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匆匆,也許是擦肩而過,或是驚鴻一瞥,於是那最美好的記憶,就從那時起,讓人再難忘記。也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在你的人生過往中發生著作用,讓你在暗夜中尋得到光,在迷途中,找到方向。
蘇軾樂觀的一生,是與人交往的一生,他的詩,總是讓人感覺到生命向上的東西,是那種草木生長,欣欣向榮的感覺。對待困難與挫折,他總是笑著面對。
與智者交,聽君一席話,勝讀三年書。與情者交,便是三冬熱酒,暖透四肢。那一年,兩浙兵馬都監的劉季孫與正在杭州任職的蘇軾,二人你來我往,交情甚篤。
那一年是北宋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蘇軾視視劉景文為國士,大力予以舉薦並贈一詩以勉勵他。蘇軾的這一首詩,寫出了意境,寫出了傲骨,寫出了惺惺相惜的情義。
《贈劉景文》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殘荷,自有一種美,那是一種對經歷過後的滄桑與成熟。蘇軾看透青山,自知其深淺。枯葉也無存,這是一種叢芳過盡,美人遲暮之悽涼。而蘇軾卻寫出了鐵線鏗鏘之美。荷花凋零,已無能夠受雨的葉脈。餘意自存。
菊花,更是高潔的象徵,雖是殘菊,卻又一傲字定了菊的品性。與第一句同是表達出詞人的一片貞潔向上的情趣。一種桀驁不馴的才情。
最後兩句,詩人寫出了最讓人難忘的性情。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不是春花,不是夏彩,而那秋末後的那一片美好,是收拾待盡時的留存,是人言無趣,我卻無畏地欣賞。
看其整首詩中,詩人是在勉勵,是在自我安慰,也是勸人向上的意思。作此詩時,蘇軾已經年過50,知天命之年,而劉景文卻已是60開外的人了。然而蘇軾仍然勸他努力堅持下去。
正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蘇軾的樂觀何其壯哉。此詩又是詩人一生的寫照。無論順境無論逆境,寵辱不驚,得失不在意。
只是論酒,只是作詩,人生快意。這是看過美景後的達觀與醒悟,這是放下,這也是堅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