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宣布廢太子,理由是:"不孝祖德,不遵朕訓,唯獨暴亂,暴虐淫亂"。此後多位阿哥開始對王位垂涎。成年阿哥中,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阿哥黨」和以八阿哥胤祥為首的「八阿哥胤祥黨」是嫡位競爭最激烈的兩個政黨。
正當朝臣勳貴們爭相推舉誰為皇太子之際,三阿哥胤祥揭發的一件事扭轉了康熙帝的態度,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同時八阿哥胤祥的奪嫡願望也被打消。為平息兒子們的不滿,康熙帝封三阿哥胤和四阿哥胤為親王,胤禩等為貝勒,太子復位後,原本想要奪嫡的皇子們暫時偃旗息鼓,以圖韜光養晦,隨機應變。當然也包括那個曾經主持過公義的三阿哥胤祥,不過他的做法與其他人不同。
乾隆十六年(1677年)三月,皇三子胤祥在紫禁城出生,生母榮妃馬佳氏。康熙自小聰明好學,喜歡讀書。長大成人後,經常和幾個年長的皇子一起侍奉康熙。乾隆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首次冊封成年王妃,胤祥成為誠郡王。康熙帝讓被封的皇子們參與政事,並給他們分了佐領,每個人都有屬下。
此後,諸皇子也開始依仗手中的權力,挑戰二阿哥胤礽的太子之位,並四面圍攻太子一黨。康熙難免要牽扯進來。但是胤祉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他和太子等人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而是另闢蹊徑,想引起父皇康熙帝的注意。與其爭權奪利,他本人更是拉攏士子們在自己府裡編書治學,以此吸引父皇康熙的注意。皇子是康熙諸子中中文學力最高的,他還依靠府內門客陳夢雷、楊文言、周昌言等編撰了兩部大書,即《律歷淵源》和《古今書目總目》,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貢獻。
乾隆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宣布廢太子,理由是:"不孝祖德,不遵朕訓,唯獨暴亂,暴虐淫亂"。此後多位阿哥開始對王位垂涎。在這異常敏感的時刻,諸皇子紛紛結黨營私,謀求宗室地位,其中以大阿哥和八阿哥最為活躍,前者為皇子(曾建議將其處死),後者為後宮多數重臣所支持,被公認為「賢王」。
而此時其中一人的舉動卻間接地導致了胤禩的復位。由於皇三子胤祥和太子胤祥的關係十分密切,康熙帝召他到駕前詢問太子往日的所作所為,胤祥告發了皇長子胤祥和喇嘛巴漢格隆陰謀制所建的太子胤祥一事,康熙帝十分憤慨,痛斥胤祥為「亂臣賊子」。命令將郡王奪去,嚴加看守,永遠圈禁在府第高牆之內。康熙帝本來同情太子,但後來卻順勢把他立為太子。為平息兒子們的不滿,康熙帝封允祥、允祥、允祺為親王,允祥進封誠親王。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駕崩,雍正即位,誠親王的生活也開始艱難起來。為了自己這個曾經是政敵的弟弟,雍正帝將胤祥改名為允祥,命允祥守衛景陵。雍正二年(1724年),允祥被賜死,弘晟被削去世子之位,成為一名閒散的宗室。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允祥索賄,無人臣之禮,議罪奪爵,被囚禁於其府邸。他後來降為郡王,兒子弘晟也受牽連,進了宗人府。
未算完,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允祉再次進封為親王。然而,只過了三個月,在怡親王胤祥的葬禮上,因為允祥的臉色卻很晚才來,而且沒有一絲悲傷(估計是心懷怨恨)。其后庄親王胤祿等彈劾他(牆倒眾人推),胤祉下獄。乾隆帝命奪其爵位,幽禁於景山永安亭,將其家人與其一同囚禁,弘晟仍留在宗人府。雍正十年(1732年)正月,胤祥在禁所內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而且他的兒子中只有第七子弘景(略高於奉恩鎮國公)得了一個固山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