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蘇軾不但對水有喜好,對於山中之廬山的緣分也是非常深。他一生中多次遊覽廬山,並寫下了很多篇關於廬山的膾炙人口的詩詞。這些詩詞,不僅僅是對山水名勝的描寫與讚美,更是寓理於景,訴說人生的哲理;不僅僅是表達心情喜惡,更多的是心靈與外境的交融。
《題西林壁》:對事物規律、人生哲理的總結提煉
蘇軾和廬山東林寺長老去遊西林寺的時候,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連綿起伏,從橫、側、遠、近、高、低不同角度來觀看,所看到的景觀也各不相同。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那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站的更高、看的更廣,超越傳統的固定思維,跳出框架,才可能能看到更接近於真相的事實。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雖然三次遭貶,但並不妨礙他從人生困境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到事物的客觀規律,並以這些規律運用到日常當中,表現在詩文當中。《題西林壁》在這首詩中,寓理於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手法,把辯證的哲理自然而然的表達出來,從此可以看出蘇軾詩詞創作能力水平之高。
《初入廬山三首》:身處逆境,仍舊樂觀豁達的精神
廬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嚮往之地。唐朝詩人李白,曾經到廬山遊覽,寫下「日如煙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著名詩句,受到後世粉絲的熱烈追捧。
對於前朝詩仙李白,蘇軾也自然是非常的景仰。而對於詩仙詩篇裡所描寫的廬山美景,自然也是嚮往之至。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在前往汝州的途中路過廬山,蘇軾便擇機與朋友結伴到廬山訪勝。
蘇軾登上廬山,就被廬山秀美的景色驚豔到,於是他決定此行不作詩,只好好遊山玩水。蘇軾一路觀賞,不知不覺就到了山中的開元寺,廟中的僧人有知道蘇軾的,就說:「蘇子瞻來了!」蘇軾聽山中僧人竟然也知道自己,於是不免得意開心,興致一起就作了一首詩:
其一: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沒想到自己此時窘迫至此,腳踏草鞋,手拄竹杖,囊中羞澀來遊玩,好奇怪在這深山裡,竟然還有人知道我這個落泊潦倒的小官吏。那種略帶自我小得意的心態,在這個老男人蘇軾身上流露出來,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景美人心順,不免詩興大發,前面寫了第一首,後面就收不住了,蘇軾於是一下子又作了兩首詩。
其二: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其三: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如今不是夢,真箇在廬山。
以往只是日思夢想,想像能夠到廬山做一番暢快的遊覽,如今竟然夢想成真,攜朋伴友,遊山攬勝,真乃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此時的蘇軾,仍然是處於被貶官、外調的仕途低潮時期。雖然身處逆境,但是他那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在遊覽廬山時就表現出來,只要有開心的事情,就會把困難遭遇放在一邊,享受難得的愉悅時光,可謂是苦中做樂,豁達豪放,這一點比詩仙李白受難時的心態就高出許多境界。
林語堂評價他說:「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過圓通詩》:為父憑弔,心懷脫俗超世之志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石耳峰高可接天,梵音堂下泉映月光,此生自從喝了廬山的泉水,後來更是參研雪竇禪師的禪法,袖中所做頌佛偈還沒有拿出來,就聽到夜夢祥瑞的好消息,嵇康已經遠去無人知道他,眼前的仙公難道就是真正的神仙嗎?
蘇軾先父蘇洵在世之時,曾經到廬山遊覽。在先父祭日之時,來到他曾經遊覽過的故地憑弔,以為懷念。可見得蘇軾為人之子,事死如生,實在是孝心可嘉啊。廬山的山水清秀脫俗,令人樂親近。山中圓通寺內之高僧,也是蘇軾經常拜見親近的世外高人,高僧對於蘇軾亡父的開示,也是讓蘇軾心中深信而高興,對於超塵脫俗的仙佛境界,更是令蘇軾羨慕嚮往。
《廬山煙雨》:體悟修證,對生命高維的追求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基本上是一首詩人藉由既往經驗想像而做成的一首詩,咋一看似是首寫景詩,但是做為以哲理詩著稱的東坡居士,又怎麼會寫一首這麼簡單的寫景詩呢?
世人都嚮往廬山煙雨美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沒有親自見到這個景觀畫面的時候,心中總是有千般萬般的憧憬,不明了那到底是什麼境界。等到看到這廬山的煙雨濛濛,看到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時, 心當下安歇,原來如此——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一生的成就,不僅在詩、詞、散文、書、畫,他對於佛道也有深刻的研習與見解,這首詩不僅僅是一首寫景詩,也不僅僅是一首哲理詩,這首詩已經是蘇軾自身對於佛法修為的一種認識與體悟。
禪宗比喻修行的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初時渾渾噩噩,見到山是山,水是水,與普通人沒二樣。到了對宇宙人生有了初步的認識,就會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進入了體悟內修的階段。等到用功到一定程度,忽然捅破那層窗紙,豁然開朗,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三個階段,三重境界,非是言語所能描寫,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要親證,方能親得。到那時候恍然大悟:」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錢穆說過:「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
蘇軾正因為歷經仕途浮沉,飽受苦難折磨,才體會到人生的無常變化,觀察到人生變化中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比以往詩人更層次的哲學思考,對生命境界的有更高追求。一般的詩人,或追求世間功名富貴,或耽於遊山玩水,或沉溺於小我的悽悽慘慘,都無法跳出自我局限。而蘇軾,卻是在不斷的追求、不停去超越自我,所以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成就,也就比一般詩人更加高深致遠。
蘇軾偏愛廬山,不僅是他對廬山山水風景的熱愛,更在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蘇軾對廬山的詩詞讚美,不僅是對於現實生活的暫忘與逃避,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深層思考,對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蘇軾之於廬山,以山為身,清山為一身清秀骨;以詩為心,則詩是豁達出世心。
一切法皆從心想生,本來物我一如。
到底蘇軾是廬山,還是廬山就是蘇軾?
讓我們在詩詞中,感受悠悠千載中東坡居士那超凡脫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