中,患者醒來說臉癢昨天,是29歲小夥兒李潤(化名)做開顱手術的日子。3月23日晚,李潤在工作中,沒有任何預兆突然暈倒,手腳抽搐不止。▲手術進行中李潤被術中喚醒時,先後說自己臉癢、肋骨癢,讓醫生幫忙撓一撓。但是正在手術的部位,李潤感覺不到一絲疼痛。
  • 這次手術,患者差點死了2次,醫生也是
    手術醫生手都顫抖了,沒想到,今日栽跟頭了。但他畢竟是老江湖,風浪再大,他也扛過。他迅速調整了心態,一邊指揮補液升壓抗休克,一邊讓其他醫生跟家屬做溝通工作,同時自己立即著手準備做心包穿刺術。對的,此時此刻,只有心包穿刺術能救命了。老王昏迷了。
  • 病例分享丨一例心臟病患者的非心臟手術麻醉經驗分享
    作者:潘在禮單位:文昌市人民醫院麻醉科心臟病患者施行非心臟手術,其麻醉處理難度通常比心臟手術更高,因為麻醉和手術的危險性及結局,不僅取決於心臟病變本身的性質、程度和心功能狀態,還取決於非心臟病變對呼吸、循環和肝腎功能的影響,手術創傷的大小,麻醉和手術者的技術水平,術中和術後的監測條件,以及麻醉醫生對出現各種異常情況及時判斷和處理能力。
  • 高場強磁共振成像手術麻醉專家共識|磁共振|麻醉科|共識|手術|患者...
    iMRI可應用於手術中的各個階段,如麻醉誘導後手術前、手術過程中、手術結束後。2、安全隱患術前MRI:患者由於術前不配合、手術體位改變等原因,常在麻醉及頭釘固定後進行掃描,尤其在臨時決定的情況下,常出現倉促準備狀況,此時患者麻醉狀態正處於調整期,一些麻醉誘導期的物品如喉鏡
  • 患者全身麻醉後被告知手術取消,主刀醫生:是我個人原因……
    主刀醫生的態度讓家屬十分感動,更何況醫生又說,病人的聽力可以通過手術恢復正常。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具體細節病人家屬不願透露。此次事件,首先必須談的是醫療機構的過失。必然有三級查房制度和術前討論制度的執行不到位,導致在手術安排中出現問題,致使患者白白接受一次全麻,雖然時間短暫,但依舊承擔了風險。其次,主刀唐醫生的擔當也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