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出了人生的境界與哲理

2020-12-22 夢回古今文明

「人最應該是探索自己的內心,很多人之所以在紛雜的社會中迷失自我,是在現實中沒有握住生活的方向,看雲起雲落,解剖事物的變化規律,人生難題有時就在一個不經意間的尋思中得到合理的解答,這種道理不是很難理解的,也不需要晦澀難懂的語言加以概括,有時可能需要一顆平常心。」

佛家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兩者不必過多糾結原本,分歧,是是非非往往蒙蔽我們雙眼,我們只要內心不亂,依靠我們個人的智慧和一雙明亮的眼睛透析世間的萬事萬物。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一首詩詞就是讓我們在生活中,要學習怎麼樣的智慧去駕馭我們的人生,人生境遇不同,但是古人的智慧是可以借鑑的。

我們每個人思考問題時候有時會陷入「橫看成林側成山,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歧途中,在思想層面上面不加以提高,我們會經常在這種壞循環中走彎路。一首描寫愛情美好的詩詞反覆揣摩詩中含義,竟然能領悟出人生哲理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辛棄疾寫的《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不難看出,主要是描寫了元夕節萬家燈火,人聲鼎沸,男女老少趁著節日外出歡聚,大街小巷商肆林立,好不熱鬧。就在大家在節日的喜悅中無法自拔時,在作者自己看來,他似乎成為旁人了,為什麼呢,他等待的那個人沒有看到,就在他尋尋覓覓之間才發現那人就一直站立在燈火旁看著他。

對比產生美,原先一片熱鬧的景象烘託出一種節日的喜慶氛圍,就在很多讀者讀的時候也是沉浸在這種美好的景象時,筆鋒一轉,有情人找不到了,一種失落油然而生。

如果說全片寫的最妙的是很多人看了之後第一眼就像作者一樣在生活的表現中被迷住了眼睛,以為眼前的一切就是最真實的事情,相信自己眼睛,就會看事情不全面了,當再細讀幾遍們,如夢初醒,原來看的美麗的事物是作者當時的一種迷眼霧,他在背後居然是一種含蓄的人生追求。

是的,這全篇看來是寫愛情的詩詞,在細細揣摩當時作者寫詩的意境時可以看出這是寫的詩人仕途不順利,多次受人排擠,滿心壯志無處傾訴。

詩中的意中人,何嘗不是作者一生都在尋找的,雖然說明明就在眼前,但是我們很多人就捨近求遠,被眼前的景象蒙蔽雙眼,這是作者要告誡我們的是人要忠於自己的本心,時刻要抵制世俗的紛擾,達到一種超然脫俗的人生境遇。

只有這樣做,才能發現並且找到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真諦,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在探索一些道理,但是素不知,很多時候們,自己一直堅實的東西就在自己身邊,不要過於忙著尋找,有時可以停下腳步,細細回想,拋開雲裡霧裡的表象,直指我們內心的最真實的想法。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形式,詩詞凝聚了漢字的朦朧和精煉之美。尤其是宋詞,在各派詞人的筆下,更是演變成不同風格的語言藝術。

無論是蘇軾的豪放派;還是李清照的婉約派;亦或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帝王之詞」,都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樂,以及詞人當時的心境。

了解一位詞人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便是欣賞他的詞作。根據他們不同風格的詞作,了解他們的平生。喜歡宋詞的朋友,可以看這套詞傳全集,包括《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品讀宋詞,和詞人「靈魂交流」,感受流傳千年的古風韻味。

總結:人生的過程是一個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過程,很多人不能總是在忙著追求各種目標而放棄了對最真實的內心想法的重視,人就會忙忙碌碌,卻很難發現人生真實的真諦。

來吧,像辛棄疾一樣,「總裡尋他千百度,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做人需要遠離各種各樣的世俗,清者自清,拋開渾濁的生活,達到這樣的心境,成就一種智慧。

相關焦點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在韋叢死後,元稹寫過數首悼亡詩,並且每首詩都寫得十分出色,這在整個唐代都少有,因此顯得彌足珍貴。今天小赫赫為大家帶來的就是這組《離思》悼亡詩中最經典的一首《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 詩中的哲理,熠熠生輝
    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淨,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 黃庭堅最有哲理的詩,短短四句,說盡現實的殘酷,人生最後皆幻影
    一位七歲的孩子能寫出怎樣的詩呢?現在的孩子小赫赫不知道,但是在古代,七歲的孩子真的是不敢低估。一個七歲的孩子竟然已經將人生看透,在詩中進展自己對人生的思考,似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對自己的孫輩所作的一番教導:名利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虛無縹緲的,切不可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追名逐利上,而是要用最平和真實的心態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否則最後只會是一場空。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白只能將一腔的豪情壯志都寄託於山水之間,此後多年他長期漂泊遊歷,結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了很多飽含自身情感的詩篇。筆者本期要介紹的李白登上高山寫下的這首千古名作就是其中之一,可謂是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
  • 鄭板橋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通篇富含哲理,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筆者今天要重點與大家聊一聊《新竹》這首詩,雖然這首詩在名氣上不如前面的兩首,但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唯美,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另外通篇還富含哲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我們只要讀懂了,同樣也是能夠明白很多的道理。
  • 王之渙:雖只有六首詩傳世,但首首皆為精品,我依舊是無冕之王
    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善作五言詩,而僅憑六首絕句詩就流芳百世,這個人就是王之渙。王之渙才情俱佳,曾登頂鸛雀樓,面對著這綺麗美景,大筆一揮便寫出了名流千古的好詩。
  • 陶淵明到了晚年大徹大悟,寫下的這首抒情小詩,每一句都充滿哲理
    隱居在很多看來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可是陶淵明不一樣,他是真正放下了一切,猶如一位苦麼僧一樣,用生命去擁抱山山水水,創作出來的作品有靈氣,一字一句極為講究,同時還有著深刻的哲理,譬如這首《四時》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
  • 陸遊最著名的一首田園詩,其中兩句哲理豐富,至今被人傳誦
    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遊一生著作豐富,存詩9300多首。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人生的意義絕不在於單純的追求物質上的充裕,精神上空虛的人,走這一生就是白來一趟罷了。畢竟,賺再多的錢,倘若精神上空虛,那麼難免會感到人生寂寞沒有什麼方向。可是,說來道去,這世界能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領悟到人生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 宋代高僧曾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說盡人生哲理,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
    一說起詩,我們的腦海裡閃現出來的,大多都是唐詩,畢竟「唐詩宋詞元曲」早已成了一個固定的印象了,但是你不要以為,宋代沒有詩。相反,宋代的詩多以哲理性為主,在優美韻律中,體現人生哲理。宋朝時,人們多崇尚哲理,加之宋明理學在這裡興起,於是宋人「好以議論為詩」,也就是用詩歌來說理。大多數人覺得,在詩歌中加入人生哲理,多顯得蒼白無力、繁雜枯燥,但其實在這其中也不乏寫得極其優美的作品。
  • 王維很唯美的一首小詩,通篇寫出了新意,每一句都美得令人心醉
    後期的王維之所以要選擇隱居,除了是在仕途上的失利之外,還有就是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理想化的生活,在終南山王維過著簡樸的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去到各地遊玩,在這樣的環境下,王維的詩更有靈性,儘管看上去寫得很一般,但是只要細細品來,則是會發現他的作品別具一格,也是寫出了新意。
  • 蘇東坡贈送友人的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梨花,實際上卻說的是人生
    只載一船離恨,向西洲」;調侃張先納小妾的「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而今天要說的這首詩是蘇軾在北宋熙寧十年寫的,這時的蘇軾已經41歲,此時的他的人生已然經歷了很多變故,至親的離世,陷入新舊黨爭之中帶著憂愁離開朝廷去地方為官
  • 蘇軾的這一首詩,寫出了意境,寫出了傲骨,寫出了惺惺相惜的情義
    人生匆匆,也許是擦肩而過,或是驚鴻一瞥,於是那最美好的記憶,就從那時起,讓人再難忘記。也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在你的人生過往中發生著作用,讓你在暗夜中尋得到光,在迷途中,找到方向。那一年是北宋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蘇軾視視劉景文為國士,大力予以舉薦並贈一詩以勉勵他。蘇軾的這一首詩,寫出了意境,寫出了傲骨,寫出了惺惺相惜的情義。《贈劉景文》宋·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 「皇帝秘書」蘇軾,60歲終於頓悟,留下一詩首尾相同寫盡人生哲理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顯得珍貴。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這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寫出了刻骨銘心的相思,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愛情詩它所記錄的正是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兩個相戀的人,可能只是一個細微的眼神,或者是一兩句情意綿綿的話,那都會讓對方感動得一塌糊塗。不過愛情雖然很美好,但是它又顯得很脆弱,可能會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使得兩人不得不分開,這也使得愛情最終還是給我們的人生留有遺憾。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詩中說的就是煙雨、湖水都是值得一看的景色,如果你沒欣賞過,那麼就太遺憾了,但是如果真到了山下,看著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寫這首詩時,蘇軾已經64歲了,已不再意氣風發,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 李宗盛的十首人生哲理詩
    今天淘妹就帶大家來分享一下李宗盛的十首人生哲理詩。10我是一隻小小鳥上個世紀90年代初,李宗盛為趙傳量身打造的這首《我是一隻小小鳥》紅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吶喊,趙傳也因此一舉登上了事業的巔峰。飛不高的小鳥,棲上了枝頭,卻成為獵人的目標,飛上了青天,才發現無依無靠。這隻「飛不高的小鳥」,其實正是李宗盛的化身。
  • 這個詩人不怎麼有名,但是這首詩卻寫出我們都似曾相識的場景
    這是一種傳統,顯然有了這樣的基礎,也才造就出我們詩詞歷史上那麼多才名俱佳的詩人。哪怕是有的詩人並不怎麼聞名,或者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很少,但是只要作品足夠精彩,就能在文學史上有自己的地位。我們的文學史向來不講究按資排輩,一切都是以詩歌本身的文學性作為唯一的參考依據。比如這首唐詩,作者的名字或許我們沒怎麼聽過,但是這首詩所描寫的場景我們卻都是似曾相識。
  • 劉伯溫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詩,寫得很深刻: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
    明朝的文人基於朱熹的理學思想,其實在思想上是被禁錮了,不過劉伯溫這種大家,他又是有著自己的獨立思想體系,這在他很多的詩作中就有體現,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但是充滿哲理,譬如這首《絕句·人生無百歲》,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寫得極為真誠,也很是深刻,詩人正是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全部寫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