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知曉早在乙醚麻醉應用於臨床後就開始關注了,1945年,Lancet雜誌討論了肌松藥帶來的新問題—術中知曉;由於可能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地創傷,在發達國家很受到重視,翻閱各大麻醉權威書籍,發現對此問題系統闡述還是很少,這可能與發生率只有0.2%(不同手術相差很大),相關研究比較少有關。查閱相關知識,我試著簡練歸納這個問題。
要形成術後的知曉必須要兩個條件,即術中的記憶和術後的回憶或覺醒狀態;術中的記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後者又稱無意識記憶,需要用催眠才能想起;回憶是指對麻醉中發生的事情保持清晰記憶(也就是對術中外顯記憶的提取),覺醒狀態可以理解成術中或術後對內隱記憶的提取。
知曉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基礎就是大腦的外顯記憶(貯存)和回憶(提取)的全過程。
由於當前的全麻基本上為複合式麻醉,即多種不同作用的藥物同時使用。鎮靜遺忘、鎮痛、肌肉鬆弛為主要的三個部分。如果出現術中知曉,意味著鎮靜遺忘作用消失,而肌松、鎮痛作用還可存在。在這樣的狀況下,患者可存在意識,可聽見周邊環境的聲音,但是無法控制肢體的任何運動,包括例如睜眼、咳嗽。同時,伴或者不伴有對疼痛的感知。
不同的手術不同的麻醉方式,發生率相差甚大,常規外科手術麻醉中知曉的綜合發生率為0.2%。(3)丙泊酚複合芬太尼的全憑靜脈麻醉,知曉發生率為0.3%。(4)心臟手術(1%)、全麻剖宮產(2%-12%)、顱腦手術和創傷手術是發生率最高的手術,創傷手術可達到11%-43%。
判定術中存在外顯記憶的最好方法是進行術後隨訪。病人剛恢復意識時進行隨訪,大多數病人此時處於嗜睡狀態,結果不可靠,通常認為術後24小時訪視較為合適。目前主要根據Brice和Moerman所提出的方法進行隨訪。經過上述提問,病人能回憶起從麻醉誘導到麻醉結束意識恢復間發生的任何事情即可確定為外顯記憶,即發生術中知曉!
對於術中知曉,預防應該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麻醉醫師可以做到的。Ghoneim在2000年提出過十項預防措施,此文結合看到的所有內容,摘取並整合最適合臨床的幾條:(1)識別知曉發生率高的手術,提前告知患者發生術中知曉的可能性。(3)使用具有順行性遺忘的術前用藥,術中需要淺麻醉時及時追加。(4)所有的手術室人員避免不恰當的笑話、討論其他病人或不相關的話題,不要評論患者。研究發現術中發生意外情況或對患者身體的評論,術後患者可逐字地記憶。在足夠的麻醉深度下,聽覺認知過程可能仍然存在,不良印象或傷害性評論可被患者記住,如表現為外顯記憶,患者可能訴訟,引起醫療糾紛,如表現為內隱記憶,可能導致心理創傷。
腦電雙頻指數(BIS)和聽覺誘發電位指數(AAI),兩者均能有效監測麻醉深度。有研究報導,臨床滿意的靜脈麻醉下,BIS維持在40-60之間,大腦處理聽信息的過程仍可發生,仍有內隱記憶存在;吸入麻醉藥在BIS<50時,可以消除模內隱記憶,而靜脈麻醉藥卻不能。聽覺誘發電位(AEP)是全身麻醉誘導過程中最晚消失及最早恢復的感觀,且聽覺的消失是隨麻醉的加深逐漸被抑制的,故用AEP監測來反映麻醉深度和覺醒狀態成為可能。聽覺誘發電位指數(AAI)是個無量綱的變量,範圍從100~0,完全覺醒狀態為100,無聽覺電位活動狀態為0。臨床上,一般清醒狀態下AAI為80~90,全麻狀態下為15~40。AAI<40能較可靠地預測意識的消失,採用AAI來指導內隱記憶的消失可能比BIS更有說服力,同時AAI指示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變要比BIS更加靈敏。有研究得出術中給患者帶耳塞可降低知曉的發生率。(7)認真關注手術過程,熟悉手術進度,當手術進入明顯傷害性刺激期間,必須保證麻醉深度。
1997年Ghoneim等對術中知曉的後果進行了回顧,病人最多的兩個主訴是術中能聽到各種事件、有虛弱或麻痺的感覺,伴或不伴有疼痛。病人特別能回憶起有關他們醫療狀態不佳的談話。術後報導主要是睡眠受擾、噩夢、焦慮等,大多數患者可能不會留有太久的後遺症,但仍有少數發展成創傷性神經官能症候群,甚至精神異常。早期發現,給予解釋、道歉和心理學幫助,一般都會有比較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