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博上一位網友發出的一則截圖,收到了超7萬人的評價、200多萬的點讚,「月經貧困」、「衛生巾自由」的相關話題也迅速上了熱搜,閱讀量一下衝破8億。
截圖是一張電商平臺的散裝衛生巾購買頁面。這位網友附圖發出了一句靈魂感嘆:「關於衛生巾,我也是之前偶然看到才知道原來網上還有賣散裝的。」
隨後的評論有網友在涉事店鋪的留言區域質疑稱,「這麼便宜的三無產品也敢用?用在私處的也敢亂買?」更奪人眼球的是,即便便宜到2毛錢一片,底下卻還是有女性回復互動稱:「生活難」「我有難處」。
一下子滿屏的心酸感——在一些我們難以想像的貧困地區,其實如此便宜的「三無產品」,可能也是一種「奢侈品」。假設女性從13歲開始來月經,一直到50歲,衛生巾消費毋庸置疑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不可避免,無法節省。對有些家庭來說,已經成為一項無法逃避的負擔,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相信之後不少人都順著這個話題去某寶等電商平臺上搜起了「散裝衛生巾」。在「散裝衛生巾」話題被熱議後,不少人的關注重點還從「衛生巾定價問題」,滑向了無休止的性別罵戰。無論如何,真正去解決這個2020年還成為熱搜的「難題」,將是全球女性持續關注的一個關鍵點。
女性離擺脫「月經貧困」還有多遠?本期前瞻經濟學人APP明知故問欄目重點聚焦。
為什麼月經貧困會成為全球問題?
「月經貧困」(period poverty)指的是受到落後觀念和經濟因素的影響,部分女性無法在生理期獲得用於經期衛生管理的基本物資。不少女性因為難以承受衛生巾的價格,而陷入「月經貧困」。
表面來看,「月經貧困」帶來的最被放在聚光燈下的問題就是圍繞衛生巾和女性健康衛生用品的定價、短缺、質量問題,但忽視更深層次的女性健康、女性教育、家庭等問題,讓不少人覺得重視和關注這種話題是「小題大做」。
有些人覺得充其量只是「每個月喝一杯奶茶、買一張電影票的錢」,一些男性甚至對「給衛生巾免稅」這種話題嗤之以鼻,甚至出現了「自己殺菌消毒不好嗎」的無知論調。
這些認知偏差,都在折射出長期以來的月經厭惡、月經羞恥,以及性別教育的缺失。
事實上,能不能提供廉價的經期衛生用品,不僅是一個底層女性能不能健康、體面地度過經期這麼簡單。它還關係到——她們能否順利完成學業進入社會、能不能不受歧視地完成工作、能不能逃離家庭內部的暴力,甚至是能否帶著自己的孩子跳出貧困的「輪迴」。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五分之一的美國女孩要麼提前輟學,要麼就是因為無法負擔起經期產品而被迫曠課或輟學。
據「英國計劃」(Plan UK)的一項調查顯示,2017年時,英國14歲至21歲的年輕女性中,仍然有49%的人因為經期而缺課,每10位女性中就有1個買不起衛生用品。國際計劃公司(Plan International)發現,在英國,有七分之一的人難以負擔經期產品。水援助組織(Wateraid)的研究顯示,自新冠社交隔離大封鎖以來,18-55歲的英國女性中有54%在經期管理方面也經歷了更多的挑戰。
BBC於今年5月28日「世界經期衛生日」發布的報導,在印度3.55億擁有月經的女性中,只有36%能有條件使用一次性衛生巾。
全球範圍內,都有女孩子因為貧窮而負擔不起自己的生理現象。據國際婦產科聯盟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4000萬女性正在經歷「月經貧困」。十分之一的年輕女性買不起月經衛生用品,12%的人需要使用不安全、不衛生的月經用品。諮詢公司FSG的一項國際調查顯示,在全球範圍內,超過5億女性無法獲得管理月經的「一切所需」。這相當於全球育齡女性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而我們國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有6億人月均收入低於1000元!2019年,有20%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80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15元。這些家庭大量存在於農村地區,她們能負擔得起多少的衛生巾費用?能用上城市大商超裡的那些品牌衛生巾嗎?如何讓貧困女性用上合格衛生巾?
在尼泊爾和非洲等國家,女學生很難獲得清潔的水和廁所。行動援助組織(ActionAid)報告說,十分之一的女孩在經期會缺課。
根據國際計劃(Plan International)的調查,在英國14歲至21歲的女孩中,有十分之一的人買不起月經用品,而49%的女孩會因為經期而缺課一整天。
「月經貧困」並非沒有原因——價格和稅率成為了一大話題,「謎一般」的定價卻被不少人忽視:在部分發達國家,女性經期衛生用品的稅率一度與「奢侈品」在同一檔次。英國就曾將經期用品納入增值稅徵收範疇,稅率一度高達17.5%。此外,德國為19%,瑞典為25%,匈牙利則為27%。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也曾將經期衛生用品劃入「非必要物品」稅級,稅率高達14.5%。中國的衛生巾銷售收取13%的增值稅,在增值稅13%、9%、6%、0%四個檔位中,屬於最高的一檔。
我們離免費的合格衛生巾還有多遠?
不過,很多國家已經對衛生巾進行減稅甚至直接免稅了。2000年,英國衛生巾稅率降為5%;2015年,加拿大取消婦女用品的消費稅;2018年印度宣布取消衛生巾進口稅;2019年,義大利將衛生巾增值稅減為5%;2020年,德國德國經期用品稅率降至7%。
國外方面,已經有多部電影在呼籲關注女性的健康問題。在女性衛生條件備受關注的印度,之前就有《護墊俠》/《印度合伙人》(Pad Man)、《月事革命》(Period. End of Sentence.)等一系列影片直接把「月經貧困」的話題搬上了大銀幕,故事很生動溫暖,但這部真人真事改編電影似乎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如今正值疫情期間,不少人想起了女醫生們被忽視的衛生巾短缺情況。事實上,新冠疫情下的大封鎖對全球範圍內的經期女性都造成了影響。在不少地方,商超關閉讓女性一下子買不到衛生巾,而重新開放後又一下子面臨被搶購售罄的情況,一些貧困地區的商店甚至無法進貨。
不過,這些問題也正收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更多人呼籲在關注貧困群體的同時,給貧困婦女們也免費捐贈衛生巾。同時,這方面的性別教育也在更細緻地鋪開。對於衛生巾的生產與質量問題,在一次次討論中被推上風口浪尖後受到更大的關注。
如何保障女性的基本生理健康權利?
1)政府和企業降稅、出臺「月經假」
減稅或免費提供衛生巾不失為一個好方法。2018年前後,在全球範圍內都掀起過衛生巾免稅浪潮。讓生產特別便宜的、合格的,滿足衛生需求的衛生巾廠家免稅,將是緩解「月經貧困」的一個出路。
比如澳大利亞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取消原先對女性衛生用品所收10%的商品及服務稅(GST)。美國俄亥俄州此前通過一項提案,取消了眾議院對月經產品的州銷售稅。早在2010年,印度政府就批准了女性生理衛生方案,向1500萬青少年女孩提供衛生巾。蘇格蘭更進一步,承諾在在公共場所免費提供衛生巾和衛生棉條。英國政府承諾,到2030年,將提供200萬英鎊用於衛生用品和月經健康教育,從而消除全球的經期貧困。
其實,針對女性生理期的疼痛,不少國家都出臺了「月經假」,允許女性在痛經難忍時休假一兩天的政策,但卻被廣泛批評為適得其反,而且往往會加強女性員工遭到的負面成見。
在一些亞洲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印度尼西亞、韓國和中國大陸的某些省份,女性都可以在例假期間在家休息。但卻很少有人真的請假,很多人都擔心因此遭到性別歧視,或者表現出自己的軟弱。
2)在媒體上推廣可重複使用的月經產品
社交媒體很大程度上被用於推廣可持續的月經產品,並使越來越多的女孩和婦女了解到可重複使用的產品的好處。
社會媒體為個人、慈善機構、企業和組織聯合起來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前進的道路。通過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平臺,女孩和女性的問題得到了回答,禁忌正在被打破。這讓女孩和女性有信心嘗試可重複使用的產品,比如月經褲。
一些慈善機構和企業現在向處於貧困時期的女孩和婦女免費提供可重複使用的月經產品。
提供可重複使用的經期用品是捐贈一次性經期用品的更好選擇,因為它們是解決長期貧困的可持續、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方式。
3)為需要階段性產品的人士提供捐贈
事實上,如果全面免費提供或者免稅還做不到,當下階段為留守女童和農村低收入家庭的女童提供這些產品也將是重要的入手點。
4)供應渠道進一筆擴寬有利於便利和普及
除了一般的商超和零售商店購買渠道,多數女性近幾年熱衷於在電商平臺「囤貨」。每到電商大促,不少女性都在忙著往自己的購物車裡直接囤上一箱半箱的衛生巾和衛生紙——因為她們深知一次性囤貨便宜,能省下每月一份零花錢。
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已經出現了專門售賣衛生巾、安全套、紙尿褲的自動販賣機,這避免了許多女性姨媽突然駕到的尷尬和手足無措,而且外出忘帶時也不用一次買一整包,這種「即時剛需」的潛力無疑還有待挖掘。像 護舒寶的衛生巾無人售賣機「女生盒子」幾年來已經悄悄進駐部分高校,不僅實現線上線下的結合,更將探索從新技術的應用、數據的分析,到供應鏈評估的全方位整合的商業模式。
5)衛生護理產品製造與質量的把控
在以往的曝光中,劣質衛生巾的製造流程讓不少人直言「觸目驚心」。引起過敏反應,造成私處感染,長此以往還會對於生殖系統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但這些衛生巾有的卻不缺銷量,這無疑是值得擔憂和反思的。
6)其他生理期護理產品的普及
近年來,許多女性生理健康意識的提高,也促使她們更多使用一些護理產品。這包括一些天然草本護理的調理產品,還有更乾淨的內褲、女性肥皂、噴霧等等。
預計2024年中國衛生巾市場規模將近千億
在生理經期,目前大部分女性用的是衛生巾。此外同類型的產品目前主要有衛生棉條、液體衛生巾、衛生杯。
不過,衛生棉條的普及率和其在中國的價格飽受詬病,許多人使用起來有一定的操作門檻,還有人甚至認為要放置入體內使用的衛生棉條駭人聽聞。但衛生棉條體積小、不易側漏、更換頻率低、月經期間也能夠遊泳泡溫泉等特點,是許多衛生巾無法比擬的。
衛生棉條即使在歐美滲透率達到70-80%,在國內經期護理產品市場佔比卻不到3%。連在日化用品地位無可撼動的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也在中國遭遇了「三進三出」的窘境。
月經護理產品中,按類型來看,衛生巾仍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產品類型,在女性衛生市場上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未來幾年,女性對衛生巾和衛生棉條的使用將會增加。按地區來看,亞太地區預計將引領全球女性衛生市場,預計將在預測期間仍佔主導地位。
衛生巾製造業的上遊行業為原材料行業,生產衛生巾的原材料包括棉、無紡布、高分子材料、膠、紙漿、膜、包裝材料等。而衛生巾行業的中遊主要為衛生巾生產行業,行業中的衛生巾製造廠商將這些原材料加工為衛生巾,這些衛生巾主要分為乾爽網面衛生巾、棉柔類衛生巾、純棉類衛生巾。目前衛生巾的銷售終端為商超、便利店、衛生間自動售賣機、電商平臺。
全球衛生巾市場發展迅速,亞洲市場佔比過半
歐瑞國際數據顯示,2018 年全球衛生巾市場規模313 美元,2008 到2018 年年複合增長率約3.2%。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女性的地位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衛生意識的提升,亞太(主要為中國、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中東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引領了全球衛生巾市場增長。
我國衛生巾產量保持上漲態勢,市場集中度仍有上升空間
前瞻初步估算2019年中國衛生巾的產量將保持約3%的增長到948億片左右,而衛生護墊的產量則小幅度下降在400億片左右。
我國衛生巾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相比發達國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近年來我國衛生巾行業集中度穩步提升,2018年我國衛生巾市場前四大企業分布是恆安、尤妮佳、寶潔和景興。發達國家的衛生巾行業相對更加集中,2018年美國和日本衛生巾行業的CR4分別為76.7%和98.2%,相比而言,我國衛生巾行業的集中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未來隨著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漸提高和女性消費者對生理期衛生重視程度的日益加強,衛生巾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根據生活用紙委員會的統計口徑,2013-2018年我國女性衛生用品市場規模複合平均增速達到9.7%,按照不變的9.7%增速保守預測,到2023年中國衛生巾(含護墊)市場規模將超過900億元,2024年我國婦女衛生巾(含護墊)製造業市場規模將達到995億元。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