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很感傷的一首詩,悼念逝世8年的歐陽修,最後13字驚豔世人

2021-01-18 沉醉古詩文

文/顧無

【引觴漫談】

不知道大家一生中有沒有遇到過對自己影響很大的老師,最近是否還和老師有聯繫呢,過年過節又是否還會記掛著老師?

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我的高中語文老師了,是個很幽默的人,可以說就是他把我帶上了現在的道路吧。讓我發現了文言文、詩歌的世界多麼的豐富多彩,趣味十足,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裡面,高中的語文課也是我現在為止最喜歡的課。

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實現在的老師,職責早已經不止於此了,老師們除了學業上的責任,更多的還擔任著一個人生導師的作用,早上學的運氣好,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師德問題。

之前有一個孩子上小學的家長找我交流,提到了孩子的老師,種種言行舉止幾乎就是明著要紅包了,這樣的老師能教給孩子什麼人格呢?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來看歷史上幾乎是最著名的一對師徒,大家猜猜是誰?

歐陽修和蘇軾。

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的時候,蘇軾還年輕,是歐陽修一首提拔的蘇軾,也很早就表示了此子不凡,自己之後的文壇一定是由蘇軾主導的。

蘇軾年輕時候雖然狂,但也是特別的尊重恩師,他懂恩師對他的栽培,也沒有辜負他。

大家都知道歐陽修有一個很著名的外號,叫做「文章太守」,這是他自己給起的,「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生而為人,就是如此的豪放而從容。正是這樣的人格魅力,才支持著他潛心鑽研,提拔後進,成為一代文豪,受到後世無數人的敬仰。

上文這句詞,寫作於一個叫平山堂的地方,這也是歐陽修自己修建的地方,感情很深。平山堂位於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是歐陽修在1048年知揚州的時候建的,從此這個名字就牢牢地打上了歐陽修的印記,留名青史。

時間流逝,鬥轉星移,到了1079年,是宋神宗元豐二年。這一年蘇軾從徐州被調到湖州,繼續著自己的貶謫生涯,途中路過了平山堂,這已經是他第三次經過平山堂了。

所不同的是,這一次過平山堂,他和恩師歐陽修已經闊別快10年了,歐陽修已經逝世八年之久。

如今重回舊地,睹物思人,想起恩師對自己的種種栽培,愛護,想起自己當年的意氣風發,再到現在的連連貶謫,處境艱難,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西江月·平山堂》。

【經典原文】

西江月·平山堂宋代: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條分縷析】

這首詞的層次很鮮明,我們一句一句來看。

第一句是總括,三次經過平山堂,半輩子的時光就這樣彈指而過。這是對時間的感慨,也是對身世的感慨,三次經過平山堂,實際上就是對自己這十年連遭貶謫的政治生涯的濃縮。

第二句是走入堂中。十年沒有見過老仙翁了啊,然而牆壁上的文字,依舊如昨日一般蒼勁有力,龍蛇舞動。這是寫自己睹物思人,蘇軾形容歐陽修,用到了老仙翁的字眼,從中或許可以窺見兩人亦師亦友的真摯情誼。

下闋用到了歐陽修自己的詩,「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的下一句,就是「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這首歐陽修自己寫的詞,對自己的形容也是準確到了極點。

最後一句是一個升華。蘇軾沒有局限在自己的情感之中,而是在感慨世間萬物都要遵守的規律。

不要說什麼人死後就萬事皆空啦,就算是活著,誰又知道這是不是一場大夢呢?

這一句話在當時的影響力應該也很大,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云:「『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追進一層,喚醒痴愚不少。」

這裡蘇軾是在用佛學的眼光看世界,已經觸及到了哲學層面的東西,這種徹徹底底出世的念頭,也只有在此情此景,極度悲傷的情況下才會生出吧。

相關焦點

  • 恩師歐陽修逝世八年後,蘇軾寫下一首感傷之作,讀來催人淚下!
    當時的歐陽修名氣很大,蘇軾則是初出茅廬,據說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見歐陽修對於蘇軾極為欣賞,不過當時任主考官時,歐陽修一開始還認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得意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好把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句。
  • 蘇軾為悼念恩師,特為其作詞一首,末尾一句竟驚豔世人
    北宋時期,蘇軾是非常傑出的豪放派詩人代表之一。他滿腹才華,所遺留下的作品,可以說流芳百世。不過世人可能不太清楚,這樣一位才子也與普通人一般,有著一位恩師,對他多加栽培。這就是,蘇軾與他老師歐陽修的故事。歐陽修,是當時文壇的領軍人物,蘇軾那時還年輕,不過才剛剛在仕途嶄露頭角。據說,歐陽修曾經給予蘇軾極高的評價。他評價蘇軾文採出眾,他日文章必可以獨步天下。
  • 蘇軾作《西江月》悼念恩師,最後兩句,教會世人處世之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一生就是「空」字貫穿了一輩子,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就好比蘇軾所認為的萬事萬物皆成空,未待你反應過來就轉瞬即逝一般。而這個觀點正是出自於蘇軾的著名詞作《西江月·平山堂》:《西江月·平山堂》宋 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 歐陽修最經典的一首詩,一開頭便驚豔了世人,美得讓人心醉!
    歐陽修,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歐陽修在詩歌創作上,一方面重視韓愈詩歌的特點,另一方面提出了「詩窮而後工」的詩歌理論。其詩語言清新流暢,風格流麗婉轉。如他的經典詩作《晚泊嶽陽》。
  • 蘇軾的一首哲理詩,短短六個字,道盡人生真諦!
    蘇軾一生的經歷可以說得上是波瀾壯闊,生於四川眉山,卒於江蘇常州,起起落落六十餘載,最終埋骨河南郟縣。蘇氏一門三子蘇洵、蘇軾、蘇轍都位列「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極高。二十一歲的蘇軾入京應試,得到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名聲大噪。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98首古詩詞。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西江月.平山堂》平山堂位於揚州西北大明寺側,是歐陽修於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時修建。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從徐州調到湖州,生平第三次經過平山堂。
  • 蘇軾一首驚豔了時光的詩,你知道嗎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就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了。飲湖上初晴後雨北宋 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那一天,大文豪泛舟西湖,偶遇一場驟雨,這場倏忽而至,倏忽而去的驟雨成就了一首驚豔了時光的詩,也讓西湖多了一筆濃墨的重彩。是哪一首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北宋 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 恩師歐陽修逝世八年後,蘇軾作詞悼念,寫下傷感之作,催人淚下
    在歷史上,不乏很多著名的師徒關係,戰國的孔子和他的眾弟子,後來,儒家學派被他們發揚光大,鬼谷子和他的弟子們,後來,縱橫家馳騁政場,左右天下,還有著名的一對師徒,就是歐陽修和蘇軾。當蘇軾和歐陽修相識的時候,歐陽修已經是文壇的領軍人物,天花板的存在,而蘇軾初出茅廬,但是歐陽修非常賞識他,一手提拔上來,蘇軾雖然性子直,但是尊師重道這一方面絕對滿分,而且很懂得感恩。
  • 蘇軾很有佛性的一首詞:人生不過一場大夢,萬事皆空
    就像蘇軾所言:「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兩句出自他的《西江月·平山堂》,全詞如下: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是蘇軾寫給恩師歐陽修的一首詞。
  •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人生短暫,四處奔忙,或為了生計或為了事業,東奔西走,聚散匆匆。這到底像什麼呢?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職為澠池縣的主簿,但因為考中進士並未到任,心中留有遺憾。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文/顧無【引觴漫談】北宋的文壇中,蘇軾師承歐陽修,黃庭堅師承蘇軾,這三個人所處的年代,是北宋文學的第一個輝煌期。歐陽修是一代宗師,他的文學風格甚至為人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蘇軾,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蘇軾才有了如此高的文學成就,稱他為宋代文學史的第一人也不為過。而蘇軾的學生黃庭堅,在文學上也有他自己的造詣。
  • 蘇軾很「痴情」的一首詩,最後14字流傳千年!
    這位大文豪的名字叫蘇軾,他喜歡的花也特別,不是什麼世人眼中的富貴花,牡丹,玫瑰之流,而是海棠。海棠開的花小小的,香氣卻很濃鬱,開在那裡,就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氣質,特別招古代文人的喜歡。 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的第五年。
  • 美女向蘇軾求詩,前兩句毫無詩仙水準,後兩句驚豔世人
    例如,蘇軾一生都很有才華。連太后都為他的才華著迷。全朝都為他瘋狂。然而,他陷入了「烏臺詩案」,差一點就打破了先例,不殺士大夫。最後,有很多人涉及此案,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蘇軾人生中的低谷,正是這個低谷,讓他寫出來這首詩《念奴嬌赤壁懷古》,自稱「東坡居士」。直到下一位皇帝繼位,蘇軾才被再次使用。這時,他已經在黃州住了5年了。如果他是個普通人,沒關係。然而,蘇軾才華橫溢。
  • 秦觀1首詞,記錄與蘇軾的最後一次會面,悽慘悲涼令人感傷
    元符3年,哲宗崩,徽宗即位,大赦後蘇軾內移廉州,終於有機會與秦觀在雷州相見,而這一次,也是兩人的最後一次會面。其實在蘇軾來之前,秦觀就感覺自己可能將不久於人世,自己給自己寫了輓詞。這一次的會面,對於這對相識20餘年,情誼深厚的師生而言,彌足珍貴,秦觀就此寫下了一首詞,算是為兩人的政治生涯,與可能是最後一次的會面,作出的一番感慨。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蘇軾作為我國宋代的大文豪,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年少時就已經出名。在進京趕考時,一篇應試策論,更加是徵服了那時候的考官歐陽修,令他不住的讚嘆道:「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不但是在詩詞上頗有造詣,蘇軾能夠說是1個文學上的全才。
  • 宋代冷門詩人的一首絕美小詩,僅憑詩尾7字,就驚豔了世人千百年
    關於「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古人常常喜歡強調「文以載道」,就是說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要看它的思想內容如何。如果僅僅是寫得美,但是沒有思想、沒有內容,那它就不能夠流傳很久。比如盛行於漢魏六朝詞藻華麗卻空洞膚淺的駢文、初唐文壇風靡一時的宮體詩等等。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軾進京參加了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這次的主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出人頭地」這個詞兒也就是這麼來的,就這樣,一出場就驚豔了整個大宋,從此,蘇軾的才氣逐漸開始名揚天下。接下來就是為官了,但是蘇軾的為官之路卻是充滿了坎坷,飽含辛酸。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就驚豔了,至今無人超越
    可嘆的是,文學成就極高,蘇軾的人生卻很坎坷。這點要從他的生平來看,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完美的繼承了父親所有的學識品行。嘉祐元年(1056年)是他第一次去參加科舉,文一出,便令歐陽修、梅堯臣這類人物都被震動了。打算大展身手的時候,母親卻病逝了,只好回家奔喪。回朝沒有幾年,父親又病逝了,只好再度奔喪。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陶淵明的大名,世人皆知。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最早的隱士之一,他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至今被人傳唱。在我們普通人心中,他是遙不可及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在文壇巨匠心裡,他也是神一般的存在。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根本讀不夠。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在人生的變幻難測之中,他也獲得了對人生更深的體悟,因此,在他的詩詞中,有著對人生深刻的洞見。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而我們更熟悉的蘇詞,則開拓了豪放氣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