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蘇軾)一生寫出了無數驚豔眾生的詩詞,有豪放不羈的,有深情婉約的,有富於哲理的,也有詼諧幽默的。讓大家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就有好多首。他曾任杭州通判,住到了西湖邊,西湖這樣鍾靈毓秀的地方,怎麼能少了東坡先生的筆墨呢。日日就在西湖邊,西湖的水光、山色、雨晴、風雪,四季變幻的風景,使他文思如泉湧,佳作不斷,關於西湖的詩詞,他就寫了很多首。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就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了。
飲湖上初晴後雨
北宋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有多好,就不用多說了,從提起它幾乎人人都能知曉的人氣,就能知道了。


但今天要說的卻不是這首,而是另外一首描寫西湖之景的。那一天,大文豪泛舟西湖,偶遇一場驟雨,這場倏忽而至,倏忽而去的驟雨成就了一首驚豔了時光的詩,也讓西湖多了一筆濃墨的重彩。是哪一首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北宋 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不錯,就是這首,猶記得初遇這首詩的情景,那時候沒有筆記本電腦,沒有智慧型手機,信息獲得渠道是那麼匱乏,而我那時尚在學中,雖是極愛詩詞,卻也沒有餘錢來買課業外的書。與這首詩的初遇是在電視上的一個詩詞欄目,當時在兩岸青山之中,夾了一條綠流,綠流上蕩漾一條輕舟,只是背景已讓人心曠神怡,之後伴隨著主持人磁性的嗓音,這首詩出現了,然後就刻在了我的腦子裡。人總是避免不了遺忘的,但這首詩隨著歲月的流淌,不但沒有在我的腦海裡褪色,反而愈加顏色鮮豔。可見我當時的驚豔,只覺得字字珠璣,妙不可言,感慨怎麼能有人就通過這短短28個字把雨寫的這麼傳神呢。
第一句寫烏雲遮日。「黑雲翻墨」四個字只覺得再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看了這句你不會錯認季節,這就是夏日的一場驟雨。用墨來形容夏日遮天的烏雲的,形象逼真,「翻墨「寫出了烏雲的來勢洶洶,非常符合夏日驟雨的特點。第二句寫驟雨突降,「白雨跳珠」形容雨點飛濺的情景,有聲有色,「跳珠」說明驟雨不是久雨。這兩句相互對比,相互呼應,「黑雲」與「白雨」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翻墨」與「跳珠」相呼應,色彩分明,有遠有近。而「未遮山」與「亂入船」相對,「未」字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亂字寫出雨勢之大,雨點之急。第三句寫狂風大作,「卷」字突出了風之大,「忽」字用的十分輕巧,突出了天色變化之快,風來之奇,頃刻之前,還是天黑如墨,眨眼雨手裡,雲散了,都是這股奇風功勞。第四句寫水天一色,雨過天晴,大文豪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天入水,水映天,碧空如洗,水色天光一樣的明淨,一樣的蔚藍,而風啊、雲啊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悄悄地退場了。
這首詩先再船中,有到樓上,形象描述了湖上急劇變化地自然景象:雲翻、雨瀉、風卷、天晴。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生動的描繪了一場「西湖驟雨圖「,讀來仿佛也身臨其境了一場西湖的夏日的驟雨,最後」水如天「讀來神清氣爽,餘味悠然。
其實蘇軾還有一些別的描寫雨的詩,也不乏佳句。也分享一下。
第一首:
遊惠山
北宋 蘇軾
薄雲不遮山,疏雨不溼人。
蕭蕭松徑滑,策策芒鞋新。
嘉我二三子,皎然無淄磷。
勝遊豈殊昔,清句仍絕塵。
弔古泣舊史,疾讒歌小旻。
哀哉扶風子,難與巢許鄰。
這首最喜歡第1句和第2句,形象、簡潔、生動地寫出了雨的特點。
第二首:
萬州太守高公宿約遊岑公洞而夜雨連明戲贈二
北宋 蘇軾
肩輿欲到岑公洞,正怯衝泥傍險行。
定是岑公悶清境,春江一夜雨連明。
蓬窗高枕雨如繩,恰似糟床壓酒聲。
今日岑公不能飲,吾儕猶健可頻傾。
「雨如繩「寫出了大雨如注,」壓酒聲「點出了酒興。
第三首: 遊三遊洞
凍雨霏霏半成雪,遊人屨凍蒼苔滑。
不辭攜被巖底眠,洞口雲深夜無月。
冒著如雪的凍雨,寧可帶著被子來,也要遊覽,這是多濃的遊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