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榮獲了第91屆奧斯卡幾乎所有的殊榮, 如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多項提名, 以及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可謂大欖特攬;男配角馬赫沙拉·阿里更是憑藉精湛的演技和用心的演繹, 相繼摘得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2019英國自由電影獎最佳男配角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等桂冠。
《綠皮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黑人音樂家雪利博士前往種族歧視現象嚴重的南方區域演出, 出於安全考慮, 他請了一位白人司機託尼同行, 路途中一黑一白倆人組合成奇葩搭檔, 黑人音樂家雪利博士為了宣揚自由與平等, 將在北方獲得的榮譽和安逸擱置一旁, 不顧個人安危, 堅持到反對黑人呼聲較高的南方演奏, 他隨身攜帶的一本旅行指南——《綠皮書》, 表面上是一本為黑人在南方提供便利的書籍, 實際上卻充滿了對黑人的不滿和歧視, 在通往自由的路上, 他在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的時候, 堅信暴力在文明面前不值一提, 所以他並沒有亂發脾氣, 也沒有使用武力, 更沒有濫用權力, 而是用他紳士般的一言一行、高尚的舉止談吐、勇士一般的壯舉, 獲得了人們的尊重。
第一批到達美洲大陸的非洲人民不是為了追求美國夢心甘情願抵達的, 他們大多是被誘哄、欺瞞、買賣甚至是暴力強迫而登上號稱「天賦人權」這一國土的, 他們大多數是沒有文化的文盲或者是所知少之甚少的半文盲, 被白人認為是野蠻的民族, 所以他們不被看作平等的人類, 不配與文明為伍, 更不與高尚沾邊。在電影《綠皮書》中, 黑人音樂家的形象已不再是主流文化中黑人為奴的身份, 而是一位在一舉一動中透露著高貴氣質、擁有堅定的人生態度和極高道德水準的高高在上的黑人鋼琴家。相反, 他僱傭的白人司機卻是一個舉止粗俗、文化鄙陋、愛吃炸雞、愛聽流行音樂的泛泛之輩。角色的選擇和塑造沒有承襲固有的膚色的刻板印象, 膚色和角色的交換, 時間與空間的交錯, 打破了我們以往的成見, 繼而引領我們突破思維定式與時空局限, 對自由和人性進行深思和深挖。
《綠皮書》中, 一個在酒吧裡當保安的義裔美國人託尼由於酒吧關門維修, 暫時失業, 為了養家餬口, 四處尋找工作, 最後被一名黑人鋼琴家聘用為司機兼保鏢, 在一本《黑人旅行指南》 (簡稱《綠皮書》) 的指引下, 前往南方。一路上, 託尼和《綠皮書》為世界上優秀的黑人爵士鋼琴家雪利博士保駕護航, 也是在這條通往自由的路上, 白人司機託尼和黑人鋼琴家經歷並上演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白人託尼沒有高文憑和高學歷, 常年混跡於酒吧, 對這裡的人和事了如指掌, 在這片天地裡憑藉著他圓滑的社交能力與暴力手段, 混得如魚得水, 但是酒吧需要停業維修, 託尼失業了, 為了討生活, 他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線, 偷藏顧客羅斯古德先生珍愛的帽子, 編造有人偷走而被他追回的故事, 繼而得到金錢的獎賞, 和別人比賽吃漢堡贏錢……
託尼言語粗俗, 行為粗魯, 曾扔掉黑人水管工用過的玻璃水杯, 但他是一個熱愛家人、擁有高度的家庭責任心的至善至純之人。因其善良、正直, 他家庭和睦, 朋友成群, 在他需要工作的時候, 家人尤其是妻子沒有嫌棄他, 而是鼓勵他, 一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了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當他到達豪華公寓後, 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 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 負責在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起初, 託尼無法接受為黑人服務, 並且在當時去往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是自找麻煩, 還有可能身陷囹圄, 但是託尼為生計所迫, 急需錢, 而雪利恰好需要一個能照顧他、保護他的專業司機, 於是兩人在《綠皮書》的引領下, 踏上了南方之旅。
「暴力永遠不能取勝, 保持尊嚴, 才會贏得真正的勝利。」雪利博士放棄了在北方的安逸與舒適生活, 決心前往種族隔離嚴重的南方區域巡迴演出, 途中, 在《綠皮書》的指引和限定下, 他只能入住一些提供給黑人的旅店和飯店, 當白人司機託尼將他送至特定旅店和飯店以後, 住在黑人酒店的他西裝革履, 與周邊黑人同胞的寬大T恤格格不入, 他的優雅與他們的隨意形成了反差, 面對他們的邀約, 他感到局促不安, 匆匆逃離, 去了白人的酒吧買醉, 卻又遭到南方白人的暴打, 在被警察抓到與一個白人男性一起洗澡被起訴的時候, 他也只有羞愧難當, 沒有奮起抵抗,。
在大雨天氣不小心進入日落城 (太陽下山以後禁止黑人進入或者上街的城市) , 被白人警察誤認為是故意闖入而監禁, 託尼很煩躁, 與警察發生了衝突, 但是雪利非常理智, 為了保證演出照常進行, 不得不給高官打了求救電話, 尋求幫助。影片真正想傳達的信息, 不是讓人們關注黑人受到的各種不公平待遇, 而是告訴人們如何忍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暴力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兩方交戰, 必有一傷, 傷的還有可能是自己, 身陷困境之中, 唯有理智和理性並存, 才是通往自由的真正途徑。
《綠皮書》的電影鏡頭並沒有對準種族歧視, 而是聚焦他們在囧途之中的所見所聞, 在通往南方自由之路的途中, 我們看到了一場價值觀之間的較量:來自迥然不同世界的兩個人, 從一開始的各執一詞、互不諒解, 到最終的言歸於好、以心交心。影片看似是兩個人的相識與相知, 實則是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人們之間的相撞與交鋒。主人公之一的雪利博士是美國紐約上流社會的黑人音樂家, 由於膚色的原因, 他既沒有得到白人們的認可, 從而融入白人為主的上流社會, 也沒有融入黑人同胞的圈子, 獲得他們的接納, 所以他成為一個游離在白與黑之間的邊緣人。
另外一個主人公託尼是生活在美國紐約黑人區布朗克斯的白人男子, 他是城市酒吧的打手, 行為粗魯刁蠻, 但以家庭為重。雪利博士和託尼的膚色、階層、性取向以及性格都是完全不同的, 它與慣常的種族歧視電影不一樣, 它翻轉了以往這類型電影兩位主角的身份, 黑人主角的優雅高貴, 總是挺直的脊背, 抻勁的脖子和高傲的頭顱, 與白人主角的不注重穿著, 一言一行都很粗鄙形成了一種更有趣的對比。白與黑的交鋒, 知識與武力的交接, 中層與底層的交匯, 同理心的交互, 勢必會創造出令人深思並恍然大悟的人生哲理。
這是一部關於勇氣和改變的電影。雪利博士的勇氣主要體現在他敢於正視來自白人和黑人的眼光:來自白人司機託尼上下打量、不可思議以及拒絕嫌棄的眼光;田地裡勞作的黑人同胞投來的異樣的眼光;日落城白人獄警充滿歧視的目光等等。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社會體系中, 當一個人不被本民族的同胞接受, 被異族的人們排斥, 眾目睽睽之下, 敢於正視, 敢於直面, 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影片中, 雪利博士緊抿雙唇, 沉默不語的片段, 比任何話語都更有力量, 面對不公平的對待, 他嘗試從內心聚集勇氣的能量來反抗這一切, 是勇氣讓他逐步克服孤獨, 戰勝自我, 成為「痛苦的戰勝者」 (羅曼·羅蘭) 。
除了忍受所有的眼光, 他還戰勝了孤獨:在工作中, 他是孤獨的, 雖然兩位白人同事在工作時對他畢恭畢敬, 但是在生活和情感上卻對他遠離, 他們不跟他聊感情, 在樓下和白人女性調情暢談, 而他只能在樓上, 坐在一個人的寶座上, 獨自暢飲威士忌;在整個社會結構中, 他是一座孤島, 他既不能融入他的黑人同胞, 也不能與白人和平相處。他的才能使他在黑人同胞中脫穎而出, 卻不被認可, 但他的才能也只是供白人消遣娛樂而已, 身處茫茫人海, 而他只是一座孤島;他內心深處最大的孤獨就是他坐擁名聲、財富、才能, 沒有人覺得他會孤獨, 但他佇立在黑與白之間, 連搖擺的空間都沒有, 像是被命運卡住了喉嚨, 無法呼吸, 他的孤獨無法消解, 只能獨自承受, 一個人去消化外界那彬彬有禮的種族暴力。
白人司機託尼的勇氣並不是體現在他與別人比賽吃漢堡而獲勝, 也不是體現在他為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為黑人服務, 而是體現在他被雪利博士高尚的行為所觸動, 改變了他刻在骨子裡的偏見和成見, 被雪利博士高超的藝術造詣折服, 令他對天賦和勤奮有了新的見解和理解, 被雪利博士高潔的人格感染, 對自由和成功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個人的成功, 關鍵在於他身上有一股令人難以抗拒的氣息和力量, 而這股力量猶如一盞長明燈, 照亮一路向南向著自由與成功的路途。
黑人音樂家因為膚色遭遇種種刁難, 善良的託尼拔刀相助, 化險為夷, 所以, 某種程度上來說, 《綠皮書》是一本物理意義上的旅行指南, 而託尼是雪利精神意義上的通行證, 反過來, 受到庇佑和幫助的雪利也毫不吝嗇, 傾其所有, 幫助託尼向妻子表示感激和感謝。在象徵自由、平等的美國公路上, 也是通往靈魂朝聖的路上, 託尼洗心革面, 鋒芒銳減, 不再總是粗話連篇, 缺乏同理心, 用拳頭解決一切問題, 而雪利受到了大無畏的託尼的感染, 也不再默默忍受, 畏畏縮縮, 而是敢於反抗, 敢於表達, 兩人互相幫助, 共同改變, 互相成就了彼此。
「流離不是歸途, 回歸才是唯一的路。」當雪利被拒絕使用室內廁所, 而被建議到野外解決的時候, 雪利鼓起勇氣, 拒絕了最後一場演出。他和託尼來到了一個黑人酒吧, 被自己的同胞包圍, 聽到熟悉的語言, 看到熟悉的笑臉, 雪利卸下了包袱, 當場即興演奏, 不需再迎合白人的喜好, 拘謹地彈奏古典音樂, 他臨場發揮, 將所有的不滿和憤懣通過指尖散發到四面八方, 這種融入了集體的幸福感, 讓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釋放, 體會到了真正的快樂, 這是一種回歸。
託尼對於家庭的堅守感染了雪利, 正是託尼對於家庭幸福感的認同和追尋, 使得雪利重獲勇氣去發現愛、靠近愛。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所以, 表面上看似是一部黑人與白人種族衝突與和解的電影, 實則是人與時代、人與人、人與自己的人生大片。每個人都會承擔時代、文化和自身帶來的局限, 但是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他是否能在一個嚴酷的社會環境裡保持真的自我, 不低下高尚的頭顱, 不丟失珍貴的勇氣, 只要他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他就能自我救贖, 自我完善, 自我實現, 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和機會。
「人類的生命無論處在任何情況下, 仍都有其意義。這種無限的人生意義, 涵蓋了痛苦和瀕死, 困頓和死亡, 我們堅信與命運的抗爭縱然徒勞亦無損其意義與尊嚴。」 (弗蘭克) 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就是他的通行證, 而他的勇氣則是通往成功的指南針, 有了勇氣, 就有了方向, 有了高尚, 就有了意義。《綠皮書》裡整個南方之旅, 是崇高之旅, 是勇氣之旅, 是自我救贖之旅, 是靈魂拯救之旅, 更是人生求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