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檔的電影都能成為大眾口中滔滔不絕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
在春節還沒來之前,不少人就提早預定了熱門電影的影票。
比如《唐人街探案3》(Detective Chinatown 3),《你好,李煥英》(Hi,MOM),《刺殺小說家》(A Writer's Odyssey)等等。
光是大年初一,就有7部電影上映。
有了前兩部的《唐人街探案》做基礎,《唐探3》的期待值和呼聲無疑是最高的。據多家外媒報導,《唐人街探案3》首映票房高達3.93億美元,超過《復仇者聯盟4》( Avengers: Endgame)。
「《唐人街探案3》票房打破了《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首映周的紀錄」
圖:Screenrant
《唐人街探案3》打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票房紀錄。
圖:NME
《每日快報》——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票房紀錄被《唐人街探案3》打破。
圖:《每日快報》
《名利場》雜誌——中國打破票房紀錄,而美國則是舉步維艱。
據《名利場》雜誌補充報導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美國呼聲最高的電影瘋狂原始人2 (The Croods: A New Age)僅有200多萬美元的票房,這部電影是在12周前上映的。而中國的情況卻截然不同。這個農曆新年,中國票房收入達到7.75億美元。據《綜藝》雜誌報導,其中由陳思成執導並聯合編劇的動作喜劇《唐人街3》獲得了4.24億美元(合27.4億人民幣)的巨額票房。
注:《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給出的數字略低一些,為3.97億美元。)
從4.24億美元的票房來看,這部影片衝擊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 3.57億美元的首映周的票房紀錄。
正如《名利場》雜誌所述,《唐人街探案3》在短短三天內就比《信條》(Tenet)在全球上映時多賺了1億美元。
圖:《名利場雜誌》
貓眼目前預計《唐人街探案3》的票房將達到8.65億美元(約合55.9億人民幣),這將使其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二大大片;僅低於歷史冠軍《戰狼2》(2017年)的8.74億美元(約合56.8億人民幣)。
《唐探3》全靠Imax鏡頭拍攝,在大銀幕上收穫了巨大的票房,周末Imax票房總計23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2億元),超越了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為中國電影首映周票房最高的電影。
圖:Deadline
而在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是歷史動作電影《八佰》 (The Eight Hundred)。
該片以麥可·貝(Michael bay)的風格還原了中日戰爭的歷史紀實。它的累計總票房為4.725億美元。
相比之下,《你好,李煥英》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今年春節檔電影的一匹黑馬。圖:新浪微博
上映三天票房就破10億,成為中國影史上第82部票房破10億的影片。
IMDB評分7.4。
圖:IMDB
上映第四天,票房反超《唐探3》,《福布斯》稱這是一場不可思議的逆轉。
上映第五天,票房突破20億!成為中國影史上第23部票房破二十億的影片。
圖:新浪微博
同時,導演賈玲也被稱為中國影史最高票房女導演。
原本以為《唐探3》會一直打破電影史紀錄,沒想到《你好,李煥英》後來者居上,給了人無數的驚喜和感動。
Imax執行長Rich Gelfond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本以為影迷們會在中國春節期間大規模地觀看巨幕屏電影,沒想到欣喜落空了。」
圖:《鏡報》
截至周日,《唐探3》在貓眼網上的平均收視率為8.8分,在豆瓣上的平均收視率僅為5.5分,而《你好,李煥英》的平均收視率則分別為9.5分和8.2分。
它在每日收入中所佔份額也從周五的17.2%上升至周日的31%,而《唐探3》的份額則從60%下滑至50%。
圖:豆瓣
「演員和觀眾只有咫尺距離,他們的每一個眼神和動作,都能被觀眾看到。」
挪威塞卡劇團創始人吉爾斯(Giles Berger)說,微小的劇場空間有更強大的魔力,氣氛很容易凝聚到極點。這種真實感受是大劇院、電影院都不可能傳遞的。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是賈玲,沈騰都是喜劇演員出身,但是當他們出演電影的時候絲毫不遜色於一些著名演員。
圖:知乎
從《夏洛特煩惱》中的夏洛到《你好,李煥英》中的賈曉玲;沈騰和賈玲更多的是贏在了她們的「微表情上面」。
據The Creative change報導,劇場式的表演能夠通過和觀眾的互動讓演員更快地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它代表的不僅是被壓縮的距離,更是一個簡樸純粹的空間,一群志趣相投、愛好一致的人的聚會;當同好者抵達同一個空間,就是一場專享意味的私密互動。
圖:Bella Caledonia
這些劇場演員能夠更加帶動觀眾情緒,了解觀眾的喜好;觀眾觀察演員的動作和情緒,反之,他們也能夠觀察觀眾的一些微表情。
久而久之,在影視劇的演出中劇場演員能夠更加容易抓住觀眾的情緒從而獲得高度的好評。
換句話說,他們更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全情投入,不在乎結果。
圖:Wired
不少外國著名演員一開始也都是劇場演員出身。
大家最為熟知的《神探夏洛克》的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卷福)就是其中之一。
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作品——《愛的徒勞》在攝政公園露天劇場上演,那時候他扮演的角色是Ferdinand。
同年,他還在這個劇場出演了《仲夏夜之夢》,飾演Demetrius。
除了出演電視劇以外,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呆在劇場。2015年,他重新回到倫敦西區巴比肯劇院,出演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因此他獲得了第三次的勞倫斯·奧利維爾獎提名。
《衛報》稱這是一場動人心弦的表演,觀眾感受到的是一個不完美且多變並帶著複雜情感的哈姆雷塔。
圖:《衛報》
此外,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小雀斑)也是從劇場走出來的演員。
1994年,12歲的小雀斑在英國倫敦西區登臺演出,他在小說《霧都孤兒》改編的復排版音樂劇《Oliver》中飾演孤兒院裡的小男孩 。
1995年,他進入伊頓公學就讀。在學校期間,他參演了多部學校排演的戲劇,並開始跟隨國家青年音樂劇團演出。
1998年,出演兒童劇《動物方舟》。
圖:《紳士雜誌》
他在接受《紳士雜誌》說到:「我從小就發現,每當我走進劇場,我的想像力就會得到最大的激發。」
「我很想再回到劇場,戲劇可以幫助人們建立信心。比起電影角色,我在戲劇角色上總是有更多的選擇。」
拍電影時大多數人都沒有選擇權。例如,在《萬物理論》中,如果不是其他五六個演員都拒絕出演,「我想我應該也沒有機會。」
他表示他更喜歡主動地去掌握了解人物角色,而不是被選擇。
圖:《紳士雜誌》
劇場能夠帶給演員和觀眾最震撼的感受,在劇場裡,每個人都是角色本身。
起初,《你好,李煥英》是一部小品;賈玲為了給母親送上一份珍貴的禮物,所以把它拍成了電影。但很多觀影的小夥伴稱,前面有多好笑,後面就有多好哭。母親的離世無疑成為了賈玲人生中最難過的事;電影中母親是在賈曉玲的擁抱下走掉的;但現實是賈玲連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
是的,人生就是一部戲,甚至比戲劇更加殘酷。
圖:豆瓣
一部電影最動人的也不是情節,而是它背後的動人故事以及那可以娓娓道來的簡短文字。
還記得那段文字是這樣說的——
「我當你一回女兒,連讓你高興一次都沒做到。」
「我未來的女兒啊,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了。」
「下輩子咱倆必須得做母女。」
她遺憾於從來沒有為母親爭口氣,但母親卻只希望她健康快樂。
「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
「所以我總忘記,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
觀眾最開始的視角,是賈曉玲視角,以為是穿越,又或者夢;就這樣一路跟隨著賈曉玲,試著改變母親的命運,讓她更加開心。前面一直都是哈哈哈哈的笑聲,甚至覺得劇情有些荒誕。但回頭思考,如果主角視角是李煥英,那幾乎就成了一部全新的電影。在賈曉玲視角裡面的理所應當都成為了母親眼裡的意義非凡。如果真的能夠穿越回到過去,電影中的賈曉玲想要幫李煥英改寫人生,讓母親快樂,讓母親擁有更加幸福的人生。但她沒有想到,此時的李煥英也正在享受著屬於她的這精彩的一生。母女兩個在這樣的時空裡,做著不同的夢。賈曉玲努力幫年輕時的李煥英和沈光林相親,是希望母親未來不再過的那麼辛苦;她努力地幫李煥英搶最後一臺電視,鼓勵母親參加排球比賽,是希望母親的生活不輸其他人。那是賈曉玲心裡最深的愧疚,卻忘了此時的李煥英也在努力地彌補著女兒內心中的遺憾。從來不會補褲子的李煥英在另一個時空裡做到了;賈曉玲回憶著她小時候和母親的那些溫暖的爭執才發現有些遺憾,再也不能完成了。她曾經想要開著最新款的車帶母親去兜風,想要給母親買一件再綠一點的大衣,想讓母親再享受一次少女的時光。可後來發現,母親已經離開了。這種後知後覺的自我內心省視也是電影的最動人之處。
也許在觀影者的角度看,這是一場美好又充實的夢,賈曉玲和李煥英都認清了自己內心中最真實的答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幸不幸福這件事只有當事人本身才最熟悉。除此之外的愛或許是真的愛,但更多的是那些無法挽回的遺憾和悲慘結局。但在賈曉玲和李煥英的認知裡,這不是穿越也不是夢,而是一場兩個人共同完成的旅行。這不是20歲的李煥英,是48歲通透、善良的母親李煥英。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著女兒,這一生能有賈曉玲她很幸福。她以親身經歷創作了《你好,李煥英》,但喜劇背後永遠都是悲劇打底。
你看了嗎?歡迎留言區交流感受~
(轉自歐洲時報英國版微信公眾號「英倫圈」UKZone,編輯:YAYA LEE,參考:《好萊塢報導》,《豆瓣》,IMBD,《衛報》,《福布斯》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
……………………………………………
【道德經(GermanReport)】秉持「以報導德國經典,成報導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