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要給孩子樹立的好習慣和品格越來越多,按時作息、節約、誠實、勇敢...
給孩子培養這些習慣和品格的時候,我們總是找不到重點,分不清主次,手忙腳亂。
昨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做《他鄉的童年》,是一部關於介紹各個國家教育特點的系列紀錄片,在第一集日本教育篇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如何給孩子樹立好習慣?關鍵在於在生活中設置「彩蛋」。
小花果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幼兒園小朋友,一個普通的早上,媽媽照例叫她起床。
正在熟睡的小花果100個不願意,甚至有點鬧小情緒,但是在媽媽堅定地「叫起床服務」下,她還是克服了自己的小情緒,半睜著惺忪的睡眼,和客廳裡的弟弟說著「早上好」。
花果很自覺地踩著小板凳,自己刷牙、洗臉、擺好毛巾,最後放好小板凳,洗漱好之後,自己疊好睡衣,換成幼兒園的校服。
從小花果的動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事都是小花果自己完成的,媽媽沒有在一邊指揮,更沒有上手幫她做。
這些簡單的事,你有沒有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而過多地代勞呢?
當被問到為什麼小花果能夠做到這些的時候,花果媽媽帶給了我們第一個生活中的「彩蛋」。
遊戲和比賽的方式,誰最能夠激起孩子對一件事的興趣的。
同樣另一個家庭,應對孩子早上要做的一系列事情,另一位媽媽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彩蛋」,就是做完打卡的形式。
媽媽把孩子早上要做的事都放在小白板上,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後,就自己過來把小白板上的事放在小白板的角落上,代表已經完成了。
儀式感也是非常好的給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式。
兩位媽媽雖然使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但是也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從來不去指揮、不上手幫助孩子做自己的事。
洗漱完畢,吃好早飯就要去幼兒園了,小花果的幼兒園是一個比較出名的幼兒園,這個幼兒園的孩子在早上做早操的時候,都是讓孩子赤腳在沙地上跑跳的。
聽起來好像很沒有人性(一年前這個幼兒園的孩子是一年四季赤裸上身在戶外活動的),但是我觀察了一下,沙子比較細,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腳,而且用自己的皮膚直接接觸大地,是一種讓孩子更直接地接觸自然的形式。
這個幼兒園給我們提供了第三個彩蛋,就是非常重視早上的時間。
他們的早運動時間很長,幼兒園園長表示這是為了讓孩子充分地利用早上運動,調整身體的節奏。
這位園長說得比較複雜,用咱們的老話說就是「一日之計在於晨」。
想想我們的早晨,是不是都花在孩子懶床和應對孩子的起床氣上了?
後來,在日本的另一個幼兒園,我發現了更多的彩蛋。
這個幼兒園的操場非常斑駁,有的地方有草地,有的地方光禿禿的只有土,操場中還有一個凸起的大土包,與其說這是操場,不如說這是一片被荒廢的草地。
可就是這樣的草地,幼兒園的設計者表示「園長經常打理操場上的植物」,之所以操場顯得這麼難看,是因為「各個地方種了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季節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做這種設計的時候,設計者表示:「就是為了給孩子帶來不方便,因為面對不方便,孩子會開始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給孩子設置一些「坎坷」,反倒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一帆風順並不一定是好事。
隨著拍攝的深入,這個幼兒園給我帶來的彩蛋也越來越多。
故意設計不好好關就關不好的門,讓孩子學會替別人著想:
為了讓孩子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不安裝洗手盆,讓水滴在地磚上,濺在孩子身上,隨時提醒孩子用完水記得關上水龍頭。
午飯的時候讓自己帶便當的孩子和吃幼兒園午飯的孩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讓孩子學會分享。
同時調皮的校長又經常嘗試「偷」孩子們的肉,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食物。
放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帶孩子玩認知卡的時候,稍稍提高一些速度,並且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稍微用一些對孩子來說比較抽象的詞,然後給到孩子一些簡單的解釋呢?
在紀錄片的最後,園長給幼兒園換上了一個「海報」,赫然是孟子的名句「不為也,非不能」。
原來,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從我們先人的智慧中總結出來的。
看完這集《他鄉的童年》,對我最大的啟發還是關於孩子的習慣養成和品格培養上。
有時候在生活中給孩子設置一些「小彩蛋」,讓孩子有機會去打破這些彩蛋,慢慢地,孩子的好習慣、好品格,就這麼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