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我不喜歡探索人性,因為每次探索嘗試,都會讓我失望

2020-12-24 心靈之音的空間

文/康衛軍

不要試圖探索人性的奧秘,然後給它下一個較為直觀的定義:好或者壞。

周國平老師在他的文章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不喜歡探索人性,因為每次探索嘗試,都會讓我失望。我滿足於它呈現出來的樣子,這就夠了。

說明人性中藏著善、惡、美麗、醜陋、愛心、自私、奉獻、貪婪、抱怨、承受等等。並且這些特點或者秉性,相互交織,在不同的環境中呈現不同的形態。

就像《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一個在牢中被囚禁19年的苦刑犯,刑滿釋放,因為有苦刑犯這個特殊標籤,在落腳的小鎮連住的地方也找不到,遭人唾棄。在走投無路的情境下,被迪涅小鎮的主教米裡哀先生救助,為他提供食物和住宿。

被別人救助,得到應有的尊重,理應感恩戴德。19年的牢獄生活,本該磨平一個人的稜角,使他更懂得規則、道德和法律,而冉阿讓卻在教主和女僕熟睡之際,偷竊主教藏在壁櫥裡的銀餐具和銀燭臺。在逃跑的路上被警察抓住,扭送到主教的住所,核對贓物。

教主弄清原委後,一口咬定,那些銀餐具和銀燭臺是他送給冉阿讓,讓他變賣安家的。警察離去後,主教對冉阿讓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做的允諾,你用這些銀子是成為一個誠實的人。我的兄弟,您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惡人,你在善的一面。我救贖是你的靈魂,我把他從壞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中救出來,交還給了上帝。」

主教不計前嫌,鼓勵他做個善良的人。冉阿讓反思過、懺悔過,洗心革面希望重新做人。可在去另外一個城市的路上,因為心情不好,再次搶劫了以掏煙筒為生的小瑞爾威四十個蘇的工錢。

而當小瑞爾威因為冉阿讓的恐嚇逃離後,冉阿讓良心發洩,再次悔恨難當,想要追上那個小孩,把錢還給他。但小瑞爾威早已經消失在原野的盡頭。

在教主的感召下,冉阿讓重新頓悟,成為一個友善的人。他發財後,一生都在幫助那些窮人、乞丐、鄰居、房東和陌生的人。而出賣他的人,恰恰是那些他常常接濟的人。唯有割風老頭讓冉阿讓和讀者再次看見善良、愛心、感恩和人世的希望。

中國人講因果報應,做錯事會得到懲罰,做善事會得到福報。這種等量的交換,並沒有過多在《悲慘世界》中表現出來。一切都是未知,無論好人還是壞人,該遇的總會遇上,發生的總會發生。當付出和獲取不對等,甚至以惡報善,那善良、愛心和奉獻還有沒有必要?

答案是:有必要。因為善良、愛心和奉獻本身是一種美德,它能讓人真切體驗到給予、幫助,所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和使命感。

康德說過:「人性這根曲木決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人性多變,我們不可以校正、改造、管理和探索人性。如果你要刨根問底,試圖搞清人性是怎麼回事,就像探尋生與死的意義一樣,人性無解。當我們長大成人,人到中年,甚至老年,我們對人性的理解也只是一些浮淺的、階段性的、偏頗的認識。

你有沒有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父親或者母親問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和你愛人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哪個?」;或者像有些愚蠢的女孩,讓閨蜜加自己的男朋友,以此來考驗對方的忠誠度;更有甚者,以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但很多最後都事與願違。

人性或多或少都帶有某種缺陷,所以心理學承認,每個人都有心理方面的缺陷,而人大多數時候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當成正確本身。我們帶著有色眼鏡,認識觀察社會和社會上一切的人和事,然後給它下一個自以為正確的定義。

最好的辦法是,不考驗、不探索,接受人性本來呈現的樣子。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會帶著差異性、多樣性和複雜性。接受它、承認它、面對它、欣賞它,只要不違法亂紀、違法人倫,請給它足夠的寬容。

相關焦點

  • 《星際探索》我為什麼非常不喜歡這部電影
    從表現上開始說起,我同意這部電影在對太空的表現上,想要達到一種非常「非人」的效果。只要想想好多其他的太空科幻裡的外星人都像人一樣有胳膊有腿,用武器和人類互相打,又或者任務是去攻佔某個星球而不是探索,我就感謝這部電影裡1.首先沒正面出現外星人想像2.不是單純講打打殺殺,內心獨白和星體奇觀穿插在一起,顯得非常詩意和超越。
  • 波拉·沃格爾戲劇的人性禁忌探索
    但沃格爾卻說: 我寫劇並不受社會事件的影響。儘管似乎有這種傾向,但絕非我特意所為。我只寫那些直接影響我生活的事情。我寫劇是出於一種要探明的苦痛,一種自我責難的解脫。 沃格爾的家庭,尤其是她哥哥的死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創作。她哥哥在1988年死於愛滋病,死前留下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沃格爾對哥哥的病情卻毫不知曉,為此她悔恨內疚之至。
  • 《星際探索》真的不堪?讓我不用心地雜談一下吧
    有這人類渴望探索但又渺小害怕孤獨的矛盾內核。人類註定只能回到溫暖且狹小的地球報團取暖,因為他們面對奧秘和浩瀚的宇宙根本無能為力,面對永無邊際的黑暗空洞而望而止步。「探索」頗有諷刺的意思。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人渺小的情感和在宇宙如同塵埃一般的地球人註定因為人性,止步不前或害怕探索因為宇宙是冰冷的、是沒有人性的永恆。
  • 管虎對人性的探索,《八佰》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有人說他是&34;他的作品犀利、生動,每次選材和風格跨度看似都很大,但對人性的反思,是他導演作品裡的常見主題。管虎的人性探索之路從未止步當然,不止是《八佰》,細數管虎導演過往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對人性善惡的深刻挖掘,對人性深處的細微感情的敏感捕捉,基本貫穿了他的每一部作品。
  • 周國平:我的童年
    我是絲毫不記得我的誕生屋的情形了,受母親情緒的感染,我總把它想像成一幢明亮寬敞的樓房,總之世上沒有比它更美麗的房屋了。 幼時周國平侯家路位於上海東南角,屬於邑廟區,後改稱南市區。那裡是上海的老城,窄小的街道縱橫交錯,路面用不規則的蠟黃色或青灰色大卵石鋪成,街道兩旁是低矮陳舊的磚房和木板房,緊緊地擠挨在一起。
  • 我對人性很失望.
    一、我對人性很失望。
  • 我對人性是失望的,失望多了就通透了
    @風中的廠長最近李佳琦的小助理離開直播間了,朱一旦和編劇張小策也分手了,表面上話都很好聽,換崗,繼續合作什麼的,其實大概率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想到的是每天的開銷,你需要用持續穩定時產出才能養活這樣的團隊。一些頭部視頻博主臺前一個人,幕後上百人。從本質上說,自媒體一旦規模化了,就和我們工廠一樣,必須做成一條流水線,需要進原材料,再加工,輸出成品,營銷推廣,才能確保穩定的收入。而且核心人員不能離職,比如技術師傅,車間主任這些,走一個就夠嗆。
  • 周國平:性慾體現獸性,藝術體現神性,愛情體現人性
    本文是哲學家周國平對《月亮與六便士》的評論,原題為《人性、愛情和天才》。作者說:凡是我所讀到的毛姆的小說,幾乎都不露聲色地把人性肌體上的這個病灶透視給我們看,並且把愛情這種疾病的觸媒——那些漂亮的、嫵媚的、討人喜歡的女人——解剖給我們看。愛情,作為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
  • 《星際探索》探尋未知的宇宙亦是探尋未知的人性。
    可以說《星際探索》是一部「太空歌劇」,在這裡太空只是宇宙冒險的場所,現有的科學常識不能限制人們想像力的發揮。著名的《星球大戰》和《星際旅行》都是這類作品,此外還有《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等等,所以我們可以不要太過糾結影片中的一些不符合常理的現象。
  • 阿樂:咖啡是我探索生活的一種媒介
    在轉行前我也未曾料想過我可以這樣生活。」阿樂是一個高大清瘦的男生,剛見面時讓我感到些許距離感。相約對話的當天,他正在Seesaw的咖啡學院監考「杯測」。對咖啡世界好奇的我,自然決定要跟著嘗試一下!阿樂教我像唱歌一樣用氣,將勺子微微側向自己、讓咖啡能抵著勺子的邊緣,然後再將勺子抵在齒間,快速地吸入口腔讓咖啡霧化從而可以均勻地散落在味蕾。
  • 【馮愛虎工作坊簡報】第24期 自我認知的探索和追問 --《我不知道我是誰》繪本解讀
    繪本《我不知道我是誰》,是一個幽默且意義深刻的故事。達利B是一隻兔子,但是他卻並不知道自己是一隻兔子,於是他開始了探索和追問。在他不斷的探索和追問中,他不斷更新著自我認知,直到最後被人稱為英雄也沒有停止腳步。繪本的封面是一隻兔子,上面大大的寫著標題《我不知道我是誰》,而兔子在標題下面,他左手放在下巴上滿臉的疑惑,像是在思考著這個問題,這樣的表情和思考貫穿著整個繪本。
  • 我的探索之路——曼陀羅繪畫
    (Yaffa,婚禮策劃人)自從3月中加入夢想行動家(DAF)以來,我就開始走上內心探索的道路上,來尋找自己未來人生的方向,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我選擇了畫曼陀羅。每個人在12色的彩色鉛筆中挑選一種自己最喜歡的顏色,然後在報出自己的名字、所住的區後解釋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顏色,它代表的是什麼。有趣的是,即使是同一種顏色,不同的人賦予它的意義卻是不一樣的!接著,翔哥介紹了這個曼陀羅繪畫沙龍的4個課程,昨晚的第1課是「彩繪曼陀羅-增強自我」。
  • 探索奇妙夜|我入住了蔡康永鍾情的Booking快閃書屋!
    今天叔探索了一次奇妙的住宿體驗,故事還得從我的老媽開始。 老媽的工作是學校裡的圖書管理員,掌管著校內萬餘冊圖書,在我童年的記憶中,許多個夜晚都是和老媽一起泡在學校的圖書館內。 那時我還小,不怎麼識字,只記得每周一到周五的晚上,老媽需要為同學們開放閱覽室,以便同學們借閱各種圖書。
  • 名家談書法:創作不神秘,就是在「玩兒」中探索,積少成多
    風格上:行、隸、楷,顏、王、褚等,風格不固定,主要取法的方向都會寫一些,但像小尺寸作品,需要文氣一點,寫魏碑一類風格就不好看,顯得粗野,所以魏碑一般只寫大字。我估摸著張老師應該想說一些書齋文化,但忍住了,因為原話裡說只講書法,說文化會顯著扯得多。
  • 《我來自江湖》南陽八卦山怎麼探索 南陽八卦山百分百探索攻略
    導 讀 我來自江湖南陽八卦山探索攻略,我來自江湖如何探索全部地圖,其中八卦山探索順序怎麼查看,新手在地圖中如何才能獲取全部資源
  • 李倩:在嘗試和探索的路上
    刻板印象是覺得國內跨專業會比較難,而我覺得自己並非是真心喜歡對媒介本身的研究——我似乎更喜歡做內容。那出國看起來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於是就這麼決定了。 燈燈:學姐是怎樣準備英語的?大實習在美術館的實習任務非常繁重,甚至下班後還要在家或在學校加班;另外我還在補修因為大三第一學期出去交流而沒有修的必修課,再加上129微電影(雖然讓我非常愉快)和之前沒做完的片子還在繼續往後做,我非常滑稽地甚至沒有空去打理最重要的事情——出國申請。我到了快11月份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一點,然後火速辭職準備申請,最終才趕上了趟,還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介的幫助。
  • 《星際探索》:我們在逃避還是在追求孤獨?
    這句話對我來說是個原則,特別像《星際探索》( Ad Astra )這樣的片子更是如此:倘若不是在靜謐的影院中觀看,我也許會看不進去……本片在評論界受到普遍好評,觀眾們卻不太買帳——看完影片後我算知道怎麼回事了,這是部披著商業科幻片外衣的文藝片,它其實真的不「商業」。
  • 自我探索課程首發|廢柴哲學的實踐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樸樹《平凡之路》
  • 《星際探索》宇宙之中,終極孤獨
    《星際探索》 一部太空科幻片,近一半的鏡頭是皮特沉穩的獨白,配上漆黑的浩瀚太空,兩個小時的片長講的不是什麼星辰大海,而是人性的救贖和終極孤獨。 全片沒有過多的打鬥,更多的是皮特的特寫和漆黑太空交織在一起,一個人在太空中度過了漫長的旅程,是一個最孤獨的旅程,也是一個航天人最孤獨的堅守。 片中也拍攝了許多的事件,月球車槍戰,猩猩食人,太空艙搶奪。
  • 《星際探索》當我們駛向星空我們會想起什麼?
    其實太空探索題材電影我們從不陌生,僅僅從近幾年算起,《太空救援》《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也許有人將其歸類為時代,科技所導致的單一原因說法,但也可能是人類每當抬頭望到星空,而對於黑暗中那些光源的好奇,當然,也或許是市場上科幻類電影的缺乏等商業性的因素。這類電影的共通點,除去為了吸引觀眾而加入的一些刺激,驚險等元素,我更好奇的是他內部所揭示的一些哲理性反思。