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產抗日電視劇,相信大家頭腦中總會閃現出一個詞——神劇。不得不說,近些年國產抗日電視劇的口碑是越來越差,從手撕鬼子到子彈拐彎;從包子雷到加特林,編劇與導演一次次刷新了觀眾的認知。但並不是所有的抗日電視劇都是不合邏輯的神劇。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一部中國抗日劇的真神——我的團長我的團(下簡稱團長)。
不同於其他抗日劇,主角們都是在正兒八經的部隊裡與鬼子鬥智鬥勇,動不動就圍剿反圍剿。團長講述的是在中國邊陲小城禪達裡的一夥潰兵,幾乎所有人的經歷都如劇中孟凡了說的那樣:在長達四年的敗仗和連綿幾千公裡覆蓋多半個中國版圖的潰逃中,我的連隊全軍盡沒。要活著,要活著,就算你有這個信念,也算奢侈。
在這個破爛的收容站裡,聚集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潰兵,他們與煩啦一樣,只想渾渾噩噩活著,什麼家國大事,什麼國破家亡,或許都可以放在一邊,他們衣衫襤褸,互相看不順眼,可又似乎誰也離不開誰。
提起團長,老團迷們第一個想起的詞是「真實」,的確,團長的細節做得非常到位,各種炮火,演員的妝容,更難得可貴的是,劇中的軍事常識做得非常到位,馬克沁是水冷的,輕機槍是需要換槍管的,這些細節就足以碾壓一眾影視劇作品。
但團長更難得可貴的一點是,他能反思中國為什麼總是打不贏,明明我們的歷史那麼輝煌,為什麼現在大半個中國都落入敵手。
千年的王八萬年龜,說一萬年不變的小日本子,就知道步兵衝 炮兵轟,步兵衝完 炮兵轟,炮兵轟完 步兵衝,我們躥上來打吧,步兵撤 炮兵轟,我們不理他吧,炮兵轟完 步兵衝,你說一輩子就這麼個死板不帶變的打法也能把你中國吃去一大半,你說氣不氣嗨。
盧溝橋響槍時我棄學,徐州會戰時我從軍,四年來敗戰無數卻屢屢逃生,逃到後來我很憤怒,飛機坦克沒有咱不說它,對方步兵戰術的僵化死板像是得了阿譯的親傳,一萬年不變的三角隊形在叢林和大霧中居然照用,火力兵力都被分散,打過半年仗的中國兵都會說他們在找死。但敗的仍然是我們,直敗得有一天,我只好想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咱們國人從來不缺少理想和和創見,就是太愛安逸了。為了一個安逸,為了一個安逸,幾萬萬人,為了一件東西,死都不怕,就為了一個安逸。幾萬萬人,打破了頭顱,就為了一樣東西。
「等日本人給咱們一個亡國滅族的答案,可問題還在啊。它不會跟著日本人一起被你們打跑得。」
「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我們曾經那麼輝煌,無畏,開闊,包容世界,不拘一格。禪達人沒有橋,也修了和順鎮,我們祖先沒有榜樣可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我卻要讀書才知道,不是從你身上看到的,也不是從我身上看到的。這就是問題。有問題怎麼辦,要改。」
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觸總能在不經意間打動我們,劇中的人物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某一個人,當某一個炮灰犧牲的時候,總能牽動我們的心。可以說看懂了團長,也就參悟了半個人生,而且是看一次有一次的感悟。如果說《亮劍》是一塊糖,吃過後只記得甜,那《團長》就是一壺苦茶,唯有細品,方能品味其中最美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