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英國廣播公司網站)
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張憲義認為,只有「背叛」臺灣才能救臺灣。時至今日,批評者仍認為張憲義是叛徒,不過他並沒有感到後悔。張憲義說:「不需要身在臺灣才能愛臺灣,我是臺灣人,我是中國人,我不想在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自相殘殺。」
張憲義首次詳談當年內情
1988年,臺灣正積極發展首枚核彈,軍事科學家張憲義叛逃至美國,揭露臺灣發展核武的計劃。他認為,只有「背叛」臺灣才能救臺灣。時至今日,批評者仍認為張憲義是叛徒,不過他並沒有感到後悔。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5月18日報導,張憲義今年73歲,他在美國愛達荷州接受訪問時首次詳談當時發生的事情,他稱:「假如讓我重新再來,我仍然會這樣做。」
上世紀80年代初,張憲義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招攬時擔任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副所長,負責發展核武。他是臺灣重要的核科學家,薪水豐厚、生活優裕。同時,美國與臺灣關係緊密,張憲義叛逃看似令人費解。不過,大陸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核武,引發臺灣人擔心大陸會對臺使用核武。1986年,前蘇聯發生車諾比核事故。張憲義說,就在那時他開始懷疑臺灣到底應不應該擁有核武。
美國用「兩岸和平」說服了張憲義
由於張憲義的關係,美國得知臺灣當局秘密下令科學家發展核武。美國因而擔心兩岸都會擁有核武,因此下決心要阻止臺灣擁核及地區核武競賽。美國秘密地招攬張憲義制止臺灣的核武計劃,稱制止臺灣核武計劃會促進和平,對中國大陸及臺灣都有好處——張憲義稱他被說服了。
「這與我想法很相似……不過我答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很努力地讓我放心,他們會保證我的安全。」他稱,下一件事,就是要讓他跟家人離開臺灣。
彼時,軍事人員離開臺灣一定要取得許可。張憲義讓妻子洪美鳳及三個孩子到日本度假,確保他們的安全,自己則使用中情局提供的假護照飛到美國。他身上只帶了一些現金及少量個人物品,與早前的報導不同,張憲義說他離開臺灣時並沒有帶走任何文件:「美國政府已獲得所有證據,他只需要有人——就是我——去確認。」
洪美鳳此前對丈夫的雙面人生活懵然不知,他們只談過他有可能接受一份在美國的工作,直至一名女人將張憲義寫的信轉交給身在東京的她,她才知道丈夫是中情局間諜並且叛離臺灣。之後,他們被送上飛往西雅圖的班機。
到美國後,張憲義一家被安置在維吉尼亞州的安全屋中
報導稱,美國擔心張憲義一家會被臺灣特工或極端分子刺殺,所以把他們安置在維吉尼亞州的安全屋中。此後一個月內,美國利用收集到的情報及張憲義證供,成功施壓令臺灣停止核武計劃。外界相信,臺灣只差一兩年就能完成發展核彈。
晚年張憲義為何突然打破沉默?
很長一段時間內,張憲義對往事保持著沉默。不過近年退休之後,他希望澄清事實,他的口述訪問《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去年12月出版。書本面世後重新激起討論——到底張憲義是否對臺灣做了對的事?
一些人對他讚譽有加,指他阻止了一場潛在的核戰,一些人則認為張憲義令臺灣失去自衛與自保必需的武器。民進黨雖然反對發展核能核武,但仍有議員亦不認同張憲義的做法。民進黨民代王定宇表示,不論政治觀如何,叛逃是不能接受的,這並不是可以原諒的事情。
而張憲義堅稱,他怕有野心的政治人物會利用核武去「重奪」中國大陸,他指宋美齡與一群效忠她的將領甚至成立另一條指揮鏈去加速發展核武。「他們說他們不會使用核武,不過無人會相信。」張憲義說,美國就絕對不會相信這說法。
張憲義認為,今天仍有政治人物會想使用核武——不過現在他們不管付出什麼代價,都要爭取臺灣「獨立」。
報導稱,過去以來,歷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都曾暗示希望重啟發展核武計劃。不過由於美國反對,這些提議很快被放棄。有評論認為,假如有需要的話,臺灣有迅速發展核武的能力。
張憲義逃離臺灣後,臺灣軍方將張憲義列為逃犯,他的逮捕令在2000年失效,但他沒有重返臺灣也沒有這樣的計劃。1990年,張憲義一家定居愛達荷州,他在美國政府的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擔任顧問工程師及科學家—直至2013年退休。他說,他唯一的遺憾就是父母過世前,未能見到他們最後一面。
張憲義說:「不需要身在臺灣才能愛臺灣,我是臺灣人,我是中國人,我不想在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自相殘殺。」
臺灣核武夢 起自蔣介石終於張憲義
美國當年阻止臺灣發展核武的細節,曾由出身「中科院」的退役上校、核工博士賀立維出書詳盡披露,書中引述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一份國家安全文檔中的資料指出,臺灣發展核武關鍵與最高決策者,是當時的蔣介石;而美國早在一九六六年開始幹預臺灣核武研發,一直到一九七六年九月都在試圖阻止臺灣擁有獨立的核武研發能力,但一直到張憲義事件後,才真正握有臺灣研發核武實據,強制關閉了實驗室。
延請以色列「核彈之父」
賀立維所撰「核彈MIT」一書,第五章「臺灣核武發展史」指出,臺灣研製核武,可回溯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大陸在新疆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並在一九六六年完成氫彈試爆。
蔣介石因此決定發展核武,在延請被譽為「核彈之父」的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恩斯特.大衛.伯格曼協助,成立直屬防務部門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
四研究所負責研發
當時「中科院」有四個研究所,第一所負責彈頭,為核能研究所;第二所負責結構設計,為機械研究所;第三所負責電子通訊,為電子研究所;第四所則為推進劑化學化工,為化學研究所。分別負責核彈的彈頭、彈體、導引與推進劑。
臺灣當年就根據以色列發展核武經驗,延攬專家到「中科院」,在一九六八年設立「新竹計劃」,陸續成立核一、二、三廠,利用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提練製造核彈所需的鈽同位素。之後於一九七二再立「桃園計劃」,設置重水式核子反應爐,取得鈽239。
蔣經國繼續支持核武計劃
蔣介石一九七五年病逝後,蔣經國繼續支持「中科院」核武計劃。十三年後,就在蔣經國病逝前數日,「中科院」軍官張憲義叛逃,美國強力介入,臺灣核武發展自此終結。
美以居留權、金援挖情報
臺灣成立「中科院」後,美方一度高度關注,尤其針對第一所。賀立維引述前「駐美代表」錢復回憶張憲義叛逃事件的內容說,「當時『中科院』負責人對美國有強烈反感,不時峻拒『美國大使館』或軍方希望參觀『中科院』的請求」、「根據一些與美國情報界有關的友人告訴我,『中科院』派赴美國深造的研究人員,時常會被美方接觸詢問,是否盼獲美國永久居留權及經濟援助,只要他們返回『中科院』時能提供美方所需的情報資料,這些好處就可輕易得到」。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有個解密文件—美國駐臺機構發給美國國務院,以「中華民國的核子意圖」的電報談話備忘錄中,是美國駐臺負責人安克志拜訪當時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沈昌煥時,提及臺灣準備建立核廢料再處理的技術,沈昌煥答覆:「臺灣若此時建立這種再處理設施,是一件『傻事』(Stupid)」,沈昌煥保證臺灣不會做這些事。
賀立維在書中說,但張憲義事件讓臺灣第一線外事人員,不知該如何面對美國官員。
美吸收張憲義掌握證據
根據賀立維在書中出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臺灣在核武發展上的新證據」國家安全文檔,報告提及,美國是在一九六六年開始幹預臺灣核武發展,防止任何核武原料進入臺灣;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三年,美國不鼓勵臺灣從西德購買核廢料再處理設施,不願臺灣擁有相關能力;一九七三年有來自臺灣核能官員私下向美方通報,臺灣有核廢料再處理的熱室設備,位於桃園龍潭的核研所內,因此美國準備派一個考察團來臺查證;一九七六年九月,美國曾試圖阻止臺灣擁有獨立核武研發能力。
張憲義
賀立維在書中指出,臺灣向西德採購核子反應爐,因政治考量被拒絕,但臺灣後來還是向加拿大採購一座重水式核子反應爐。隨後美國的情報重點,就一直在監視臺灣是否有核廢料再處理設施,一直到一九八八年美國吸收的張憲義叛逃,美國才據張憲義提供的情報,關閉臺灣的核廢料再實驗室。
據參考消息、《聯合早報》、「聯合新聞網」等報導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海峽導報臺海中心 劉強
最權威的「呆丸」君,臺灣的事兒全都懂!畫風隨時切換,您請隨意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