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DingXiangYiSheng 丁香醫生 來自專輯硬核科普
提起月經,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是經期難以管理的疼痛,還是每個月那幾天的不便?又或是公眾場合掏取衛生巾時的掩飾與尷尬?
《聖經》裡描寫道,經期婦女會在不潔之中度過七天。
任何接觸她的人都會沾染上這種不潔,就連她躺過地方也會受到這種影響。
這種錯誤的看法甚至影響了語言習慣。
英語之中「curse」這個單詞既是「詛咒」,也代表月經,而這正是「夏娃的詛咒」(curse of eve)的簡寫。
月經對於女性的束縛,同樣像是一種詛咒,從人類文明的早期蔓延到現代社會。
現代醫學的進步,承載月經的工具更迭,仿佛給了女性更多選擇權利;甚至,女性也許可以在未來某一天,告別月經。
然而,一切看似在變化,而一切又一成不變。
曾經,經期的女性需要被隔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月經不僅是個複雜的生理現象,還在文化層面引發了一系列更為複雜的社會問題。
人類學的奠基之作《金枝》之中,作者弗雷澤就詳細闡述了和血液相關的迷信觀念。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時代,人們相信血液是靈魂的居所,如果血液滴在了地上,就會形成或者神聖、或者禁忌的場所。
除了形成禁忌之地以外,還有另外的考慮,血液裡被認為蘊含著靈魂,所以如果血液落到了其他人的手裡,可能會成為詛咒的工具。
而月經作為人類最常見的出血現象,也成為了早期迷信活動的關注對象。
比如澳大利亞原住民中的婦女,在月經期不能隨便觸摸東西,因為她摸過的東西被認為「可能會導致其他人死亡」。
奇怪而毫無道理的禁忌在很多文明裡都存在,比如,月經期的婦女要被隔離起來,直到經期結束。
毫無疑問,在人類文明的初期,月經這個正常的生理現象就被汙名化了。
即使文明在發展,對月經的妖魔化,從未停止。
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寫到:
「如果經期婦女照鏡子,那麼就會汙染這面鏡子。」
而在羅馬時代,著名的百科全書作者老普林尼宣稱,如果接觸到了經期婦女,那麼酒會變酸、莊稼會枯死、鐵會生鏽。
這還都是小事,更可怕的是,經血被認為甚至可以改變自然現象,比如阻止閃電和冰雹。
雖然這些汙名,現在聽起來甚至有些可笑,但不能否認的是,它們曾在歷史中長期為人所信奉,成為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無法擺脫的「原罪」與「枷鎖」。
直到近現代,現代醫學揭開了月經的秘密:
它是一種女性的正常生理現象,為孕育新生命提供了生理基礎。
它既不需要被歌頌,也不需要被貶低,僅僅是需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而已。
但想要打破幾千年的枷鎖,並沒有那麼簡單。
當下,汙名仍在繼續
我們把時間線拉到現在,月經帶來的恥感仍然在延續。
在今天的印度,月經期的女性仍被視為不潔。
2012 年,印度有 80% 以上的女性在生理期無法使用衛生用品,隨手拿起破布條處理經血。甚至,有些地方的女性被要求住進牛棚,遠離家人。
去年,一部名為《月事革命》的短片獲得了第 91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
影片講述了一群印度德裡的婦女,為女性獲得衛生巾的權利而抗爭。
圖片來源:《月事革命》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個典型場景的切換:
印度女性面對鏡頭,眼神閃躲,極度忸怩,仿佛將「月經」二字說出口,就會放出籠子裡的魔鬼。
圖片來源:《月事革命》
影片中的男性,則認為月經是一種「多發於女性的疾病」。
圖片來源:《月事革命》
而廟裡的老人稱經血為「壞血」,稱「月事來的時候不能去寺廟,因為神會聽不見你的祈禱」。
圖片來源:《月事革命》
相比於印度,國內對於月經的話語環境,會更好一點嗎?
在月經登場之時,是語焉不詳的。
「親戚來了」、「抽芽了」、「身上動了」……
在第一次引入月經的概念的重要時刻,長輩擅長去使用模糊性的字眼來指代月經初潮,而迴避「月經」二字。
如果你曾留意過,「月經」雖然是每個女性、每個月都會出現的生理現象,但這兩個字,很少出現在生活中。
除去性教育的缺失,尋找替代詞本身也帶有自我「閹割」的意味。
學生時代,大部分女生都做過這樣一件事:
從書包裡悄悄拿出衛生巾,環顧四周,趁人不注意立刻塞進口袋;
或者從書包掏出衛生巾的時候可,直接將小方塊捏在手心,藏進袖口。
如果出現側漏,或者被別人發現正在使用衛生巾,可能迎來的一連串的注視與嘲諷,更是正值青春期的敏感女性不能承受之重。
作為一種女性自然的生理現象,月經被有意無意賦予更多複雜標籤,它們大多帶有負面色彩。
即使是現在,月經帶來的恥感仍然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言行中。
社交網絡上,人們可以大大方方談論「大姨媽」,一個時下流行的月經稱呼,卻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做如此替代。
將來,女性有機會告別月經嗎?
近幾年,越來越多人通過行為藝術展現自己對於月經羞恥的反抗。
2017 年,一個叫琪蘭·甘地的英國女孩,在馬拉松賽前來了月經,但她沒有退賽,而是選擇不使用任何衛生巾或者棉條,帶著流淌的經血,跑完了馬拉松全程。
賽後她說,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消除大家對月經的歧視。
2018 年 2 月,印度電影明星阿米爾汗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發了一張拿著衛生巾的照片,以此響應印度「衛生巾之父」阿魯納恰拉姆(電影《護墊俠》的人物原型)在推特上發起的「衛生巾挑戰」。
圖片來源:網絡
解決月經帶來的汙名與不便,在將來可能迎來一種更激進的方式解決——
告別月經。
2003 年,美國巴爾實驗室研製成功的一種可以連續服用 84 天的避孕藥,讓女性一年只需四次月經。
2007 年,一種可以連續服用 365 天的口服避孕藥也通過了 FDA 的審批,正式上市。
2019 年,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NHS)旗下的性與繁殖健康委員會(FSRH)更新了指南:
口服短效避孕藥停七天,沒有醫學意義的,可以一直連續吃下去。也就是說,停藥 7 天,給月經的留下窗口,是沒有必要的。
換言之,如果你願意,可以就此告別月經。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個想法聽起來確實不錯,但離實現還有一段距離。
醫學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這個指南僅僅是 NHS 的結論。
與此同時,在我們去年發起的「是否願意通過長期服用避孕藥的方式遠離月經」的投票中,「不行,違背自然的事情我不幹」的選項顯著勝出。
通過外力幹預月經的「潮汐」,仍會被認為是一件不妥當的事情。
一切都在進步,而一切又一成不變。
今天是世界經期衛生日,它強調經期衛生管理的重要性,也鼓勵在公共宣傳上針對月經有更多的交流與對話。
不論是醫學的進步,還是觀念的改變,讓女性得以擺脫月經「詛咒」,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邁出改變第一步,也許從公開談論月經開始。
拓展閱讀
策劃 洋蔥
責編 feidi
封面圖來源 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美]納塔莉·安吉爾.野獸之美:生命本質的重新審視[M].時事出版社, 2002.
[1][美]比爾·海斯著, 郎可華譯, 張鐵梅校.血液的故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
[1][英]J.G.弗雷澤著,汪培基 徐育新 張澤石譯.金枝.商務印書館, 2014.
[1][美]悉達多·穆克吉著, 馬向濤譯.基因傳.中信出版集團, 2017.
[1][意]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著, 程之範 甄橙譯.醫學史.譯林出版社, 2013.
[1]王澤華. 婦產科學(第5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顧美皎. 臨床婦產科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1]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 更年期保健學組. 更年期婦女保健指南(2015年)[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誌:電子版, 2016, v.3(02):27-38.
[1]張麗玲. 米非司酮治療婦產科疾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誌, 2014, 007(004):12-13.
[1]郭會鴿. 米非司酮治療婦產科疾病的100例臨床應用分析[J]. 醫學信息, 2013, 26(2):136-137.
合作專家 孫軼飛
河北醫科大學醫學史講師
肛腸外科主治醫師
科學審核 翁若鵬
臨床醫學碩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產科主治醫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