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巨人,才華橫溢、瀟灑不羈,卻又充滿慈愛與悲憫,在他的生命裡,似乎有無窮的可能性,讓他達到了最深的深度。他以曠達、堅韌、寬容的人格魅力被眾多的人所喜愛,而正是這種獨特的個人魅力,讓包括國學大師林語堂在內的無數文人為之傾倒。
作為蘇東坡的「超級迷弟」,林語堂曾為蘇東坡作傳——《蘇東坡傳》,林語堂認為蘇軾是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在這本書中,林語堂是這樣評價蘇東坡的:
「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
蘇東坡一生坎坷,宋神宗元豐五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出遊黃州城外的時候,淋了一場雨,由此寫出一場無人超越的曠達之雨,這一篇就是幾乎家喻戶曉的名作《定風波》: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這寫這首詞之前,蘇軾寫了一下段的序,說明了他作這首詞的原委: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於是就做了這首詞。
這首詩最為精華的部分,要數最後一句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句將蘇軾不畏人生坎坷、安之若素的超然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蘇軾歷經了很多年的的政治風波,自然界變化中的雨晴是尋常的,那社會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榮辱得失又何嘗不是這樣?既然是尋常之事,那無論是「榮、得」之際或是「辱、失」之時,又何必在意?
一曲《定風波》,寫出了蘇軾無人超越的曠達心境,這並不是因為蘇軾熬過了風雨而驕傲,也不僅是對風雨安之若素,而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明淨透徹。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變幻,都如雲煙過眼,明淨透徹的心靈不會被外物所困折,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人活在世,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遇到困難和煩心的事要自己化解,時刻擁有樂觀的心態和快樂的心境。別讓生活的壓力擠走快樂,不管昨天發生了什麼,不管昨天自己有多苦澀,這些終將成為過去,不管雨下得多大,總會有天晴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迎接晴天的到來。
蘇軾的詞啟迪了無數的人,讀蘇軾的詞會讓你有一種豁然的感覺,讓你深深地感受到:人生在世,沒有過不去的坎,風雨人生,困難逆境無可避免,我們唯有在逆境中保持一顆淡然豁達的心,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正如詩詞大會康震老師所言:「蘇軾的詩、詞成為我們滋養、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為我們提升尋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
蘇軾一生寫過兩千多首詩詞,我最近在讀《蘇軾詞傳》,裡面精心挑選了蘇軾一生中最為經典的詞,並且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即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也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本書將蘇軾一生的經歷與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為編織,詩文與生命經歷互為註解,使讀者於詩詞中讀傳記,於傳記中解讀蘇詞,真的是收穫頗多!
這一套書籍共有六本,裡面還有婉約派《李清照詞傳》、豪放派《辛棄疾詞傳》、"千古詞帝"《李煜詞傳》,性情之人《納蘭容若詞傳》,以及《倉央嘉措詩傳》。
總有一些人,繡口一吐,便點綴了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星河。到了浪漫的七月,我們不妨來一場浪漫的古典行,在飯餘茶後隨便捧起一本,就可以陶醉其中,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便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