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分化」成為必然趨勢,對投資機構的大浪淘沙也不可避免;馬太效應會讓資管市場集中度上升,價值挖掘的分化仍將延續。
一邊是投資者大量進入股票市場,一邊卻是「冰火兩重天」的「震蕩牛」行情。2021開年,股票市場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結構性行情背後代表了怎樣的市場風格和情緒呢?
股票市場的火熱從幾個數據中可見一斑。第一,A股市場中的高價白馬股開始迭創新高,兩三百塊的股票早已不稀奇。第二,股票市場的成交量開始明顯上升,並在近期連續衝破日交易量萬億的關口。第三,內地資金開始大規模進入香港市場,內地投資者買入港股的規模已經創下歷史峰值。
宏觀環境來看,中美關係的暫時緩解、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以及全球貨幣財政政策的大幅寬鬆,都支持了人民幣相關的資產價格的上揚。從任何角度來看,市場似乎都不缺乏做多股票市場的理由。
然而,機構投資者的不斷進場,也讓市場的投資風格變得極致且鮮明。從國際潮流來看,「抱團」早已不稀奇。在上輪金融危機之後,大量的資金開始湧入資產管理行業,並在行業中樹立了多個萬億美元級別的巨無霸。這些巨無霸們多數從固定收益市場起步,並伴隨全球貨幣寬鬆浪潮在短時間內創造了巨額收益,這帶來了資金的進一步流入。而在債券市場的收益率不斷創下低點之後,資管巨頭們開始進入權益市場,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市場的投資風格。總體而言,對成長和增長的極致追求、對「護城河」等安全邊際的強調以及資金不斷湧入帶來的被動投資風格,成為了新的潮流,這些導致了市場出現了明顯的結構分化。比如說以科技股為代表的納斯達克指數,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明顯跑贏了以傳統標的為主的道瓊工業指數。
這樣的現象在本輪中國股票市場的上漲中也體現得十分明顯,伴隨著龍頭股票的迭創新高,大量的中小市值股票卻出現股價顯著下跌和成交明顯收窄的現象。這一現象背後根本的原因是機構投資者對於「確定性」和「成長性」的要求開始顯著上升。而投資風格的變化,則體現為市場的「冰火兩重天」。
這樣的「分化」到底是否能夠持續,市場眾說紛紜,總的來說,已經跑贏市場的投資者們認為這一風格的變化代表了一種投資理念的根本變化,而另一派的觀點則認為市場的所謂「好標的」都已經被過度估值了。這樣的兩派觀點短期之內誰也不會被說服。如果歷史值得借鑑,過去十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抱團」似乎更有勝算。
事實上,市場投資者的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更多的散戶資金通過理財、基金、私人銀行以及保險等各種形式進入機構投資者的懷抱,這也是過去幾年中出現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市場變化。在中國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散戶投資者發現要想避免被「割韭菜」,一個有效的手段是購買基金,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強化了機構的「抱團」。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頂級富裕人群對市場的影響開始增加,而且其風格也越來越接近機構投資者。這一現象在美國市場最早體現,總體而言,中產階級家庭持有的股票市值佔比出現了逐年下降,而頂級富豪們的佔比則在明顯上升。而頂端富豪們的資金往往由專業投資人管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資金的風格也帶上了「準機構」的色彩。近年來,這樣的趨勢在中國相關市場中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當然,儘管市場的結構變化可以解釋「抱團」現象,但對於價值的爭論卻一直存在。比如說白酒行業是否存在長期的投資價值,給予成長性行業的高估值是否合理,即使是專業投資者,也無法形成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市場的反覆震蕩。
此外,宏觀經濟研究對於股票投資的決策影響力開始明顯降低,也是毋庸置疑的現象。由於宏觀經濟研究的是「總需求」和「總供給」這樣的總量問題,而股票分析更看重「自下而上」的分析,同時市場風格愈加追求成長性,這導致了宏觀經濟研究的「適用性」明顯降低。同時,宏觀經濟政策的「逆周期」越來越明顯,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股票市場的波動,讓專業投資者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對個股的挑選上。在這樣的趨勢下,傳統的很多由於基於宏觀經濟變化而衍生出的投資理論都將面臨挑戰。
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如果「分化」已經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那麼對於投資機構的大浪淘沙也將不可避免,馬太效應的存在會讓資產管理市場出現集中度上升。而另一方面,權益市場將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獲得資金流入,似乎是一個更加確定的趨勢。在這樣的「確定性」中,對於價值挖掘的「分化」將仍然延續,這也意味著投資將變得更加焦灼和焦躁。降低噪音對決策過程的幹擾、尋找到合適的投資風格,對所有投資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