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已過,當年的三年級學生欠這部劇一個劇評,今天補上。
壹 歷史厚重感
學了六年義務教育的歷史,最入骨的體會只有一個,那便是話語權的失聲。
王侯將相,笑看風流,不愁留名千古。失聲的總是人民,或者說,失聲的總是我們。
於是面對歷史,自然而然產生一種隔閡感,不能比較,一比就是相形見絀,心有餘而力不足者,只得意淫為快。
殊不知,我們每個普通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聚成一個集合,便組成了歷史。書寫歷史的,正是我們自己。
背誦年代,默寫時代特徵,硬性規定主觀題評判標準,這些無奈之舉仿佛將高中歷史定格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學習者亦喪失了一種感覺,一種我認為的,歷史最核心的東西——厚重感。
這個概念,是我從十遍團劇的心路歷程中,自己領悟到的,在未曾上網了解之前,竟洋洋得意於自家獨創。
何謂厚重感?一份沉甸甸的感覺,壓在你心頭,融進你的內心,牢牢佔據一角,久而久之,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我嘗試擺脫這種厚重感,知乎上有題主言如何走出《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以我現在的心智與思維水平,我只能回答,走不出,想去騰衝,單膝長跪在遠徵軍國殤園中,深吸一口遠徵軍先輩們曾經呼吸過的空氣。可走不出又何妨?雖然這份厚重感壓在人心頭,令人不舒服,但我開始享受思考它帶來的,對心智的反覆折磨與考驗。
這部劇教會給我反思,思考,儘管思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有人曾經拋出「做一隻快樂的豬,還是當一名痛苦的人」這個哲學命題,我只能說,停不下來思考,只是一類人的生活狀態,他們從思考之痛中大口汲取著快樂,由年輕轉向蒼老,由浮躁轉為平靜,由憤怒轉為和解。
於是我反思歷史教科書中的抗日戰爭與團團的抗日戰爭有何不同。
抗日戰爭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基石,先後進行淞滬太原徐州武漢多場會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巨大的損失和全民族的同仇敵愾,取得最終勝利。
說出這段話的時候,我們沒有情感波瀾的,就像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形式主義的悼念朋友圈一樣,二十萬終究是個冰冷的數字,無法感同身受。
可團團用一個個鮮活的人擺在我面前,是被日軍當做射擊活靶,身中二十彈放血流幹而死的東北軍排長李連勝;是被日軍狙擊手一槍穿透鋼盔的川軍下士李四福;是肺葉穿孔,月下以刺刀為鏡,含淚看了自己最後一眼的山西運輸兵康火鐮;是兒子戰死沙場,悲痛欲絕最後湮滅在九二式步炮底下的陝西人郝獸醫;當然,也包括那窮途末路,月下割腕,哼唱著家鄉歌謠,靜待死神降臨的日本兵。
他們有名,有姓,有家室,有妻兒,有快活,也有絕望,有大義,也有兒女情長——這部劇帶給我的,不是空洞的空號,更不是慷慨激昂與民族大義,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43集,對於我來說是三百集,因為看了不下七遍。在長達300集的悲憫與絕望的折磨中,我,由一名觀眾,成功轉化為了炮灰團的一員。他們歡喜,我跟著樂;他們犧牲,我淚流不止;他們迷茫,我也陷入了彷徨;他們絕望,我更是撕心裂肺——他們是我,我也是他們。
於是在心理認同機制的基礎上,我得以穿透冰冷的數字,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共情,以愛為筆,勾勒出當時的民族性,時代特徵,眾生心理。
我更認為歷史感的打造,是一種歷史厚重感的培養,是畫面感,是認同機制,最關鍵的是,要以「情」與「愛」為基石。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死記硬背不能得之。硬性灌輸不能得之。因此,比起背誦「抗日戰場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我更願展現給學子們一部團團,讓他們跟著劇中人,掙扎迷茫且痛苦清醒,若能同理,那便是刻骨銘心的體會。
貳 格局
看完八佰,總覺得少點什麼,卻又道不出。朋友說過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八佰最大的敗筆,在於落位到了民族主義,而不是對戰爭的反思。作為一部戰爭片,不合格。
我覺得對得不能再對。
一個日本兵,在月光下割腕,輕聲吟唱著一首破碎的歌謠。團長帶著眾人等候著,等到天明,直至他血流光而死,沒有動手。
這一個鏡頭,使得當時初中的我產生了一種懷疑,對「神劇」一向的你死我活,乃至一改自己極端民族主義的想法,日後看時,不由得敬佩於團劇的格局觀。
這是一種超越敵我的人文關懷,讓我意識到真正邪惡的,是戰爭本身。單憑這一點,在國際戰爭影視劇中,合格。
三 不變的門檻與我的成長
第一遍看,小學三年級,覺得很有意思,全程笑。
第二遍看,初中,看著看著就哭了。一整部劇下來,哭了五次,但沒看懂。
第三遍看,初三,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心情如同過山車一樣。哭了三次,依舊未看懂。
第四遍看,高中,經歷過一些事情,逐漸明白了一部分。康丫死的時候還是沒忍住眼淚。小太爺和團長被精銳們蹂躪的情節,哭得撕心裂肺。
第五遍看,高三,看得小說,迷龍死的時候哭了,一種對個人命運的無力感深入骨髓。團座死的時候哭了,驚愕。阿譯死的時候哭了,心情跌入低谷,這個最為絕望。但快樂的是,看懂了劇作背後對國民性,安逸致死論,年輕與衰老的深思。
第六遍看,復讀期間,也是我最無助的時候。忍住了淚水,因為懂得堅強。但最奇妙的是,小何死的時候我哭了,唯一一次,或許是一種惺惺相惜,因為我們都從難忘的經歷中獲得了平靜,理性與成熟。看懂了絕大部分,但只要我仍在成長,經歷,便不敢輕言對這部劇說:懂了。
說了這麼多,只想表達一個意思:這是個有門檻的寶藏。只有通過源源不斷的經歷,實現個人的成長,才能無限接近這道門檻。我心目中,這部劇是世界戰爭影視劇中最好的一部,因為它激發了我的探索欲,哪怕絞盡腦汁,也要把自己沒看懂的搞明白,因為我知道,一旦明白它的深意,自己必能有所收穫。這也是當初沒有任何文科素養的我,在今天能寫出這篇長評的理由之一。
四 現實意義
老實來說,除了歷史厚重感的培養和個人反思能力的提升,它對我的現實意義比較抽象模糊。
從國粉(只分國民黨底層官兵)更多偏向到1978年以前的我黨,是我的一大轉變。始終認為毛主席帶領的新中國,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之創舉,功業。這部劇教會了我人文關懷,而新中國,真正實現了為弱勢群體發聲,為歷史話術下的失語者發聲。人類數千年看似合理的社會運作模式,受到了挑戰,不論成敗與否,肯為弱勢群體發生的,在我眼裡便是英雄,肯為弱勢群體發聲的政黨,便是好黨。
作為一名文科生,將反思當成一種習慣,能提升自己的思維深度,對世界的認知,完善三觀,縱然不是壞事。但聰明並不意味著智慧,距離通透豁達還是尚遠。而且,並無實踐經驗的空想,會將自己束縛在一座空中樓閣之上。故步自封,眼高手低是文科生的通病。
也許它提升了我快樂的閾值,並非因為刺激,而是在極度狂歡的狀態下,總有位龍團座提醒著我,壓一份沉穩,祥和於心頭。我尚不知,這是好是壞,有無必要,還等諸位解答。
說了很多,較為散亂,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去一趟騰衝,圓了遠徵軍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