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十年了,欠這部劇一個劇評

2020-10-12 逍遙遊

十年已過,當年的三年級學生欠這部劇一個劇評,今天補上。

基情四射

壹 歷史厚重感

學了六年義務教育的歷史,最入骨的體會只有一個,那便是話語權的失聲。

王侯將相,笑看風流,不愁留名千古。失聲的總是人民,或者說,失聲的總是我們。

於是面對歷史,自然而然產生一種隔閡感,不能比較,一比就是相形見絀,心有餘而力不足者,只得意淫為快。

殊不知,我們每個普通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聚成一個集合,便組成了歷史。書寫歷史的,正是我們自己。

背誦年代,默寫時代特徵,硬性規定主觀題評判標準,這些無奈之舉仿佛將高中歷史定格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學習者亦喪失了一種感覺,一種我認為的,歷史最核心的東西——厚重感。

這個概念,是我從十遍團劇的心路歷程中,自己領悟到的,在未曾上網了解之前,竟洋洋得意於自家獨創。

何謂厚重感?一份沉甸甸的感覺,壓在你心頭,融進你的內心,牢牢佔據一角,久而久之,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我嘗試擺脫這種厚重感,知乎上有題主言如何走出《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以我現在的心智與思維水平,我只能回答,走不出,想去騰衝,單膝長跪在遠徵軍國殤園中,深吸一口遠徵軍先輩們曾經呼吸過的空氣。可走不出又何妨?雖然這份厚重感壓在人心頭,令人不舒服,但我開始享受思考它帶來的,對心智的反覆折磨與考驗。

這部劇教會給我反思,思考,儘管思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有人曾經拋出「做一隻快樂的豬,還是當一名痛苦的人」這個哲學命題,我只能說,停不下來思考,只是一類人的生活狀態,他們從思考之痛中大口汲取著快樂,由年輕轉向蒼老,由浮躁轉為平靜,由憤怒轉為和解。

於是我反思歷史教科書中的抗日戰爭與團團的抗日戰爭有何不同。

抗日戰爭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基石,先後進行淞滬太原徐州武漢多場會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巨大的損失和全民族的同仇敵愾,取得最終勝利。

說出這段話的時候,我們沒有情感波瀾的,就像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形式主義的悼念朋友圈一樣,二十萬終究是個冰冷的數字,無法感同身受。

可團團用一個個鮮活的人擺在我面前,是被日軍當做射擊活靶,身中二十彈放血流幹而死的東北軍排長李連勝;是被日軍狙擊手一槍穿透鋼盔的川軍下士李四福;是肺葉穿孔,月下以刺刀為鏡,含淚看了自己最後一眼的山西運輸兵康火鐮;是兒子戰死沙場,悲痛欲絕最後湮滅在九二式步炮底下的陝西人郝獸醫;當然,也包括那窮途末路,月下割腕,哼唱著家鄉歌謠,靜待死神降臨的日本兵。

放張合照

他們有名,有姓,有家室,有妻兒,有快活,也有絕望,有大義,也有兒女情長——這部劇帶給我的,不是空洞的空號,更不是慷慨激昂與民族大義,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43集,對於我來說是三百集,因為看了不下七遍。在長達300集的悲憫與絕望的折磨中,我,由一名觀眾,成功轉化為了炮灰團的一員。他們歡喜,我跟著樂;他們犧牲,我淚流不止;他們迷茫,我也陷入了彷徨;他們絕望,我更是撕心裂肺——他們是我,我也是他們。

於是在心理認同機制的基礎上,我得以穿透冰冷的數字,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共情,以愛為筆,勾勒出當時的民族性,時代特徵,眾生心理。

我更認為歷史感的打造,是一種歷史厚重感的培養,是畫面感,是認同機制,最關鍵的是,要以「情」與「愛」為基石。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死記硬背不能得之。硬性灌輸不能得之。因此,比起背誦「抗日戰場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我更願展現給學子們一部團團,讓他們跟著劇中人,掙扎迷茫且痛苦清醒,若能同理,那便是刻骨銘心的體會。

貳 格局

看完八佰,總覺得少點什麼,卻又道不出。朋友說過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八佰最大的敗筆,在於落位到了民族主義,而不是對戰爭的反思。作為一部戰爭片,不合格。

我覺得對得不能再對。

一個日本兵,在月光下割腕,輕聲吟唱著一首破碎的歌謠。團長帶著眾人等候著,等到天明,直至他血流光而死,沒有動手。

這一個鏡頭,使得當時初中的我產生了一種懷疑,對「神劇」一向的你死我活,乃至一改自己極端民族主義的想法,日後看時,不由得敬佩於團劇的格局觀。

這是一種超越敵我的人文關懷,讓我意識到真正邪惡的,是戰爭本身。單憑這一點,在國際戰爭影視劇中,合格。

戰術瞪眼——來自團座大人的認同

三 不變的門檻與我的成長

第一遍看,小學三年級,覺得很有意思,全程笑。

第二遍看,初中,看著看著就哭了。一整部劇下來,哭了五次,但沒看懂。

第三遍看,初三,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心情如同過山車一樣。哭了三次,依舊未看懂。

第四遍看,高中,經歷過一些事情,逐漸明白了一部分。康丫死的時候還是沒忍住眼淚。小太爺和團長被精銳們蹂躪的情節,哭得撕心裂肺。

第五遍看,高三,看得小說,迷龍死的時候哭了,一種對個人命運的無力感深入骨髓。團座死的時候哭了,驚愕。阿譯死的時候哭了,心情跌入低谷,這個最為絕望。但快樂的是,看懂了劇作背後對國民性,安逸致死論,年輕與衰老的深思。

第六遍看,復讀期間,也是我最無助的時候。忍住了淚水,因為懂得堅強。但最奇妙的是,小何死的時候我哭了,唯一一次,或許是一種惺惺相惜,因為我們都從難忘的經歷中獲得了平靜,理性與成熟。看懂了絕大部分,但只要我仍在成長,經歷,便不敢輕言對這部劇說:懂了。

說了這麼多,只想表達一個意思:這是個有門檻的寶藏。只有通過源源不斷的經歷,實現個人的成長,才能無限接近這道門檻。我心目中,這部劇是世界戰爭影視劇中最好的一部,因為它激發了我的探索欲,哪怕絞盡腦汁,也要把自己沒看懂的搞明白,因為我知道,一旦明白它的深意,自己必能有所收穫。這也是當初沒有任何文科素養的我,在今天能寫出這篇長評的理由之一。

年輕而蒼老的我,年輕而蒼老的我的祖國

四 現實意義

老實來說,除了歷史厚重感的培養和個人反思能力的提升,它對我的現實意義比較抽象模糊。

從國粉(只分國民黨底層官兵)更多偏向到1978年以前的我黨,是我的一大轉變。始終認為毛主席帶領的新中國,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之創舉,功業。這部劇教會了我人文關懷,而新中國,真正實現了為弱勢群體發聲,為歷史話術下的失語者發聲。人類數千年看似合理的社會運作模式,受到了挑戰,不論成敗與否,肯為弱勢群體發生的,在我眼裡便是英雄,肯為弱勢群體發聲的政黨,便是好黨。

作為一名文科生,將反思當成一種習慣,能提升自己的思維深度,對世界的認知,完善三觀,縱然不是壞事。但聰明並不意味著智慧,距離通透豁達還是尚遠。而且,並無實踐經驗的空想,會將自己束縛在一座空中樓閣之上。故步自封,眼高手低是文科生的通病。

也許它提升了我快樂的閾值,並非因為刺激,而是在極度狂歡的狀態下,總有位龍團座提醒著我,壓一份沉穩,祥和於心頭。我尚不知,這是好是壞,有無必要,還等諸位解答。

說了很多,較為散亂,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去一趟騰衝,圓了遠徵軍的夢。

相關焦點

  • 《我的團長我的團》不是劇評
    十年來看了幾十遍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剛看完的時候,以為遇到了稀世珍寶,總忍不住給周圍人安利,但絕大多數都沒了下文。也是,當初豆瓣評分才7點多分,網上隨處可見有關這部片子的負面評論,碰壁多了就學乖了,不再主動安利。
  • 為何《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最好的抗戰劇?
    以小人物為切入點,讓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帶著自己的故事走入歷史洪流是華誼兄弟拍攝戰爭影片的慣用手法,《八佰》刻畫的也還算不錯,只是,如果與11年前的,同樣由華誼兄弟出品,同樣以小人物視角反映歷史事件的戰爭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
  • {我的團長我的團}
    不誇張的說,它是當之無愧的最佳國產戰爭劇:《我的團長我的團》I 2009豆瓣:9.4但不同於上一部的勵志,這部劇的真實和殘酷遠遠超出觀眾的想像。甚至一度讓人不忍心看下去。直到他真的帶著炮灰團,活著回到了中國,真的成了團長......
  • 《我的團長我的團》十年記:他們一直沒從劇裡走出來
    《我的團長我的團》開播十年了。十年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從未停止,自稱為「團迷」的電視劇粉絲不僅沒有因為時間而流失,人數反而不減反增。十年來,團迷自製的書籍出了兩本,《團長之後的追尋》與《夢裡禪達》,現在依舊能在網上買到。十年來,多少人因為放不下那些士兵,跑去了騰衝、龍陵摺紙船祭奠亡靈。
  • 與抗日神劇相比,《我的團長我的團》經典在哪裡
    《我的團長我的團》播出已經快10年了,當初播放《團長》的時候,我一直覺得,這應該是國產抗日劇的新起點,沒想到,後來的抗日劇,一部不如一部,過了十年再回顧,猛然發現,原來《我的團長我的團》哪裡是什麼國產抗日劇的新起點,明明就是巔峰!在這十年間,極少有能夠跟《團長》比肩的抗日劇了。
  • 《我的團長我的團》十年:不該忘的和不敢忘的
    2009年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給自那時起的觀眾補上了一堂亟需的戰爭課,戰爭從不是手撕鬼子或褲襠藏雷的兒戲,它冷酷,殘忍,吞沒掉曾經一寸一寸山河的同時,也吞沒掉當時國人的勇氣和自尊,我們輸了八年,這部電視劇,不合時宜又血性天真地跟大家講,中國人輸在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
  • 比起破億的《八佰》,《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更應該被觀眾熟知
    《我的團長我的團》。個人覺得這部劇甚至比《八佰》更加好看。《我的團長《八佰》講述了一群殘兵潰將死守戰場的故事,其實說八佰有點過多,真實記載只有四百人,在淞滬會戰期間死守上海,與日軍展開了一場註定赴死的搏鬥,最後以悲壯的犧牲而告終。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同樣是一批殘兵,但對人物印象的刻畫更為深刻。尤其是小書蟲。
  • 為何《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最好的抗戰劇? | 循跡曉講
    以小人物為切入點,讓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帶著自己的故事走入歷史洪流是華誼兄弟拍攝戰爭影片的慣用手法,《八佰》刻畫的也還算不錯,只是,如果與11年前的,同樣由華誼兄弟出品,同樣以小人物視角反映歷史事件的戰爭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相比,《八佰》確實讓人覺得少了那麼點意思。
  • 2017年度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
  • 《我的團長我的團》續集將至,張譯回歸,康洪雷蘭曉龍能否上陣?
    這部劇的續集叫《我的團長我的團戰至終章》。這部劇的故事背景是解放戰爭時期,所以不是翻拍,是實打實的續集。 今年1月份,這部劇已經通過了備案,由安瑞影視出品,而這家公司,正是當年《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孟煩了」的扮演者張譯名下的公司。
  • 《我的團長我的團》兌現十年之約,鋼七連集合,原班人馬或成遺憾
    以這個歷史事實為基礎,蘭曉龍又編寫了下一個劇本《我的團長我的團》,依舊是「鋼七連」原班人馬出演。,不少「鋼七連」的粉絲將自己稱之為「兵毒」,足見這兩部劇的成功之處。其實,《我的團長我的團》並沒有將原著小說演完,後面「解放戰爭」那一段沒有表現出來。直接跳躍了近60年,孟煩了老了,回到了南天門給曾經「炮灰團」的兄弟們掃墓。這一階段的故事是,迷龍被處死了,龍文章因不願意自己人打自己人被處死,孟煩了則在解放戰爭中被鋼七連活捉......
  •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版
    他跪了很久,奇蹟般的沒有被打中,也許久到讓日軍也想了起來,他們似乎也是尊重死者的,久到讓我們也呆呆仰望著南天門,一天一夜,一個團就扔在那了。一個月沒瞧見他了,每次看見他,他都那麼猥瑣,讓你有萬丈怒火從膽邊升起,今天又瞧見了他,我們仍想怒火萬丈,可是我們心裡湧起的,卻是那樣不同的東西。-在哪學的打仗?
  • 《我的團長我的團》和《亮劍》,誰才是國產抗戰劇的巔峰?
    但是《我的團長我的團》裡,你很難找到一個主角。一開始,我以為主角是小太爺孟煩了,因為旁白都是他的口吻。但是越往後看,越發現,這部劇裡,沒有主角。在《我的團長我的團》裡,根本沒有主角,或者人人都是主角。《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這群人在中緬邊境,龜縮在一個叫禪達的小城市
  • 我的《我的團長我的團》的感受
    我的《我的團長我的團》的感受《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優秀的國產電視劇,我個人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沒有之一。這部劇對人性的刻畫可以說入木三分。劇中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考方式,戰爭把這些人集中到一塊,面對的是國破山河在,面對的是強悍的侵略者,面對的是無數的苦難。在這種情況下,活下去都是難事,更何況還要打仗。
  • 《我的團長我的團》續集將拍,張譯有望回歸,段奕宏張國強出演嗎
    ,也有很多經典抗日劇,比如《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雪豹》《生死線》《永不磨滅的番號》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這些電視劇至今未被超越。我的團長我的團》,堪稱抗戰劇的巔峰之作。我的團長我的團》要拍續集的消息也傳遍網際網路,這部續集叫做《我的團長我的團戰至終章》。
  • 《我的團長我的團》11年,康洪雷段奕宏新劇令人淚目,等太久了
    2009年,國產電視劇史上一部「劇神」誕生,這部劇可不是類似《雷霆戰將》之類的神劇,也不是當年諜戰劇的王者孫紅雷、姚晨的《潛伏》,而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無可超越的唯一,讓人不斷回看,越看越有味道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 國產抗日劇的真神——我的團長我的團
    提起國產抗日電視劇,相信大家頭腦中總會閃現出一個詞——神劇。不得不說,近些年國產抗日電視劇的口碑是越來越差,從手撕鬼子到子彈拐彎;從包子雷到加特林,編劇與導演一次次刷新了觀眾的認知。但並不是所有的抗日電視劇都是不合邏輯的神劇。
  • 《我的團長我的團》僅談藝術性
    八佰讓我重溫了國劇之光:我的團長我的團。比起不顧戰爭邏輯、歷史史實的「歷史大片」,團長的真實和踏實、思想立意更值得讚揚和銘記。我的團長我的團堪稱國產戰爭歷史片的扛鼎之作。團長說清楚為什麼前期我們會被日本欺負成那樣,也說清楚了即使被欺負成那樣中華民族也沒有屈服,既告訴世人怎麼敗的和怎樣反敗為勝的,又啟迪了後人如何避免歷史重演。從電影藝術性來說,團長不論是敘述還是拍攝畫面更或是演員演技都達到國產戰爭片的至高水平。
  • 《我的團長我的團》:你憑什麼看不起《亮劍》
    前陣子看到有人發關於《我的團長我的團》的視頻,我在底下評論了一句「這部劇毀於畫面的色調,為了體現深刻把色調整得太暗了,有時候人物的臉都看不清,看著費勁」。 結果毫不意外地被懟了,其中說得最多的是「你只適合看《亮劍》」。
  • 《我的團長我的團》:你憑什麼看不起《亮劍》?
    我的團長我的團》的視頻,我在底下評論了一句「這部劇毀於畫面的色調,為了體現深刻把色調整得太暗了,有時候人物的臉都看不清,看著費勁」。我喜不喜歡看《亮劍》暫且不討論,就只說《團長》這部劇到底給它的粉絲帶來了什麼?在我看來,只有裝逼和故作深沉。毫無疑問,《團長》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