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歐陽修逝世八年後,蘇軾寫下一首感傷之作,讀來催人淚下!

2021-01-18 塵世曉書僮

歐陽修與蘇軾亦師亦友的關係在北宋文壇,也是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當年蘇軾參加科舉考試時,歐陽修任主考官,正是這一層關係,使得兩人後來成為了忘年之交,由於蘇軾有才華,歐陽修又是一位極重視人才,處處提攜蘇軾,最終成為了北宋文壇的驕傲。當時的歐陽修名氣很大,蘇軾則是初出茅廬,據說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可見歐陽修對於蘇軾極為欣賞,不過當時任主考官時,歐陽修一開始還認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得意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好把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句。當歐陽修發現自己錯了之後,主動宴請蘇軾,開始大力提攜蘇軾,其實這也是北宋文壇最令人尊敬的一個地方,一位前輩可以不遺餘力地提攜後輩,這也是極為難得,畢竟對於文人來說,即使是別人再優秀,那也不可能去承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人相輕。

歐陽修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只要是人才,他就會不遺餘力地提攜,而蘇軾正是遇到了那麼一位伯樂,最終在北宋文壇大放異彩。此後他與歐陽修的關係,也是讓人很感動,特別是在歐陽修逝世後,蘇軾寫下過很多文章來紀念歐陽修,以此來表達對於恩愛的感激之情,其中這首《西江月·平山堂》寫得最感人,通篇寫得很深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讀來也是催人淚下。

《西江月·平山堂》宋代: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平山堂在今天的大明寺側為歐陽修所建,蘇軾三次到過平山堂,以此來紀念歐陽修,寫這首詞時恩師已經逝世八年,時間是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自徐州調任湖州,路過揚州時特意去紀念恩師,在平山堂蘇軾想到了恩師歐陽修對於自己的提攜,可謂是感慨萬千,一切猶如昨日,可是時間一晃恩師早已逝世八年,這讓蘇軾感慨萬千,所以在這首詞中寫得很傷感,每一句都感人至深。

詞的上片則是直抒胸臆,寫了自己到平山堂的情形,一共是去過三次,由此蘇軾娓娓道來,撫今追昔,現在恩師早已逝世,自己也度過了半生,而這半生的時光可謂是彈指一揮間。十年不見老仙翁,現在只有牆壁上還留有恩師的墨跡,還是像當年一樣蒼勁有力,猶如龍飛蛇舞。在這幾句中,蘇軾回想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恩師的一片深情。

詞的下片重點刻畫了當時內心的變化,還有對於恩師的追憶,同時還有著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整個下片充滿了哲理;現在我在平山堂下悼念恩師,寫下這麼一首感傷之作紀念文壇英傑,已故的揚州太守歐陽公。別人都說人死了之後萬事皆空,即使是活在世上的人,那也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已。最後一句再次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慨。

蘇軾與歐陽修的師生之情讓人感動,彼此之間惺惺相惜,應當說蘇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歐陽修,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那麼蘇軾也是很懂得感恩,寫過很多的詞來紀念恩師。這首《西江月·平山堂》寫得很真誠,同時也很感人,每一句都很深情,讀來讓人當真是肝腸寸斷。

相關焦點

  • 恩師歐陽修逝世八年後,蘇軾作詞悼念,寫下傷感之作,催人淚下
    在歷史上,不乏很多著名的師徒關係,戰國的孔子和他的眾弟子,後來,儒家學派被他們發揚光大,鬼谷子和他的弟子們,後來,縱橫家馳騁政場,左右天下,還有著名的一對師徒,就是歐陽修和蘇軾。當蘇軾和歐陽修相識的時候,歐陽修已經是文壇的領軍人物,天花板的存在,而蘇軾初出茅廬,但是歐陽修非常賞識他,一手提拔上來,蘇軾雖然性子直,但是尊師重道這一方面絕對滿分,而且很懂得感恩。
  • 蘇軾很感傷的一首詩,悼念逝世8年的歐陽修,最後13字驚豔世人
    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實現在的老師,職責早已經不止於此了,老師們除了學業上的責任,更多的還擔任著一個人生導師的作用,早上學的運氣好,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師德問題。之前有一個孩子上小學的家長找我交流,提到了孩子的老師,種種言行舉止幾乎就是明著要紅包了,這樣的老師能教給孩子什麼人格呢?
  • 蘇軾來到舊地,想起恩師歐陽修,不禁賦詩一首,感悟人生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在我國歷史上較為出名的師徒,那便是歐陽修和蘇軾。師傅兩人均是文壇上數一數二的巨星,文壇中歐陽修作領袖之時,蘇軾還較為年輕,對蘇軾較為欣賞因此對於中榜之後的蘇軾多有照顧。在歐陽修的心中也曾經一度認為,在他之後蘇軾便會成為新的主導。
  • 蘇軾為悼念恩師,特為其作詞一首,末尾一句竟驚豔世人
    事實證明,歐陽修的評價,是非常準確的。蘇軾也確實如他所說,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在蘇軾剛踏入仕途之時,多虧了歐陽修細心栽培,多番提拔。在他的心裡,一直把他以師者的身份敬重著。世人皆知,蘇軾豪放不羈,不拘小節的性格,卻不知蘇軾只有在面對恩師之時,才會將自己的年少輕狂收起。他心裡明白,老師心中對他有著厚重的期望。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平山堂》平山堂位於揚州西北大明寺側,是歐陽修於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時修建。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從徐州調到湖州,生平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此時距離蘇軾和恩師歐陽修最後一次見面已達九年,而歐陽修也已經逝世八年了。蘇軾重遊故地,緬懷恩師,不由生出了撫今追昔的無限感慨。我第三次經過平山堂,前半生在彈指聲中匆匆過去了。整整十年沒見老仙翁了,只有牆上他的墨跡,仍是那樣的氣勢雄渾,猶如龍飛鳳舞。
  • 蘇軾作《西江月》悼念恩師,最後兩句,教會世人處世之道
    就好比蘇軾所認為的萬事萬物皆成空,未待你反應過來就轉瞬即逝一般。而這個觀點正是出自於蘇軾的著名詞作《西江月·平山堂》:《西江月·平山堂》宋 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首詞是蘇軾為其恩師歐陽修所作。
  • 如果你曾深愛過,不妨讀下蘇軾這首詞,催人淚下,流傳千年
    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蘇軾的妻子逝世滿十年。蘇軾夜夢妻子王弗的身影,不禁淚雨婆娑,傷心悲慟,痛如刀割。十年生死茫茫不見,人生又幾度秋風,人事消磨,蘇東坡業經人事摧折,千頭萬緒,萬語千言,都化為文字。如果你曾愛過,不妨讀下蘇軾這首詞,催人淚下。
  • 蘇軾緬懷歐陽修的詞,富有文採,結尾人生感悟,讀完令人透徹心扉
    詩人蘇軾於1079年4月從徐州調任到湖州任職,這也是他一生中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此時已與他的恩師歐陽修相見已有九年之久,而他也已過世八年之久。這時也正好趕上詩人在政壇最黑暗的時期,所以詩人會選擇故地重遊,以紀念恩師對自己的恩德,於是便寫了這首詩,讓我們自然地感受到一種撫慰今昔的感觸。
  • 蘇軾很有佛性的一首詞:人生不過一場大夢,萬事皆空
    人生本是一場空,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就像蘇軾所言:「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兩句出自他的《西江月·平山堂》,全詞如下: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蘇軾作為我國宋代的大文豪,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年少時就已經出名。在進京趕考時,一篇應試策論,更加是徵服了那時候的考官歐陽修,令他不住的讚嘆道:「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不但是在詩詞上頗有造詣,蘇軾能夠說是1個文學上的全才。
  • 歐陽修很悲傷的一首詞,道盡人生無奈,催人淚下
    但真要說起來,其中絕大多數表現的都是一種人生艱難之嘆、無可奈何之情。正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相信這點大家都深有感觸,畢竟人生很難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挫折和坎坷。當然,每個人的境遇不同,不如意的事也就不同。但有一種不如意,卻是古今共通,且極易引發共鳴,甚至回想起來,催人淚下,它就是「物是人非」。多少人曾在事過境遷後,深深懷念起故人。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就驚豔了,至今無人超越
    在中國文學史上能位列頂尖的只有一小撮人,李白算一個,而蘇軾也算一個。他在活著的時候便有無數崇拜者,其中不乏有當朝文壇中的高人,比如說歐陽修。歐陽修一見他的文章便止不住讚嘆,連連說自己文壇領袖的位置要讓出來,而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也都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他讀完蘇軾的考卷後,讚嘆不已,以至於後來還特意向蘇軾要了以前的文章來看,這一看倒是驚訝到了歐陽修:「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後來還是王安石向宋神宗求情才赦免了蘇軾,但是我們都知道「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於是蘇軾就被貶到了黃州。蘇軾夜半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弟弟,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雖然仕途坎坷,但好在蘇軾生性樂觀豁達,善於苦中作樂。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而我們更熟悉的蘇詞,則開拓了豪放氣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 蘇軾結婚之日,寫下一首洞房詩,不料成了名篇!讀完讓人臉紅
    如果說宋朝最偉大的一位文學家,也許有人會說是歐陽修吧,其實不然,而是一位叫蘇軾的莫屬。蘇軾是歷史上最「乾淨」的一位文人,他給後人留下的印象的確是狂放不羈,樂觀豁達。雖然他文採飛揚,但是一生的仕途卻是極其坎坷。
  • 歐陽修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詞,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一代文宗,他不僅學富五車,同時人品也是一流,後來大名鼎鼎的蘇軾、王安石、曾鞏等人,也都是受過歐陽修的提攜,也就是說如果這些人沒有歐陽修早年的提攜,他們也不可能那麼快在文壇嶄露頭角,所以說歐陽修對於北宋的文壇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另外他的作品同樣的也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李清照
  • 蘇軾大喜之日寫下洞房詩,不料卻流傳千古,至今值得一讀!
    假如要評選宋最傑出的文學家,也許並不是歐陽修,而是一個叫蘇軾的晚輩。假如要評比在歷史上最討人喜歡的文人,也許並不是李白,儘管李白也很認人喜歡,也獲得了後人的認可,但應說到雅俗共賞很有可能就不行了,能做到這些的只有以苦為樂,風趣幽默的蘇軾了。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在人生的變幻難測之中,他也獲得了對人生更深的體悟,因此,在他的詩詞中,有著對人生深刻的洞見。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而我們更熟悉的蘇詞,則開拓了豪放氣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 歐陽修的一首七言古詩,淡而有味,不愧為上乘之作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是曾鞏的導師,而且也是蘇軾的考官。作為前輩,歐陽修不僅勤奮好學、堪為楷模,而且為人誠懇、積極獎掖後進。下面介紹歐陽修的一首七言古詩,淡而有味,不愧為上乘之作。晚泊嶽陽宋代:歐陽修臥聞嶽陽城裡鍾,繫舟嶽陽城下樹。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 蘇軾的一首哲理詩,短短六個字,道盡人生真諦!
    蘇軾一生的經歷可以說得上是波瀾壯闊,生於四川眉山,卒於江蘇常州,起起落落六十餘載,最終埋骨河南郟縣。蘇氏一門三子蘇洵、蘇軾、蘇轍都位列「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極高。二十一歲的蘇軾入京應試,得到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