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與蘇軾亦師亦友的關係在北宋文壇,也是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當年蘇軾參加科舉考試時,歐陽修任主考官,正是這一層關係,使得兩人後來成為了忘年之交,由於蘇軾有才華,歐陽修又是一位極重視人才,處處提攜蘇軾,最終成為了北宋文壇的驕傲。當時的歐陽修名氣很大,蘇軾則是初出茅廬,據說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可見歐陽修對於蘇軾極為欣賞,不過當時任主考官時,歐陽修一開始還認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得意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好把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句。當歐陽修發現自己錯了之後,主動宴請蘇軾,開始大力提攜蘇軾,其實這也是北宋文壇最令人尊敬的一個地方,一位前輩可以不遺餘力地提攜後輩,這也是極為難得,畢竟對於文人來說,即使是別人再優秀,那也不可能去承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人相輕。
歐陽修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只要是人才,他就會不遺餘力地提攜,而蘇軾正是遇到了那麼一位伯樂,最終在北宋文壇大放異彩。此後他與歐陽修的關係,也是讓人很感動,特別是在歐陽修逝世後,蘇軾寫下過很多文章來紀念歐陽修,以此來表達對於恩愛的感激之情,其中這首《西江月·平山堂》寫得最感人,通篇寫得很深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讀來也是催人淚下。
《西江月·平山堂》宋代: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平山堂在今天的大明寺側為歐陽修所建,蘇軾三次到過平山堂,以此來紀念歐陽修,寫這首詞時恩師已經逝世八年,時間是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自徐州調任湖州,路過揚州時特意去紀念恩師,在平山堂蘇軾想到了恩師歐陽修對於自己的提攜,可謂是感慨萬千,一切猶如昨日,可是時間一晃恩師早已逝世八年,這讓蘇軾感慨萬千,所以在這首詞中寫得很傷感,每一句都感人至深。
詞的上片則是直抒胸臆,寫了自己到平山堂的情形,一共是去過三次,由此蘇軾娓娓道來,撫今追昔,現在恩師早已逝世,自己也度過了半生,而這半生的時光可謂是彈指一揮間。十年不見老仙翁,現在只有牆壁上還留有恩師的墨跡,還是像當年一樣蒼勁有力,猶如龍飛蛇舞。在這幾句中,蘇軾回想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恩師的一片深情。
詞的下片重點刻畫了當時內心的變化,還有對於恩師的追憶,同時還有著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整個下片充滿了哲理;現在我在平山堂下悼念恩師,寫下這麼一首感傷之作紀念文壇英傑,已故的揚州太守歐陽公。別人都說人死了之後萬事皆空,即使是活在世上的人,那也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已。最後一句再次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慨。
蘇軾與歐陽修的師生之情讓人感動,彼此之間惺惺相惜,應當說蘇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歐陽修,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那麼蘇軾也是很懂得感恩,寫過很多的詞來紀念恩師。這首《西江月·平山堂》寫得很真誠,同時也很感人,每一句都很深情,讀來讓人當真是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