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教育「新基建」,「隱形服務者」阿里雲如何做好雲端的教育

2020-12-23 donews

「疫情極大地加速了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和普及,也充分證明了在雲,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的加持下,在線教育可以幫助線下教育一起推動教育公平和個性化。。」 11月24日,在芥末堆主辦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上,阿里雲智能在線教育行業負責人解航在《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演講中如是說。

今年,在線教育再度被放到了聚光燈下審視。在線教育巨頭在前端獲客上的比拼有目共睹,但從業者往往容易忽視在線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

為在線教育行業提供「新基建」的阿里雲,更像是行業的隱形服務者。針對不同在線教育公司的需求,阿里雲可以輸出差異化的完整解決方案,,即便是初創企業,也可快速構建起行業應用。

疫情成在線教育行業「超級變量」

對教育行業而言,今年的疫情危中有機。由於線下面授受限,在線教育的市場需求被迅速放大,迎來飛躍式的發展。然而,資本的湧入也讓在線教育機構之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營銷及用人成本攀升,機構自身的盈利能力變得更加脆弱。

在阿里雲智能在線教育行業負責人解航看來,疫情是在線教育行業的一個「超級變量」。阿里雲服務的在線教育客戶中,有不少企業在疫情期間通過更低的成本實現了更高效的獲客。不過,教育市場在當前以及未來的競爭中仍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

11月24日,阿里雲智能解航在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領袖論壇發表演講。

「我們認為確定的是,整個社會都在做數位化,越來越多的場景都會跟數字有更強的結合,尤其是教育。」解航說。

阿里雲團隊的判斷是,在線教育最大的機會來自基礎設施與泛智能技術的融合。諸如5G、物聯網等基礎設施給在線教育帶來了體驗上的直接升級,同時催生了不少教育領域的智能硬體;而拍照搜題、自動批改等基於泛智能技術與數據驅動的新服務場景,則直接填補了教、學、練、測、評各個環節中的空白。

在線教育三大趨勢帶來「上雲」需求

過去十幾年間,阿里依靠電商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重要角色。如今,阿里雲嘗試用網際網路的思路去解決在線教育現有的問題。解航認為,在線教育的短期發展存在著三大趨勢,這些趨勢也是阿里雲和在線教育公司一起努力的方向。

第一是在線教育的「電商化」。當然,這不是將電商運營與在線教育劃等號,也並非讓在線教育機構去做電商。「電商模式和教育場景結合之後,會有很多新的服務業態出來,這是一個新的場景。」解航說。

在線教育的後端交互服務與電商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在前端的許多方法論上,成熟的電商能給帶新興的在線教育帶來許多經驗借鑑,如流量運營、用戶增長、續費轉化等。

第二個趨勢則是OMO(Online-Merge-Offline)的融合與下沉市場的興起。無論是對線上教學機構還是線下教學機構,OMO的核心在於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完善學習這一全流程過程。

在協助機構實現OMO的過程中,阿里雲提供了從底層晶片、模組、IoT平臺,到上層方案輸出、智能硬體輔助的一站式支持。以天貓精靈為例,教培機構可以在天貓精靈上加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通過硬體交互,實時進行複習、練習等操作。

「我們做了非常多的解決方案和努力,讓一些線下教培機構能夠在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內實現成功的線上轉型。而OMO這個整體過程,我認為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解航說。

教育行業的下沉市場也因疫情這個「超級變量」發生改變。據解航估計,疫情發生前教育頭部公司超過70%的營收都來自一線城市,二線相對較少,三四五線以及更廣闊的下沉市場佔比不超過10%。

疫情發生後,下沉市場對在線教育的接受程度有了巨大的提升。不少教育公司順勢布局OMO打入下沉市場,以求拓展更多三四五線城市的學員。阿里雲則在此過程中,幫助教育公司構建面向全國的網絡鏈路,解決直播互動、錄播課或其他在線場景的網絡延時和網絡抖動問題。

解航認為的第三個趨勢在於增強模式的個性化學習。現階段多數教育APP都注重標準化教學內容的打造和輸出,這也讓學生端看到的教育內容相對趨同。而在未來,個性化學習內容將成為教育公司差異化的競爭點。

「我相信增強模式的個性化學習時所有在線教育公司必做的一件事,讓個性化內容真正幫助到每一個學生個體。簡單來說,就是你的APP跟別人看到的不一樣,它面向的你的進展,面向你的進度,面向你的問題,面向你的家庭。」解航說。

隱形的服務者

在多元化的教育上雲需求下,阿里雲開啟了一場在線教育新基建。

「今年我們看到超過70%的在線教育公司把關鍵系統放到雲上。在業務峰值期間,雲可以提供快速擴容的能力。」解航舉例說,疫情期間,阿里雲曾幫助一家在線教育機構一天之內擴容千臺底層資源,從而承受住流量高峰的考驗。

阿里雲在線教育數字新基建框架體系。

基於大量實踐,阿里雲針對K12教育行業構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整體架構。其中,阿里雲提供IaaS「底座」(阿里雲公有雲、教育專有雲、混合雲);PaaS「能力」(教育行業的雙中臺);用數位化、智能化賦能生態合作夥伴進行創新應用,如智慧課堂、測考評學、行政數據貫通、運營管理、教研等。同時,釘釘也為教育行業推出了專屬釘釘入口,並在今年通過「雲釘一體」的戰略,與阿里雲協同搭建阿里教育大生態。

在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中,在線教育對服務質量的要求是最高的,在線教育也擁有著最高的付費用戶比例。如果缺乏質量保證,所有的在線教育形態都難以展開。

針對這一點,阿里雲通過串聯實現任意節點之間的網絡優化,提供了多個層級的網絡優化解決方案。針對今年下沉市場的需求,阿里雲布局了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為下沉市場用戶提供就近的網絡覆蓋,使之獲得與一線城市同樣優質的服務。

除了基礎架構層面,阿里雲也推出了許多專屬解決方案。比如將通過數億用戶驗證的低延遲淘寶直播,移植到在線教育領域,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覆蓋更多的群體。

「大家可以看到阿里雲在線教育方案是非常有特色的。但在表面上你看不到太多雲的影子,更多看到在線教育公司課前要做什麼,課中要做什麼,課後要做什麼。我們面向在線教育公司的最直接需求提供專業的基於阿里雲產品的行業解決方案。」解航說。

解航認為,在線教育在未來一年還將持續升溫,創新在這個行業會繼續爆發,投資併購會更加激進,新的機會和場景也會陸續湧現。阿里雲在此過程中也將繼續為在線教育公司提供高效、穩定的服務,助力在線教育業務騰飛。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在迎來高速發展的機遇之後,也將迎來更大的挑戰,有非常多的不確定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科技會讓教育更美好。

聲明:本站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網站對此聲明具有最終解釋權。

相關焦點

  • ZStack+阿里雲神龍伺服器,畫一條新基建上雲的彩虹?
    ZStack+神龍新裸金屬 私有雲 新基建「新基建」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作為「新基建」的「中臺」,傳統企業紛紛加快了「上雲」的腳步。如果說傳統基建核心是鋼筋和水泥,那麼新基建的原材料是算力和數據。腳步雖快、顧慮更多。
  • 新基建下的AI+教育:網際網路「AI算命」換皮,教育沒有AI ?
    在新基建開始大規模鋪設的今天,處於人工智慧領域中的AI+教育能否借著這股東風,去「偽」存真,為「AI+教育」重新正名?「算命」換皮後,躲在AI招牌後的「人」去年央視曾點名批評了「AI算命」的網絡騙局,說的是只需上傳一張照片,「AI」便可以解碼你的未來命運。
  • 「BATH」:新基建的企業力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期發布的《新基建 新機遇: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白皮書》把這四家企業名稱的首字母放在一起並稱「BATH」,認為以它們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率先從科技基礎設施層面布局新基建。  雲計算是新基建的重要技術領域,早在2009年,阿里巴巴敏銳地看到雲計算背後的潛力以及重構商業模式的可能性,率先進軍雲計算產業。阿里雲不但支撐起阿里的業務,還成為開放、公共的基礎設施。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1個區域布局了上百個雲數據中心,阿里雲飛天在管服務規模超百萬臺,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雲計算、人工智慧、智聯網等技術服務。
  •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敏:釘釘為教育扮演數字新基建角色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敏出席峰會時表示,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成為常態,釘釘在全國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扮演了數字新基建的角色,疫情之後的線上教育不會消退,而會加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敏認為,疫情之後線上教育不會消退,而會加強。
  • 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教育「新基建」怎麼做?
    5月16日上午,由長江教育研究院和教育治理與智庫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0長江教育論壇通過視頻會議系統舉辦。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教育『新基建』怎麼做」的問題回答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提問。
  • 阿里雲電腦無影哪裡購買 阿里雲電腦無影購買地址入口
    阿里雲電腦無影哪裡購買 阿里雲電腦無影購買地址入口 最近,阿里雲正式的推出了一個雲電腦——無影,目前正向企業辦公市場發售
  • 瑞思教育CEO王勵弘中國教育資本論壇主題演講:做好新時代教育與...
    受疫情影響,在2020年整體投資節奏放緩的情況下,教育領域仍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門領域。「在一級市場非常火熱的時候,也建議大家去看一看二級市場的表現,其實最近幾個月在線教育機構的股價有比較強的回調。最近我也跟很多投資人、分析師做了一些交流,他們也認為其實資本在回歸理性,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好的聲音。」
  • 阿里雲迎來了又一輪「剛需」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新技術不斷發展,由此興起了新的一輪網上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能製造等新業態和新場景浪潮,以新基建為支撐的數字經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曾公開表示,阿里巴巴一直與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同頻共振,阿里巴巴過去20多年的發展,也是中國數字經濟大變遷、大發展的縮影和寫照。
  • 聚師網漫談:找準新時代教育落點,要做好教育評價改革
    聚師網知道,中國一直以來都將教育發展放在首位,如何讓新時代教育找準落點,打造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是近些年來不斷探索的目標。那麼如何才能做好新時代教育呢?今天就和聚師網一起了解一下吧。
  • VIP陪練打造線上音樂教育「新基建」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國經濟面臨巨大增長壓力,包括5G、雲、數據中心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其中教育行業受疫情影響,紛紛開啟數位化轉型之路,而已經成立4年的在線音樂教育品牌VIP陪練,正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良機。VIP陪練一直致力於音樂教育+網際網路的探索。
  • 新基建,澎湃中國經濟新動能
    ——以數位化智能化助力「一業帶百業」  讀CT片,有人工智慧助力更精準迅速,5G實現病房遠程會診減少交叉感染,消毒機器人奮戰一線;雲計算助力「一朵雲起,萬家復工」,在線教育、遠程會議開闢在線新經濟新戰場……新基建,正成為開年以來經濟「熱詞」,支撐新產業開拓更多新空間。  從一季度數據來看,不少新基建相關行業也展現魔力。
  • 職業教育領跑雙十一教育榜單,淘寶教育何去何從
    原創 子航 芥末堆看教育♪ 作者|芥末堆 子航♪ 編輯|芥末堆看教育雙十一接近尾聲。飛速增加的成交數據中,教育行業同樣擁有相當令人矚目的表現。芥末堆注意到,零時僅過去26分鐘,高頓教育成交額就超過5000萬元。巨額成交額背後,既是教育公司們持續至今的獲客之爭,同時也意味著平臺們的新一輪機遇。
  • 擁抱風口,布局未來——科技獨角獸「新基建」行業觀察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所說,新基建具有良好的長期回報,但短期上將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這意味著,這場新的時代技術變革,不會再誕生於小作坊裡的「珍妮」紡紗機,但卻會讓那些已具規模的科技獨角獸成為中堅力量,這之中就包括了華為、阿里雲、京東數科等。  這些科技獨角獸在新基建上的深耕,除了是在政策利好下的順勢而為,更是為了適配企業長久發展的剛需。
  • 當好教育排頭兵 做好教育引路人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合川區充分發揮名師效應,打造學科優秀教育團隊,成立了學科名師工作室,探索學科教學改革,引領全區教育發展。吳仁翔認為,一堂好課不只是學生聽懂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更反映出一個教師的教育哲學,是一個教師價值認知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這樣的教學才能將知識教育與學科核心素養教育融合起來,真正達到新高考、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一堂好課在於它獨特的藝術性。
  • 淺論建設單位如何做好電廠基建安全管理工作
    淺論建設單位如何做好電廠基建安全管理工作 發布時間: 2020-12-04 11:01:04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張元生
  • 職學教育: 構建連結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的在線賦能平臺
    日前,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創新人才培養論壇上,眾多行業大咖從多維度、多角度就科技賦能人才,教育成就未來等話題交流互動
  • 科技如何顛覆教育?盤點 BETT 上七款引人注目的音樂教育軟體
    科技如何顛覆教育?科技如何顛覆教育?作為首個基於雲端的音樂製作平臺,該公司於2016年10月獲得了600萬美金的A輪投資,用於加速產品開發和開拓新市場。領投的公司有Nordic VC 公司,還有Spotify的CFO和COO—— Peter Sterky 。SPARK
  • 看他們是如何在疫情「大考」中淬鍊思政教育的...
    一年來,陝西大中小學校思政教育有哪些亮點?尤其是在全國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延遲開學居家學習期間,思政課教學對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提出了巨大挑戰,也催生了新的變革。讓我們走進省內6所學校,看看這些學校如何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在疫情「大考」中淬鍊教育的使命和擔當。
  •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高度,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戰略高度,通過參加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給高校師生寫信或回信、到高校考察與師生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培養什麼樣的人
  • 圓桌論壇:新基建、新增長與上市公司新治理
    在圓桌討論《董秘下午茶:新基建、新增長與上市公司新治理》中,上海世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和首席投資官陳家琳擔任主持,正泰電器董事會秘書潘潔、上海醫藥董事會秘書陳津竹、昂立教育董事會秘書楊夏、市北高新董事會秘書胡申擔任圓桌對話嘉賓,就上市公司在抗擊疫情中的社會責任、新基建帶給行業的發展機遇與企業創新、新證券法與註冊制改革下的上市公司新治理進行精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